Пікірлер
@shanjiayuwu
@shanjiayuwu 9 күн бұрын
no subtitle
@FlorSunico-p4z
@FlorSunico-p4z 29 күн бұрын
精辟
@haiwang2385
@haiwang2385 Ай бұрын
找不到47
@奧爾阿斯
@奧爾阿斯 Ай бұрын
还会上传吗?
@风月同天
@风月同天 Ай бұрын
我有个朋友,用小楷抄过一遍《资治通鉴》。
@ld1234533
@ld1234533 Ай бұрын
移民移对了
@markzhao1369
@markzhao1369 Ай бұрын
为什么是倒序播放? 博主可以调整一下吗?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10:43但是如果你真想當一個霸道總裁,你不能用普通人的邏輯,你只能用成事之道、成事者之品德,去考慮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因為你是一個霸道總裁,你想成事、想持續成事、想持續多成事,你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一個俗人。 20:12~劉邦戰勝了他自己人性的常態、戰勝了人性中常犯的錯,選擇當時可選的最佳方案 21:07~在他(項羽)沒有想到能夠戰勝人性去做最好安排 原文 項羽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春,正月,羽陽尊懷王為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義帝於江南,都郴。 二月,羽分天下王諸將。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與范增疑沛公,而業已講解,又惡負約,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漢王怒,欲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蕭何諫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漢王賜張良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盡請漢中地,項王許之。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羽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項羽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夬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羽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漢紀·漢紀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二零六年)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 賈誼論曰: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誼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12:44因為我的醫療培訓背景,因為我的管理培訓背景都讓我深深的體會到,「真」有多重要!從長期來說,沒有「真」就沒有「效率」,沒有「真」就沒有「價值」 原文 高前數言“關東盜無能為也”,及項羽虜王離等,而章邯等軍數敗,上書請益助。自關以東,大抵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八月,沛公將數萬人攻武關,屠之。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遣將兵距嶢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于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張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引兵繞嶢關,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遂至藍田,又戰其北,秦兵大敗。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初,中丞相趙高欲專秦權,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過。 我的感想是,不要把人逼上絕境,否則對方為了自保,什麼指鹿為馬很誇張的事都做得出來,就如課堂中所講的趙高,處在劉邦一路向關中勢如破竹的窘境中,此時他的聰明才智反而只能用在最差的作法上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 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引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酈食其為廣野君。酈生言其弟商。時商聚少年得四千人,來屬沛公,沛公以為將,將陳留兵以從,酈生常為說客,使諸侯。 因張良,遂略韓地。時趙別將司馬卬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南,戰洛陽東。軍不利,南出轘轅。張良引兵從沛公。沛公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 六月,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過宛,西。 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於是沛公乃夜引軍從他道還,偃旗幟,遲明,圍宛城三匝。南陽守欲自剄,共舍人陳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縣連城數十,其吏民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上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曰:「善!」秋,七月,南陽守齮降,封為殷侯,封陳恢千戶。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鋗,與偕攻析、酈,皆降。所過亡得鹵掠,秦民皆喜。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9:27如果你讓我拍腦袋,啟用我的總結歸納能力,劉邦三大特點是什麼?第一,寬厚長者,如果打深一層包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嗜殺;第二,該跟人家分利的時候,該給人家相印的時候,該給人家官印的時候,給錢給權給名給利,這才是寬厚長者。愛學習,善於學習,不停的去學習。第三,劉邦最大的特點,是不要臉。 原文 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過高陽。高陽人酈食其,家貧落魄,為里監門,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里中人,食其見,謂曰:“諸侯將過高陽者數十人,吾問其將皆握齪,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願從游,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里中有酈生,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酈生曰:“第言之。”騎士從容言,如酈生所誡者。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薄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軍。救巨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於是趙王歇及張耳乃得出巨鹿城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疑陳餘殺之,數以問餘。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印哉?」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 陳餘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趙王歇還信都。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章邯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 張黶、陳澤要以俱死,乃使黶、澤將五千人先嘗秦軍,至,皆沒。當是時,齊師、燕師皆來救趙,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舉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十一月,項羽晨朝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
@chenwang718
@chenwang718 2 ай бұрын
LGBT是不是指鹿為馬
@chenwang718
@chenwang718 2 ай бұрын
乱世有解,明世何解?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KeHuPan
@KeHuPan 2 ай бұрын
你好 冯老师 我是从蜻蜓FM 听到KZbin 的那个人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不要做狠人,簡單講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謝謝馮老師。只是,您提到不能跟項羽的原因是,項羽只顧著自己閃爍,這是本質性問題。可是說到底,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嗎?大部分的工作表現成果劃分,其實也有某種折衝和折衷,也就是說,這種本質性問題其實是貫穿大部分情境的,所以個人認為這不能成為不跟項羽的原因(我不是說項羽絕對能跟,只是這個理由不太成立的住)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之殺項梁,奮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慓悍猾賊,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無侵暴,宜可下。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懷王乃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以伐秦。沛公道碭,至陽城與杠里,攻秦壁,破其二軍。
@秦关越甲
@秦关越甲 2 ай бұрын
这套礼、分、名固然正确,但它最大的bug是没有任期制!这使得下层无法忍受只能通过暴力推翻,而不是选票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時連雨,自七月至九月。項羽、沛公攻外黃未下,去,攻陳留。聞武信君死,士卒恐,乃與將軍呂臣引兵而東,徙懷王自盱眙都彭城。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魏豹下魏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為魏王。 後九月,楚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趙數請救於楚。 高陵君顯在楚,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6:04(資治通鑑學習的點)前三方面:人性、興衰,以及成事的道與成事人的品德,第四方面是權謀。權謀少用 原文 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項梁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 餘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王鑫-y8v
@王鑫-y8v 2 ай бұрын
这个策论太残忍了
@shiqinghu5056
@shiqinghu5056 2 ай бұрын
似曾相识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李斯聞之,因上書言趙高之短曰:「高擅利擅害,與陛下無異。昔田常相齊簡公,竊其恩威,下得百姓,上得群臣,卒弒齊簡公而取齊國,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齊矣,而又貪慾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其欲無窮,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韓□為韓安相也。陛下不圖,臣恐其必為變也。」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潔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以信守位,朕實賢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且趙君為人,精廉強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二世雅愛信高,恐李斯殺之,乃私告趙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 是時,盜賊益多,而關中捽髮東擊盜者無已。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追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稅賦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二世曰:「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 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自殺,獨李斯就獄。二世以屬趙高治之,責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餘,不勝痛,自誣服。 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欲上書自陳,幸二世寤而赦之。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逮秦地之狹隘,不過千里,兵數十萬。臣盡薄材,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功臣;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又北逐胡、貉,南定北越,以見秦之強。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此皆臣之罪也,臣當死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願陛下察之!”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2 ай бұрын
郎中令趙高恃恩專恣,以私怨誅殺人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說二世曰:「天子之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也。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常居禁中。趙高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繇,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宮。吾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閒。” 趙高曰:“君誠能諫,請為君侯上閒,語君。”於是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 趙高因曰:“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重於陛下。”二世以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審,乃先使人按驗三川守與盜通狀。
@martainblue3919
@martainblue3919 2 ай бұрын
大哥,人家老年人醒得早,正好6点多病人起床,整整合适的。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2:13好了,什麼樣的人值得跟,你心目中類似劉邦的,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你怎麼來識別他們?第一,你要看他能不能聽、會不會聽...他要會傾聽;第二,會學習,學以致用;第三,看有沒有人跟著他 沛公與良俱見景駒,慾請兵以攻豐。時章邯司馬𡰥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 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二月,攻碭,三日,拔之;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得二萬人,欲立嬰為王。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世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眾從之,乃以兵屬梁。 沛公從騎百餘往見梁,梁與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懷王孫心於民間,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眙。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楚王景駒在留,沛公往從之。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欲往從景駒,道遇沛公,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不去。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4:46而不是順著公理說、公事說、公心說;失了公心、忘了初心 原文: 二世數誚讓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 書對曰:“夫賢主者,必能行督責之術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若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韓之明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適也;而徒務苦形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貴哉!故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於上,則權不在臣下,然後能滅仁義之塗,絕諫說之辯,犖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 二世說,於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秦民益駭懼思亂。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陳王以降。 (司馬光少見的沒說:「臣光曰」而做評論)初,陳涉既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陳王以眾賓待之,長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亂僭號,而傲長者,不能久矣!”不辭而去。陳王跪謝,遂不為顧。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硃防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輒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Juzijasmine
@Juzijasmine 3 ай бұрын
谢谢分享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項梁者,楚將項燕子也,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器過人。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11:54學問不大、官職不高,能力強不強?不知道,但出發點就是他們之間有信任、有默契,在創業過程中甚至在管理過程中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切記切記! 既而季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劉季被酒,夜徑澤中,有大蛇當徑,季拔劍斬蛇。有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赤帝子殺之!”因忽不見。劉季亡匿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數有奇怪;沛中子弟聞之,多欲附者。 及陳涉起,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遺沛父老,為陳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門迎劉季,立以為沛公。蕭、曹等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應諸侯。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把孔子、莊子、老子稱為道德的"理論家",而劉邦是"楷模",這真是一個蠻實用有趣的觀點。 劉邦留下很多事蹟。 九月,沛人劉邦起兵於沛,下相人項梁起兵於吳,狄人田儋起兵於齊。 劉邦,字季,為人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初為泗上亭長,單父人呂公,好相人,見季狀貌,奇之,以女妻之。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傑,豪傑皆應之。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餘城。餘皆城守。乃引兵東北擊范陽。 范陽蒯徹說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而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 武信君曰:“何謂也?”徹曰:“范陽令徐公,畏死而貪,欲先天下降。君若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則邊地之城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君若齎臣侯印以授范陽令,使乘硃輪華轂,驅馳燕、趙之郊,即燕、趙城可毋戰而降矣。 ”武信君曰:“善!”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趙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張耳、陳餘至邯鄲,聞周章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還者多以讒毀得罪誅,乃說武信君令自王。八月,武信君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信君等家而發兵擊趙。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信君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信君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資治通鑑指出陳涉弱點:一、過早稱王;二、輕敵大意 張耳、陳餘復說陳王,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徇趙。 陳王又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陳王誅殺葛嬰。 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陳王聞周文,陳之賢人也,習兵,乃與之將軍印,使西擊秦。 陳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亂,有輕秦之意,不復設備。 博士孔鮒諫曰:“臣聞兵法:‘不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敵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陳王曰:“寡人之軍,先生無累焉。” 周文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二世乃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軍,大敗之。周文走。
@亚平何
@亚平何 3 ай бұрын
很困惑到底要怎样过这一生,来学习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初,大梁人張耳、陳餘相與為刎頸交。秦滅魏,聞二人魏之名士,重賞購求之。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以自食。里吏嘗以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謝之。 陳涉既入陳,張耳、陳餘詣門上謁。陳涉素聞其賢,大喜。陳中豪傑父老請立涉為楚王,涉以問張耳、陳餘。耳、餘對曰:“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 如此,則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 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 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謁者使從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怒,下之吏。後使者至,上問之,對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也。”上悅。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原文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於蘄。是時,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蘄,蘄下。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尉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不勝;守丞死,陳勝乃入據陳。 超穩態 → 這詞很有感,因為秦朝的嚴刑峻法一方面也是超穩態這個底邏輯所呈現的表徵。秦始皇為何要如此嚴酷進行超穩態措施,難道只是唯我獨尊逞一己之快嗎?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人性,但同時也有理性的考量,那便是先前由於春秋戰國殺伐不斷,好不容易得來這麼安定的局面,他自然會想要用一種超穩態的模式進行統治,即使開始會死傷一些然,但比起狀況失控離開(他所建立的)超穩態所造成的損失相比,他可能會覺得還是值得的。 0:32秦二世是個俗人,是個膽子大的俗人 → 我蠻認同同樣講資治通鑑的YT芮淇版主所說,秦始皇由於一生都在進行人性鬥爭,對人性的種種早已厭倦,也因此單純到近乎無知的胡亥最有可能深得秦始皇的心,因為跟他相處不累,總比跟一群聰明的人相處輕鬆很多。(這有點像現代人養寵物的概念,但我沒有貶低胡亥的意思)
@CharlesHTWang
@CharlesHTWang 3 ай бұрын
历史没有那么多逻辑,成王败寇,幸存者偏差,张良,刘邦,只是起义军中万千之一。
@marymary-zn9cl
@marymary-zn9cl 3 ай бұрын
习惯成自然,择善而栖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夏,四月,二世至咸陽,謂趙高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旣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年壽,可乎?」 高曰:「此賢主之所能行而昏亂主之所禁也。雖然,有所未可,臣請言之: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臣戰戰栗栗,唯恐不終,陛下安得為此樂乎!」 二世曰:「為之柰何?」趙高曰:「陛下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滅大臣及宗室;然後收舉遺民,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姦謀塞,羣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計莫出於此!」 我覺得歷史除了直接教訓外,也可以從中找出其積極面向,即便很可能是自己想的。當然前提是要有根柢,在此便是此一視頻內文為主要,先能接受以之為事實為基礎,這樣才不會為反對而反對,為創發而胡亂創發。 5:47 秦二世把名字也刻在始皇刻的地方,不一定是虛榮,而是代表一種再接再厲不忘初始的接棒儀式。 其實,我覺得秦始皇所以遊覽周遊也不完全是虛榮,而是想考察各地所缺或不足,以為進一步的建設。再者,他所以追求長生,一方面也是放不下這片大地,他很想好好維繫這個得之不易的成果,秦始皇有自信他的治理能為百姓帶來長治久安,也因此他的長壽同時也是百姓長治久安的期限保證,他可能認為他是為百姓活著。畢竟,他的生命很可能在小時候在趙國作人質,長期受到趙國人的冷眼對待,就已經不想要這個生命了 PS當然以上很可能是自己想的~)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餘子,少子胡亥最愛,請從;上許之。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藉柯,渡海渚,過丹楊,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峽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罘。見巨魚,射殺之。遂並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軍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 鹹陽而葬。”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獨胡亥、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 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者,生而隱宮,始皇聞其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於事,赦之,復其官。趙高既雅得幸於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 趙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乃見丞相斯曰:“上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願君審計而定之!” 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3 ай бұрын
盧生說始皇曰:“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鹹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衤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始皇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捕時在旁者,盡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群臣受決事者,悉於鹹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
@在水一方123
@在水一方123 4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初,韓人張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韓。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驚,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始皇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讁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並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敎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羣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魏人陳餘謂孔鮒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哉!”子魚曰:“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