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解義 33
1:32:04
14 күн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32
1:29:19
21 күн бұрын
金剛經 20
1:22:57
6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9
1:17:21
7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7
1:23:40
7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8
1:21:10
7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6
1:23:02
7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6
1:23:09
8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5
1:25:00
8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4
1:23:47
9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3
1:29:35
9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2
1:29:42
9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1
1:28:48
9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10
1:29:27
10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09
1:25:59
10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31
1:22:29
10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30
1:33:41
10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08
1:28:19
10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29
1:27:59
10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07
1:26:04
11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28
1:30:04
11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06
1:28:32
11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27
1:29:57
11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 05
1:24:08
11 ай бұрын
楞嚴經解義 26
1:30:48
11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04
1:29:35
11 ай бұрын
金剛經03
1:28:56
Жыл бұрын
金剛經 002
1:26:51
Жыл бұрын
Пікірлер
@user-xh9kf8tj4q
@user-xh9kf8tj4q 7 күн бұрын
3,,4重覆
@user-xh9kf8tj4q
@user-xh9kf8tj4q 7 күн бұрын
3,4相同
@user-uk8vq5sj6l
@user-uk8vq5sj6l Ай бұрын
這篇只是頗近方便般若而矣
@user-uk8vq5sj6l
@user-uk8vq5sj6l Ай бұрын
对,這篇只是頗近方便般若而矣
@user-uk8vq5sj6l
@user-uk8vq5sj6l Ай бұрын
這是接近方便的般若而矣
@user-ru9sm9yr2n
@user-ru9sm9yr2n Ай бұрын
聲音太小,請大一點
@Sofinna_Chou
@Sofinna_Chou Ай бұрын
筆記:楞嚴經的修持法門-捨識用根
@user-ll5sf9ij8h
@user-ll5sf9ij8h 2 ай бұрын
👍⚘️🌺🍀💐🌼🌟🎉
@user-rn7jt9jd7j
@user-rn7jt9jd7j 2 ай бұрын
現在是道降火宅'士農工商、無緣大悲也就是眾生累世的因果業障很重,老天慈悲三曹普渡特赦罪
@user-rn7jt9jd7j
@user-rn7jt9jd7j 2 ай бұрын
無緣大悲、白陽修士是無緣不認識的人'能發大悲心去尋找有緣衆生'渡化世界眾生
@user-ll5sf9ij8h
@user-ll5sf9ij8h 2 ай бұрын
👍⚘️🌺🍀💐🌼🌟🎉🙏
@johnsnow3602
@johnsnow3602 3 ай бұрын
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一直在贬低所谓小乘(这也是北传把自己标榜大乘而来的)。如果你去南传佛教国家,你会发现修行人是在老老实实地修行,而且在正面地影响社会。没有北传佛教(大陆的大乘)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除了赚钱别无它物。
@user-rv4bd2yj6h
@user-rv4bd2yj6h 3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johnsnow3602
@johnsnow3602 3 ай бұрын
老师的六祖坛经也讲得非常好。地分南北,佛性无有南北,哪里来的大乘小乘呢?或觉或迷,又哪里又有正等正觉与焦芽败种之分?😀
@user-yg3ut7fv7n
@user-yg3ut7fv7n 3 ай бұрын
關恩❤❤❤
@paulyang7489
@paulyang7489 3 ай бұрын
白陽是點玄關,不是指玄關!
@paulyang7489
@paulyang7489 3 ай бұрын
青陽紅陽是指玄,自己要練丹沖關打竅,很不容易,白陽是點玄點開玄關,平常每天只要持之以恆三寶溫養守玄即可!
@ChannelForLearningOnly
@ChannelForLearningOnly 4 ай бұрын
功德無量
@Donna_Chang
@Donna_Chang 4 ай бұрын
行道悟得天命在 感恩戴德 功德無量
@user-wc2lv3wg8j
@user-wc2lv3wg8j 4 ай бұрын
其實早期訓文,闡述的三寶心法還有講解靜坐的功夫,不比不休息菩薩差。
@paulyang7489
@paulyang7489 3 ай бұрын
發一崇德的學修講辦行者佔了全世界道親修辦者1/4,組織太龐大了,發一崇德修辦者懂三寶心法五花八門,不休息為了要穩固發一崇德道場,才會統一詳說慈悲,這個您知道嗎,不是誰好誰差,懂嗎?
@sonysony-qd1qv
@sonysony-qd1qv 4 ай бұрын
老師講經很親切,身在台灣很幸福。感恩老師法布施
@sonysony-qd1qv
@sonysony-qd1qv 4 ай бұрын
感謝老師。用水缸來形容照見五蘊皆空淺顯易懂
@user-ve6be3cr7s
@user-ve6be3cr7s 5 ай бұрын
萬法歸一 一歸無極。無生一,一歸無。
@user-ve6be3cr7s
@user-ve6be3cr7s 5 ай бұрын
萬法歸一 一歸無極。無生一,一歸無。
@vidya014
@vidya014 5 ай бұрын
体空识由。 身体空,识自由。
@user-de2eh9dp3m
@user-de2eh9dp3m 6 ай бұрын
感恩能听此视频,见此圣训。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 ☉ 文意: 各位,如果自己看不懂,又不問聰明人,那當然就沒有辦法領悟『本心(法身)』、自見﹝本性﹞啊!結果本來是﹝佛﹞的你,就只好繼續做『煩惱的眾生』。如果自己看得懂,或者請教聰明人指點,遲早一定會領悟明白,順利地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性﹞,那麼久居『眾生世界』的你,終於能恢復自由自在、﹝佛﹞的身分了! 這樣子反覆的論證和解說,你應該就能明白一切的萬法,都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為甚麼不即刻開始尋找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的﹝本性﹞呢? 在《菩薩戒經》裏記載:『我的﹝本性﹞本來就清淨無染,不是後天加工製造才乾淨的。』如果照這句經文來看,只要能找到自己『本來就清淨無染』的﹝本性﹞,任何人都能成﹝佛﹞做﹝祖﹞啊! 《維摩詰經》也有一段話說:『立刻明白,恍然大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本性﹞』。 各位,當年我在弘忍大師的教導下,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立刻就領悟經文的意思,剎那間就見到自己的﹝本性﹞。 所以,在分享有緣的心情下,努力推動這個﹝見性﹞法門,好讓大家都有機會學習,領悟﹝本性﹞的所以然,開始尋找自己的﹝本性﹞,在剎那間也能見到自己的﹝本性﹞。 倘若在學習中,還是不能掌握方法或方向,這時候就需要去求教見過﹝本性﹞的前輩了。因為見過﹝本性﹞的前輩都是『過來人』,他能看見你的問題或障礙之處,也能指點你、引導你朝向正確方向,脫出困境,超越障礙,最終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本性﹞。 所以我說見到﹝本性﹞的『過來人』,確實擁有不可思議的奇妙能力!這就是所謂『教化引導,幫助﹝見性﹞』的根本目的! ◎ 義解: 不管是「一聞言下便悟」,或者「百千萬遍方悟」,都有「悟後起修」的階段,也就是「信解行證」的「行」位實踐功夫。由於「信位」不穩,仍會隨風飄移,自信不足;只有「解位」穩固,不隨人言風語,始終自信不疑。 知「無常是苦」者,是二乘的「解位」成就,悟「生滅心空」是大乘的「解位」成就。若只停在「解位」而不能開始「實踐」,則不能入「行位」階段,當然也更無「果證」可言,佛說這是「空無果報、無福無利」! 所以,即使能通達一切理論、方法,也還必須配合實踐,才能完成最終的目的──產生效果,否則都是屬於「說食不飽」,毫無作用的階段。 自己讀誦經論能體會、明白,這是最好的狀況!如果自己看不懂、學不會,就應該找人請教請教,千萬不要害羞、擔心、想東想西的,因為「將來一定會用到」的知識,如果在碰到考驗或日常生活運用的時候,卻仍是不懂也不會,那就只能面對煩惱的折磨與痛苦的輪迴了!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復告大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 文意: 惠能大師接著繼續對大家說:「各位善良的修行人,覺悟『心空無住(指法身)』、『性本無住(指﹝本性﹞)』的偉大智慧,人人都有,個個不缺。但是因為先是『忘記了﹝本性﹞』,加上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二重顛倒看法』之後,就再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回原來的﹝佛性﹞! 這時候就必須透過見到﹝本性﹞的人,來解說、指示、引導正確的方向,完成自見﹝本性﹞、圓滿﹝成佛﹞的目的。 大家務必先知道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管是聰明人,還是愚笨的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因為暫時忘記了自己的﹝本性﹞,加上心靈污染的不同程度,才造成了有人聰明、有人愚笨。 現在,我為大家詳細解說甚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好讓你們都能聽懂,都能領悟『覺悟的智慧』。專心地聽著,我要開始說了。 各位善良的修行人,世界上有許多的人,每天只會用嘴唸著『般若(智慧)』二字,其實根本就不認識﹝本性﹞的『般若(智慧)』;這就像是肚子餓的人,卻一直用嘴說『吃、吃、吃…』,卻根本不知道『吃』的完整意思,這樣怎麼可能會有『飽』的時候呢?整天說著『空、空、空…』,卻永遠也沒有機會見到﹝本性﹞,那樣地唸下去是不會有效果的啦! 各位,『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話,原本的意思是:『用大智慧救渡自己到對岸(不生不滅的本心、法身)』。 這得先把道理搞清楚、弄明白,然後念念不忘的去實踐,而不只是在口中喃喃自語、誦唸不斷啊!如果只是用嘴去唸,而心裏卻不明白甚麼是『般若(智慧)』,那麼你得到的效果,將會像『虛擬的幻影』、『騙人的假象』、『蒸發的朝露』、『瞬間的閃電』,這樣是自救不了的! 除非你能學會、貫通、明白『般若』的定義、原理、所以然,接著才有可能正確的運用、落實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而後得到真正的身心自在。你能學佛、也有資格學佛,就是因為你的﹝本性﹞就是﹝佛﹞,雖然暫時忘掉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佛﹞。 現在我慎重地告訴你,事實就是:『除了你自己的﹝本性﹞是﹝佛﹞以外,其他的一切現象、知覺作用都不是!』」 ◎ 義解: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想要成﹝佛﹞,先得經過「明心」的階段。明個甚麼「心」呢?明見生滅不安的「幻心」與不生不滅的「本心」。 當然,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注意力(生滅心、化身、第七識、行陰),進而明白「注意力」的本質是清淨的,本來不曾「染污」;徹底了解了眼下所有的染污業報、痛苦果報,都是由先天的「無明(不知、不懂、不會)」加上後天環境(感官世界)和身口意的胡亂造作(業)而產生的,這樣就稱為「開悟」、「得箇入路」了! 接著,還要再深入覺察、領悟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法身、第八識、識陰)就是法界、宇宙、就是(大)我、夢境全體。這無邊的法界與不動的本心、湛然的知覺,原本就是「一體不二、不分彼此」,我即法界,法界即我,這稱為「大悟」、「得箇出路」! 得箇入路時,便能漸次解脫;得箇出路者,剎那自在無礙!證得了這不生不滅的本心之後,才是成﹝佛﹞的因地真心;若是以生滅不安的幻心(意根、第七識)來修,則永劫不能成﹝佛﹞!這就像「種了葡萄樹,卻想收蘋果?犯了刑事案,還想要自由?」 所以沒有「明心」的基礎,就甭談「見性」的高調!同理,沒有往生人天善道的把握,何必侈言解脫生死的目標理想?不能依序而學、依次而證的修行人,就是不自覺地落入「自欺欺人」的迷霧之中。所以,古德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言之在理啊!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 文意: 神龍元年的一月十五日,武則天為表示真誠,決定以唐中宗的名義下達「聖旨」,詔書的內容是: 「我以天子的名義恭請慧安國師與神秀大師進入宮廷中,接受供養。在我日理萬機之餘暇,特別向二位大師請教『唯一上乘』的佛理妙義。 二位大師都謙讓推辭的說:『在南邊的曹溪,有一位惠能禪師,他是五祖弘忍大師秘密指定的衣缽繼承人,也是﹝釋迦牟尼佛﹞正統法脈的傳人,想要學習『唯一上乘』究竟的佛法,應該派人至曹溪迎接來此,就可以問個清楚。』 現在我特別命令內常侍薛簡拿著詔書,恭恭敬敬地前來迎接禪師。希望禪師能發慈悲心,滿我所願,儘快出發!」 惠能祖師這邊則是以生病為由推辭,寫了一份奏章,大略是:「感謝各方的推薦,但是身染病恙,不堪千里遠行,希望能就此餘生,歸葬在山間田野,是所至願……。」 ★原文: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 文意: 薛簡宣完了聖旨後,就對祖師說:「您知道嗎?在洛陽城裏的禪師、大德,普遍都說:『想要開悟、解脫生死,一定要透過打坐、禪修的方式;如果不靠打坐、禪修的方式而想要得到解脫,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不曉得禪師您這兒的說法,又是怎樣的呢?」 祖師回答說:「尋找自己的﹝本性﹞』是靠用心領悟的,跟『打坐禪修』有甚麼關係呢?《金剛經》文說:『如果有人說,如來不是也有行、住、坐、臥的種種行相嗎?這樣說的人,就是大外行,根本就不懂我說的意思,也代表還是在迷惑不覺的邪路上!』 佛為甚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本性﹞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更沒有來去的痕跡。既沒有凡夫的『生』(報身),也沒有二乘學人的『不生』;既不是二乘學人的『生滅心』(化身),也不是菩薩的不生不滅心(法身)。要說禪嘛!這就是﹝如來清淨禪﹞。 一切萬法,現象作用,逼真明顯;究竟而論,本質體性,虛擬夢幻。這樣體會,才是﹝如來清淨坐﹞。如果論到極致之處,更是遠遠超越了『證』或『不證』的果報位階,甚至就連討論『坐禪』、『不坐禪』都是多此一舉!」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於師。 師他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 正劍不邪, 邪劍不正。 只負汝金, 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曰,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 文意: 出家僧人「志徹」,他是江西人,俗家的原名叫張行昌。年輕的時候,喜歡結交兄弟,為人四海,很講義氣!自從五祖傳法惠能之後,禪宗逐漸分化成南、北二派。雖然這兩派的領導人,彼此並沒有敵對之意,但是底下的學生卻常常暗中較勁,互相攻擊。 後來,北邊神秀的學生、弟子們,共同決定推舉神秀作為禪宗第六代的祖師,但是又擔心「五祖衣缽傳給惠能」的事情被天下人所知,於是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派了行昌前去刺殺惠能祖師,一了百了! 由於惠能祖師有﹝他心通﹞,因此預知了他們的「暗殺計畫」,同時自己「償還債務」的時間也已經到了,所以特地準備了十兩重的金子,放在平日禪坐的靜室裏。 當夜晚到來,刺客張行昌偷偷地潛入祖師的靜室內,持刀上前要刺殺祖師;但祖師既不害怕,也沒有大聲喝斥,反而伸長脖子讓他砍。 刺客張行昌總共砍殺了三刀,而祖師安然無恙,絲毫也沒有損傷。這時,祖師開口對行昌說:「 正義之劍,絕不偷偷摸摸; 邪惡之劍,不是光明正大; 宿昔因緣,虧欠了你金錢; 欠錢還錢,並沒有欠你命!」 就在行昌自認砍殺無誤時,忽然聽到惠能祖師說了這些話,嚇得他就地昏厥了。 經過了許久,行昌慢慢地甦醒過來。完全回神之後,立刻明白祖師不可思議的非凡能耐,也知道自己的愚蠢無知;所以立刻跪在祖師的面前,誠心認錯,並且乞求祖師寬宏大量,赦免自己的罪行,同時拜求祖師收為學生,願意跟隨祖師出家學道。 惠能祖師一邊拿出金子交給他,一邊又交代他說:「你先離開吧!我怕那些弟子們不會饒過你的!你可以換個裝扮,過一陣子再回來,到時候我會做些安排,收你為弟子!」 於是行昌就遵照祖師的吩咐,趕緊趁著夜色悄悄離去。行昌後來依附了一位出家僧人,也出家受具足戒,精進的修行!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 文意: 這一天,行昌忽然想起了那一晚祖師對自己的囑咐,於是動身出發,專程前來拜見祖師。 祖師才見行昌,便說:「我掛念你有一段時間了,你怎麼這麼晚才來呢?」 行昌恭敬地回答祖師說:「之前承蒙您的寬宏大量,赦免了冒犯的罪行,現在我雖然用出家、修苦行的方式贖罪,也難以報答祖師大恩的萬分之一;我想也只有好好地學會佛法,救度廣大的苦難眾生,才能報答祖師山高海深的恩情啊! 所以,弟子開始認真的學習佛法,並以《涅槃經》為主修的課程,但是至今對於『常』、『無常』的法義,還是難以了解明白。可否請您慈悲慈悲,只要大約的為我說明一下就好了。」 於是,祖師先聽完行昌對於《涅經槃》的體會,之後才開始針對他的錯誤之處,提綱挈領地說出:「所謂的『不是永恆不變的』,就是指﹝佛性﹞;所謂的『是永恆不變的』,則是指『能知一切法的心』。」 行昌大吃一驚地脫口而說:「您這樣的說法根本就違背經文!」 祖師說:「我在此傳揚佛法的正知正見,怎麼敢說出違背經文的話呢?」 行昌說:「經文中說:『﹝佛性﹞是永恆不變的』,而您卻說是『﹝佛性﹞是變化、無常的』;經文中說:『一切萬法,連同覺悟智慧,都是變化、無常的』,而您卻說:『一切萬法,連同覺悟智慧,都是永恆不變的』;這和經文所說的完全相反,您這樣的說法,反而讓學生更加糊塗了!」 ★原文: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麽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 ☉ 文意: 祖師告訴行昌說:「這部《涅槃經》,我之前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過一遍,立刻就為她解說經文含意,沒有一字一句違反經義,就算是現在為你說明,也不會有甚麼不同!」 行昌頓了頓,半信半疑地說:「可能是學生的程度不夠吧?聽不懂您說的意思,或者再請您稍稍詳細地為我解說。」 祖師當然知道行昌的疑惑之處,於是解釋說:「你想想看,如果『﹝佛性﹞是永恆不變、也不動的』,那怎麼還會產生這一切的種種萬法呢?甚至在無窮的時間裏,大家應該永遠都是﹝佛﹞,一直都是佛,也不用發甚麼菩提心了。所以我才會說『﹝佛性﹞是無常、變化的』,目的就是用一切萬法的變化、無常來說明、凸顯﹝佛性﹞才是真正的永恆不變! 再來,如果眼前這一切的萬法都是『會變化、會結束、會消滅的』,那麼連同產生萬法、生命的﹝自性﹞,豈不是也跟著『變化、生死、無常』了嗎?這樣一來,佛所說的『﹝自性﹞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反而會『說不通』了!所以,我才會對你說『一切萬法,連同覺悟智慧,都是永恆不變的』。 ★原文: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 文意: 佛還特別針對一般世俗之人說「死了之後,就是回到永恆的家」,以及婆羅門認定『色界梵天就是永恆、快樂、真我、清淨』的錯誤『常見』;還有,加上聲聞乘認定『﹝佛性﹞也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的四種『顛倒』,一共是『無常計常、苦計為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八種顛倒的邪見。 所以,佛在《涅槃經》中,徹底而乾脆地說出事實真相,那就是『﹝佛性﹞是真正永恆不變、真正快樂自在、真正唯一的我、真正清淨無染』,用來破除那些似是而非、顛倒迷惑的錯誤見解! 現在的你,曲解經文定義,要麼就是把﹝佛性﹞說成會中斷、消滅,也是『無常』的;或是把﹝佛性﹞解釋成死板、不起作用,也是『死常』的;這樣子嚴重地誤會了佛最圓滿而究竟的微妙義理,就算讓你讀誦千萬遍,又有何用呢?」 行昌聽完祖師的解說之後,忽然之間就完全搞通了,於是當場就說了自己這樣的體悟: 我以為一切都是無常;經文卻說佛性是常的。 若不懂佛是因病與藥;如春遊時傻子撿石頭。 現在我放下一切施為,佛性反而自動的現前。 祖師並沒有給我甚麼,我也沒有任何的所得。 祖師聽了之後,便對行昌說:「對了!你終於聽懂了,應該取名為『志徹』。」志徹法喜充滿,於是再次向祖師跪拜行禮,再三稱謝,然後才告退。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 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 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 文意: 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惠能祖師正在新州的國恩寺,中午時分用餐完畢後,告訴現場的學生門人說:「你們各自找個位子坐下吧!我要向你們告辭了!」 首座法海發言問說:「和尚您準備留下甚麼教法來啟蒙未來的學人,好讓他們在迷惑不覺的世界裏、充斥混亂顛倒的知見中,突破重重的困難,找到自己的﹝本性﹞?」 祖師回答說:「你們要心無旁騖地專心聽著,未來的學人迷惑不覺,只要好好地教他們認識甚麼是『五陰眾生』?以及為甚麼『五陰眾生的﹝本性﹞就是﹝佛﹞』的道理。如果不能從認識、明白『五陰、眾生』開始學習,那就算給他億兆年的時間,也難以找到自己的﹝本性﹞!現在,我教你們如何正確認識『五陰眾生』的形成因緣,進而見到自己的﹝本性﹞。 凡是發願要見到自己的﹝本性﹞,就一定要從徹底認識『眾生』開始;因為是『眾生』顛倒忘了﹝本性﹞,而不是﹝本性﹞顛倒忘了『眾生』啊! 如果『眾生』想起了自己的﹝本性﹞,那麼當下就是﹝佛﹞!如果忘了﹝本性﹞,那麼﹝佛﹞當下就成了『眾生』! 能對待一切平等無差別,『眾生』就能瞬間成﹝佛﹞;才想著自私自利、人我是非,﹝佛﹞一瞬間墮為『眾生』。 如果念念邪惡歪曲,那就是﹝佛﹞陷入『眾生』的作用中;如果恢復正直無偽的真心,則『眾生』的作用消失了,就立即回復成﹝佛﹞! 我自己有﹝佛性﹞,我的﹝本性﹞就是﹝佛﹞;如果我自己沒有﹝佛性﹞,那往外找﹝佛性﹞會有用嗎? ★原文: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凈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凈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已今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 文意: 我現在留下一首詩偈,取名為〈自性真佛偈〉,詩偈是:『 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的佛;顛倒邪見和三毒是大魔王。 忘了本性時魔王就住進來;找到本性後佛就高坐在堂。 學會正知正見破除貪嗔癡;見到本性剎那魔王變成佛。 不生不滅法身和生滅化身;以及報身都是從本性所生。 如果能從自己的內心尋找;那就種下未來成佛的種子。 念念化身能生起清淨作用;清淨之性就在念念化身中。 本性能使念念清淨無染污;功夫圓滿時自然就會見性。 貪淫之念與清淨之性相同;去染斷淫後報身隨之清淨。 伏斷遠離覆蓋的五欲六塵;清淨的剎那間便自見本性。 若這一生中逢遇見性法門;才能有機會領悟自心是佛。 發願修行拜求成佛的方法;卻不知該往何處開始學習。 如果能明白往內心去尋找;見本性才算種下成佛種子。 不往內心尋找而往外追求;就是墮入感官所知的笨蛋。 自見本性的方法交給你們;救度人們之前要先能自救。 懇切地告訴未來的學道者;不學見性法我也無法救你!』」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 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 文意: 祖師詩偈唸畢,告訴大家說:「你們要好好地用功啊!我離開之後,不要學俗人那樣,哭得可憐兮兮,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還發訃聞廣告周知,大肆排場官員蒞臨,懸掛輓聯接受弔唁,大搞世間人那一套。如果這樣鋪排後事,你們就不是我的學生,也不是我教的正法。 記得要努力尋找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體會﹝本性﹞沒有動靜之相、生滅之相、來去之相、是非之相,善惡之相,也沒有退後、住定、前往之相。 看你們迷迷糊糊的,一副聽不懂我說話的樣子,好吧!現在再說得更簡單、明白些,好讓你們能見到﹝本性﹞吧! 我走了之後,按著我說的去修學,如同我在你們的身邊;反之,假如違背我的教導,就算我留下不走,那又有啥用呢?」 於是祖師再留一句詩偈是:「 就像情緒極度低潮時那樣,也毫無興趣造作善業; 即使極度興奮地想要做東做西,但就是不作惡業。 常常安靜無聲獨處,也不在見聞覺知的境界範圍; 整天心中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還掛念的人事物。」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 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屍之,永鎮寶林道場。 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 文意: 祖師說完詩偈就閉上了眼,不再說話,安靜地坐著。一直到晚上十二點左右,祖師忽然睜開眼睛,對著仍在現場陪伴的學生們說:「我走了!」一瞬之間,神識離身而去! 當時,整間房子裏面都是奇異的香味;還有像彩虹般的白色光芒從天上貫至地面;室外的森林草木,就像下雪似的全部變成了白色,連禽鳥野獸之類的動物,都似乎感受到祖師的離去而發出哀鳴。 到了十一月,廣州郡、韶州郡、新州郡三地的公職人員,以及祖師的出家學生、在家居士、百姓民眾,紛紛前往爭取祖師的『全身舍利』回去供養。由於爭取的人實在太多了,毫無共識;所以大家決定讓惠能祖師自己選擇安放塔位的地點。於是大家一起點了香,插入香爐,並默禱說:「恭請祖師用點香的白煙,指示『全身舍利』的安放地點。」當時,只見白煙直直地飛往韶州的曹溪,於是大家都知道祖師的選擇,便照著祖師的意思去安放,再也沒有爭執了。 同年的十一月十三日,當天法海主持搬遷祖師神龕的工作,並且把所傳衣缽都帶回來。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祖師的『全身舍利』出龕,祖師的學生方辯用了特殊的香泥裹上,加強保護。 學生們想起祖師的『偷盜首級』的預言,於是決定用「薄鐵片」和「桐油布」兩種材料,謹慎地固定住祖師的頸子,做好強化的保護工作之後,才送入塔中。忽然之間,一片刺眼的白色光芒,從塔內直衝雲霄,一連三天不斷不散。 韶州的領導人寫了奏章,呈報這件稀有的奇事。結果,韶州領導人奉命鑿刻碑文,詳細記錄惠能祖師的一生事蹟以及成道的始末,然後立碑紀念! 惠能祖師在世總共七十六年,二十四歲時成為五祖弘忍的繼承人,三十九歲時在廣州的法性寺,由印宗法師為祖師剃髮,成為出家僧人。 出家之後,開始說法,教人﹝見性﹞、﹝成佛﹞,利益廣大眾生,總計三十七年。學生中有四十三人﹝自見本性﹞,並繼續傳授學生、弟子。 至於「明悟心空」、「自證法身」、「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的學生,則多到無法計算。 達摩祖師傳到中國的法衣信物、唐中宗賞賜的高麗國磨衲袈裟、水晶缽盂、學生方辯所造的塑像,以及祖師生前的個人用品,都交由管理佛塔的侍者看守保護。藉著祖師的威德、法力,永遠地保護寶林寺道場。 另外,門人弟子齊心推動佛法覺悟的教育,闡揚法寶壇經的﹝見性﹞宗旨,暢述諸佛的慈悲本懷,讓佛法僧三寶興旺隆盛,普遍使世人得到心靈的撫慰、信仰的依靠,乃至一齊通往﹝成佛﹞的道路!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檝。」 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讖曰:「 頭上養親,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 文意: 惠能祖師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對學生們說:「我要回新州去了,你們立即去準備船隻和搖槳吧!」 大家聽了都很震驚、不忍,於是向祖師懇求,有的學生甚至希望祖師留下住世,不要涅槃。 祖師對大家說:「所有出現過的如來、世尊,都是在度盡有緣的眾生之後,入般涅槃;凡是有形體的報身,都是從出現而開始,直到逝去而結束,這是法則運作的正常現象。至於我這身軀,當然也有應該回歸、安置的處所啊!」 學生們聽了祖師的解說之後,就不敢再反對、為難祖師,於是退一步懇求說:「雖然您現在決定去新州,不過,也可以快去快回啊!」 祖師說:「我這形體(報身)就像老化的樹葉,終究是要腐朽的,腐朽之後就會回歸大地;下次從新州過來的時候,就再也不會開口了。」 學生們知道改變不了祖師的決定,於是又轉向請問:「傳自佛陀的見性法門及理論方法,準備指定誰來繼承呢?」 祖師回答說:「見到﹝本性﹞的人就是『繼承人』,停下妄想分別的人就是『指定者』。」 又有學生發問:「以後會遭逢劫難嗎?」祖師回答說:「在我離開大約五、六年後,會有人來偷我的『首級』。聽我一首預言詩:『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祖師又接著說:「我滅度後七十年,將有二位菩薩從東方世界來此出生。有一位出家,另一位在家。他們同時推動佛法的教化,使得﹝見性﹞法門大大地興盛,禪宗的寺院遍布,說法道場廣設,傳承的祖師、大德,多不勝數。」 ★原文: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孥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 文意: 還有學生問:「不知道從過去的諸佛,應眾生之願,由三昧而起,出現至今總共傳遞了多少代,懇請您詳細地為我們說明。」祖師回答說:「從久遠以前的上古,一直到今天,成佛的數目太多了,已經無法計算,現在暫以七尊佛為界限來介紹。上一個『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他們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現在的『賢劫』,第一尊佛是拘留孫佛,接著是拘那含牟尼佛,再來是迦葉佛,以及本門的祖師釋迦文佛,這樣一共是七尊如來。 釋迦文佛第一個傳給了摩訶迦葉尊者,依序而傳的是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孥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第三十三位。以上的祖師,彼此之間各有交付的使命、交接的詩偈。你們把這﹝見性﹞法門繼續推動、往下傳遞,不要違背、出差錯,以致於斷絕了!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文意: 當時,學生們聽完詩偈之後,皆有所感悟,一齊再向祖師行禮拜謝。大家都能體會祖師的苦心孤詣,慈悲無限,於是個個收起哀戚悲傷的心情,依照祖師所教,去觀察生死如夢、虛假不實,一如演戲的現場罷了!也不敢再起爭執了! 從現在起,大家都知道祖師將要離去了。學生法海代表大家,再次向祖師行禮請問:「您入般涅槃之後,達摩祖師的法衣和缽盂應該要交付給誰呢?」 祖師回答說:「自從我在『大梵寺』開始說法至到現在,所有抄寫記錄下的內容整理成書,讓它流通於世,取名為《法寶壇經》。 你們要大力的擁護和宣揚,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救度那些苦難的廣大有情眾生。只要按照書中的內容去演說弘揚,那就是『正法住世』! 現在我只為你們說種種法,不準備交給你們法衣和缽盂,因為眾人的程度、信心、經驗都足夠了,不必再靠『衣物』來證明。 而且根據前代祖師達摩大師流傳的詩偈,指示『衣物』只傳到我這一代為止,就不再往下傳了! 他的詩偈是:『 我從西邊來此傳授覺悟的正法; 專門救度迷惑不覺的有情眾生。 由我算起第六代會像大樹茁壯; 從此見性法如開花之後的結果!』」 ★原文: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 文意: 祖師接著又說:「各位立志修道的行者啊!你們好好地靜下心,我再為大家說法! 堅定的相信吧!你們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佛﹞,不要懷疑啊!眼前的這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憑空而有的,而是依靠自己的﹝本性﹞創造所生的; 所以《入楞伽經》說:『知覺心體出現,就是一切萬法現前;知覺心體隱沒,一切萬法隨之消滅。』 如果你們真的立志要超越二元相對概念的藩籬,成就菩薩了知一切法差別相之智,以及領悟一切萬法都是虛假不實,色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空,故色與空不二,受想行識即空,五蘊皆空的『道種智』,就必須先通達『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的思想見解。 甚麼叫做『一相三昧』呢?如果處在任何地方,都能『過而不住』、『往而不留』;在一切的時空、環境中,既不嫌厭、愛喜,也無心追求或刻意閃避;而且不再有損失啦、收獲啦、成功啦、失敗啦……等等的觀點和想法。心中安靜,無事可想,無心一切,一切無住,這樣的狀態、寂靜境界,就稱為『一相三昧』。 不管在任何處所行走、居住、坐著、躺下……的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直來直往、誠實正直,沒有念念想著是非善惡、誰對誰錯,或者到處搜尋注意、空思亂想,若能如此就是進入『﹝佛﹞的道場』,也就是『﹝佛﹞國淨土』現前了,這樣就稱為『一行三昧』。 倘若學人成功的具備了這兩種『三昧』,那就像在大地上播下菩提種子,埋藏在地下慢慢生長、培養,直到成功的開花結果。事實上,修證『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功夫,和這例子完全相同。 我現在的種種說法,就像當季氣候的雨水,全面降下滋潤大地;你們本有的﹝佛性﹞如同植物種子,得到不多也不少的雨露滋潤,使得﹝佛性﹞種子都能正常生長茁壯。 凡是全心接受我的教導而學習的學生,我敢擔保你一定『明心開悟』;依照我的說法去實踐的行者,我就保證你﹝見性成佛﹞!」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 文意: 你們如果聽懂了,就依照剛才我所說的方式去教人、去運用、去想說、去作為,這樣就保證不會違背佛法的宗旨了! 當有人來請問你們佛法,來人提問『有』的一邊,你就回答『無』的一邊;提問『無』,就答『有』;提問『凡』時,就用『聖』答覆;提問『聖』,就答『凡』。 藉著二元概念的反覆說法,使他體會『相對而有』的種種觀念,領悟這些觀念並非『絕對的有』、『絕對真實』,而是心動分別才有的想像世界,但是久用成習,卻造成了我們深深地受制其中,不能超脫自在!只要擺脫、超越這些二元相對的觀念、概念,就能回到本來自在的狀態。你們就照著這樣的一問一答,不管有多少種的問法,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回答提問的人,這就能確保自己正知正見的立場了! 譬如,現在有人提問說:『怎樣叫做黑暗呢?』那你就回答他:『光明是主體,黑暗是附隨,光明消逝的剎那就是黑暗,由光明來凸顯黑暗,也由黑暗來襯托光明,藉著黑暗與光明彼此的互激互顯、相互取代;然後進一步體會、了解黑暗、光明並不是真實不虛,也不是絕對不變的事實真相;光明與黑暗,只不過是感官影像與想像分別,同步相對(非絕對)的作用而已!』你們以後弘揚佛法時,就遵照這個方式去教人,千萬不要違背這個基本原則。」 ★原文: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 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 文意: 唐睿宗太極元年,歲次壬子七月左右的時候,惠能祖師交代學生去新州的國恩寺,就在寺旁建一座佛塔,並且要求加快工程進度,早日完成。 第二年的夏末之際,國恩寺旁的佛塔完工了。到了七月一日這一天,祖師招集學生們,並對他們說:「我準備在八月的時候,離開人世,假如大家還有學習方面的問題,就要把握機會了,盡快提出來吧!我會詳細說明,使你解開疑惑、不懂之處。我離開之後,若還有問題,就沒有人為你解答了!」 以法海為首的學生和其他人聽到這兒,不由得生起了悲悽之情,甚至有學生哭了出來。這些學生當中,只有神會面無表情,既不悲傷哀戚,也沒有哽咽或哭泣。 祖師說:「神會年紀輕輕的倒是領悟了『平等不二』,超越了善、不善二元相對概念的束縛;面對貶損或讚譽,心能不動;悲戚或喜樂的情緒,滅而不現。其他人都做不到! 在山裏這麼多年的學習,究竟都學了些甚麼啊?你們現在哭哭啼啼的,是為誰擔心呢? 如果是擔心我的去處,那我告訴你們,我很清楚自己的去處啊!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又怎麼會事先通知你們呢? 喔!原來你們傷心哭泣,都是因為擔心我的去處,是嗎?好啦!現在我告訴大家,我知道自己的去處,你們就不用再傷心哭泣啦!其實,法身並沒有生滅、來處或去處的!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 文意: 有一天,惠能祖師把學生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都找來,並且對他們說:「你們幾人不同於其他的學生,在我離開之後都將成為各個寺院的住持或道場的指導老師。因此,我現在要告訴你們關於解說佛法的基本原則,才不至於偏離了佛法宗旨。 首先,教授他們的內容就是三種科目、系列!每當在舉例說明時,就用『三十六種相對名詞』;藉著『相對名詞』、『二元概念』的理解,體會其『非絕對存在』、『是相對而生』,然後放下『認真』、『實有』的錯誤思想、觀念;而且時時刻刻,都必須是以『教導人們認識自己的﹝本性﹞』作為說法的前提。 假設,現在有人來請問你佛法,你回答時就先配合對方的提問,然後循序導入,先形成二元概念的『相對名詞』,接著轉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緣法則,進而使他體會這些名詞概念彼此之間只是『互為因緣,相依相緣』,完全都是『相對而有』,並非『絕對永存』;最後,當他滅去、停止這些概念的同時,就會知道剛才天花亂墜的名詞與概念,根本就是『來也無影,去也無蹤』,自然會明白原本是不實所生卻計為真實,以致受到這些名詞、概念的玩弄、束縛或影響。 ★原文: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文意: 三種科目是那些呢?第一是『陰』,第二是『界』,第三是『入』。 ․科目一 『陰』的內容就是『五陰(蘊)』: 色陰(蘊) → 地水火風、四大物質 受陰(蘊) → 感覺、感受、情緒 想陰(蘊) → 記憶、印象、經驗 行陰(蘊) → 念念、想像、注意力 識陰(蘊) → 知覺、法界、一切法 ․科目二 『入』的內容就是『十二入(處)』: 六 眼睛能攝照∕顯示形色的功能 種 耳朵能收聽∕呈現音聲的功能 內 鼻子能嗅氣∕呈現氣氛的功能 部 舌頭能品嚐∕呈現味道的功能 功 身膚能感觸∕呈現順逆的功能 能 意根能知覺∕搜尋分別想像的功能 六 眼睛的對象是顏色、形狀的『色』塵 種 耳朵的對象是音聲、震響的『聲』塵 外 鼻子的對象是香臭、辛嗆的『香』塵 界 舌頭的對象是酸甜、苦辣的『味』塵 塵 身膚的對象是冷熱、滑澀的『觸』塵 境 意根的對象是美醜、好壞的『法』塵 ․科目三 『界』的內容為『十八界』,就是: 六 (功能) 根 六 (現象) 塵 六(所知)識 眼(見)睛 形狀 顏色 視覺 畫面 耳(聞)朵 音聲 震響 聽覺 作用 鼻(嗅)子 香臭 辛嗆 嗅覺 作用 舌(嚐)頭 酸甜 苦辣 味覺 作用 身(觸)膚 冷熱 滑澀 觸覺 作用 意(知)根 美醜 好壞 概念 所知 眼(根)界 色(塵)界 合↘↙成 〈眼識界〉 耳(根)界 聲(塵)界 合↘↙成 〈耳識界〉 鼻(根)界 香(塵)界 合↘↙成 〈鼻識界〉 舌(根)界 味(塵)界 合↘↙成 〈舌識界〉 身(根)界 觸(塵)界 合↘↙成 〈身識界〉 意(根)界 法(塵)界 合↘↙成 〈意識界〉 一、六種外界的所知塵境、對象,稱為『六塵』。 二、六種內部的接收顯象、功能,稱為『六根』。 三、由六種內根、六種外塵相對產生『六識』的作用,性質是『間接的畫面、合成的作用』,也就是視覺畫面作用、聽覺畫面作用、嗅覺畫面作用、味覺畫面作用、觸覺畫面作用、知覺畫面作用。『六識』與『六根』、『六塵』,合計一共是十八界(限)。 我們自己的﹝本性﹞無邊無際,能夠包覆深藏一切萬法,所以又稱為『含藏識』; 一旦心動,在剎那間生起了分別、想像、搜尋、注意、欲知的時候,就是『最初一念的本心,轉衍、變化出念念不斷的第七識』。再由第七識念念心動不停的發展,接著就是出現『六觸入處』的間接合成畫面。 第七識(意根)與五根(眼耳鼻舌身)就成了出入的『六種門徑』,才能『眼照形色、耳收音聲、鼻嗅香臭、舌嚐諸味、身觸冷熱、意知二法(二元概念:美醜、好壞、成敗、苦樂.......)』等六種外界塵境。 像這樣的一一完整呈現出一十八界的宇宙萬法,都是從﹝本性﹞所創造、衍生、相融、和合、交互作用,循環無盡。 如果﹝本性﹞無明,愚而不知,迷而不覺,就會形成『邪知見』,造成『十八邪見法界』;如果無明滅盡,即是生起『正知見』,建立『十八正見法界』。 只要是錯誤的運用,就稱為『凡夫眾生、亂用一通』!如果是正確無誤地使用,就稱為『諸佛如來、運用無礙』! 但是,不管是如來的善巧運用,或者眾生的不懂亂用,都是因為有﹝本性﹞才能生起如此的『大用』啊!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 文意: 關於『相對名詞、二元概念』: 外 界 塵 境 五 對 天∕地 日∕月 明∕暗 陰∕陽 水∕火 法 相 語 言 十 二 對 語∕法 有∕無 色∕空 有色∕無色 動∕靜 清∕濁 凡∕聖 有相∕無相 僧∕俗 老∕少 大∕小 有漏∕無漏 ★原文: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 文意: 自 性 起 用 十 九 對 長∕短 邪∕正 痴∕慧 愚∕智 亂∕定 慈∕毒 戒∕非 直∕曲 實∕虛 險∕平 常∕無常 悲∕害 喜∕嗔 捨∕慳 進∕退 生∕滅 煩惱∕菩提 法身∕色身 化身∕報身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 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 文意: 祖師繼續說:「這三十六個『相對名詞、二元概念』,如果練習純熟之後,不久就能通達佛法的宗旨,乃至用來解釋所有的經典都不會有絲毫的障礙;從此就知道如何善巧運用『二元概念』,而又不會黏滯、束縛在『相對名詞』所生起的觀念中。 當﹝本性﹞開始啟動作用,發出聲音語言,與人溝通交談,對於念念想像所知的『六種外塵』,雖然知覺但不會當真;對於能夠呈現的『六種內根』,雖然使用而不會執著是我或我的。 如果有人認定『六種外塵(境界現象)』為真實,想要追求、佔有,那就是生起了邪知邪見!如果以為『六種內根(顯像功能)』都是假的,不用學了、也不管了,這又成了顛倒的傻瓜! 凡是認定『六種內根(顯像功能)』都是『假』的人,就等於毀謗佛法經典,他逢人總是說:『用不著說話啦,說話是多餘的!』 光是他說的這些話,就已經是啟動了文字語言的功能作用了!而且,既然不再說話了,別人當然也就沒有辦法與他溝通啦! ★原文: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 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 ☉ 文意: 有的時候,他又這樣說:『別弄文字、圖畫那一套!』還不明顯嗎?他說的『別弄』二字,還是屬於文字啊! 他只要看見別人說話、溝通,立刻就批評說:『又在執著語言文字了!』 你們千萬要銘記,自己顛倒迷惑就算了,連帶著還去毀謗了經典啊!經典是不可以毀謗的,毀謗經典的罪業等於殺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嚴重地障礙自己的學習! 或者,你們之中有人深信感官所知,深信六識作用和六塵境相,都是真實不虛而且可靠,於是作了種種的努力,糊塗顛倒地追求那『自以為的真實本性』;也有一種人,到處成立道場,開堂講課,徹底否定善惡、有無『二元概念』的價值作用! 像這樣的人,即使給他億兆年的時間,他都見不到自己的﹝本性﹞了!你們只要依照我教的修行方法就可以了。 還有啊!可也別學成臥輪禪師那種『甚麼都不想』的錯誤結果,因為那將阻礙了﹝本性﹞的自由自在! 如果聽成了『不必修行、不用修道』,反而成了『邪知見』,一定要按我告訴你們的原則學習,然後心無所住的以正法教授眾生。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 文意: 薛簡似懂非懂的,但想到自己的身分和責任,不由得再問祖師說:「既然禪師不能隨我回京,那麼上級一定會問我聽到了哪些內容?還請您發慈悲心,能給我一些重點式的指導,好讓我回去之後稟告太后與皇帝,以及洛陽城中的學佛大眾。 這就好像由您開始,點燃我這第一盞燈,然後由我回去之後,繼續傳給成千、上萬的學人,讓黑暗的世界從此光明,而且光明遍照,永恆不滅。」 祖師淡淡地說:「﹝本性﹞並沒有明暗的現象。凡是說光明黑暗的輪替交換,那依舊是困在『無常』的法則中;所以『光明遍照,永恆不滅』的說法,只不過是自我安慰而已,時間到了還是一樣要結束、消失的!因為這些概念、名稱,都是從『想像分別』、『相對立場』的前提所創造而有的。 在《維摩詰經》中有:『本心的狀態,就是沒有一處、一事、一人、一時……與我敵對、相比,因為都是與我一體、無二無別的緣故啊!』」 薛簡還是一頭霧水,莫測高深,但實在好奇自己的說法有何不對?於是又再問說:「光明是比喻智慧,黑暗用來比喻煩惱,學菩提智慧的人,如果不以象徵智慧的光明去照亮黑暗世界的憂愁煩惱,那麼無盡的生死循環要靠甚麼來超越呢?」 祖師說:「在﹝本性﹞的眼中、前提下,煩惱就是菩提,一模一樣,沒啥不同!但如果拿掉了﹝本性﹞這個前提,那麼智慧當然就不同於煩惱,而且敵對、相爭,結果就會形成『用光明照亮黑暗、用智慧打破煩惱』的看法;而且這樣的說法也正是佛所說的:『二乘人的見解』和《法華經》裏:『羊、鹿根器的程度』;至於立志成佛的上等人,就不是這樣的看法了!」 ★原文: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將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 文意: 薛簡心想:「我是二乘見解?羊、鹿的根基?」於是繼續好奇地追問:「那麼『大乘』的見解又有何不同?」 祖師說:「光明與黑暗,在一般人來看,那是完全不同的;但在聰明人的眼中,就知道明暗的本質完全一樣,都是源自於﹝本性﹞!這種毫無差別的性質,才是真實的﹝本性﹞。 要說這真實的﹝本性﹞嘛,一切眾生,個個有份!即使在平凡、愚蠢的人身上,一絲兒也沒有減少;或者在賢者聖人的身上,一點兒也沒有增加。 在憂悲煩惱時,真實的﹝本性﹞不會隨之而亂;在四禪八定中,真實的﹝本性﹞沒有跟著也定。真實的﹝本性﹞從來沒有中斷、結束、消滅過; 也不是相續不斷、長遠不變;既不見真實的﹝本性﹞有個來處,也不見真實的﹝本性﹞有個去處,或者就在四周的中間、內外; 真實的﹝本性﹞從沒有具象的出現過,也不會經歷衰朽而消滅;真實的﹝本性﹞與萬法,相容無礙,自由自在,永恆不變,這樣的狀態就稱為﹝成道﹞! 薛簡聽到這兒,深知祖師的說法確實罕聞而稀有,而且境界高深,超過二乘學人所學及領悟的範圍。薛簡雖然佩服祖師的智慧,果然名不虛傳,但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不服,於是再次的請教祖師說:「您說:『從來沒有具象的出現過,也不會經歷衰朽而消滅』,怎麼聽起來倒很像外道的說法了呢?」 祖師不厭其煩地繼續指點薛簡說:「外道所說:『不生不滅』的理論,是用『現在的消滅不見』去否定『過去曾經存在』; 或者用『過去的存在』來凸顯『現在的消滅不見』。明明已經是『結束消滅』了,他卻相信『還在』!明明就已經『出現』了,他卻強辯說『不是同一個』! 我現在告訴你的『不生不滅』,完全不同於外道的思想見解,主要的不同點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遑論『存在』呢?從過去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消滅過的痕跡可以『發現』! 如果你真想要知道﹝本性﹞的狀態、樣貌,倒也不難!只要你把習以為常的『善惡、好壞……』等等的觀念、想像、分別、搜尋、注意力,全部都暫時停止、歇息下來,那麼自然就能發現自己的﹝本性﹞,原來一直都是清淨無染、無限光明、永恆不動,隨心所欲,任我自由自在地運用,毫無障礙!」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奏師語。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 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 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 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 感荷師恩,頂戴無已。 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 文意: 薛簡得到了祖師深入淺出的說明,對﹝本性﹞的理論與證實的方法,終於有了完整的輪廓和認識,心中無限的喜悅。薛簡再三的感謝祖師親自指點,隨即告辭,立刻返回首都洛陽復命,並且呈上祖師的奏章。 同年的九月三日,皇帝依據體制頒授〔聖旨〕給惠能祖師,詔命內容是: 大師因為年老疾病的原因,不能來到京城;不過,大師也能幫助我推動佛法的教化,是國家真正的『福德之田』。 大師如同維摩詰大士假託生病,住在毗耶離城裏,目的是為了闡揚大乘佛法。在各方來探訪的時候,把握機會善說法要,顯露諸﹝佛、如來﹞的真心、﹝本性﹞,以及『一體無二』的究竟之說! 本次特命的內常侍薛簡,親自得到大師的指點和傳授如來的正知正見,令我非常歡喜,這一定是我多生多劫以來,勤修福德與善業所招感,有緣能在今生逢遇大師,也才有機會聽聞大乘佛法,領悟無上的玄妙義理。 特在此處,真心誠意的答謝大師的教誨之恩,同時也頂禮大師,永遠都是我的老師。 我還準備了高麗進貢的磨衲袈裟、水晶缽盂各一件,作為供養。 另外,傳令韶州的最高領導人,親自督導修繕、翻新、美化大師所居住的寺院。同時,我決定把大師以前嶺南的新州老家改為寺院,取名為﹝國恩寺﹞,以資永久紀念!」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遠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以拄杖打三下,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 文意: 有一位十二歲的青少年,名叫神會,他是湖北人。神會從玉泉出發,前來曹溪參見祖師,行禮致敬。 祖師見他年紀小,竟能遠行千里,為法而來,便慰勞他說:「年輕人克服萬難而來,令人佩服啊!你是否也把自己的﹝本性﹞帶來了呢?如果沒忘記,那就應該能認得自己,來!說說看吧!」 神會回答祖師說:「﹝本性﹞就是『應無所住』,『見聞覺知』就是自己。」 祖師聽了神會幾乎是張飛打岳飛的回答之後,開口責備他說:「你這小沙彌,怎麼這樣胡亂回答!」 祖師說完,就拿起棒子在神會的身上打了三下。神會很不服氣,心想:「我又沒說錯,幹嘛打我?」於是反問祖師說:「和尚您打坐的時候,是仍有『見』的存在呢?或者沒有『見』了呢?」 祖師不答反問說:「我拿棒子打你的時候,你是會痛呢?還是不會痛呢?」神會回答說:「也痛、也不痛!」祖師聽完神會的回答,就順著他的說話方式,告訴他說:「我打坐的時候,也『見』、也不『見』。」 ★原文: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 文意: 神會請問祖師說:「也『見』、也不『見』是甚麼意思呢?」祖師回答說:「我的『所見』,總是察見自己的過失、錯誤,不看也不管別人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這就是也『見』、也不『見』的意思。 至於你說的:『也痛、也不痛』,又該怎麼說呢?如果打了你,你卻不會痛,那不等於木頭、石頭了!如果你會痛,那就與一般人是相同的,也會生起不服、不滿、怨恨的情緒。 現在告訴你為甚麼會認定你是假冒﹝見性﹞、胡亂回答的人,就因為你剛才問我『仍有見、或沒有見』,這代表你還執著在分別、二元對立的程度;另外,你回答我的『也痛、也不痛』,則又更是證明你仍然迷惑在生滅心的作用中。 由此可知,你並沒有﹝見性﹞,但你竟敢假冒﹝見性﹞,胡亂地回答,哄騙善知識。」神會聽到這裡,總算知道了自己的程度和自以為是的過失,於是心服口服的向祖師懺悔,並衷心感謝祖師的教誨。 ★原文: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 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 文意: 祖師又說:「如果你迷惑、不了解修行的次第、順序和定義,就應該謙虛地承認所學不足,然後禮貌的請問善知識,找出正確的方向、道路。如果你覺悟了,那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然後根據覺悟的內容,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剷除習氣,連根拔起,這就是真正的『會修行』! 而今你自己迷迷糊糊,既不知、又不覺、更不見自己的﹝本性﹞,反而來問我為甚麼『也見、也不見』。雖然我見到自己的﹝本性﹞,難道就可以用來代替你的迷惑嗎?如果你見到自己的﹝本性﹞,那也不可能用來代替我的迷惑啊! 為甚麼不『自己的﹝本性﹞,自己去找、自己去見』呢?卻來問我:『是見?還是不見?』」 神會這才徹底明白自己欺瞞祖師、胡亂回答的過失有多嚴重,趕忙的跪下叩頭,禮拜了一百多次,懇求祖師的寬恕。從此,神會就待在祖師身邊,自願擔任服勤的侍者。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宏曹溪頓教,著顯宗記,行於世。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聚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 文意: 有一天,祖師在講堂上對著大眾說:「我這兒有個『東西』,既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名字、也沒有正面、背面,你們知道是甚麼嗎?」神會站出來回答說:「那是一切諸佛的根本源頭,也是神會的﹝本性﹞。」 祖師對神會說:「已經跟你說過沒有名字,你卻非要取個『根本的源頭、神會的佛性』的名字不可嗎?唉!像這樣學下去,不管你將來能住持多大的寺院,底下有多少的學人,最多也就是一位『專搞名詞解釋、死在句下的佛法學者』罷了!」 惠能祖師入般涅槃之後,(荷澤)神會便前往首都洛陽,把慧能祖師的「頓教法門」發揚光大,還特別撰寫了一本書,書名是《顯宗記》,此書曾經盛行於當時的佛教界。 祖師看到不同的門派之間,常常固執己見,屢屢「問難」於對方,甚至造成彼此的瞋恨、怨怒。但是說也奇怪,這些專愛「問難」的人,卻遠從各地漸漸地都聚到了惠能祖師的課堂之上。於是祖師慈悲地把握這樣的機會,攝受並開示這些人說:「學習佛法的人,不管是善惡或好壞的念頭、想法都要徹底掃除乾淨。掃除乾淨之後,最後連用來形容的文字也用不著了,就在如此不得已之下,勉強稱之為自己的﹝本性﹞。 在﹝本性﹞的眼中都是一體的,沒有敵對,這樣才能稱為真正的﹝本性﹞!從真正的﹝本性﹞開始建立各種的教法、門派;自己的﹝本性﹞就像在說話的當下,隨時不忘自己的『名字』一樣。」 大家聽了祖師的開導之後,個個都心服口服的一起向祖師行禮致敬,請求祖師收為學生,願意跟隨祖師認真地學習。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麽長!」 ☉ 文意: 有一位出家僧人,談論著臥輪禪師的詩偈,詩的內容是:「 臥輪修行有本事,他能控制不亂想; 景象當前心不動,天天覺悟智慧長。」 這件事被祖師知道了,祖師告訴弟子們說:「這首詩偈並沒有達到『(發)明心(地)』的程度,如果依照這首詩的方式去學習,反而是拿這一層束縛取代另一層束縛而已!」 於是又作了詩偈一首,開示正確「(發)明心(地)」的見解,詩偈是: 「惠能沒那麼多的本事,連浮念亂想都無心管; 虛妄塵境來來又去去,修行功夫天天正成長。」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文意: 當時,惠能祖師在曹溪的「寶林寺」弘揚佛法;而神秀則是在荊州的當陽山的「玉泉寺」傳授佛法。在這個時期,兩邊發展的都很龐大,所以當時的人們稱他們是:「南能北秀」。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南北二派」、「南宗頓悟、北宗漸悟」的趨勢,很多修學者都無法分辨其中的不同之處。 惠能祖師對大家說:「佛法只有一派,而人卻有南方、北方的差異;佛法只有一種,而學習卻有遲、速的不同。為甚麼會有『頓悟』、『漸悟』的說法呢?其實,佛法並沒有『剎那領悟』、『慢慢領悟』的區分,而是因為學習的人,自身反應有快、有慢,程度有高、有低,所以才造成了『頓悟』和『漸悟』的現象出現。」 ★原文: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至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 文意: 但是,神秀大師這邊的弟子們,常常譏笑惠能祖師連字都不認識,會有甚麼了不起的地方呢? 神秀告訴他們說:「惠能他有『不必老師教導、自學就能通達』的大智慧,他所領悟的佛理,是我遠遠比不上的!況且,他是我的老師親自傳授衣缽的繼承人,難道老師會隨便指定嗎?只可惜我沒有時間前往聆聽,實在對不起國家給予的封贈、恩賞啊!你們不應該在此胡亂的批評,如果不服氣,何不前往曹溪,好好地聽聽,認真的學習,看看自己還服不服?」 有一天,神秀找來弟子志誠,命令他說:「在我所有的學生中,你是最聰明、反應快速的,所以現在派你去曹溪,代替我聽聞佛法;你如果學到了任何不同的說法,就要努力的記住,然後回來說給我聽。」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凈,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 文意: 志誠奉了老師的命令,於是隻身前往曹溪聽法。到了曹溪之後,他也跟隨大眾去講堂,加入學習的行列,但都不敢說出自己是從何處來的。」不過,祖師有他心通,因此,志誠最終還是難逃祖師的法眼! 終於有一次,惠能祖師決定挑起這個話題,對著大眾說:「今天有人來偷學佛法,現在已經藏身在這講堂之中了。」志誠立刻出來,向祖師行禮,並且說出神秀託付的任務。 祖師對他說:「既然你是從『玉泉寺』來的,那應該就是『間諜』囉?」志誠回答說:「不是!」 祖師質問他說:「為甚麼要否認?」志誠回答說:「在沒有表明身分之前確實是;現在我表明了身分,當然就不是了!」 祖師看在他是為了學道而來的,便不再深究下去,於是換個話題問他:「你的老師平日如何開示大眾的?」志誠回答說:「主要都是指導大眾如何『念住所緣』、『住心看淨』、『日中一食』、『常坐不臥』。」 祖師對他說:「『住心看淨』的教法,難道不嫌累嗎?『長坐不動』的修法,完全違背佛法!」 聽我說偈:「 正常活著的人,都是有坐也有臥! 學佛覺悟的人,卻只坐而不臥,不奇怪嗎? 正常死去的人,才是躺臥不能坐! 革囊眾穢之身,有必要這樣搞東搞西的嗎?」 ★原文: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 文意: 志誠聽完,馬上就跪了下來,再次禮拜祖師,然後稟告祖師說:「學生跟隨神秀老師學習快要九年了,始終沒有甚麼體會;剛剛才聽您的解說之後,立刻就心領神會!學生會出家學道,就是明白生死問題的嚴重性,所以非要搞個清楚不可,現在請您大發慈悲,再為學生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開示吧!」 祖師感受到志誠的赤誠求道的決心,於是對志誠說:「我聽說你的老師教授學生們,是以學習『持戒、禪定、智慧』的佛法為主的,那麼你現在說說看,你的老師都是如何解說『持戒、禪定、智慧』?內容大概是哪些?」 志誠回答說:「所有傷害人、妨礙人、影響人的言語或行為,絕對不說也不做,這稱為『持戒』;所有提升品德、分享奉獻、布施修福的善法,不計代價的努力實踐,這稱為『智慧』;去除三界的貪愛污染,清淨自己的意念,這稱為『禪定』。老師說的佛法,約略是這個內容大意,不曉得和尚您是怎樣的說法?又是如何教人的呢?」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 文意: 祖師回答說:「如果硬要說我有說法、教人,那就是在『騙你』!勉強地說,我只不過是幫助大家解開那似有實無、虛妄不實的『顛倒看法』、『煩惱痛苦』而已!若是能依照我所教授的方法學習,就一定可以完成撥邪反正、去迷轉悟、病癒康復的目的;凡是完成這樣的學習,就是『三昧正受』! 剛才你介紹了你的老師教授內容,也是不簡單!不過,我這裏的內容、教法,則是完全不同於你所學的!」 志誠懷疑地問說:「嗄!戒定慧的說法不是應該只有一種標準嗎?怎麼還會有不同的內容呢?」 祖師對志誠說:「你的老師教戒定慧,是專門接引立志於大乘佛法的上等人;我這裏教的戒定慧,則是針對立志要成佛的上上等人。由於教授的內容不同,所以領悟的程度當然也就不同;甚至,連帶成就『正確見解』的時間也跟著有快、慢的不同了。現在,你專心地聽好我說的內容,想想看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所有的說法,都是以﹝本性是佛﹞為前提,不違背﹝本性是佛﹞的原則而說的。如果違背這個原則的任何說法,都只是『圍繞表面』的說法,而不是『深入內涵』的有效學習,結果顛倒迷惑的﹝本性﹞,將沒有清醒覺悟的一天! 首先,你應當先建立起最重要的根本原則,那就是: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全部都是從你自己的﹝本性﹞所生起的『作用』,在這個前提、原則之下所說的『戒定慧』法,才是正確而有效果的內容。你再聽著: 如同大地的﹝本性﹞,只要別污染,本來就是品德圓滿! 如同大地的﹝本性﹞,只要別顛倒,本來就是遍知無礙! 如同大地的﹝本性﹞,只要別亂想,本來就是平靜不動! 本心不生不滅,既沒有增加,也沒減少,如金剛之不壞! 化身有來去、變異、生滅的作用,﹝本性﹞始終無生滅! ★原文: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凈。」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 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來自由,無滯無礙, 應用隨作,應語隨答,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 文意: 志誠聽了祖師的說明之後,才知道戒定慧真的有不同,而且高下迥異,這才服氣地向祖師懺悔過失,並且也說出自己的領悟、心得報告: 五蘊三身都是虛假,虛幻假象哪能究竟? 還在想著修行迴向,才起念想就污染了! 祖師對於他的心得報告,立刻給予肯定、認同!祖師看他能接受﹝本性﹞作為前提的說法,於是繼續對志誠說:「你的老師教授戒定慧,是用來勸勉志氣狹劣、只求自度的學者。 我說的戒定慧,則是用來勸勉志氣恢弘、自度度他的智者。凡是能領悟到自己的﹝本性﹞的人,根本連『學習覺悟、證得涅槃』的念頭都不會有,甚至就連『我在生死輪迴、尋求解脫生死』的看法、想法也都消逝不見了! 因為世界上沒有固定不變的任何事物,所以才能自由地按照『因緣法則』去合成、製造、組織一切萬事萬物。 如果能這樣的認知、了解,就可以稱為『見到﹝佛﹞身』了;這樣就有資格稱為『真正的徹底覺悟』,也可以稱他是『連解脫的想法也解脫掉,乾淨乾淨淨、一塵不染』! 只要見過自己的﹝本性﹞,就能證明自己可以無中生有、隨心所欲的創立一切,或者一物不立的自在無礙。 或去或來、毫無約束;沒有執著、沒有阻礙;凡有所作,應念而成;隨他所問,自然應答。 法身為體,化身為用;念念注意,即是化身;生滅來去,處處顯現;心動分別,出自﹝本性﹞! 這樣就是證得神通化身,隨意自在的運用,如同在遊戲中玩樂,既不受遊戲的束縛,也不在乎勝負輸贏的結果,悠遊無礙,自由自在!這就稱為﹝見性﹞。 ★原文: 志誠再啓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 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 文意: 志誠再次發問說:「請問『不立』是甚麼意思?」 祖師回答說:「﹝本性﹞本來就沒有過失、沒有顛倒、沒有亂想,念念都是運用般若智慧觀察,既不會執著萬法的現象作用,也不會黏滯不捨。 來去自由,運用自在,任我縱橫,無可不可;既然都由我決定、我啟動、我作用,那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去立些個『菩提』、『涅槃』、『解脫』、『解脫知見』呢? 自己的﹝本性﹞要自己去尋找、去發現,有的人忽然間就發現了﹝本性﹞,也有的人在剎那間就完成了修行,並沒有固定的時間標準,所以沒有辦法為﹝見性﹞法門訂出相關的準則或規定! 何況,一切萬法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一體不二的,又怎麼可能去強制切割、區分順序呢?」 志誠深深地佩服祖師深入淺出的說明,於是再次向祖師行禮致謝,並且自發地請求擔任祖師全天候待命的侍者,以報答指導開悟的恩情!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麽?」 隍云:「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文意: 有一位專修坐禪的僧人,法號智隍,最早是禮拜五祖弘忍為老師。智隍自認已經學會五祖傳授的佛法,於是找了安靜之處,打造一個能遮風避雨、簡陋的草庵,取名為「繼庵」,草庵內供奉有佛像一尊,他一直都在庵內專心修練禪定功夫,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 六祖的學生玄策,遊歷各處的道場。有一天,玄策來到黃河的北岸,在這裏聽說了智隍的事蹟,於是就前往智隍的草庵拜訪。玄策問他說:「你在這裏做甚麼?」 智隍回答說:「打坐入定。」 玄策又問說:「你所謂的『打坐入定』,是在『能知覺』的前提下,還是在『不能知覺』的前提之下呢? 如果說是在『能知覺』下入定,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屋瓦石頭,也都是『不能知覺』的,按照這個標準,它們應該都在『入定』的狀態! 反之,若是在『能知覺』的狀態下入定,那麼世界上所有的靈性生物,都是『能知覺』的生命體,應該也都在『入定』囉!」 智隍被玄策這一嗆,急忙解釋說:「當我在『入定』的狀態時,完全沒有『能知覺』或『不能知覺』。」 玄策再對智隍說:「既然沒有『能知覺』或『不能知覺』,那就是『不來不去、不移不動的法界大定』了,又怎麼會有『入定』的說法呢? 如果是有出、有入的禪定,那只是通於外道的『四禪八定』,連解脫『分段生死』都辦不到啊!更何況是超越『變異生死』的法界大定!」 ★原文: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 文意: 智隍聽完玄策的說明之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過了很久,智隍才又發問說:「您的老師是哪一位?」 玄策回答他說:「我的老師,就是曹溪的六祖大師。」 智隍接著又問:「請問六祖教的是哪一種禪定呢?」 玄策回答說:「老師教我的禪定,大略是:『玄奇奧妙、光明清淨、圓滿無缺、寂靜不動;心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移不動……;化身隨心所用,自由變化,來去無礙……。明白色(物質)受(感受)想(記憶)行(想像)識(知覺),這五種現象和作用,都是從『本心』的變化所產生,如同光影、陽燄一般,都是虛假不實的。 另外,色(形、色)、聲(音、響)、香(香、臭)、味(酸甜苦辣鹹)、觸(冷熱軟硬滑澀)、法(美醜善惡好壞二元概念)的六種外塵境界,就像海市蜃樓一樣,似有實無,似真還假。 『法界大定』既不會有出入、來去的現象,也不是『凡夫的心不(住)定、二乘的觀住定』,或者『凡夫的心亂、二乘的心不亂』。 這種禪定,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住著、也沒有不住』,既不是凡夫的心亂不住、外道的住色觀淨,也不是二乘的住淨觀心! 也就是『應無所住』,不住、不在、不念、不想(注意)任何一個單點、單一、單品、單項的景物、畫面、現象或作用上面,最後還要連『不住、不在、不念、不想(注意)』也沒有(這就是菩薩的『心空無住』,而如來則是『性本無住』)! 這種禪定,本質上就是『一直都是如此,從來也沒有真正的生起、出現、變動過,當然也就不會有消滅或結束的事實啊!』 而且要連『我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禪定』的想法都停止、消失,因為『我心本來就定』啊!何必還要『頭上安頭』呢?這唯一『遍知無礙』的法界心體大定,廣大如無盡的虛空、法界,但卻又不是眼前這『不能知覺』的宇宙空間。」 智隍聽完玄策的「概說」之後,心中莫名震動,簡直是聞所未聞,才懷疑自己到底都學了些甚麼,竟敢自稱「入定」啊!於是立刻趕來曹溪,參見六祖大師。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麽來?」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 文意: 行思禪師,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縣的劉家。他一聽說惠能祖師在曹溪說法,法會答詢現場,四方雲集,聲勢宏大。於是他立刻出發,毫無逗留的就直接趕來曹溪。 在行過禮之後,立刻把握機會發問說:「如何才能超越解脫道的修行位次呢?」 祖師問他說:「你都修證過些甚麼?」行思回答說:「修證解脫道(四果四向位次)是出家人的本分,可是我連『求解脫』的一絲欲念頭都沒有,何況去修證呢?」 祖師又問他:「這樣是甚麼修行位次?」行思回答說:「如果連解脫(四果四向)的念頭、願望都沒有,又哪來的修行位次呢?」祖師深深肯定行思的見解,並且讓他出任曹溪的首座,管理寺裏的僧眾。 行思在祖師身邊,日益精進。有一天,祖師對行思說:「你應該到別處去,繼續傳揚佛法,不要讓佛法中斷了!」 行思得到了祖師的認可之後,就決定回到吉州,在吉州的青原山大開法席,傳揚佛法。行思禪師在圓寂之後,國家還追贈了﹝弘濟禪師﹞的榮譽名銜,以示旌揚! ★原文: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 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 師曰:「什麽物,恁麽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 文意: 懷讓禪師,本家是姓杜,出生於山西省的安康縣一帶。懷讓禪師最早是去禮謁河南嵩山的惠安國師,並且在國師座下學習佛法。有一天,國師吩咐他前往曹溪參訪祖庭,叩禮祖師。 懷讓禪師到了曹溪之後,便前往禮拜。祖師慰勞之後問他:「你從甚麼地方來的?」懷讓回答說:「河南的嵩山。」祖師又問說:「知道是個甚麼嗎?也知道是怎麼來的嗎?」懷讓回答說:「才說『是個甚麼』,那就不對了!」 祖師繼續問:「那還需要修學或證明嗎?」懷讓回答說:「修學證明都無妨,總之就是『別污染』!」 於是,祖師印可他說:「對!就這『別污染』三個字,正是一切﹝如來﹞能成就﹝佛﹞道的關鍵─『好好保護這本來清淨的心,別讓無明(不覺)給污染了』;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我也跟你一樣!」在佛教的起源地,有一位般若多羅尊者(達摩祖師的老師),曾經作出預言說:「在你的學生中,將會出現一匹『千里馬』,他能善說法要,調伏眾生的亂心,此事你知我知,我就不必再多說甚麼了!」 懷讓禪師得到祖師的印可之後,留在曹溪前後一共十五年。在此期間,功夫精進,玄妙難測。後來懷讓禪師離開了曹溪,前往湖南省的衡山建立說法的道場,繼續傳揚佛法。懷讓禪師在圓寂之後,國家特別追贈了﹝大慧禪師﹞的榮譽稱號!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 文意: 永嘉玄覺禪師是浙江省永嘉縣人,他俗家姓戴。自小就出家學道,學的是天臺宗的教義,他擅長用止觀法門進入四禪八定。後來看了《維摩詰經》之後,才頓悟了『本心(法身)』的道理。 有一次,恰逢六祖大師的學生玄策來訪。玄策禪師與他深論佛法,玄覺都能貫通法要、運用無礙,而且有許多的觀點都與歷代祖師說法一致。 玄策禪師問說:「可以請問您的老師是哪一位嗎?」玄覺回答說:「我在各處法會聽聞各種大乘佛法的經、論,都是向不同的法師學習;最後,終於在《維摩詰經》裏,體會到了自己的『本心』。不過,至今還沒有對人說過,所以也沒有任何人來為我證明。」 玄策禪師接著說:「你這種情形,如果是在第一尊如來(威音王佛)出現之前,倒也無妨;但是,當繼承﹝佛陀﹞教誨的祖師出現世間,而沒有經過祖師印可、證明的學生,都是屬於天然外道,不能列作﹝佛陀﹞正統法脈的弟子。」 玄覺聽了之後,便對玄策禪師說:「可以請您為我印可嗎?證明我所學、所修、所證,都符合﹝佛陀﹞的正統法脈嗎?」 玄策禪師說:「我的地位太輕,輩份不夠。現在曹溪有一位傳承﹝佛陀﹞正統法脈的六祖大師,凡是國內各地的求法者、印證者都集中到那裏了,如果您肯前往,我是很樂意陪同的!」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 文意: 另外還有一點,『法性』是生滅的主體,『五蘊』是生滅的作用;既然法性主體是﹝永恆﹞,而同時兼有五蘊的作用卻是「生滅」,那也就是說─生滅就是﹝永恆﹞囉! 所以我的解讀就是:當五蘊出現時,就是從『法性主體』所生起的作用,而『五蘊作用』消滅時,就是回歸到『法性主體』了! 現在根據這個解讀當作基礎,我的另一個疑問是:『假如已經回歸的五蘊,還會再度出現,那就表示有情眾生不會結束、消滅,這和─﹝永恆不變﹞也沒啥不同嘛! 或者,回歸的五蘊,也不會再度出現的,而是永永遠遠的消滅、結束了!也就是說如同毫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是完全一樣的囉!』 所以,這又衍生了我第二個疑問:『五蘊的作用,都被﹝寂滅﹞、﹝涅槃﹞所關鎖、壓住了,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又哪來的快樂可以感受呢?』 ★原文: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文意: 祖師對志道說:「你不是佛陀的弟子嗎?怎麼會去學了一堆外道的知識、觀點呢?甚至還用凡夫、外道所說的『死後甚麼都沒有』,或者『(梵天)色身永恆不變』等等邪見來分析、歸納、議論佛法的究竟之說呢? 根據你剛才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認定了在『色身』之外,另外還有個獨立存在的『法身』,於是想要在『色身消滅』之後,得到那永恆的『法身』; 繼續順著這個想法推論下去,﹝常樂我淨﹞的﹝涅槃﹞狀態,也應當有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身』才對。真是糟糕啊!這都是執著『務必要有一個我』、『害怕死後都沒有我了』、『還想著要有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我』哪! 現在,你得先知道,佛就是知道一切顛倒、迷惑的眾生,總是錯將五蘊的混合作用(色蘊:四大物質。受蘊:感覺、感受、情緒。想蘊:記憶、印象、經驗。行蘊:分別、想像。識蘊:知覺、萬法。)攬為自己的身心;然後又把觀察到的六種塵境,當作敵對的外界現象。 於是貪生怕死,隨念起伏,完全不知不覺自己進入了如夢似幻的『從想像而生的影音世界』,以及『從感官合成而有的境界畫面』,白白被騙在生死不絕、生滅不停的無盡循環中,反而把﹝永恆快樂﹞的﹝涅槃﹞,解釋成了『毫無樂趣』、『死氣沉沉』的痛苦狀態,於是自己另外去設定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涅槃﹞當作目標,努力地追求。 ★原文: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 文意: 佛陀憐憫這些人的盲目、顛倒,所以把真正快樂的﹝涅槃﹞狀態指示出來,那就是:『即使把時間放到最慢,也找不到出現過的證據,更看不到消滅過的痕跡。因為本來就沒有出現過,也不是消滅之後才有﹝涅槃﹞,這才是﹝永恆不變、不滅﹞的﹝寂滅﹞狀態。』 處在這樣的狀態時,絕對不會有五蘊(知覺、想像、記憶、感受、物質)的現象和作用,這樣才能稱為﹝永恆的快樂﹞!這種﹝永恆的快樂﹞,並不會只限制在一時、一處、一人的範圍內,而是遍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的。 因此,怎麼可能會產生──一個主體是﹝永恆﹞,而同時兼有五蘊的作用卻是『生滅』──的這種說法呢? 甚至還有……『五蘊的功能作用,都被﹝寂滅﹞、﹝涅槃﹞關鎖、壓住了,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了……』的奇怪說法咧!這些都是出於無知、曲解,造成了詆毀﹝佛陀﹞、消滅『正法』的惡劣行徑啊!」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 文意: 現在聽我說偈:「 永恆不變的涅槃快樂,是圓滿光明,而又無所不知。 世間的凡夫愚人,解讀為死亡,婆羅門認定是斷滅。 還在心動分別的阿羅漢,他們則解釋成一切都不作。 這都還在『想像』的範圍,屬於六十二種根本邪見。 另外還給『所想的』取名字,難道會真成為事實嗎? 只有心量大的人,才體會到『用想像取捨』是過失; 徹底明白五蘊原理,以及錯將五蘊當作是我的原因! ★原文: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 文意: 展現在眼前的所有顏色形狀,耳朵聽到的所有聲響; 都是與此心同步同體的現象作用,也是平等不二的; 一切法本質如夢幻別當真,也不要以為真有凡有聖; 放捨二元相對的概念,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 日常生活中運用感官,但不要有『是我用』的想法; 認識、了解一切萬法,但不要有『我能知』的看法; 即使太陽在滅亡時,膨脹的大火球把海水都燒乾了, 吹起的太陽風,撕裂了大山,山與山彼此互相撞擊, 這樣恐怖危險的景象,而涅槃始終如此,不受影響。 這就是永恆不變、永遠快樂,真正涅槃的不動狀態。 我現在勉強地形容涅槃狀態,是為了讓你捨棄邪見, 如果你能從我的說明中去體會,不要只抓著我的話, 那麼你就有些許的機會聽懂,明白我話中的含意了。」 志道聽完祖師的詩偈之後,完全明白了自己曲解之所在,雀躍不已,對祖師行禮感謝之後才離開。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 文意: 智通聽到這裏,忽然完全明白了,﹝本性﹞就是自己原有智慧的根本,於是把所領悟作成詩偈呈給祖師,詩的內容是: 三身都是我自己,四智本是心之用; 身與智相融合一,使用自在無障礙。 起念修行是妄想,守住不動也不對; 玄妙宗旨師所教,隨緣而用不執著。 ★原文: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 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 文意: 出家僧人「智常」,出生在信州的貴谿,童年就出家了,出家聽聞佛法之後就立定目標、志向,發誓這一生中一定要見到自己的﹝本性﹞! 有一天,智常來禮謁惠能祖師。祖師問他:「你從何處來?想要問甚麼?」 智常回答說:「學生之前在洪州的白峰山,向大通和尚學習佛法,曾經得到他的指導,解說關於﹝見性成佛﹞的含意,可是我不能完全明白,所以心中還有疑惑。後來聽說祖師在此為人說法,於是不怕路途遙遠前來請教,衷心期望您可以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原文: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 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 文意: 祖師也不囉嗦,直接就問智常說:「他都說了哪些內容呢?你不妨先說來聽聽!」 智常回答說:「自從我到白峰山,三個月內都沒有聽聞任何的解說和指導。基於對佛法的熱切學習,我選了一個傍晚時分,單獨一人進入大通和尚的房間,向和尚請問:『應該怎樣認識我的本心、﹝本性﹞呢?』 大通和尚對我說:『你看到虛空了嗎?』我回答說:『看見!』和尚接著說『你看到的虛空,是甚麼長相呢?』我回答說:『虛空又沒有形狀、顏色,怎麼會有長相呢?』 和尚最後說:『你的本心、﹝本性﹞就像虛空一樣。當你往內觀察﹝本性﹞時,就像所見的虛空,甚麼都沒有,這樣就稱為『正確的見解』;就像虛空一樣,甚麼都不知,這樣就是『真正的了知』。 既沒有青黃紅白的各種顏色,也沒有長短方圓的種種形狀,只有自己的﹝本性﹞清清淨淨,知覺的心圓滿光明,這樣去體會、領悟、明白,就稱為﹝見性成佛﹞,這也叫做﹝極樂世界﹞,或者稱為﹝如來正見﹞。』 學生雖然聽了這樣的教導、解說,仍舊不能徹底的了解。現在我懇求您,為我詳細的解說一番。」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 文意: 惠能祖師對智常說:「那位法師的說法,還存在著對『見解』的執著,所以無法使你徹底的貫通。 現在我來給你解釋、說明,你聽著:『 甚麼都不見,這也還是見;像浮雲遮日,光明不出現。 甚麼都不知,有知說不知;閃電瞥爾見,剎那仍是知。 這樣是曲解,似是而實非;當知是比喻,不應讀死句。 如果能明白,舉例別當真;要從比喻中,見光明本性。』」 智常聽了惠能祖師的解釋之後,完全打開了心裏的疑惑,也徹底的明白自己誤解的所在,於是呈述自己這樣的體會:「 不知何時起,心起了執著;我用想像力,去認識本性。 一直都設定,開悟的期待;想像成障礙,迷惑難超越。 本性就是我,覺悟的根本;不覺隨相轉,騎驢還找驢。 祖師巧說法,吹散遮日雲;撥去能所心,終歸菩提道。」 ★原文: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本自心,莫著外法相。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 文意: 有一天,智常又來請問惠能祖師:「佛陀開示了三乘的學習方法,後來又說了『最上乘』的方法,學生實在是不明白,懇請您教教我!」 祖師說:「你要專心的尋找自己的﹝本性﹞,別管那些用來說明的名詞、術語。 ﹝佛﹞說的四種車都是比喻,也是因應學者的不同程度。朗誦讀經的學習方法,比喻為『小車』;徹底明白經義的學習,比喻為『中車』;按照經文實踐的學習,比喻為『大車』;通達佛法,清淨無相,比喻為『最大車』。 『車』是行動的意思,不要浪費時間在辯論或討論的錯誤方式上,你還是乖乖的專心用功,也不用再問我了,該說的我都說了。 記著!不管甚麼時候,﹝本性﹞永遠都是自由自在的!」智常聽完以後,向祖師行禮致謝,並且擔任祖師的侍者,直到祖師涅槃。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 文意: 出家僧人,法號志道,是來自於廣州的南海縣人。他向惠能祖師請教說:「學生出家以後,專研《涅槃經》已經有十幾年了,至今還是不明白經文的意思,懇請您慈悲指點!」 祖師問他:「你哪裏不明白呢?」 志道回答說:「經文中有一段說:『世界上的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生起又消滅、開始又結束的狀態;只有徹底讓這種狀態完全停止,回到本來平靜不動的永恆狀態,這才是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就是這段經文始終看不懂。」 ★原文: 師曰:「汝作麽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 文意: 祖師又問他:「你是怎麼懷疑的呢?」 志道回答說:「依我的理解,一切的眾生,都應該有二種身體,也就是『色身』和『法身』! 物質的色身,性質會變化,都不是永恆的,而是有開始、就有結束的; 至於非物質的法身,則是永恆的、不變的,而且沒有任何知覺的作用存在。 那麼經文中所說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道是指哪一個『身』要停止生滅的狀態,而又是哪一個『身』會回到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呢? 如果經文是指『色身』會回到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那就奇怪了,明明『色身』在結束、消滅時,地水火風分解四散,完全是痛苦,哪有快樂可言呢? 假如是指讓『法身』停止了、結束了,那不是就跟花草樹木、瓦片石頭一樣,毫無知覺,這樣還有誰來感受快樂呢?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 文意: 智通聽罷,又再接著問說:「我不懂四智的意思,您可以解說給我聽嗎?」 祖師回答說:「聽懂了『三身』的意思,自然就明白『四智』了,怎麼會又問『四智』呢?經文中是以『三身』為基礎,說明『八識』如何轉化成為『四智』。如果不以『三身』為前提,只單獨論說『四智』的內容,那就稱為『空談四智而不知三身』。看似明白『四智』,結果還是不懂、不會!」 於是祖師又再補說了一段詩偈:「 廣大圓滿、無所不知的本性,清淨完美而無瑕; 平靜無動、一體不二的法性,遍知自在而無病; 分別諸法、思惟觀察的智能,如幻如化非實有; 呈現萬有、六塵六識的畫面,本自天然即本性; 了五識畫面,都由根塵合成,就稱為成所作智。 了八識法界,如明鏡所現萬象,稱為大圓鏡智。 了第六意識,呈現二元概念,就稱為妙觀察智。 了第七意識,分別想像皆空,就稱為平等性智。 八識的作用,都屬層層轉化,僅有其名非真實。 若能學會旋轉八識而無所貪愛執著,那麼即使身處熱鬧喧囂的街市,面對影音畫面的刺激,而心依然處於永恆的不動狀態!」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文意: 各位修行人,『無念』的無,到底是無個甚麼呢?而『無念』的念,又是要念個啥呢? 『無』的意思,就是沒有差別相、沒有分別相,沒有胡亂想像的狀態。 『念』的意思,則是要你好好記著、不忘自己的﹝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是知覺的不變主體,而知覺就是﹝真如本性﹞的奇妙作用。 是『真如本性』能生起知覺的作用,並不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這五種器官有知覺、能想像。 ﹝真如本性﹞才有『性能、能力』來產生知覺,如果沒有了﹝真如本性﹞,那就會像礦物、石頭一樣,本來有作用的眼睛、耳朵…、形色、聲響…,立刻就毫無效果、作用歸零! 各位,大家的知覺能力,都是由﹝真如本性﹞所產生的,六根雖然好像也有看見、聽聞……等等的作用能力,但是只要不貪愛、沒有執著,就可以不受塵境的污染,那麼﹝真如本性﹞就能始終保持著自由自在! 所以,《維摩詰經》的〈佛國品〉中有:『雖然念念分別著一切萬法,但是『本心』始終沒有任何的變動。』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 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 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 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 文意: 有一位法號智通的出家僧人,他是壽州安豐人。 初學佛法是從《楞伽經》開始的,讀了一千多遍之後,還是不明白「三身」、「四智」到底是甚麼意思?他前來禮謁惠能祖師,請祖師為他解說。 祖師告訴他:「三身的意思就是: 一、清淨無染的法界之身,出自你的本性。 二、圓滿無缺的果報之身,出自你的智慧。 三、千百萬億的神通化身,出自你的想像。 ★原文: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 文意: 如果不以你的本性為根本,而另談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成了『空有三身而無智慧之用』。 若是能明白三身都是無常、生滅、幻化,沒有真實可據、可憑,那就有資格稱為『通達四種級別的智慧。』」聽我詩偈: 你的本性具備三身,學習通達轉成四智; 就在見聞知覺當下,剎那之間完成佛道。 我現在直接告訴你,堅信不疑自己是佛; 別像那自稱學佛者,只會嘴上說說而已。 ★原文: 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 文意: 智通聽罷,又再接著問說:「我不懂四智的意思,您可以解說給我聽嗎?」 祖師回答說:「聽懂了『三身』的意思,自然就明白『四智』了,怎麼會又問『四智』呢?經文中是以『三身』為基礎,說明『八識』如何轉化成為『四智』。如果不以『三身』為前提,只單獨論說『四智』的內容,那就稱為『空談四智而不知三身』。看似明白『四智』,結果還是不懂、不會!」 於是祖師又再補說了一段詩偈:「 廣大圓滿、無所不知的本性,清淨完美而無瑕; 平靜無動、一體不二的法性,遍知自在而無病; 分別諸法、思惟觀察的智能,如幻如化非實有; 呈現萬有、六塵六識的畫面,本自天然即本性; 了五識畫面,都由根塵合成,就稱為成所作智。 了八識法界,如明鏡所現萬象,稱為大圓鏡智。 了第六意識,呈現二元概念,就稱為妙觀察智。 了第七意識,分別想像皆空,就稱為平等性智。 八識的作用,都屬層層轉化,僅有其名非真實。 若能學會旋轉八識而無所貪愛執著,那麼即使身處熱鬧喧囂的街市,面對影音畫面的刺激,而心依然處於永恆的不動狀態!」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 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 文意: 這都是因為一切的眾生,迷失的很深,忘掉本性很久了啊!就像地裏、海底的生物,完全生活在黑暗無光的世界中。而且,對於所處的世界,完全不知畏懼,反而用好奇、有趣的心態去追求,不知道適可而止,停下腳步。 就這樣,先有外界環境的刺激、感官畫面的誘惑,再加上內在情緒不斷的起伏、胡思亂想的擾動,於是只能被動地、受制於生命的苦難與生活的壓力,更別說想要擺脫隨之而來的煩惱、痛苦! 因此,才會麻煩無限慈悲的﹝世尊﹞,應苦難眾生的請求,從寂滅大定中而起,用盡了各種適當而巧妙的譬喻,以及苦口婆心的勸說,最終目的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停下念念想知、念念想得、念念想要的心,不再往外追求。只要能確實做到,當下就與﹝佛﹞沒有兩樣啊!為了完成這個目的,所以必須要安排眾生來接觸、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與看法。 基於這些原因,我也是勸說所有的人,應該要先接觸、要學習、來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和看法。 ★ 原文: 世人心邪, 愚迷造罪, 口善心惡,貪嗔嫉妒, 諂佞我慢,侵人害物, 自開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觀照自心,止惡行善, 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 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氂牛愛尾。」 ☉ 文意: 世間的人被五種欲望(美色、妙音、香氛、甘甜、身爽)污染了,整天不停的追求,因此失去了本有的正直、清淨的心念。 同時,又執著『身體就是我』,或者『我的眼、耳、鼻、舌、身體』的觀點,沉迷在『感官畫面』的世界裏,不知不覺地處處犯錯、時時造業。 嘴上說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心裏想的是『自私自利,傷天害理』。 受福享樂時,則貪求更多,不肯知足; 無福受苦時,則瞋怒不服,怨天尤人。 見他人優秀,則伺機陷害,如同冤家; 有人勝過我,則忌恨厭惡,視若仇敵。 地位高於我,則虛偽奉承,態度諂媚; 地位在我下,則驕傲自大,霸凌害他。 這些不善的言行,都是因為打開了『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所知障)。 如果透過學習﹝佛陀﹞的正知正見,覺悟之後,心念就能端正善良,而智慧就像湧泉一般,源源不絕的流出。 從此以後不再外求,而是往內去觀察『心』的起滅、變化……,如此才有能力放慢、停住下墮的惡念、罪行。 於是展開日日提升、趨向善良的光明境界,這樣就是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法達,你應該要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千萬不要打開『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 如果你能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那就出離了『生老病死』的輪迴世間。 反之,如果你打開了『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那就瞬間進入了『憂悲惱苦』的輪迴世間。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認定『口唸經文,不斷讀誦』,以為這就是修行功課的話,那就會像人們所嘲笑的氂牛一樣,只知道珍惜牠那微不足道、可有可無的『尾巴』啊!」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 文意: 法達聽到這裏,誤以為自己讀誦方式的修行,根本是多餘的、不必要的。於是再問說:「如果按照您說的,只要能明白、體會經文的含意就可以了,而不必再讀誦經文,您是這個意思嗎?」 惠能祖師回答說:「經文有過失嗎?怎麼會阻止你去讀誦呢?這都是因為各人迷悟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了讀誦之後,有的人受益,而有的人卻毫無幫助啊(甚至於有害、受害)!」 祖師繼續說:「透過讀誦經文的方式來學習,而能領悟體會,並且認同其中的法則道理,從此就運用在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思考)之中,無所違犯,這樣就是真正的『我轉經(轉法輪)』。 如果你認真讀誦經文,卻始終不能領悟、聽懂經文中的含意,而且也不能運用在自己的想法、說法、做法上,這種情形就稱為『經轉我』。 仔細聽了:『 不懂定義,心中迷昧,看似讀誦經文,反被經文讀去。 搞通定義,心中覺悟,讀誦如撞心鐘,念念都是轉經。 只會讀經,卻不領悟,把恩人當仇家,糊塗顛倒至極。 停下念念的分別心,就是一念真心,歸於(法身)正途; 停不下念念想像力,則是念念幻心,墮入(受報)邪路; 先停下來念念不斷的幻心,再超越已停歇的一念真心, 那就是成就了無上的佛道,從此自在地駕馭大白牛車。』」 ★ 原文: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啓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 文意: 法達聽了這一針見血的警句,心中震盪,自知誤會了「讀誦經文」的修行方法,他不自覺地流下了後悔的眼淚。 就在他聽懂了祖師的話之後,再次以略帶哽咽的語氣,稟告祖師說:「法達愚癡,從一開始讀誦《法華經》,就沒有真正的『轉經』過,都是『被經轉』啊!」 接著,法達又繼續請問:「《法華經》裏有一段話說:『一切已迴心向大(乘)的阿羅漢,以及法身菩薩們,用盡一切的智慧與思維,都無法衡量﹝如來﹞的智慧有多大、多廣、多深』。 可是現在聽到您這樣說,只要堅信﹝我心是佛﹞、找到﹝本來的心﹞,這樣就打開了﹝佛陀﹞的正知正見了嗎? 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多麼聰明的人,所以很難不懷疑啊! 還有,經文中說到『三種車』,羊車、鹿車、和白牛車,到底應該怎樣認識它們的不同之處呢?我懇請您能不厭其煩,為我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 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 文意: 祖師回答說:「經文說得清清楚楚,你卻顛倒解釋。小乘解脫道、中乘辟支佛道、大乘菩薩道,他們都無法清楚、衡量佛陀的智慧,原因就是犯了『思惟、想像』的過失啊! 即使讓他們用盡任何想像、推測,反而是愈離愈遠、愈難知道。因為圓滿覺悟的﹝佛陀﹞,所有一切說法、教化的對象,都是凡夫眾生,而不是說給﹝佛﹞聽的啊! 可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就是有人聽不懂、不明白,所以在﹝法華會﹞中有五千人選擇退席而去。但也是這個原因,這些離席而去的人,都迷而不覺自己早就已經坐在白牛車上了,卻還要往門外去,固執地要找那心裏設定好的『三種車(乘)』! 難道都沒看經文這樣說:『真正的車,只有﹝成佛﹞這一乘,沒有其他的車(乘)。不管之前說有二種或三種,或者別的說法、各種故事情節和比喻內容,全部都是為了引導、歸向、進入最終、唯一的﹝佛乘﹞。』 你為何會聽不懂呢?當初所說的『三種車(乘)』,都是針對大家當時的程度,所以採取暫時權宜的說法,而並非事實的真相;真相就是只有『唯一的﹝佛乘﹞』,因為大家經過『三種車(乘)』的引導、學習之後,現在的程度都提高了,都有能力跨上這唯一的﹝佛車﹞,所以才公布這個真實的答案。 總而言之,就是告訴你,完成了前面『三種車(乘)』的學習之後,如同『棄舟上岸』一樣,停好、走下、離開這『三種車(乘)』,然後乘坐唯一的、真實的、最終的﹝佛乘﹞。乘坐上這﹝佛車﹞(成佛)之後,就連坐上﹝佛車﹞(我成佛了)的概念也用不著了! 你務必相信,這一切的珍寶、智慧法財,本來就是屬於你的,而且你從來沒有失去過,你當然有權力使用,也不必受到任何的約束;徹底的來說,既沒有『捨父逃逝』的劇情,也沒有『窮子除糞』的過程,更沒有我得珍寶,自在使用的這些事情,全都是大夢一場,虛假不實。 法達!你要這樣去理解、去體會、去實踐,如此的你才配稱為『修持《法華經》的行者』! 『修持《法華經》的行者』可以從這一次『太陽系的生命週期開始到結束』,再到下一次『太陽系的生命週期開始到結束』,這麼長遠的時間內,都沒有停止讀誦《法華經》;從白天到晚上,沒有一剎那忘掉《法華經》的宗旨。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達蒙啓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文意: 法達經過祖師的詳細說明,完全解開疑惑,高興得快要跳起來了,不由得也發出感嘆而作了一首詩,讚美祖師的慈悲和佛陀的智慧。 詩句如下: 讀誦經文三千遍,不敵祖師一席話; 不懂經文根本意,如何止住無窮苦。 三種車都是比喻,依序引導真正妙; 不可思議想不到,我心本來就是佛! 祖師接著對法達說:「從今以後,你才有資格稱為『讀誦經文的出家僧人』。」 法達聽完祖師的話之後,從此就依照祖師的訓誨而學,但也沒有停止讀誦《法華經》。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 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 文意: 有一位出家人,僧號是法海,他來自韶州的曲江。他是第一次來拜訪、請教。他對祖師說:「關於『我心就是﹝佛﹞』,希望您可以為我指點、說明。」 祖師回答說:「以前的你,念念相續、生滅不止,能知所知,分別不停,想像不斷,這都是困在『意』的作用範圍中;如果能停下念念生滅、相續不止的『意』,而唯有一念、一知,一法,那就是回復不生不滅的『真心』。 從此以後,起一念心,頓現法界,遍知無礙,法身自在;用念念心,化身妙現,自由收放,度諸有緣;這樣就是『佛』! 這法界、宇宙的現象是從想像而有、而現的,也就是自己的「心」。 凡是能捲收十方法界,出離宇宙世間的覺者,就稱為「佛」、「如來」! 如果要我說明這句話的完整含意,就算給我一個太陽系的週期生命時間(約100億年),也沒有辦法說得完哪! ◎ 義解: 從一體、整體、本體來說,稱為「心」;從現象來說,稱為「法界、宇宙、世間」;從作用來說,稱為「知覺」。 註: 名詞術語定義的比較,說明如下: 心 識 陰 行 陰 想 陰 受 陰 色 陰 (能 生) 知 覺 想 像 記 憶 感 受 物 質 本 性 法(界)身 化(心)身 報 身 含 藏 識 第 八 識 第 七 識 前 六 識 無生無滅 不生不滅 生滅幻心 生 老 病 死 無上涅槃 究竟涅槃 偏真涅槃 十 二 緣 起 有 為 世 界 佛/如來 心(地) 意(根) 感 官 與 概 念 無念 一念遍知 念念欲知 六 識 所 知 第八識以其具有的眾多特性,也分別有各種不同名稱,例如:第八識、阿賴耶識、無垢識、如來藏、本心、法身、真心、法性、空性、實相、本際等。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 文意: 我來說句詩偈,你聽好囉! 了悟此﹝心﹞,就是『智慧』;本來是﹝佛﹞,始終在『定』。 正定與智慧,平等而修學;功行圓滿時,念念心清淨。 了悟此法義,往昔有因緣; 用時別當真,定慧是正法。 法海聽完之後,震撼莫名,有所領悟,於是脫口而說出詩偈: 當下這念心,原來就是佛; 自始不明白,委屈不敢認。 如今我知道,佛用定與慧; 念念清淨心,不染不當真。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文意: 有一位名為法達的僧人,來自洪州,他在七歲時就出家了!出家後主修《妙法蓮華經》,因此常常念誦經文不斷。 這天,他來到廣州的法性寺,禮謁惠能祖師。當他跪拜時,祖師看到他用「頭不觸地」的方式行禮,知道他心中不服、必然有所依恃、自傲之處,於是出聲喝叱他說:「你行正式的大禮,額頭卻沒有碰觸地板,那又何必行禮呢?看來,在你的心裏一定有特別的依恃,才會如此!說說看!心中究竟藏了甚麼了不起的本事啊?」 法達傲然大聲地回答說:「我七歲出家,唸誦《妙法蓮花經》,至今已滿三千遍!」(念一遍《妙法蓮華經》,全文有二十八品,總共84818字) 祖師對他說:「如果你繼續讀誦下去,圓滿一萬遍之後,若是能徹底明白﹝世尊﹞所要傳達的旨意,而且還能絲毫不覺得自己有甚麼了不起,那麼就有資格與我並肩齊行,同受人天的禮敬與供養。 而今的你,憑著這一點小小的成績,就敢驕傲放肆,絲毫看不見自己的過失。現在,讓我做首詩偈來警誡你。」聽著: 禮拜的制定,是為降我慢;伏不了驕慢,則頭不觸地。 無知造罪業,心中有我慢;無量所修福,剎那都盡斷。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師又曰:「汝名什麽?」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 文意: 惠能祖師又接著問說:「你的法號是甚麼?」 法達一邊思索剛才祖師的話、一邊回答說:「我是法達」。 祖師對法達說:「你的名字雖然叫法達,可是你有通『達』佛『法』嗎?」 接著,祖師又說了一段告誡的詩偈: 你的法號是法達,讀誦法華未曾停;鸚鵡學語不知義,了悟明心稱菩薩。 今日相見是有緣,為你開示說分明;信佛不曾說一字,如此解經生蓮花。 ★ 原文: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 文意: 法達聽完詩偈,覺悟到自己犯了驕慢的過失,於是對祖師發露懺悔,並且感謝地說:「從今天起,我一定謙虛自抑,尊重一切,絕不敢再犯這樣的過失了。」 接著他又請問祖師說:「學人只知道讀誦《法華經》,從來都不明白經文中的意思,所以心裏有很多的疑問,也不知道該向誰去請教。我聽說您有大智慧,可否請您大略地說明《法華經》的究竟意旨呢?」 祖師說:「法達,經文傳達的意思很清楚,而你卻不能明白;經文的道理沒有問題,而你看不懂才是問題。我問你,你讀誦的經文,主要是在闡述甚麼宗旨呢?」 法達回答說:「宗旨?闡述?學生的資質愚昧、反應差,從以前就只會按著經文去讀誦,哪裏會知道《法華經》有甚麼宗旨和義趣?」 祖師對他說:「文字我不認識!不過,你現在讀一遍給我聽,然後我來為你解說。」 ★ 原文: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 文意: 於是法達就開始大聲的朗誦經文,當法達讀完了〈方便品〉時,祖師打斷他的朗誦,對他說:「停!原來這部《法華經》是佛陀用來說明自己為甚麼出現在世間的原因、故事。經文中許多的比喻,還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而發揮,即使再多的舉例說明,都沒有離開這個宗旨。那麼是什麼樣的故事、情節呢? 經文中告訴我們:『﹝佛﹞就是為了一個重大的目的,所以才決定來到這個世界的。』而這一個重大的目的,就是開導人們,建立起﹝佛﹞的知識、見解、看法啊! ★ 原文: 世人外迷著相, 內迷著空; 若能於相離相, 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 文意: 世間的一般人,都是往外追求,終身都迷失在根塵和合的『感官畫面』裏,完全不知不覺。 高明一點的人,知道往內心尋找,結果卻無法突破『空假夢幻』的迷障中,執著斷滅虛無。 如果能覺悟『感官畫面』的陷阱而決定出離,就能解脫分段生死與輪迴的痛苦。 若是能明白『空假夢幻』的執著而選擇捨棄,就能解脫變異生死與生滅的不安。擺脫了分段生死的痛苦和變異生死的不安,就是掃除掉內外的迷障,清朗光明。 凡是能根據這樣的修學方法,當功夫成熟,使體悟轉深,就能在未來的剎那間爆出『原來如此』的覺悟,這樣就稱為『打開﹝佛﹞的正確看法』!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 開覺知見, 示覺知見, 悟覺知見, 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文意: 『佛』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覺悟』啊!學習『覺悟』有四個次第、順序,那就是: 一、安排眾生接觸、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二、引導眾生學習、教示『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三、眾生體會領悟、了解『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四、眾生自知自覺、進入『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一切眾生,如果有機會聽聞、接觸,展開學習『覺悟』的知識、見解及看法,自然就能領悟、明白、自覺,從而進入『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也就是徹底明白、看見自己的﹝本性﹞,或者說讓那迷失、許久不見的﹝本性﹞,再度出現! ★ 原文: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 文意: 你可千萬別誤會了經文的意思啊!照著字面去讀『開示悟入』,顛倒的解釋成『那是﹝佛﹞的知識、見解、看法』,與我無關,也沒我的份! 你如果是這樣解讀經文,那絕對是毀謗經典,也是在消滅佛法呀! 你該知道,既然說法的人已經﹝成佛﹞了,那就代表他已經具備了無上的『正知正見』,又何必還要再『打開』呢? 現在,你只要建立﹝我心是佛﹞的堅定信念,毫不懷疑,從此不必再到處去尋找其他的﹝佛﹞了!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法身本具,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 文意: 各位修行人,宇宙、世界有多大,你的法身就有多大,都是由你自己的﹝本性﹞想像、創造出來的。在法身的基礎、前提下,心動分別而成『想像』,好奇欲知而成『念念』。這『想像』、『念念』的作用就是﹝佛﹞的『無量神通變化身』! 雖然『念念』不停的作用,卻沒有一剎那忘記自己的﹝本性﹞,那麼一切身語意的作為,都是成就﹝佛﹞的『圓滿無缺果報身』! 先學習領悟自己有﹝佛性﹞,明白自己與佛無二;然後展開找尋﹝本性﹞的任務,最後完成見到自己﹝本性﹞的目標、任務,這就是『真正有功德』,也才是『真正的皈依﹝佛﹞』。 我們的身體都是父母所生,而這身體如同居住的房子,怎麼可以當作『永遠依靠』的對象呢?請大家從我剛才的解說中,自己去領悟﹝本性﹞具有的三種身,就會明白和相信自己本來就是﹝佛﹞啊! 我有一首詩偈,名為『無相頌』,如果肯背起來,照著去修、去做,那將使你在詩偈的引導之下,消滅掉無量劫的迷惑顛倒、無明罪業。詩偈是:「 ◎義解: 法身就像網路世界、舞台背景,從法身為基礎,再用想像力去編導劇情,造成好壞不同的效果、作用,最後是由自己去承擔、受報。 這樣的法則運作,就稱為「三世因緣果報法則」,也是佛法的基本原理的認知,宇宙運作的真理。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 文意: 各位,好好地研究清楚,別想錯啦!經文說得清清楚楚,告訴你要依靠自己的﹝佛性﹞,並沒有要你依靠其他的﹝佛﹞啊!結果,不知道依靠自己的﹝本性﹞,弄的一場空,甚麼依靠都沒了!現在我為你詳細說明之後,就應該能了解並且相信,一定要依靠自己的『覺醒、正法、清淨』,才是可靠不變的『三寶』。 有了可以依靠的『三寶』之後,從此根據這『三寶』的內容和標準,慢慢地修正、調整自己的身口意,恭敬對待一切人,這樣就是如法的『皈依﹝佛性﹞』。 各位,現在完成了依靠自己的『覺醒、正法、清淨』,接著保持專心,我再教大家『一體三身的﹝本性佛﹞』,讓你們認識『三身』的道理,自然就能體會到自己的﹝本性﹞。 來!都跟著我一起唸:『用我現在的父母所生身,回頭依靠﹝如來﹞清淨不染的法界身;用我現在的父母所生身,回頭依靠﹝如來﹞圓滿無缺的果報身;用我現在的父母所生身,回頭依靠﹝如來﹞無量神通的變化身。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凈。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 文意: 再來要教你們的是『無相懺悔』,這種『理懺』可以幫大家清理乾淨所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無明惑業、邪知邪見,讓你們的想法、說法、作法,從此回到清淨的正軌上。 各位,都跟著我的話念一遍:『 學生◎◎◎從現在起,念念都保持正知正見,不再顛倒迷惑。凡是以前因為顛倒迷惑而犯的過失、錯誤,全部都勇敢承認不逃避;從承擔的那一刻起,所有無明的惑業、煩惱完全消滅,永遠不再重複出現。 學生◎◎◎從現在起,念念都保持正知正見,不再自大狂妄。凡是以前因為自大狂妄而犯的過失、錯誤,全部都勇敢承認不逃避;從承擔的這一刻起,所有無明的惑業、煩惱完全消滅,永遠不再重複出現。 學生◎◎◎從現在起,念念都保持正知正見,不再自卑妒忌;凡是以前因為自卑妒忌而犯的過失、錯誤,全部都勇敢承認不逃避。從承擔的這一刻起,所有無明的惑業、煩惱完全消滅,永遠不再重複出現。』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 文意: 各位,剛才所說的就是『無相懺悔』。至於甚麼是『懺』?甚麼是『悔』呢?『懺』的定義,就是知道自己以前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所以不知不覺地造下了許多的惡業。現在勇敢地承認這些惡行,以及顛倒迷惑、自大狂妄、自卑妒忌的錯誤心態,全部承擔不再逃避,這樣就是正確的『懺』! 而『悔』的意思,則是不犯同樣的過錯。從現在開始,除了已經覺悟過錯的原因,而且勇敢承認,全部承擔不逃避之外,更要求自己絕對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這樣就是正確的『悔』!既然敢於知錯而承認、擔當,又能堅持不再犯錯,這樣才符合真正的『懺悔』! 有些顛倒迷惑的凡夫俗子,只知道有『勇敢認錯、承擔不卸責』的前半部,卻不知道還有『改過、不再犯』的後半部;結果就進入了『一邊繼續犯錯,一邊努力承擔』的痛苦循環中,像這樣怎麼能稱之為『懺悔』呢?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文意: 祖師繼續開示大家坐禪的道理,這樣說道:「各位修行人,怎樣才是『坐禪』呢?在﹝見性﹞的法門中,怎樣都可以,隨你方便。不過,還是得要先明白並遵守基本的原則去實踐,那才符合法門的『坐禪』。這原則就是:不論何時、何地,面對著當前順逆、善惡、好壞的塵境出現,內心都不隨著畫面而起伏、分別、想像……,這就是『心不亂』,也稱之為『坐』!始終不迷、不忘記自己的﹝本性﹞所在,這就是﹝本性不動﹞,或稱為『禪』! 各位修行人,那甚麼是『禪定』呢?不會把塵境、畫面當真,只如同遊戲一般戲耍,隨時都可以離開、退出,做到這樣就是『禪』;心不貪黏、執著各種塵境,也不會念念亂想、連結、切割各種畫面,做到這樣才是『定』!當你忘記情(緒)(塵)境虛假、畫面不實的時候,就一定會心動亂想;反之,在剎那間忽然想起『塵境萬象,都是虛假』後,於是不再當真,明白都是一場夢幻遊戲而已,則心立刻就安定不再亂亂想,而﹝本性﹞也馬上恢復原本的清淨、不再亂動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不知道、不相信、忘記了『塵境畫面、虛假不實』的道理,所以一旦接觸塵境、畫面時,立刻就同步生起想像、分別的作用,於是心動混亂,停都停不下來。只有不忘『夢幻泡影、遊戲一場』的人,才能保持『心不動、不亂想』,達到真正的『禪定』! 各位修行人,看穿萬象如遊戲場,說走就走,來去自由,這樣就是『禪』;心不動、不分別、不亂想、不黏著,這樣就是『定』!面對塵境如遊戲、不當真,即是『禪』;內心不動、不亂想,就是『定』。內外相合,這才是『禪定』!在《菩薩戒經》中:『我的﹝本性﹞與﹝佛﹞無異,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 各位,就在自己的『念念幻心(化身)』中,去找到自己的『真實的本心(法身)』、﹝永恆的本(佛)性﹞吧!找到之後就要善自珍惜、保護那領悟的第一念(善護念),然後慢慢擴大範圍、延長時間,直到完全恢復自己的﹝本性﹞,完成無所不知、自由自在的無上佛道!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 原文: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 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凈,即障道也。」 ☉ 文意: 惠能祖師對大家說:「﹝見性﹞法門的坐禪方式,不是教你『好好看著心,不讓心亂動』,或者『看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污染』,更不是要你『坐著不要動』。假如教人『好好看著心』,可是心本來就是念念生滅、虛妄不實在啊!既然如此,那又何苦花費時間、精神去『看著心』呢? 另外,還有教人『看心清不清淨』的坐禪方式,更是大奇特怪了;因為任何人的﹝本性﹞都是清淨無染的,會有污染的情形是因為胡思亂想、念念不停,造成﹝本性﹞被遮住、覆蓋。只要能將胡思亂想慢下來、停下來,就能恢復﹝本性﹞的清淨光明。如果用『想』來『看清淨與否?』那自己的心就先陷入亂想的污染中了,這樣一來『看心清淨與否』反而成了另一種細微而難以察覺的『污染』了! ﹝本性﹞的清淨,非眼睛可見,要由作用的結果來反推、省察;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卻顛倒的認定『清淨可見、清淨可看』,甚至還教人這個『坐禪功夫』,這根本就是在綑綁學人嘛!不學還好,愈學反而愈沒自由、愈不自在了! 各位,真正修學『心不動』、『法身自在』的人,關鍵是和所有的人相處時,尊重一切的人和事,不看、不分別、也不管他人的是非對錯,這樣才是把握住『心不動』的要領。雖然這不容易做到,但起碼要建立這樣的『正確見解』啊! 各位,有些顛倒迷惑的修行人,雖然端身正坐,有模有樣,可是一聽他說話,總是說人是非,批評對錯,誰好誰壞、誰美誰醜……,連基本的品德修養都沒有。所以,凡是教人『好好看著心,不讓心亂動』,或者『看心清不清淨,有沒有污染』的坐禪方式,絕對都是似是而非的錯亂教學! ◎ 義解: 『念念』的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好奇、不懂、想知道而來的,可是愈想知道時,心卻愈亂,心愈亂就愈難以知道。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 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 文意: 自我要求開悟(領悟無常、變異、苦、空、非我、非我所)、明心(找到不動的本心、法身)、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自知自信就是﹝佛﹞),這樣就是真修行。真修行的人,絕對不與他人爭辯是非對錯,鬪論輸贏勝負。 凡是爭辯、鬪論的人,就是顛倒、愚不可及的笨蛋!完全忘了自己是修行人,以及修行的目的、目標。如果還不知道停止、回頭,繼續諍論下去,那就更加強了『是我』、『是我所(的)』的執著,加重深深認定真實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種區別相的束縛,朝著『反解脫』的方向墮落而去! 各位啊!『定慧』像甚麼呢?就像『燈籠的光』啊!『燈籠』在的地方,就有光亮,而且四周可見;『燈籠』拿走了,瞬間就黑暗了下來,甚麼都看不見。這『燈籠』就是光亮的來源、主體;而光亮、照明就是『燈籠』的有效作用!雖然『燈籠』和『光亮』名字有二種,但卻是同指一件事物啊!『禪定』、『智慧』也是像這樣的情形,看似有二種,其實是一體!」 ◎ 義解: 用個比喻來說吧:「從爺爺的角度來看,他是兒子;從孫子的角度來說,他是爸爸。因為對象不同,所以名稱、身分、稱謂也就跟著不一樣,其實還是同一人。」 所以,當〈心〉的作用停止不動時,就是定;當〈心〉又開始啟動作用時,就是慧。就是這麼簡單! ★原文: 師示眾云:「善知識,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 文意: 祖師開示大家說:「各位善良的修行人,『一行三昧』的意思,就是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行走、居住、坐著、躺下……,始終都是保持直言直行、誠實不欺,也沒有念念想著他人的善惡好壞,計較著誰對誰錯,或者到處搜尋注意、想東想西的,這樣就對了! 譬如,在《維摩詰經》裏有:『正直無求的心,就是修道人的居處所在;平靜不動的心,就是﹝佛﹞菩薩的淨土世界。』 千萬不要在嘴上說的正直、動聽,而在心裏編造了一堆故事、一堆謊話;對人說的是『一行三昧』,而自己想說做的卻是完全相反。好好地恢復正直不欺的真心,面對一切人事物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非要怎樣不可』的心理狀態! 錯解佛法的愚人,黏著文字相,取文字的表面意思,根本不懂『一行三昧』的意思,甚至還敢教導別人說:『只管打坐不要動,或者甚麼都別想,這樣就是一行三昧。』 這樣子解釋『一行三昧』,根本就是準備把人教成了『無知覺的石頭』嘛!這是很嚴重的阻礙,也是騙人的陷阱! ~隨緣分享~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6 ай бұрын
★原文: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文意: 各位,﹝本性﹞是活潑潑、無障礙的,怎麼會變成呆滯,毫無生機活力呢?只要你的注意力、能知心不要滯留、黏著在任何的一切人事物和塵境上,則﹝本性﹞就是保持在通暢無阻的狀態;而一旦想要『專注不捨在某物、某一情境(住色生心)』時,這就稱為『自我綑綁』。 如果說『只管打坐不要動』是對的,那麼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樹林中靜坐時,為甚麼會被維摩詰居士斥責呢? 各位,現在有些地方專門在教人『打坐』,指導學人閉上眼睛,內觀自己的心,直直看下去,直到安靜為止;要求學人內心不要亂動,也不要亂想。像這樣學下去可就糟了,本來活潑潑的心被自己錯誤的見解框限綁住,再也不能起作用了。 許多還不懂所以然、原理的修行人,拿著這個教法當令箭,學到最後痴痴呆呆像個神經病!而且,事實上這樣學打坐的人還不在少數呢!像這樣去傳授『禪定』,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 義解: 時至今日,祖師所說的現象更加盛行了,現有的寺院、道場、精舍……或多或少都以此種「禪定」為傳授主流,雖然不無「些許利益」,但卻與道相違,甚至「弊大於利」啊! 除非,學人的目標是「解脫道」的成就,那麼學習「世間禪定」當知是必修功課,無庸置疑。但若是志求成佛者,則不應如此。 豈不聞:「應無所住」嗎?此心本定,何須再定呢?那不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嗎?只是見解不到這個層次者,還是得仰賴禪定功夫,才能依序證得「解脫生死」的(虛妄)成就。《涅槃經》的〈嬰兒行品〉有:「以黃葉為金,為止小兒啼」之語,便是此理。 ~隨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