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ікірлер
@yogaito6808
@yogaito6808 2 күн бұрын
有點道理
@yogaito6808
@yogaito6808 2 күн бұрын
唐太宗云王右書 盡善盡美
@蔡孟宗-b2b
@蔡孟宗-b2b 9 күн бұрын
祝王老師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善慧-c6c
@善慧-c6c Ай бұрын
明白;謝謝王老師, 感謝您認真的教學,學生反覆的看教學,很受益。🙏
@白烈堂
@白烈堂 2 ай бұрын
真是廢話一堆呀!
@白烈堂
@白烈堂 2 ай бұрын
好笑!講一大堆沒寫半字,好笑!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Ай бұрын
那是上課,老師是教寫字,不是讓他自己寫得很開心....
@善慧-c6c
@善慧-c6c 3 ай бұрын
王老師:您好 我是網路學生,您教學的認真 很棒,您在上課的影印資料(18集、19集),學生可以跟您 要得一份嗎?因為很珍貴。 謝謝您。🙏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Ай бұрын
可能已經找不到了
@psnjh1882
@psnjh1882 4 ай бұрын
老人家老教授,感恩您的肺腑分享后学功德无量
@psnjh1882
@psnjh1882 4 ай бұрын
感恩王老师分享对我帮助很大很大
@psnjh1882
@psnjh1882 4 ай бұрын
感谢您对我帮助很大
@MNg-m4p
@MNg-m4p 4 ай бұрын
误人子弟
@純政張
@純政張 5 ай бұрын
天地萬物無所不轉,地球,太陽,電子,氣血循環,毛筆也要轉。感謝老師的熱情。
@MNg-m4p
@MNg-m4p 5 ай бұрын
董美人碑严格来讲不算魏碑,已經是唐楷的先聲⋯
@orffhuang
@orffhuang 5 ай бұрын
昇華的中鋒行筆古技藝分享 : 書法中的"捻筆"只是為了轉筆嗎? 許多書法的朋友在這裡走了彎路、誤說"捻筆"為非書法之筆法、深值得今人思考 ;最早提出書法中的捻管概念的是、元代書法家與書法理論家 陳繹曾,他在《翰林要訣執筆法》中說到:[ 捻管、大(拇)指與中三指(其他指頭)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後來清代書法家 陳其元 也在《庸閒齋筆記》中寫到:[ 靈則必由於懸臂,雖蠅頭亦使離;凡半寸捻管,則大小一例也。] 書法在書寫時,有了"捻管調鋒"的技巧,可使字的書寫更加輕便流利,也由掌虛 (無壓輕鬆的執握筆) "指間轉筆桿調筆鋒"的技巧所帶來的書寫方法、而更加靈活輕暢愉悅,捻管是調鋒的需要、我們在書寫中,有時緣由筆畫的變化,使得筆鋒出現開叉、鋒側偏倒、彎曲打結等等筆鋒的改變,或者接續用轉掌或轉上下手臂時、筆鋒無法轉調回中鋒行筆時,或臻不利於接續的書寫時,"捻管"的技巧既是當下之所需 ! 故是點線畫質量的自然需求,在書寫作品中由人所控制的筆桿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這是因點線畫不同、與書寫狀態不同所造成的,基於此、筆頭毛端同樣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直接會影響點線畫的書寫質量;為了提升點線部首字句段章篇書質之美、古人就倡使用"中鋒"(筆尖落線的中央)用筆,以此來保持其骨力和張彈力、從而給書法產生神韻,故"捻管"是屬書寫技巧的本然需要。 實證書寫之樂與維持書法藝術之美,"捻管"是其書寫時技巧的自然需求。今書法雖然是一門文化藝術,但其也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只要掌握了這些技術,會使書法創作更加符合文化藝術的水平。為何書法不容易學,就是因為它不僅包含了人的精神面貌,更涵蓋了書寫中那些較為複雜的技巧,不理解這些書寫技巧,是很難寫出好的書法作品來。字是由點線畫構成的,只要有了點線畫的書寫,就會有筆鋒的調整和轉變,此時、"捻管"是最好使用時機。今以楷書為例、說明一下捻管在書寫中的主要方法,如我們寫一個"天"字,這個字比較簡單,由兩個橫畫和一撇一捺組成,橫畫書寫時只要按照起筆、行筆、收筆的方法去做就行,但撇畫、尤其是捺畫的書寫,用上捻(轉)管的筆法後,點線畫的線質效果會更加順暢完美。 今常見的問題 : "捻管"調鋒這一用筆法對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能會感到較難,但察學生的實際書寫發現,這一筆法並非有多麼複雜,只要用半節課的時間就可以自如運用了。然有些人學習這個筆法,在書寫中經常會出現"原地捻管"的現象,如前面對楷書捺畫的分解中是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捻管要進行式、邊捻邊行筆,而不能只捻暫歇不行,或是只行不捻轉筆。亦不得筆桿傾歪斜捻轉筆管,有些人在執筆時沒拿正毛筆而傾斜執筆,從而導致傾斜捻管,這種方法會調整收攏筆鋒中的散鋒,但不利於形成中鋒,要加以修正。 { 附註: 1. 勿急於求成。書法的用筆方法很多,有些經常寫字的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寫方法,除了用轉掌腕或轉上下手臂、讓筆鋒調回中鋒行筆外,為了加入或強化"捻管"筆法調鋒,可能會給原來的書寫習慣帶來不自然、用捻管的方法寫出來的字就會弱化效果,這需要一個練習的過程就會完全把握實證。2.為何古人要求中鋒行筆: 筆毛與墨汁有自己的特性,毛筆在按壓行筆時其毛端是平弧線(齊)的,故正常下、筆尖要在線的中間、與遇彎弧曲圓線時筆端要跟著截面積鉛垂直中線自然的彎轉行進 ( 如刷油漆般、不順著毛鉛垂向刷、即似中鋒的刷,無法刷油漆喔 ),毛端才會維持平整自然不打結中鋒,墨汁也才會自然均勻如願的留於紙上。}
@orffhuang
@orffhuang 5 ай бұрын
感謝提醒、中鋒行筆 、寫大楷要方圓並濟,圓筆不轉、線與毛與墨水會不順,墨水會太多或太少太乾 !
@wenyihweh9394
@wenyihweh9394 5 ай бұрын
1. 為何王先生教書法每一劃入筆時都要【藏(回)鋒】?嚴格的說,【藏鋒】只在字的開頭第一筆及收尾才有需要,其餘各筆,在後續運筆時,已因〃筆斷意連〃或改變運筆方向而自然形成藏鋒,不必每一劃刻意去做﹔在歷代書法大師:黃庭堅、王义军博士及BaiDu(百度)的文章裡,都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如前述)。 2. 刻意〃筆筆藏鋒〃所寫出來的字看起來很呆滯,毫無生氣可言﹔更遑論美感。練了70年書法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功力,讓人有些失望。 3. 在書聖王羲之著名的《聖教序》裡,很多字都是以〃露鋒〃下筆(或連筆),若每一筆都要藏鋒,根本無法寫出如行雲流水般的氣勢。 4. 書法之美,在於讓人感受到下筆有力,其氣勢萬鈞宛若能貫穿宣紙一般。更重要的是:在粗細及黑白筆刷之間充分展現運筆之軌跡(即所謂〃筆斷意連〃),才是其迷人之處,也是觀眾想要學習及追求的。 5. 耐心地看完王先生的教學影集,所謂【中國書法不傳之密】竟然僅只在強調"字體的黃金比例",與原所期待的落差很大,頗讓人失望的。 6. 每筆都刻意藏鋒所寫出來的字,就算符合所謂的〃黃金比例〃,看起來依舊顯得呆滯、頓拙、毫無生氣,何美之有?是無法吸引目光的,也與觀眾的期望相去甚遠。 7. 有云:「低頭的是稻穗,昂首的是稗子。」,書法界臥虎藏龍,對善意的批評,先生似仍"剛愎",且教學內容看似以古篆書之概念植入,恐淪為「以偏概全」,對莘莘學子易產生誤導﹔期待真正的學者,有接受批評的雅量。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3 ай бұрын
好吧,只能謝謝你,黃金比例這件事只是他鼓勵大家要有挑戰的精神,用不同的觀點去理解,就算是權威事物也是可以挑戰的,不是逼大家都要接受他的觀點,而是讓人知道就算是九宮格這塊鐵板你也可以去挑戰看看,他就是這樣的蠢人、做這樣的蠢事,是希望大家對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想法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至於怎麼去詮釋,那就是自己的領悟與實踐了。就因為都是自己的領悟及實踐,老師覺得藏鋒好使,也會有人覺得藏鋒不好使,這沒有對錯,他只是分享他使的心得,要追求筆力萬鈞、要追求高山流水,都是各有各的優美,大家追求的方向也不會是只有一個方向的,最後,老師這令人失望的70年功力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不小心讓國立歷史博物館列入館藏了,如果您在這裡覺得失望,希望您可以在別處找到讓您滿意的。
@wenyihweh9394
@wenyihweh9394 5 ай бұрын
以下為摘自網路之資訊,請王先生卓參: …藏鋒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蔡邕的《九勢》中,蔡邕生活的时代,当时主要的书体是篆隶,这和后来的楷、行、草书用笔有很大不同。…黃庭堅直接指出,對於起筆和收筆的〃筆筆藏鋒〃法則在魏晉以後早就不適用了。書法必須筆筆藏鋒,實乃謬論。…这些笔法动作毫无意义,完全是后人误解与猜测而编造的歪理邪说。另參考BaiDu(百度)知識的文章:「…绝不是任何笔画都要藏锋,那种要求〃笔笔藏锋〃的说法是根本没有搞懂笔法的人的教条。…藏锋,首先是自然的回转,因为汉字总是一笔结束后另起一笔。比如写“二”字,两横,写完第一横,必然要从向右的笔势转为向左,这样,在第一横的末端和第二横的首端,就会有一个转换运笔方向的过程,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藏锋”。…那种刻意做出笔笔藏锋,是根本没有搞懂笔法的人的教条。…所以,以为任何笔画都要藏锋那种“笔笔藏锋”的说法是一种錯誤的书法教条。 中國当代青年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王义军博士表示「….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书法技法类书籍,仍然将“藏锋”曲解为“藏头护尾”,使得问题更加混沌不清。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法问题,实则已成为书法史上一个重大的误会,至今流毒遍布,无所不至。很难想像在其他领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其他各门学科里,会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上,有如此低级的错误,影响之大,传播之广,误人之多,令人咂舌。这种常识性的误导,出现在我们有一千多年传统的书法之中,尤其令人尴尬!…」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3 ай бұрын
謝謝指教
@wenyihweh9394
@wenyihweh9394 5 ай бұрын
連寫個[捺],下筆都要回鋒,還有哪個筆劃不回鋒?這會鬧笑話的.書法包括真,草,隶,篆,行,只以篆書之寫法以偏概全,這會誤人子弟的.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5 ай бұрын
不是笑話,每一個筆劃最後都有收筆的問題,就算是捺,也是要收的。
@wenyihweh9394
@wenyihweh9394 5 ай бұрын
@@王老師的二方堂 我說的不是最後收筆,而是一開頭下筆時就回鋒.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5 ай бұрын
@@wenyihweh9394 同樣的道理,下筆的時候有入筆的問題,入筆的時候,老師是向來選擇藏鋒,至於為什麼要藏鋒,老師也有講過相關的問題,就是寫字有沒有火氣,也許你可以去翻找一下。這個片子,跟現在相比也有點久了,時間過去老師也另有感悟,現在的老師覺得,不是一定要怎麼入筆或是收筆才是正確,重點是如果你筆筆都可以做到一樣的方法,形成你自己的風格,那就是你實踐了自己、也是成功了。他這邊所說的,也只是就他自己的實踐,把他的經驗跟感想說出來,沒有一定要聽他怎樣怎樣,同時他也不認同拿著A的說法就去講B的方法不對,都是自己的體悟跟實踐,沒有對錯。
@rxli2000
@rxli2000 5 ай бұрын
不是"始转纵横", 是 "使转纵横".
@robinwang5297
@robinwang5297 6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傳承書法與生命的智慧。 敬祝老師安康❤
@wampastompastomp
@wampastompastomp 6 ай бұрын
剛念到史學家汪榮祖是唯一選他課的學生,來youtube查一查,找到這短片,謝謝!
@孫慶璋
@孫慶璋 7 ай бұрын
謝謝王老師精闢分享,原來書法是紙上舍利的修行路,同時也創造書法藝術內涵的多元,感恩
@MinhuiLai-p6f
@MinhuiLai-p6f 7 ай бұрын
九吾搭八
@MinhuiLai-p6f
@MinhuiLai-p6f 8 ай бұрын
大哥 使转 孙过庭讲的字的是大圈走趋不是不是用笔技巧 王義之的用笔方法 智勇传下来了 在玉堂禁经有明确的记载 真书 行书 草书 都考虑笔势 大圈 韩方明授笔要说有说明 书法用笔方法 和笔势现代人不可能总结得了 古人一生都用毛笔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朝积累下来的 别自作聪明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7 ай бұрын
古人知道有工業革命嗎?有網路革命嗎?有AI革命嗎?不要說古人,有些事20年前我們可能都沒辦法想像,你該問自己,為什麼現代人不能得出總結?有甚麼道理現代人不能超越古人?古人一定對嗎?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那怕掂腳比巨人高一公分都是比巨人高,有甚麼道理我們的成就、我們的理解比古人差。王教授在研究這件事上向來是尋找權威、學習權威、打倒權威、建立自己的權威,他老人家都有這種立志超越前人的氣魄,你卻甘願拿一堆古人的說法先把自己束縛其中說做不到,別人都是自作聰明,怎麼求進步?
@MinhuiLai-p6f
@MinhuiLai-p6f 8 ай бұрын
自创的
@bettertw
@bettertw 8 ай бұрын
王教授 您謙虛了,阿彌陀佛
@sen-yungko6644
@sen-yungko6644 8 ай бұрын
講了一大堆,沒有看到你寫半個字,別再吹牛了!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8 ай бұрын
這是上課,上課不需要講解嗎?
@梁健志-r4e
@梁健志-r4e 9 ай бұрын
那贏字好像不止上中下,也不止左中右三個字的合成?
@taomingchu8717
@taomingchu8717 9 ай бұрын
尊重
@梁健志-r4e
@梁健志-r4e 9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的教誨!
@hangee-r9e
@hangee-r9e 9 ай бұрын
一幅字要多樣寫 讓人知道字是活的 永遠在變 表達抒情寫意 !
@yarshure
@yarshure 9 ай бұрын
子曰:思无邪。我说:贡生读书不悲观
@yarshure
@yarshure 9 ай бұрын
喝咖啡,爱方堂
@psnjh1882
@psnjh1882 9 ай бұрын
感谢老先生肺腑之言
@yongjli5910
@yongjli5910 9 ай бұрын
真草隶篆行,只有楷书算是方块,其他的书体都不是,这老先生以偏概全了。 书法的妙处在于动静相生,在于变化,而不在于统一,所有的字都写成金字塔,和都写成算盘珠没有什么不同,过犹不及啊!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9 ай бұрын
沒有說要統一啊.....只是對九宮格的討論,怎麼變成對所有字體的統一了?
@yongjli5910
@yongjli5910 9 ай бұрын
@@王老師的二方堂 九宫格只是个静态书法的笔画定位工具,又怎么是美学概念呢
@sen-yungko6644
@sen-yungko6644 10 ай бұрын
我個人覺得你的楷書寫得沒有特色!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10 ай бұрын
好的。
@danqingg
@danqingg 10 ай бұрын
讲述的太好了!学先人破先人!社会才能进步发展!
@titanm7263
@titanm7263 10 ай бұрын
我希望有機會上老師的課😃
@titanm7263
@titanm7263 10 ай бұрын
自覺然後自悟,我現在開始有一點點自覺,距離悟還有一段大距離🥳
@titanm7263
@titanm7263 10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無私的分享,使轉縱橫,筆隨指轉,一生受用🥳
@huchang1269
@huchang1269 10 ай бұрын
王之所以推崇方而貶南,可能因為方與王都受有西方教育,而南沒有喝過洋墨水吧!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10 ай бұрын
不是,兩位老師有各別的因緣,跟受東西方教育沒關係,方老師學哲學,哲學大家在西方,方老師往西方走;南老師學佛學,佛學大師在東方,南老師往東方走,這不是很合理的事嗎? 如果你有看完本片,王老師前面講了這麼多其他的老師,怎麼可能會因為有沒有喝過洋墨水而貶低老師。 關於南老師這部分,在其他的片子裡面有提過老師自己對此的說法,這裡再次聲明,王老師對南懷瑾老師當年,有著深深的遺憾與抱歉,是他年輕魯莽、衝撞老師,很多事在多年之後終於懂了,現在早就沒有任何對南老師的貶抑或貶意了。
@huchang1269
@huchang1269 10 ай бұрын
感謝王教授的回憶方來美。唯王欠缺了些許方东美的[謙],多了少許的自我的[傲]。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10 ай бұрын
王老師年輕時跟火藥庫一樣.....這大概是所有認識他的老師應該可以公認的。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當初一群文人從政,胸懷理想, 儒家的理念, 從格致誠正做起, 令人肅然起敬!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為江蘇人驕傲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沈子培,沈增植先生也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王先生的功德,澤惠於我❤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我是沒有這個榮幸,但是方先生在我的精神譜糸之中❤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我是方先生私淑弟子,由他的「華嚴宗哲學」而入華嚴之門❤❤❤
@HarryQiu-g2t
@HarryQiu-g2t 10 ай бұрын
我母親太倉人,父親昆山人,岳父之父陳先生可能是先生父親的知交⋯⋯
@huchang1269
@huchang1269 10 ай бұрын
士儀兄,不知你尚記得我否?我是政大張虎,我們每年参加成功嶺反共愛國座談。當時曾領教你对古物金石的高見,今天又領教你的[他覺]與[自覺]的指教,非常受教,谨此致敬。
@王老師的二方堂
@王老師的二方堂 10 ай бұрын
很高興找到了知音老朋友,名字當然記得,但已垂垂老矣記憶衰退,對面恐認不出來了,還請您多多指教。
@婉如小姐
@婉如小姐 3 ай бұрын
3:12 😊​@@王老師的二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