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 終於看到華語圈有人討論Lana Del Rey 了。 我還記得在Born to Die 還沒發行之前,大部分主流音樂圈還停留在流行音樂, 偏正向和歡樂的曲風(雖然偶爾還是有一些描繪負面的歌曲)。 Born to Die 那一張專輯曲風不只是復古偏嘻哈,歌詞上更是講述人性最複雜且最黑暗的那一面,大膽地唱出欲望,毒品,性愛,情感關係甚至是國家的認同感。她的每一張專輯可説是把Alternative Pop & Indie Pop曲風 推到主流市場和大衆的面前,同時影響很多歌手在歌詞或者曲風上對負面情緒,東西更加直白,裸露。 對我而言, Lana 的歌象徵著美國,西方20世紀初到21世紀,歷史文學,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精華。她的歌很多時候我聼著就像在喝酒或者是在嗑藥,抽大麻一般,痛的時候非常痛,流淚的時候就默默流淚,憂慮的時候就無止境的憂慮,瘋起來就很瘋狂;在我感到茫然的時候,我就駕車在公路上不停的循環播放Norman Fucking Rowell! & Blue Banister,直到情緒恢復正常(By the way, 我是男同志)。不得不説我身邊的朋友還是家人都不喜歡她的歌過度負面,悲哀和憂鬱,聽起來好像只有在葬禮才能播的歌XD。 我很喜歡Billie Eilish 的 What Was I Made For? , 但我真心覺得Lana Dey Rey 的 A&W (全名 American Whore) 才應該是今年葛萊美獎年度歌曲的得獎者。歌曲的前半段主要描繪孩童至少年(尤其是女性或者是性少數)對於年少時期的叛逆和失去童貞的感受,更是隱約描述社會在對性侵案件發生的時候,會對受害者太有異色眼光,甚至是批判。同時歌曲的下半段突然峰回路轉,把反叛, 毒癮,酒癮,性愛融合在一起;整首歌曲直接講出女性的身份被种种外在的话语裹挟、撕碎,直到她们被谣言和诽谤的流毒吞噬,不再像一个完整的人。 最後Born to Die 也成了繼Adele "21" 以來,第二張女性專輯在Billboard 200 榜單記錄上排行最長久的記錄著(目前總數來到522weeks 了)
Ben拿14歲酗酒的事情做大標吸引大家,但沒提到那些年Lana的自白有點可惜。 This is what makes us girls 是Lana對那些年瘋狂歲月的自傳性歌曲。 歌詞非常直白:姐妹情誼、未成年的酒吧狂歡、挑釁警察等等,以及最重要的愛情至上⋯ ,但這些議題都被她轉化成”Bambi eyes”、”cherry schnapps in the velvet night”、”get us while we’re hot”還有核心的那句”Lana, how I hate those guys”,整首歌因為這些詞彙,變得電影畫面感滿滿。 然而比起專輯版像在緬懷青春歲月的版本,更愛demo版聽起來「不愛會死」的末日情懷。 kzbin.info/www/bejne/mGa6o4eGgMh_lcksi=_TQnKUSs8dnsykia
@ucanubibi532910 ай бұрын
这首歌我爱惨了
@ucanubibi532910 ай бұрын
可惜不是那么多人会欣赏
@江權儒10 ай бұрын
真的很愛這首歌🥹
@raymonreiz10 ай бұрын
绝对是神级歌手, 严重被低估的神级歌姬, 无论她个人的风格,魅力,外表何歌曲都深深影响他人, 我写小说想角色时都会受到 Lana 的形象启发,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Dying young and playing hard; That's the way my father made his life an art"- Ride "My father's love was always strong, my mother's glamour lives on and on. Yet still inside I felt alone, for reasons unknown to me."- Old Money Lana的歌詞很有啟發性...
@snwy_autumn10 ай бұрын
Lana有在BAZAAR的訪談影片中提到 關於Snow on the beach的第一版-- "如果我覺得一首歌很完美的話,我會以製作人的身份參與其中。 加上我可以模仿很多人的聲音,所以你很難注意到我其實在歌裡的每一處"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yuchenn10 ай бұрын
封面縮圖文字很有誤導性,不曉得Ben是否因流量而故意為之。 Lana 並不反女權也沒有種族歧視,這些只是酸民給他抹黑的標籤,他有如此多的成就和封號,若是最後僅被記得是所謂反女權之輩,實在是愧對他在音樂上的貢獻。 然後葛萊美真的趕快給Lana一個獎,已經被提名無數次卻一直擦身而過,我真的要為MOTHER哭暈在廁所。推薦剛聽Lana可以從Cinnamon Girl開始聽,我的愛歌第一名
@OMIOBEN10 ай бұрын
感謝建議,已做修正~
@yuchenn10 ай бұрын
@@OMIOBEN 感謝你聆聽我的建議
@kasperhu83910 ай бұрын
真的愛死肉桂女孩!!
@yuchenn10 ай бұрын
@@kasperhu839 真的!!!!!!NFR整張專都超頂 終於找到也喜歡NFR的同好!
@Tyroneschannel051910 ай бұрын
很開心有人講了Lana Del Rey 的介紹,我覺得在華語區Lana Del Rey 真的比較少人討論😢,但她真的是一個傳奇女作詞家(˶‾᷄ ⁻̫ ‾᷅˵)
@minilen200010 ай бұрын
但其實台灣滿多Lana粉的
@tokyolive_10 ай бұрын
從Young and Beautiful 就開始喜歡,沒想到也10年了
@Vibratoify10 ай бұрын
mv版開頭獨白就很詩意地訴說她的想法,雖然mv畫面的確展現出她對男性/金錢/權力?欲望、國家熱愛,或許有諸多爭議,但誠如她說,的這就是她最私密真實的感受。 A段的低音一進來就美到不行,整首的公路音樂電影感相當豐富。 如果說是最私密的低語,那是在路上的她,給人們的呼喚。mv裡面出現形形色色的人,一輛漂流宇宙的轎車,陽光途經眼前那一刻,告訴你一切都準備就緒,每個人都有機會走過自己的。 她有些MV是復古膠捲的樣子,看上去像是家庭影帶,充滿寫實風格,讓音樂和畫面的共鳴更強烈。 很有的味道,卻在最後放上德布西的月光,搭配水中畫面美到不行。 她翻唱Leonard Cohen的也很迷人,"We are ugly, but we have the music." 雖然LANA很美,但那個ugly卻包含了很多事物在裡面。
@joesph050210 ай бұрын
要推薦比較冷門但我超愛的幾首: Season of the witch(根本就女巫自己在唱❤) Salvatore Summer wine (和前男友合唱的翻唱曲) When the world was at the war we kept dancing. Off to the races
每個專輯大推 Born To Die Ride Black Beauty Terrance Loves You Love Mariners Apartment Complex Chemtrails Over The Country Club If You Lie Down With Me Let The Light In
@mitchellwang535210 ай бұрын
我第一次聽到Lana 完全是意外是歌單推薦我聽的,但一開始聽我就完全迷上她迷幻厭世的風格,我第一次聽的歌是Brooklyn baby & California, 真的一聽就上癮,我現在每天都聽著他的歌,也很高興她的高產量近乎年年有專輯,不像Adele 好幾年年才有😂 另外我來推薦幾首我很喜歡的歌 Bartender Let’s Me Love You Like A Woman Old Money American Swan song Coachella- Woodstock In My Mind Love song Living Legend Sweet Say yes to heaven 一不小心推薦太多😂 今年看到他在葛萊美沒得獎的失落眼神真的傷心,雖然這知道Lana 根本不需要葛萊美,但還是有點傷心。 最後想說Lana 謝謝你陪伴我這麼多日子,我永遠的女神❤️❤️❤️
2011年偶而在youtube看到Born To Die的MV,自此就無法與Lana脫離關係了。Ultraviolence那段時間沒有太喜歡,長大了才體會到這隻專輯的魅力,現在每日都會聽Lana的歌,根本抽離不到🚬 Lana的unreleased songs 也十分高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弄隻unreleased album讓我們可以用正當的方法支持她 推薦大家去看Yayo (Live @ The Living Room, NYC 12/16/2008),這個live真的mind-blowing,然後最近釋出的snippet Henry, Come On也很高質,期待Lana演繹的鄉村音樂
拿2011年因為男友車禍過世的Born to Die 和去年的Kintsugi做對比,兩首都是在寫生命摯愛的離世,但她已經不再困惑為什麼love is not enough and roads get tough 他已經知道”I’ve had to let it (heart) break a little more // that’s how the light sh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