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後便會貶值]這就是較原始的佛學的思考盲點(實際當然是錯的) 也是為啥較原始的佛學描繪的生活距離現實總是有一定差距 19:32 所謂[感觸]比較接近[人生存在意義]本身的思索 但就算扯到21分鐘左右陶國璋扯既野都同快樂主義本義差十萬九千里遠 呢種立論嘗試從[可行性]去批評[快樂主義能否實現],這本身就是一錯;又陶國璋提出既佛學理論本身又有思考漏洞(見上),所以就連批評practicality都做唔到(簡單來講,永恆的[快樂狀態]係可以實現{can be relatively fulfilled},呢個命題正是尼采中後期討論既一個核心,尼采語意承認歷史有實現到relative status of happiness,呢件事係好係壞另計,會扯到尼采理論故不詳述) (根據尼采理論,將欲望主觀地視為[苦]又係另一大問題,這涉及尼采有關guilt/morality of the weak的討論/甚或will to power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