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永生賽斯書說,在死後有無限的不同經驗對你開放 包括 死後有多次輪迴轉世的系統 可能性系統(或然性系統,許添盛說有點類似佛教所說的西方淨土,賽斯說或然性系統是從物質世界中緣起的,In the system of probabilities that originates within physical reality...) 死後沒有輪迴轉世的一次轉世系統(這種應該是指死後意識仍存在、死後仍有靈魂,只是只有一次肉體輪迴) 前世經驗重組改編再演一遍 有些「人」只是發覺自己不喜歡物質系統,就這樣脫離了它。不過,一直要等到所選擇的轉世輪迴已經完成,這才能做到,因此只有那些經由轉世而已在那系統中心盡情發展了他們能力的人,才能作這種選擇。 有些「人」,已結束了轉世,可能選擇再進入輪迴中作為教師,在這種情形,他對自己更高的本體總有一些認識。 還有一種比較猶豫不決的中間階段,存在的中間層面;比較來說,那是一個休息地帶,也就是由這地帶,最常有從親人處來的通訊。活著的人在夢境投射時所拜訪的也往往是這個層面。 . . . 還有無限的不同經驗對你開放,人格的開放與彈性是極為重要的。朝向各種存在的門戶可以是開放的,而人格可以拒絕看見它們。另一方面來說,所有可能的存在都是開放的,而意識卻能在本來根本沒門的地方造出一個門來。(一切唯心造。意識心(信念)包含:思想、感覺、想像力、行動力) 賽斯說,全都是可能的,但按照你的發展,有一些經驗比其他的可能性高些。非常一般性地說,有三種主要的範圍,雖然例外和特例可能走別的路子。 三種主要經驗:輪迴轉世的系統、可能性系統、前世經驗重組改編再演一遍 1.輪迴轉世的系統 有些人格,比較喜歡一種把過去、現在與未來圍在一個似乎合邏輯的結構裡的生活組織,這些人通常會選擇轉世。....... 2.可能性系統 或者你可能完全進入另一個「可能系統」;這與轉世投胎十分不同。在這種情形,你將會超越所有「時間是連續的」想法。 這些人天生較偏好以不尋常的直覺方式來體驗事件,而由聯想過程來提供組織。這些「人」會選擇一個「可能系統」為他們下一個主要努力的目標。....... .......進入可能性的領域,可以與進入轉世輪迴相比。在一個完全不同類的實相中,將有一個持續不變的知覺焦點與存在。當作了這樣一個選擇之後,多次元人格中本就潛在而只略為被你瞥見的力量將被汲取和利用。 在可能系統裡的心理經驗與你所知的有相當的差異,但在你自己的心靈內已有對它的暗示。此處人格必須學著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集合事件,而毫不仰仗你所知的時間結構。 (九點四十分)在這個實相,理解與直覺的能力終於合作得這麼好,以致在它們之間鮮少區別,這是在別的實相裡都沒有的情形。那個決定過轉世生活的你,與選擇獲得可能系統內的經驗的你,是同一個「人」。不過,在系統之內的人格結構是十分不同的。你所熟知的人格結構只是你可用的許多知覺形式之一。 因此,可能的系統就像轉世系統一樣的複雜。我告訴過你所有的行動都是同時發生的;因此,一方面來說,你同時存在於兩個系統裡。可是,為了向你解釋這牽涉到「作決定」,並且為了分別這些事件,我必須把它們簡化到某個程度。這樣說吧:「全我」的一部分貫注於輪迴中而處理那裡的發展。另一部分貫注於可能性而處理那裡的發展。 括弧起來:(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系統,在其中沒有轉世輪迴存在,以及一個轉世的輪迴,其中沒有可能性存在。) (「當然,還可能有一種系統,在其中沒有轉世輪迴(多次,cycles)存在,而是一次(a cycle)的轉世輪迴,而其中沒有可能性的存在。」,原文:There is also a probable system, of course, in which no reincarnational cycles exist, and a cycle of reincarnations in which no probabilities exist.) 人格的開放與彈性是極為重要的。朝向各種存在的門戶可以是開放的,而人格可以拒絕看見它們。 另一方面來說,所有可能的存在都是開放的,而意識卻能在本來根本沒門的地方造出一個門來。在這個選擇和決定的時候,有嚮導與教師來指出選擇的餘地,來解釋存在的本質。所有的人格並非在同一個發展層面上,因此有高級班教師與「較低」層面的教師。 (九點五十一分)。但這並不是惶惑混亂的時候,而是具有偉大的覺醒與不可置信的挑戰的時候。稍後在本書中將談到神的觀念,會增進你對在此章未說到的一些事的瞭解。 3. 前世經驗重組改編再演一遍 至於對那些選擇將最近一次的前生事件重新組合,「混雜或配對」----好比說以新的方法再加嘗試----的人,也會給予教導。在許多這些案例中,有嚴重的問題和某種的頑固僵化,加上前面提過的追求完美的特性。 他們將再一次經歷人世的歲月,但不一定是以連續性的方式。個人可以選擇任何方式來用那些事件; 改變事件,把它重映一遍以見對比; 有點像一個演員再次放映他演出的老電影來研究它一樣。只是在這例子裡,這演員當然能改變他的演出或是電影的結尾。他對那些年裡的事件有完全的自由去處理。 但是,其他的演員們只是「心念形相」而已,除非幾個同時代的人一同參與其事。 現在:在這些情況下,那人格當然是有意識地操縱事件,並研究其各種不同的效果。這要求十分強烈的專注。 他已被告知與他共同演出的人的本質,舉例來說,他明白他們是「心念形相」,並且是他自己的「心念形相」; 但再次的,「心念形相」的確擁有某種的實相與意識。他們並非讓他任意擺佈的紙版演員。因此,他必須考慮到他們,他對他們有某種責任。 他們的意識將會成長,而在一個不同的層面繼續他們自己的發展路線。在某一方面來說,我們全都是「心念形相」,在談及神的觀念的資料中將進一步加以解釋。可是,請瞭解我不是指我們缺乏自我自發的行動力、個人性或目的----在此同時要記住你的生活是由內而外的。那麼也許這聲明對你會更有意義。....... 靈魂永生賽斯書 第11章 死後的選擇與過渡的機制 joo7215.pixnet.net/blog/post/253487488-%E8%B3%BD%E6%96%AF%E6%9B%B8%E3%80%8E%E9%9D%88%E9%AD%82%E6%B0%B8%E7%94%9F%E3%80%8F-%E7%AC%AC%E5%8D%81%E4%B8%80%E7%AB%A0-%E7%8F%8D%EF%BC%8E%E7%BE%85%E4%BC%AF%E8%8C%B2%EF%BC%88j?fbclid=IwAR1eJaG83PLfipzHebf9jk1ZbFfT5dK48OFJD3gjAouGiij4L8S1IIaGb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