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確認戰果,當然是不算紀錄,我隨便開一槍,我沒打死他,不過他裝死了,所以我覺得她死了,難道他就真的死了嗎? 照你那樣算狙擊手擊殺率是很容易有水分的 另外二戰跟韓戰地形和時間點來講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何況共軍通常採用3人戰術小組,並不代表適合狙擊手發揮,從戰場環境來看,韓戰當時雙方早已進入靜態防禦一年半以上,戰線大體穩定。上甘嶺戰役在1952年11月間結束,共軍第24軍在1952年底接替第15軍防守上甘嶺一線,而對面的聯軍防守部隊是美第3步兵師。雙方都是使用既有防禦陣地,無論交通壕、掩體、地堡多已固定。共軍第15軍在此地搞「冷槍冷炮運動」是在1952年間,以上甘嶺地區的537.7高地著稱(聯軍稱狙擊兵嶺)。任何在1953年間接防此地的聯軍部隊不會不清楚冷槍狙擊對他們的威脅,也絕對不會不採取措施來防範與反制。對張的訪談的中就已經可以看出,聯軍絕不會輕易暴露出來挨打,也不會不反擊。反擊的方法有許多,除了派出聯軍狙擊手外,甚至在紀錄片中其他中國狙擊手也談到,一旦開槍狙擊,馬上就會引來聯軍的抱火轟擊;絕對不是能夠肆無忌憚橫行無阻的環境。不論在一戰、二戰還是其他戰爭,當雙方戰線穩定下來,防線明確後,狙擊手的日擊殺數就不會太高;雙方有工事、有掩體、有交通壕,不會等閒暴露出來,實際上日擊殺數可能還不到1──因為還不一定打得中。二戰地形地物錯綜複雜,雙方小部隊混雜交戰,誰都無法確切掌握周圍的環境,自然讓狙擊手有來去自如,潛入側翼狙擊的機會;而部隊要補給、要聯絡,不得不派人在沒有安全掩蔽工事的地帶活動,也就成為狙擊手的大好目標。但是在1953年時的上甘嶺地帶並非如此,雙方戰線相當清楚,工事構築也很完善,而從張桃芳的自述中,也未看出他有離開陣地潛入無人地帶狙擊的情事。這樣看來,其日擊殺數根本不可能達到接近七人之高。 《狙擊英雄》中對張桃芳的訪談,不過是4天打掉了7人,平均1.75人/天,要是他真的每天擊殺6.6個敵人,訪談中應該會很興奮和驕傲的拿出來講,而不是只提到兩三名的狙擊經驗,兩三名的狙擊經驗,1月29日到5月25日(即所謂張桃芳記錄的統計期間),根據File unit: Korean War Casualty File, 2/13/1950 - 12/31/1953 in the Series: Records on Korean War Dead and Wounded Army Casualties,美軍的傷亡總數是:陣亡108人,因傷致死15人,失踪認定死亡2人,受傷515人,非槍傷彈傷死亡一人,被俘2人,合計643名,另外,此處當然未計入配屬在美第3師的附編韓軍(KATUSA)的部分。不過此時KATUSA早已經徹底整合入美國陸軍在朝鮮的單位,直接編入各班,佔戰鬥部隊人數1/5至1/4,所以其傷亡比例應和美軍類似,在此暫且以1/4計算,也就是說KATUSA傷亡約數應該是:陣亡27人,因傷致死4人,其他死亡1人,受傷129人,合計161人,共產黨給出的數字實在值得懷疑,何況張桃芳在採訪中沒有說出來214這個數字。按理說,這是他最高的榮譽,也是他的團的番號,應該隨口順嘴就溜達出來這個數字,他硬是不說,翻來覆去就說:“打了好多,打了好多”。
@yenchen53193 жыл бұрын
蘇聯人: 太無情了!!! 無情單殺!! 無情雙殺!! 哭啊!!!!!
@恩哥平凡生活3 жыл бұрын
別放語音啊......
@edwardadamdavis3 жыл бұрын
First blood,Double kill,Triple kill,Quadra kill,Penta kill····五百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