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誤】 02:52 提及的「每隊每年打造10台車」資訊錯誤,應為「每年打造20台車」 03:38 提及伯尼在「1957年開始踏入 F1 領域」資訊錯誤,應為「1975年開始踏入 F1 領域」。 十分抱歉造成誤導,非常感謝觀眾的提醒!
@charles88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人應該不分立場,支持交通安全改革!
@EKxFormula1 Жыл бұрын
關於商業化,套一句車迷間廣為流傳的話: We race A$ one 其實F1不單是商業戰爭,除了車隊之間如何開發最強的賽車外,如何搶佔話語權以及技術規格定義的主導權也是這項賽事的一份子,如何跟FIA之間打好關係或是暗中安插樁腳有時候也是決定優勢倒向那一方的關鍵,無可否認F1是賽車運動的最高殿堂,但有時候各隊之間或是與賽會間的政治鬥爭雖然真的髒 但也夠車迷食花生
與其說差點沒落,應該說是賽車在台灣不是主流運動,所以才以為他沒落了,在歐洲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且Drive to Survive雖然真的帶來許多新觀眾,但前陣子才有F1媒體流量下降的新聞餒,可見多數為了看政治鬥爭或是八卦而入坑F1的車迷留不久,我倒覺得與其利用這些根本八點檔的操作來吸引新車迷,不如多專注在分析車手贏得賽事的細節以及賽車最高殿堂裡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