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是袁老师的粉丝,也非常同意袁老师的角度和方法。今天看到袁老师指导后辈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建议。略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觉得对于人生的道路来说,我的想法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袁老师建议在孩子年轻时选择理科或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以便先安身立命(就是比较容易找一个较好的工作),然后等年龄大了,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例如学历史,袁老师不止一次说过,退休以后都可以看历史书,学历史。)我也是在中国上的中学和大学,学的文科。现在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生活在欧洲。我完全理解袁老师所建议的做法,也经历过袁老师所经历的中国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能理解他的逻辑。就是先求稳定,然后再求提高和发展。我的想法是,人生很短暂,花一辈子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所想做的事都不一定能满足自己。那么,仅用余力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能做好吗?能让自己开心吗?人一辈子不容易。往往到最后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胆大一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上。很多人怕选了文科,最后不好找工作,人生会比较辛苦。其实,即使选了理科,人生一样会辛苦。人生就没有容易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在年轻时先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然后再等老了再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好吗?这样的话,也许是辛苦的。但是,起码不是自己给自己加了许多违心的工作,起码自己对得起自己。另外,假如真的选择了理科,到了年老之后,也不一定能再做自己喜欢的事(例如学习文史),因为会受到很多现实的约束,例如工作、家庭、精力等。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道路依赖”,就是说当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后,再想改为其他道路,很难,成本和代价很高。因此,为了对自己负责,我建议选专业,选大学,就按照自己喜欢去选,而把是否容易找工作放在第二位。Be bold, to live.这样才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幸福。不委屈自己。
德语和英语的距离远比法语和英语的要近。 英语语法都跟德语很相似,不同的是英语的名词变化要简单很多,没有性,格的差距。动词的变化英德语都很近。英德语有数千同根的单词,差别只是某些音节的发音,会英语的人看一看就会了。日耳曼语系里的语言,荷兰语,丹麦语,中也就德语和英语最近。 haben - have sagen.- say sprechen - speak is - ist my - mein good - gut sun Sonne wish - wünschen ......
英语里有很多德语的。比如: 英语: This is good 德语: Das ist gut. 还有很多德国人有建树的领域里,德国人造的专用名词英语也都会用相似的外形收录。
@quantumyitian4 жыл бұрын
英语:hello 德语:hallo
@HenryYang-h4l4 жыл бұрын
Mo Cuishle 你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英语的源流是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现在活动在不列颠群岛的主体民族也就是英格兰人,其实是5世纪到7世纪从今天丹麦南部和德国的西北等地移居过去的的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的后代。所以英语、德语、荷兰语、以及北欧的语言其实都是由原始日耳曼语发展而来的,英语的基础词汇和德语很多都类似也是正常现象,但原始日耳曼语不是德语,所以你不能说英语词汇都是德语的。这就好像你听说过我长得随我爸、随我妈,但是你没听过谁跟你说我长得随我哥的吧。
@ledinhdong77434 жыл бұрын
He is a history teacher. Talking about other things is not su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