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每天要迴向?向谁迴向? 從哪裡下手呢? 要怎樣做呢?爲什麼念佛法門又叫「不迴向法門」Why Dedicate Merit of dharma Practice, to Whom?

  Рет қаралды 31,506

靜雅佛音

靜雅佛音

Күн бұрын

尊敬的大德法師
各位同參道友 大家好
歡迎來到靜雅佛音
我是靜雅 南無阿彌陀佛
我看到很多蓮友的提問
問: 要如何迴向
我們為什麼要回向
我看很多人還不是特別的理解
我今天呢 就來跟大家分享
淨空老法師的開示
我們為什麼要迴向
佛法裡面對迴向 是非常重視的
為什麼要迴向 迴向是破執著
你就曉得 這個重要性了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
佈施的功德
一生當中所做 大大小小的善業
都回向給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上報四重恩 是迴向給
我們有恩德的人
下濟三塗苦 是迴向給
我們累世累結的冤親債主
常念三寶恩 常念眾生恩
常念父母恩 常念國家恩
這是我們迴向偈上
天天要念的 上報四重恩
這個大家一定要懂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
德行 就會越積越厚 我們常講 積功累德
這是累德 是叫我們看
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
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
我們可以幫助他
已經墮下地獄道 惡鬼道 畜生道的
就沒有辦法了
迴向偈 我們天天都要念
從哪裡下手呢 要怎樣做呢
上報四重恩
就是從孝親尊師 這裡做起
下濟三途苦
就是從慈心不殺開始做起
做的善事 統統都要回向
就是還無量劫來 一切眾生的債
把自己所修的 一切福德 功德
都送給一切眾生 這叫迴向
不迴向 你所修的福報 功德是有範圍的 有限的
一迴向 你的福德功德 變得就無量無邊
是無限的了
做任何的善事都迴向 則功德無量
一切善根 悉皆迴向
這樣 供養功德才能圓滿
因為我們修行 不是為了自己修
而是為了眾生而修的
只要有這個心 那就是迴向的心 就叫迴向
我們以智慧 善巧的方便
將佛法傳遍 推薦給一切的大眾
盡虛空遍法界
這樣去做 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
只有一個目標 就是要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就叫迴向
念佛 這個法門 經上還說
這個法門叫: 不迴向法門
為什麼叫不迴向法門呢
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
就是念佛 求生西方淨土
換句話來講 雖然不用迴向
你念念都是迴向
我們斷惡修善 不是為了自己
破迷開悟 也不是為了自己
成佛也不是為了自己
乃至於我們生活 吃飯 喝水 也不是為了自己
只要有這個心 那就是迴向了
有恩的我回向給你 這是報恩
有怨的我回向給你 這是解除冤結
冤業病 是冤親債主纏身
以誦經唸佛的功德迴向 這就是調解
他若接受 問題就解決了
若不接受 那就是有麻煩
佛教我們每天唸佛聽經
都將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
希望他們能明瞭
我們成就了 就是報恩還債
這樣呢 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
我們拜佛 誦經 念佛 都希望
迴向給累世累劫的冤親債主
更應當發願 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首先要度的就是他們
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
真正功夫成就了 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唸佛
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們
就超度了 他們就能得到利益
迴向 就是不著相 不著相 心才能清靜
迴向的意義 是做而無做
我所做的這個是無心的 就當做沒做是一樣的
如果你做一樁好的事情 常常唸叨
做了多少多少的好事 那功德就沒有了
就又迷了 越迷越深 因為執著了嘛
迴向是幫助你覺悟的
所做的一切功德 我統統的不要
統統的都要把它忘記
福德 福報 善行 是一切眾生的
不是我的 把我給忘掉 這就叫做迴向
人生很短暫 在這個極短的時光當中
我們要學會忍受
縱然有福 也不能把福給享盡了
我們要認真的去修福報
所修的一切善根 福德 統統迴向求生淨土
這樣才能保證我們臨終時候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意不顛倒 心不貪戀
福報享三成就夠了
其餘的佈施給一切的眾生
迴向無上菩提 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的正確方法
這就是真正的發無上菩提之心
普賢十願 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
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
後面的三條就是屬於迴向的
迴向裡面第一個是 : 常隨佛學
這一條就是迴向菩提
恆順眾生 這是迴向眾生
普皆迴向 是迴向實際
實際就是整個的法界 就是真如本性
什麼是常隨佛學呢
常隨佛學 是迴向菩提
菩提是覺 菩提是智慧 菩提就是大徹大悟
學佛就一定要找一個榜樣
最好的榜樣就是 - 佛
一切諸佛當中 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
本師釋加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 :
''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 ''
我們跟誰學習呢
一定要跟著 阿彌陀佛來學習
我們學習就是要找榜樣 我們要跟佛學
現在佛不在世了 那我們依靠什麼呢
諸位就要知道了 就是要依靠經典
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我們要依法不依人
我們除了學佛之外 還要面對社會的現實
這就是世間法的問題
在現實社會裡 我們如何來處事 待人接物呢
如何來過我們現前的這一段生活呢
這個也是很重要的
那你就要學會如何的恆順眾生
這個日子過下去 才沒有障礙
要順著他 不能不順 順的裡面還要有智慧
不是一味的感情的順
還要有理性的順 這樣才不會出錯
恆順眾生
眾生無論做善做惡 你都能夠忍得過
你要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
這就是恆順眾生
這一點呢 我也知道大家很難
就說我們都是業障凡夫
哪有不起煩惱的呢 一定會有
當你認為這個事情你起了煩惱 要學會淡化它
要學會轉變你的這個心境
當你淡化了 轉換了心境的時候
就把這件事情 擱下了 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當你覺著它不重要的時候
它就不會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了
就不會起這麼大的煩惱心
再一個 就當你想發脾氣的時候
心裡默唸三句 阿彌陀佛
然後 你想說的話你再去說 就變了
你就不會有這個三秒鐘之前的這個嗔恨心
很衝動的心就沒有了
大家都可以嘗試一下 :
當你這句話想出來的時候 三思後行
這個事情一定會有轉變
這是我自己呢 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我會壓住我心中的火
生氣沒有關係 但要你生氣的過後
你一定要把這件事情放下
不要擱在心裡 這就不是執著
所以放下 並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管了
我什麼都看不見
這個我們很難的 因為我們是業障凡夫
不可能完全放下 也不可能完全斷了煩惱
那我們就不在這兒坐著了
所以呢 我們就是要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性
要把這些壞事都變成好事
轉念的時候 就沒有善與惡 對與錯了
凡事都有因緣
就當著這件事情是來度化我們的 來修忍辱的
那你就放下了
這裡也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啊
在這裡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
唯有恆順眾生
心裡才不會起煩惱 心才會平靜
眾生惡 旁敲側擊誘導他
實在不能的 就隨他去 我們就不會理會他
幾時他回心轉意了 幾時再來度他
所以我們度化身邊的人也是要有智慧的
千萬不要一次就把他打跑了 嚇著了
說我們學佛人都有病
度化慢慢地引導
先做好自己 身邊的人一定會受感動的
就是我們所說的 : 依報隨著正報轉
磁場都會變的
什麼是普皆迴向 就是總迴向
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
迴向給眾生 同生淨土
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
實際是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 一法不立 清淨無為”
普皆迴向 就是把心量擴開 擴大
心量擴開了 就可以恢復我們的自性了
心量擴開了 就跟虛空法界一樣了
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的功德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將無量的恩人
冤親債主全部包括在其中
這也是最圓滿的迴向
所以呢 我們現在每天都在迴向
很多人唸佛 雖然天天念迴向偈
往生西方淨土
那可能也只是口頭上的發心
心裡實在也沒有想著去
覺得時候還不到 我現在還年輕
很多人是這個想法的
他們發的是凡夫的心
沒有真正發到菩提心
要真正發心願往生淨土
那才是真正的無上菩提之心
這個心是很難發的
為什麼呢 ?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
貪嗔痴慢 我統統都要舍掉了
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往西方極樂世界
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
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
我也希望真的能放下我們所有的
“貪 嗔 痴 慢 疑 ”
發無上菩提之心
把今天唸佛的功德 迴向給
盡虛空遍法界 所有的一切眾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好了 今天的視頻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感恩大家的收看
看後轉發 弘揚法佈施
喜歡請點贊 訂閱
我們下期再見 南無阿彌陀佛

Пікірлер: 127
@user-cz9kf8sj5u
@user-cz9kf8sj5u Жыл бұрын
今生慶幸得人身 勸君珍惜福與德 惜緣修行到彼岸
@user-js2ys6hb3f
@user-js2ys6hb3f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是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碰到境界來時要馬上提起佛號,是需要平常就應該要去鍛練的,不然境界來時可是會忘記,這是平常薰習的還不夠。現正有KZbin、和zoom的視頻直播可以藉此來幫助我們。這是非常方便的。感恩靜雅師兄和所有發心的師兄、姐。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chihyuanli1
@chihyuanli1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pi1qq1mn8k
@user-pi1qq1mn8k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靜雅師兄
@emdchen3489
@emdchen3489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rugangli1924
@rugangli1924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suehuichang5306
@suehuichang5306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user-tf1go5ch6r
@user-tf1go5ch6r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慈悲分享 謝謝靜雅師兄
@thoingchan6692
@thoingchan6692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師兄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之普皆迴向!就是法界圓滿的意思🙏我們為什麼變成凡夫呢?就是太自私!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家人,只有自己的小團體!所以回向就是修行!就是把自己最真貴的功德利益分享給一切法界眾生!越分享就越自在!最後連我都忘記了!心中只有阿彌陀佛🙏
@chuchuchu5762
@chuchuchu5762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aaronngo148
@aaronngo148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chromebook1452
@chromebook1452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靜雅師兄慈悲🙏🙏🙏
@林秀英-r2s
@林秀英-r2s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thuando3306
@thuando3306 Жыл бұрын
有緣遇萬德洪名,只有當前-句真,信靠彌陀大願力,感恩念佛求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lohsheetlan5651
@lohsheetlan5651 Жыл бұрын
14:05
@szechuankho5774
@szechuankho5774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bsq6779
@bsq6779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ir5cs5wo1n
@user-ir5cs5wo1n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佛🙏感恩法🙏感恩僧🙏感恩十方一切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meiyeelong5790
@meiyeelong5790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阿弥陀佛
@siuchi2866
@siuchi2866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
@rongli649
@rongli649 Жыл бұрын
自己做好了,就是最好的身教,就是最好的证明和弘法。🙏😊
@wallacebmx5
@wallacebmx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兄慈悲分享 感恩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阿彌陀佛🙏
@user-pl7lw5gq7r
@user-pl7lw5gq7r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janelee5351
@janelee5351 Жыл бұрын
🙏🙏🙏 namo ahmitofu
@cheongsiewkin5747
@cheongsiewkin574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顶礼
@richardwong9092
@richardwong9092 Жыл бұрын
🙏🙏🙏🙏🙏🙏🙏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心與佛相應,心能歸一,心更加清淨】 印光大師 : 所說的深信,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應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這樣才能不辜負這番三寶加被的深恩。“鍾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識不開。夜半念佛時見到一位金甲神,因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怎麼會無知到這種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這些事情。因為心如果歸一,見佛見境界都不至於妄生歡喜。於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覺得滿足,而成退墮。見不到佛,見不到境界,也不會欠缺什麼。 心沒有歸一,就急著見佛見境界,別說所見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為心生歡喜,就會受損害(就是生歡喜而退墮)而不會得到利益。應當以至誠念佛為正事,別存見佛見境界的心。倘若正在念佛時,忽然出現了佛像及菩薩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別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現的像是心所變現的。雖然歷歷分明地顯現在眼前,但決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是因為心清淨而現的這個景象。 好比水清淨,月亮的影子就會出現在水中,絲毫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完全不生誇張歡喜的心,反而更加專一自己的心,認真念佛。能這樣,別說是佛境現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現了也有利益。為什麼呢!因為不取著,心能歸一。佛出現,心就更加清淨了。魔出現,心因為清淨而不取著,魔也沒有什麼干擾。心就更加清淨了,道業自然增進。現在,偶然見到些境界就生畏懼,不敢念佛,這樣心已經失去了正念。幸好不是魔,倘若是魔,由於不敢念佛的緣故,魔就可以進入心竅,令人著魔發狂,喪失正念。怎麼不知好歹到這個程度呢!怕是魔出現,正應該認真懇切地念佛,那個魔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就像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失。正來,邪自然消滅。怎麼能怕魔出現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給魔了。自己對治的方法全都不用,任憑魔來擾亂。可悲啊! 念佛偶爾會生起悲感,也是好事。然而不能專門地要興起這樣的感想。如果心常想興起這樣的感想,那必定會著魔而不可救藥。應該使自己的心像虛空一樣,完全沒有任何東西。用這樣的清淨心來念佛,自然不會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這像虛空一樣的心,不生任何驚懼地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現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的護衛調到遠處去,不讓他們在家待著。這樣是替強盜作保護,讓他們無所顧忌大肆劫奪。怎能這麼愚癡。 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到好境界,都當作是幻化。好的別歡喜,惡的也別怖畏,境界自然就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如果到了心佛相應的時候,有境界沒有境界都可。沒到心佛相應時,就想要見到勝妙的境界,這就是招魔的禍根。
@jhhhjjj9702
@jhhhjjj9702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kongwahgan2644
@kongwahgan2644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师兄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user-ut5hl2tk2j
@user-ut5hl2tk2j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宋世文
@宋世文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南無阿彌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 ♥️語善♥️視善♥️行善 ♥️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意即:「其人有聰明才智,又能夠深入觀察,卻使自己陷入死地的,這種人大多是喜歡譏笑批評他人。) 宋朝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走路,我就隨手將它擺正;又如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公卿將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自然就會得利益。」 後漢的管寧,遇到窮困的親戚或鄰居,家中米糧不夠,管寧必會分送食物救濟他們。遇到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說悌道;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道。他的容貌謙恭言語柔順,能夠藉事勸導人向善,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人柔順,有人剛強;有人謹慎保守,有人豪放縱情;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興風作浪。在遇到事情時,對是非判斷各有不同,總要看情況來圓滿其事。勿因自以為是,要對方必合我意,豈不又起爭執?即使有不合情理之處,讓人不忍旁觀,也只能心平氣和婉轉勸導,能做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現在有許多親兄弟相互失歡,有些事情本是微不足道,最後卻弄到無法化解;只因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讓。如果其中有位較賢明的,甘願自己吃虧,能先低下心氣,先侍奉應承對方,主動與對方說話;則彼此就會開始應答,漸漸地恢復和好,像以前平時一樣。 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我認為骨肉至親之間,只應講情不應講理;如果一味地執著於理,必然會傷到感情,而傷到感情就不合理了。」 有人問宋朝的程子說:「事奉兄長已盡到情理,卻還得不到兄長歡心,那該怎麼辦?」程子回答:「只要以至誠心盡到孝敬,並不需刻意表明自己心意就可以了。」又問:「應要如何對待弟弟?」程子說:「只要誠心盡到友愛就可以了。」 宋朝的法昭禪師有一首偈子說:(意思是說:同一血氣的兄弟,就像樹木枝葉一樣各自發展,不要為了一些言語意見不同而傷感情。每次再相見時,人就老了一回,世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再當兄弟?兄弟同住一起只要能忍就平安,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目前自己生了兒子又是稱為兄弟,自己要做好榜樣給兒孫們看齊。) ♥️友悌♥️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 古人說:「薄待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薄待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因為樹木的根若有虧損,它的枝葉必會敗壞。」 隋朝時有位僧人,年紀已有一百多歲,曾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可以讓我盡力時,我沒有不盡心去做。貧僧今生能通達佛法真義,又能活得長壽,這都是因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損福折壽。」 文昌帝君說:「讀書人隸屬於我薄冊管轄的人,都從「敬重文字」中得來。」 明朝的陳薦夫先生說:「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餘錢財,有智慧的人施捨不望回報的厚德,使將被殺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脫困延命;使其驚駭無望的魂魄,能在瀕臨滾燙的鍋鑊上得救。這種功德,有三種是不固定放生,有的是對生物放生,有的是對人的放生,有的是自我放生。 凡像這些放生事情,隨著機緣及個人能力,選定適當時機去做,千萬不可以為殺害小動物就不是傷害,也勿以為放生小動物就沒利益。不要因怕勞煩而阻絕放生善念,不要因價錢談不攏而放棄放生善緣。 所以只要放下殺生,必定就能長生。 對人也應關懷。有些人受連累情況值得憐憫,有些人受冤枉或困窮未能受到救助;有些人遇到盜賊水火等災厄,有些人受疾病侵害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經商失敗無法生活,有些人積欠賦稅無法償還想自殺。這些人如能以財貨幫他們打開生路,設法幫他們處理事情就能夠使他們脫困。這種人我來給他們放生,這比對動物的放生,更應去關心。所以回想我過去窮困時,希望別人救助的心態,自會感同身受盡力去關照;推想他人救護我時那種感恩心,自然心中就有功德歸屬感。」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隻黃雀被凶猛的大鴟鴞撲擊,掉落到地面;黃雀受傷跌落地後,又被群蟻圍困。楊寶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羽毛恢復後,立即將牠放走 有一天晚上,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仙島途中,經過此地遇到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要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讓你子孫將來作官都作到三公的高位,而且操守就跟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操守非常清白,當時確時沒人能跟他們相比。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從小父親過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十二歲時,就被魏廣平王徵召為督撫的軍事參謀。家中富有,曾經出幾千石粟米借給鄉人濟困;剛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糧的人家,把借據全都燒燬,並說:「債務都沒欠了。」來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糧種子分給窮人,因而救活許多人。有人死亡無錢埋葬,就幫他們埋葬。當地農民對他感恩載德,有人就稱讚他的陰德,李公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你已知道,怎可說是陰德?」有一天,士謙夢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所積的陰德,要使你的後代昌盛無比。」 玄天上帝說:「遇到他人患難顛沛時,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薦祖先,下可福蔭兒孫。」又說:「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樣都是用手;陷害人與讚歎人,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關夫子(即關公)的訓文說:「願上天常生好人,願世人常行好事,願嘴巴常說好話。」 《易經》說:「聖人能以委曲的方式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放棄不救的人;也常善於救物,所以沒被廢棄的東西。」 東嶽大帝說:「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看不出它在生長,其實每天都有增長;作惡有如磨刀的石頭一般,雖然看不出它在減損,其實天天都在虧蝕。所以禍福都在暗中移轉,而迷惘的人則無法察覺。」 清朝崇明島(在長江入海口)的黃永爵,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斷定他一生都沒孩子,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快翻了,黃永爵就急忙拿出十兩銀子,雇買漁船去搭救,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他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相術家稱眼眶下的紋是積陰德而來),一定是累積很大陰德,不但會有兒子,且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活到九十幾歲才善終。 慈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積德累功的君子,不但要親愛自己親友,對人們也要仁慈,而對慈心所到之處,又應要擴及到萬物。 《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意即:想要大地平坦,首先要平心地,眾生心平,大地就平)。」 有位鄭鄰暴斃,到了冥府因為冥吏捉錯人,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向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後,要認真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從前江陰(江蘇無錫市之北),有兩位讀書人奉命修訂縣志,見到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蹟,就將她們刪除。當地城隍廟的道士,夜晚聽到兩位婦女向神明哭泣說:「我們兩人一生苦守貞節,死後被載入縣志,現在卻無故被人刪除。」神明說:「這兩位讀書人本可考上甲科進士,既然掩蓋別人節義事蹟,理當削除他們官祿。」二位婦人聽後,就哭著拜謝離去。到了隔年應試時,兩人果然成績太差,而被削除廩生俸祿,因此氣憤憂鬱而死。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user-fp3xd8lq8w
@user-fp3xd8lq8w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KCLim-jk9np
@KCLim-jk9np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阿弥陀佛🙏🙏🙏
@louisekidd2845
@louisekidd284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
@phuongluu6908
@phuongluu6908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的慈悲分享。 受益匪淺 法喜充滿 南無阿彌陀佛 🙏🙏🙏🌷🌷🌷❤️❤️❤️
@Xinjingtu
@Xinjingtu Жыл бұрын
《净土宗的信願行是什麽?念佛妄念多怎麼辦? · 印光大師文鈔白話解》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應當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旨。信,應當深信佛力。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現今阿彌陀佛因圓果滿,所以我今念佛,必得往生。其次深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親憶念孩子。孩子若憶念母親,如母親憶念孩子那般深切時,一定能蒙佛接引。其次深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的四料簡所說。比起其他法門,其中的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即使有其他師父,稱讚其他法門,也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其他法門,也不退轉,這才是所謂的真信啊! 願,願在此生,誓願往生西方。不取多生修習,在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又願往生西方之後,還要回到娑婆世界,度脫一切眾生。 行,真實依教起行。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由此則知念佛之法,應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其應當先收攝二三根。二三根是什麼呢?就是耳、口、心。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微有不分明的地方,就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容易生妄想)。 (文鈔三編《淨土法門說要 王求是 龔雲伯記》) 所說念佛妄想多,應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不要令它空過,久而久之,心自然歸一。這是念佛最妙的方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就是都攝六根的方法。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了都有益無弊。凡是一切人,都用攝耳諦聽來告訴他。 (文鈔三編《復拜竹居士書三》) 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方法。念的時候,無論出聲、默念,常須攝耳諦聽。這是融合了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的二種義理並一同修習。返聞只是屬於自力,返念兼有佛力,這個利益就大了。心念屬於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屬耳根,眼皮下垂,即見鼻端,那麼眼、鼻二根也收攝了。五根既然同歸一句佛號,身根哪有不恭敬嚴肅的道理呢?所以應當知道都攝六根,下手之處在聽。能夠都攝六根,那麼心識凝靜而不浮散,就名為淨念。因為六根既已收攝,雜念妄想便自然消除的緣故。淨念又能夠常常相繼,無有間斷的話。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很快得到了。所以下面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大勢至菩薩,用來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方法。實在是三根普被,有利無弊。果真肯依照這樣來修,必定有觀行即(證外凡位)、相似即(證內凡位)等利益可得啊! (文鈔三編《复張曙蕉居士書八》) 念佛的人,應當至誠恭敬,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真能夠如此,縱然不能完全沒有一絲妄念,然而也不至於太過厲害。有很多人只圖念得快、念得多,隨口滑讀,所以沒有效果。若能攝心,才可說是真念佛人。現今的人念佛,大多都不肯認真念,所以沒有效果。 (文鈔續編《復又真師,覺三居士》) 信願行三資糧,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決。知道綱要、秘訣這二者,就不必再問人了。 (文鈔三編《復明性大師書》) 念佛時心不能懇切,是因為沒有深切體會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極樂世界的快樂罷了。如果想到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一定隨宿生今世的最重惡業,墮落三途惡道,長劫受苦,完全沒有出離的日子。這樣一來,想到地獄的苦,就會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這個心一發,就如機器受電,如火藥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文鈔·复陳慧超居士書》)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gongnyukhiong7217
@gongnyukhiong721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
@筱右
@筱右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所有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jarrensiau1060
@jarrensiau1060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wellmanman6137
@wellmanman6137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感恩🙏
@葉淑靜
@葉淑靜 11 ай бұрын
萬緣放下,了生脫死,沒有煩惱,解脫自在,無拘無束。阿彌陀佛。期望能無病無痛,無災無難,平安順利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的離苦得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tanmayhoon6085
@tanmayhoon608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Chin Ya 师姐阿弥陀佛🙏🙏🙏
@famkamweng4756
@famkamweng4756 Жыл бұрын
A very beneficial dharma talk indeed thank you so much for it may the triple gem always bless you sister jing ya with good health for your great dedication n hard work in teaching us sadhu sadhu sadhu 🙏🙏🙏amituofo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Please forward it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who cannot go to KZbin, 1. the website of Jingya Buddhist Voice being, www.jingyafoyin.club 2. Wechat 静雅说故事 You are invited to join KZbin to practice together with Brother Jingya's thousands of fans. On KZbin, search for 靜雅佛音个人会议室, or any video that shows the LIVE icon, click the left or right bottom corner (next to the teacher Jingya’s head image) Daily Group practice: 1. Kuala Lumpur/ Beijing/Taipei time from 6.30 am to 7 am, chanting the Sutra of Infinite Life 2. Kuala Lumpur/Beijing/Taipei time 8:00pm to 9:00 am and pm. Chanting Amitabha twice a day with thousands of people those cannot go to youtube can go to zoom. id. 292 594 2385 passcode 0 contact Kunzang9@hotmail.com for technical support
@user-ns2vd7xz7p
@user-ns2vd7xz7p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neokianweejimmy4739
@neokianweejimmy4739 Жыл бұрын
Thank you so much Master Jing Ya🙏💐
@user-kk9tz9gb1q
@user-kk9tz9gb1q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法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印光大師:如何避免以佛法結惡緣? 念佛人遇事只反究自心,不計他非。俗知見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自己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之心。若如是則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昨接來書,不勝嘆息。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於表面上強支持。人生世間,各有職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為父母弟等,與所殺之生,念佛超度。為父母弟等,解怨釋結,何可生此極大之嗔恨心乎?此心,即是墮惡道毒蟲之最猛利心。 若是由此命終,汝不生毒蛇猛獸中,將何所生?學佛要解脫煩惱,汝反增長煩惱,試思汝若不聞佛法,還能與世不同趣乎?祈從此只反究自心,不計他人之非。俗知見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自己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若殺生者若所殺之生之心。又須生欣幸心,我若不聞佛法,現在同彼殺食生類,將來墮於生類,為他所殺。生此二心,極力念佛,則嗔恨不生,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華嚴行願全經云(四十卷行願品中):“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了生死,愚學入泥犁。”吾言止於此。
@user-sc5we6bv7h
@user-sc5we6bv7h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阿彌陀佛
@emdchen3489
@emdchen3489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user-iy1ux2tb6b
@user-iy1ux2tb6b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lisachen5443
@lisachen5443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老师有英文翻译了。功德无量🙏
@sohon5507
@sohon5507 Жыл бұрын
🙏 Namo Amituofo
@nyukfoonglai5845
@nyukfoonglai584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user-nc5sc8gm9s
@user-nc5sc8gm9s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分享🌷🙏🙏🙏願我修的功德和福德回向一切眾生 离苦得樂,往生極樂世界🙏观感恩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user-hc7qb3jr3j
@user-hc7qb3jr3j Жыл бұрын
-
@蔡東里
@蔡東里 Жыл бұрын
迴向修的是去分別心 得平等慈悲對待一切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ramakrishnaharan1807
@ramakrishnaharan1807 Жыл бұрын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be happy. Namo Amitabha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Do you practice vipassana? Your metta looks familiar.
@ramakrishnaharan1807
@ramakrishnaharan1807 Жыл бұрын
@Kunzang Yes but continuity is lacking.. I should do so regularly..
@user-rw7nu2to9s
@user-rw7nu2to9s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靜雅法師❤ 開示 我有個願望 現在開始到明年我要報恩幫助我的人 以前被詐騙 但我無助的時候 台灣板橋林國春幫我跑流程 我不求名利 只想報恩❤ 我要號召1萬線上人力挺林國春 感恩❤ 我會加油的全力以赴🙏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谁是林国春
@user-rw7nu2to9s
@user-rw7nu2to9s Жыл бұрын
@@kunzang5136 台灣新北市板橋區的議員 明天現在板橋區立委
@Person-under-the-tree
@Person-under-the-tree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kon2699k
@kon2699k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user-vx1ws5lo8i
@user-vx1ws5lo8i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limkienyee9827
@limkienyee9827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南無阿彌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 意謂,就辦事方面,無論大小,目標要遠大,辦法要周詳,又要預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遠大的志向、長久的規劃,否則憂患就在眼前。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人最高的境界是樂於為善,其次是習慣為善,其下是能夠勉勵自己努力為善。(曾子)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春秋左氏傳上)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後漢書二)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周易)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春秋左氏傳中) 書名:群書治要。 明朝有位好官名叫楊旬,他常做十大善事,做了幾十年: 1.有冤獄必定辨明。 2.收棄嬰雇人餵奶。 3.老、幼、苦人送米。 4.不收錢送湯藥。 5.貧苦死亡送棺材。 6.窮女出嫁送衣裳。 7.自己戒殺放生。 8.荒年買米救濟老殘。 9.修橋補路開山道。 10.異鄉窮人送路費。 兒子受感化,認真讀書,日後亦考取狀元。 施棺濟葬五世其昌 明朝初年,江蘇南京城有一位善人甯從禮,捨施棺材。貧苦人家有喪事,他就捨施棺材,如缺錢埋葬,他又送給錢、米。他享壽百歲故世,並托夢給家人說:我助葬多年,利人不計其數。上蒼念我陰功,已賜福我兒孫。小孫兒甯謙光明年中狀元。後來謙光果然高中狀元。 在浙江杭州一帶,以富豪稱雄的,在清朝有關、汪、孫、趙四個大家族。他們都是存心動念,莫不在於利益萬物,濟助急難之人,孜孜不倦,毫不厭煩。 關家而言,如關槐的祖父,當提報為官時,還不斷地執筆增註【丹桂籍】一書。 汪家則佈施、贈送紫霞丹等救急的藥丸,好幾代都未停止。 孫家則時常印送各類的善書,近年又印送【玉曆】來警醒世人。 趙家則遵信【玉曆】中的指示,印贈【玉曆】,並佈施棺木,救濟貧窮不幸死亡的人,並佈施棉衣,幫助受凍的人。 以上四大家族的前人,就是如此存心的。因此,其後人不只是現在家境富裕豐厚,而且子孫貴顯的很多。累積善行,可以承天之幸,降下吉祥,不只利益他人,同時也恩澤了自己的後人。這些事例,可以做為確實的證據。我十分恭謹地將所看到的,聽聞到的,舉例出來,勸導相信的人,多行善德。 以上都是【李氏求己堂集】中所記載的。 滁州,魯兆熊先生因為母親病重,請醫生來治療。醫生說:「已經病入膏肓了。」 就收手不想開藥。兆熊先生於是叩禱慈悲的佛祖加被,並發願印送二百本的 【玉曆】,祈求母親生病痊癒。結果不到半個月,竟然不藥而癒了。 以上是兆熊先生親自對季亮先生說的事例。 書名:玉曆寶鈔。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的善書:謙德之效:(下篇) 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辛未年到京去會試,我同鄉嘉善人同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最小,極為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說:「怎樣能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受福報。兄台你看我們十人中,有信實誠懇,不敢出風頭,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順從人意,小心謹慎,謙虛敬畏,像敬宇的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種修養,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難道有不發達的道理?」,等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丁丑年在京裏,同馮開之住在一處,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不會現出驕態,大大地改變了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嚴,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他到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兄臺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真考中。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不滿二十歲時,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父親做嘉善縣的主薄,裕峰隨同他父親到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塗掉了,趙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少有!)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 壬辰年我進京覲見皇帝,見到夏建所,滿臉流露謙和光采,好像能夠迎面照人似。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舉止穩重、行事實在,放肆的人也會懂得自我約束、收斂言行。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經發了智慧,上天一定要發他福了。」等開榜,建所果然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嚴,學問很好,文章做很好,在當時讀書人之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他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認為沒有眼光。 有一位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嚴遷怒道士。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嚴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道士說:「聽說寫文章重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這樣怒罵,心裡不平到了極點,文章怎麼能夠寫得精巧呢?」張聽了道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是沒有用。自己必須在性情上先做個轉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有什麼福報不能求到?」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心地做出來的。只要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像謙虛這件事,不必花費錢,你怎麼不自我反省,偏偏罵考官呢?」 張畏嚴從此痛改前非,轉變以往驕慢,隨時隨地自我約束,每天加緊修善,因此功德天天增長。 到丁酉年,有一天,他夢到自己走進一棟高樓裡,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好奇就問旁邊的人。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名冊。」張問:「為什麼缺少那麼多名字?」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年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才能榜上留名。這冊子的缺額,都是本來該考中,因為做了不厚道的行為,才被剔除。」後來他又指一行說:「你三年來律己相當謹慎,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自愛。」張畏嚴果然中一百零五名。 佛教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佛教:因為施捨心不貪欲、仁慈心不瞋恨、智慧心不愚癡的三種善行根本,是平等一樣。 樂於布施,這種人就能壞滅五種弊病惡法:第一是邪惡謬見,第二是沒有信仰心,第三是放肆縱逸,第四慳吝心,第五是瞋怒癡迷。捨離這惡法以後,內心生起歡喜,因為歡喜的緣故,甚至獲得真正的解脫。這種人現在世就得四種好的果報;第一是一切人都樂於看見他,甚至怨家也一樣;第二是善好的名聲流傳廣布,遍於四方各處;第三是進入廣大群眾時,內心沒有怖畏;第四是所有一切善人,都樂意來親近依附。 忍辱:有人生起瞋恨恚怒心,用惡劣的口氣責罵,應當閉口默不回聲,但也不捨棄他。 有智慧的人,樂於修習忍受侮辱行,這種人常會得到顏面容色和氣喜悅,和好快樂歡喜笑,他人看見生歡喜心。 眾生如果能夠修習積集仁慈心,這種人當會得到無法計量的功德。修習仁慈心時,如果能先於怨家中施給平安,這就名叫做修仁慈心。 如果能夠修習忍受侮辱行,應當知道這就是修習仁慈心的主因助緣,仁慈心,就是一切安樂的主因助緣。 觀察善行優點,仁慈心。 修慈心得無量功德。 歡迎翻印
@ngorma2795
@ngorma279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分享🙏🙏🙏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平安快樂💯🧧 ♥️🥰♥️😊♥️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年年有餘♥️多子多孫♥️😊♥️💯子孫定成聖賢 💯♥️♥️
@rickchen9048
@rickchen9048 Жыл бұрын
功德无量!念佛圓满! 南無阿彌陀佛🙏!
@ggks8333
@ggks8333 Жыл бұрын
感谢分享.只是所有背景音乐都是燥音,即使声音小也是燥音,甚是聒噪,.除非做的是音乐节目.放音乐的时候就放音乐,甚是聒噪.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佗佛
@yuanyuexiao4809
@yuanyuexiao4809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兄們 ❣️制作文章 方便接圖片 發微信朋友O 否則 重要的開示 即半分鐘一片地录影呈上~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印光大師 | 信願念佛 業消智朗 【原 文】 ​ 契者,符合不異之意。覺即佛所證之無上覺道。現在以自利利他之菩提心,信願念佛,念之久久,業消智朗,即與佛所證之覺道相契相合。故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契覺之義。汝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修,則其利益,唯佛能知。若學一種下劣根性,佛尚未真實念,便欲開悟,則是欲契覺而反背覺矣。以念到極處,自能開悟。開悟更要認真念。此種下劣知見,把念看做等閒,把悟認做得道,當做悟後就用不著修了,則成契迷不是契覺。 -- 《印光法師文鈔》• 復韓覺安居士書二 【譯 文】 契:是符合不異的意思。覺:就是佛陀所證的無上覺道。現在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信願念佛,念的久了,業消智朗,就與佛陀所證的覺道相契相合。所以《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就是契覺的意思。你必須敦睦人倫,竭盡己分,防止邪惡,心懷坦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修持,那麼這個利益,只有佛陀能知道。如果學習那種下劣根性,佛號還沒有真實地念,就想要開悟,就是想要契合覺道,反而背離覺道了。因為念佛念到極點,自然能夠開悟。開悟了,更要認真念。這種下劣知見,把念佛看做等閒平常,把開悟當作得道,當做開悟後就用不著修了,這就成為契合迷惑,而不是契合覺道。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szechunng3302
@szechunng3302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劉春玲-n3r
@劉春玲-n3r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的法佈施!毫無違和的對應到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聽完讓人破迷開悟! 🙏南無阿彌陀佛!
@user-yh6cq6pv7y
@user-yh6cq6pv7y Жыл бұрын
感谢您的分享 随喜赞叹不已 随喜功德圆满 随喜功德无量 好人一生平安 南无阿弥陀佛 🙏🙏🙏🙏🙏
@chingwenhuang496
@chingwenhuang496 Жыл бұрын
老師請教為什麼說修行是為了眾生修不是為自己是什麼意思?
@ntnu0921
@ntnu0921 Жыл бұрын
大乘菩提心,成佛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斷惡、修善,一切都以利他心出發。
@chingwenhuang496
@chingwenhuang496 Жыл бұрын
@@ntnu0921 謝謝您我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了感恩您😊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一切功德迴向眾生!你自己的功德不會少了-丁點!反而增加更多😊所以學佛者真的是利人更自利呀🙏如一室千燈!燈燈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就是佛教的一真法界🙏
@user-do1kb5il7c
@user-do1kb5il7c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恩🙏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 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 歡迎翻印。 🧧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 作者:元 · 吳亮。 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 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 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 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 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 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 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 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 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 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 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 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 第330頁:「為官格」 功格: 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 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 作者:梁德合。 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 歡迎翻印。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佛陀對「祭祀與祭拜袓先」的答覆。 【祭祀不殺生】 佛陀時代,有一次,有位年輕的婆羅門(印度祭師)來問佛陀對祭祀的看法。 「佛陀!您對祭祀有何看法,您會稱揚讚歎嗎?」 佛陀回答: 「如果不殺害牛、羊…等眾生,及不令眾生受苦,這是我所稱揚讚歎。 如果殺害牛、羊…等眾生,及令眾生受苦,這是我所不稱揚讚歎。」 【祭祀親人祂們吃的到嗎?】 又有一次,生聞婆羅門問佛陀: 「佛陀!我所敬愛的親人、族人過世,我為他們的原故而作祭祀,他們吃的到嗎?」 佛陀回答: 「生聞婆羅門!這不一定! 如果,你的親族生地獄中,受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會得到你祭祀的飲食。 如果投生到畜生道、餓鬼道、人道及天道等,自受其中飲食,不會得到你所施的飲食。 婆羅門!餓鬼趣中有一處,名“入處餓鬼”。如果你的親人投生到“入處餓鬼”中,則能得到你所施與的飲食。」 生聞婆羅門又問: 「我的親族不生“入處餓鬼”中,我所布施祭祀的食物,誰會食用?」 佛陀回答: 「其餘親族(祖先…)親友,投生“入處餓鬼”中的,會來食用。」 生聞婆羅門進問: 「假使我想要布施的親人不生“入處餓鬼”中,更沒有親族投生“入處餓鬼”我所布施祭祀的食物,誰會食用?」 佛陀回答: 「如果想要布施的親人不生“入處餓鬼”中,更都沒有「親族」投生“入處餓鬼”。這是沒有的。 而且,布施與親人飲食的人,自己會因此(孝行)自得其福。 布施的人所作的布施,不會白作。自有其善果。」 註: 【入處餓鬼】:(或譯為:相應處) 有人積財與子孫,這們想:「我當娶妻,我的兒子當娶妻生子,而我的孫子應當娶妻生子,我的曾孫當娶妻生子……而我死後,他們會祭拜我,我就靠他們祭祀了。」 此人死後,若無極重善惡業,則隨此念投生“入處餓鬼”受用親人、子孫的祭拜。 相關經典、佛事: 讀誦《地藏經》知道相關利益亡者的事宜。 《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 《彌陀經》回向亡者、祖先得生淨土。 《大蒙山》《三時繋念》《放焰口》施食與亡者、祖先,令其受食、聞法。
@kinglenis9028
@kinglenis9028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佗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文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多世以來精進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誠地讀誦《文昌帝君陰騭文》,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以下殊勝利益 1.考運順暢,金榜提名。 2.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3.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4.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5.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從先世以至末世,共投胎轉世了一十七次,均是作地方父母官,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過百姓;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酷手段對付下屬。若遇到他人遭遇苦難時,我總是竭盡心力去救助他們。在他人有急需時,也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遇到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包含寬容他人的過失,使他懺悔改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除了表面上行善,暗地裡也累積了不少不為人知的陰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 於是,帝君再特別開示了一些道理來教誨世人:漢朝時有位于公,做了監獄典獄官,管理獄政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于公說:管工,大門可蓋高大一些。管工說:大人為什麼呢?于公說:因為我平時處理獄政時,從未冤枉過一個好人,將來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未來可方便駟馬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當了宰相(于定國),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從政者盡心為民服務,從商者貨真價實,不偷斤減兩,就是積德行善。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五代後周的燕山~竇禹鈞。竇禹鈞常行善事,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後來,他五個孩子都揚名於世!竇儀(禮部尚書),竇儼(禮部侍郎),竇侃(右補闕),竇翱(右諫議大夫),竇僖(起居郎)。當朝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救蟻中狀元之選。宋朝時期~有一對兄弟正在赴京趕考,宋郊和宋祁。哥!你看!這蟻穴快要被大雨沖毀了!這些螞蟻的性命危在旦夕啊!哥哥宋郊情急之下,以竹葉給螞蟻當橋,助蟻群逃過此次水難!因這次救活數以萬計性命的功德,哥哥宋郊就高中狀元。禮部本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將哥哥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弟弟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看到兩頭蛇,傳說看到此蛇都會死於非命。孫叔敖擊斃兩頭蛇後,孫叔敖將蛇埋入土中。孫叔敖對娘說:孩兒剛才看到兩頭蛇了!聽說看見此蛇的人都會死!兒很快就要離母親而去了!孫叔敖母說:蛇現在在哪裡?兒為了不想別人再看見牠而遇害,已殺死埋葬了!孫叔敖母說:孩子,不必憂慮,你是出自一片善心!有陰德的人、必得善報,將來你一定會在楚國發跡的!孫叔敖因一念之仁,長大後掌管楚國大政,成為楚國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想要廣種福田,時刻積累陰德,多做善行而累積福報。時時為大眾打開方便之門,默默地造作不為人知的陰德。 ❤這部【陰騭文】主要勸人,積陰功,修陰德,暗中行善,不沽名釣譽。❤說的每一句話❤說的每一件事,❤必須有利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眾生。 ❤並勤修善業,以達成福慧雙修的成果。 ❤修福修善。 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慈祥為國救民。心懷慈悲,上報國家之恩,下救萬民之苦。對眾生存平等之心,心胸寬大,能容人之過錯。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 ❤對領袖盡忠,忠於職守。❤孝 ❤孝順父母,不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悌❤尊敬兄長, ❤信❤對朋友要有誠信,言行一致。 或者奉事天仙,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心懷感激,常懷報答四恩。 1.父母恩,盡心奉養,事事順從。 2.佛恩,必須依教奉行,以心供養,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3.國家恩,國家有保護、培育我們的恩德。 4.眾生恩,所有啟發,幫助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貴人,佛菩薩不辭勞苦地說法,就是要報眾生的恩情。 並推廣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廣度一切眾生。講解仁義道德,以感化奸邪狡詐頑固之人。講述經典裡的道理與歷史,來教導開化愚昧不明事理的人。 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缺水的鱼蝦。(如捐錢付診療費和藥費),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矜孤,遇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要以憐憫的心情待之。恤寡,對於喪失丈夫的婦人,要盡力撫恤她們。敬老,對老人必須尊敬(十分敬重村裡的老人)。憐貧,憐憫貧窮的人(對窮人不收診費,免費送食物。)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推舉孝順善良之人,引薦賢能之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恕他人的過錯,嚴格注意自己的品格。 措衣食。籌措衣服和食物,以濟助在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棺。布施棺木,用以埋葬無主屍骸,令其入土為安,為貧困者,設立免費的墓地。興建不收費的私塾,供民眾就讀。如果家境比較富裕,就要經常幫助內親和外戚。饑寒載道,對鄰居親友,應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公正。公平。做生意斗秤必須公平公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短斤缺兩,少給多收。 厚德戴物。對待奴僕或下屬要寬恕,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印贈經書(非賣品,免費贈閱),繪製佛像,創建或修復寺院,以供養三寶,弘法利生。遇到病者,應施醫贈藥,或軟言安慰鼓勵,助其痊癒,恢復安康。施予茶水,以解人之渴。漆黑的夜晚點燈以供路人照明,建造河船渡人到彼岸,以造福大眾。 放生。或者買物命放生。由於殺生的因果循環,因而產生永無休止的刀兵劫。所以更應持齋戒殺。走路時,應看清楚地上有沒有蟲蟻,以免不小心傷害了生命。山林是生物棲息之地,若遇森林大火,許多生命將斷種絕後,故此千萬不能焚燒山林。入山應當嚴禁煙火。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鱼蝦。勿宰耕牛。牛能耕田,田是糧食的來源,牛對人類有莫大恩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啊…… 勿棄字紙。論語。聖人之言以及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所以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丟棄。惜字紙,就是惜福。財各有主,非我所有,雖一毫也不可取;也不可妒忌別人的才能高於自己,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萬惡淫為首,不可侵犯他人的妻女。勿唆人爭訟。居家戒爭訟,喜歡爭訟打官司的人,最後必勞民傷財,兩敗俱傷!勿壞人之名利。世人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利,故此不能破壞別人的名聲與利益。勿破人之婚姻。不可挑撥別人夫妻間的感情,破壞別人的婚姻幸福。 悌。兄友弟恭,人之常情。切莫造成別人手足反目、兄弟鬩牆。 孝。父慈子孝,人之天倫。切勿因貪圖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倚權仗勢,欺辱百姓。也不可恃一時的富有,而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從事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行為端正老實,並且遵守法制。 與親戚族人應當和諧共處。常替他人調解冤仇。助人化敵為友。常親近善人,有助於德行的修養。對於惡人則要避開,可杜絕災殃的發生。隱人之惡,使人有機會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做人要心口如一,不可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常牢記對人有益的道理,不去說不合禮節的言詞。應修剪障礙道路的荊棘,移除擋道的石塊,使成為坦途大道,以利人通行。整修多年失修的道路,使成為康莊大道,以減輕旅人之苦。河川上若無橋樑,如何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方便兩地來往之人。 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以矯正眾生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人,以成全他人。做事要合乎天理以及自然法則,不能倒行逆施。說話要順從人心,不可冒犯別人。 時時存念聖賢的教誨。以致行住坐卧當中,彷彿聖賢就在眼前。 在幽思獨處時,仍能謹慎不苟,不欺於心。若不能慎獨,獨處時則會做虧心事。暗中行惡,恐人知曉。 各種壞事,絲毫不敢造作;各種善事,全力盡心奉行! 而吉祥之神,則常來庇佑! 善惡報應,絲毫不差,只是在時間上有遠近而已。近的則報在自己,果報自受。遠的則報在兒孫身上。 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種吉祥,雲集而來。不都是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嗎?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kuenchan482
@kuenchan482 Жыл бұрын
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才起,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若妄念常起,就常常阿彌陀佛吧!就像一隻貓守着一個老鼠洞,你若胆敢出來,就要你好看!
@user-gq1ow5yw8o
@user-gq1ow5yw8o Жыл бұрын
🙏📿🪔
@chong118
@chong118 Жыл бұрын
🙏🙏🙏
@shanyuan6077
@shanyuan6077 Жыл бұрын
Gan En.Amituofo Amituofo Amituofo
@qiongzhenyan7042
@qiongzhenyan7042 Жыл бұрын
请问一下做回向一定要出声吗?在心里默念做回向可以吗?感恩静雅师兄!阿弥陀佛!🙏🙏🙏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可以。
@MiaHorst
@MiaHorst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老师的法布施🌹🙏 请问老师做了善事后要做回向吗?怎样做?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愿以此善行迴向生西土。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7 ай бұрын
与静雅老师联络, 呈故事, 共修: 欢迎大家呈故事,特別亲身经历分享。她会选合适的做视频。 有微信呈mimi5068.其他办法看下面。 静雅佛音並無賣任何物品。任何以静雅佛音名义賣产品,与静雅無关。 某些视频点击题目会示本视频文稿。 请轉发 给不能上KZbin油管如中国的亲友, 1.静雅佛音纲址www.jingyafoyin.club 2.微信平台 邀你进群与静雅师兄一起闻思修 Topic: 靜雅佛音的個人會議室 Join Zoom Meeting us02web.zoom.us/j/2915942385?pwd=bkhtRlNxL3E3SnZCTU1oSFNHcHJNQT09 Meeting ID: 291 594 2385 Passcode: 0 共闻:上zoom纲课;学习群内净空老法师传承的开示。 共思:硏讨佛理。 共修:助念,领念,每周佛七自念报數。 加入静雅佛音Telegram TG组 HTTPS://t.me/mimi5068; Facebook, 臉書 HTTPS://facebook.com/groups/mimi5068 找静雅老师Line: Jyfy 不然微信mimi5068 有技术问题可电郵kunzang9@hotmail.com
@chongpy542
@chongpy542 Жыл бұрын
静雅有时说话很 double standard. 这个视频说到执着。那么静雅每次说战争是因为人类吃肉,勉强把罪加与吃肉的人不是执着吗?明明战争就是人类的贪欲造成的就偏偏说成别的因素。。是不是活在美国,所以不敢说战争是贪欲造成呢?美国就是最好的榜样到处干扰别的国家。为何静雅不说战争就是某某国家的贪心造成呢?学佛了说话不是因该公道一些吗?一时教我们别执着,可是自己又显得那么执着。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這位朋友!這是一個佛教的信仰平台!我們只談佛教的內容!佛教是超越國界及政治的!恕不談論政治🙏阿彌陀佛🙏
@joy9746
@joy9746 Жыл бұрын
戰爭是貪欲~貪什麼?當然是貪口腹之欲……吃肉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吃肉是过去因,贪慾是现世缘。 老法师世上百分之八十坏事都是霉鍋干的。
@小噹-k9v
@小噹-k9v 11 ай бұрын
所以 到底我念完佛號 要不要回向? 聽完我還是搞不清楚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7 ай бұрын
为自己往生不用迴向 为其他人,为其他目的如病愈要回向。 若还是不清楚,统统回向没坏处,因为还是心系极乐。
@小噹-k9v
@小噹-k9v 7 ай бұрын
@@kunzang5136解釋得很好 感恩您。阿彌陀佛!
@-andyliu4002
@-andyliu4002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gs6th5iy4i
@user-gs6th5iy4i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user-vw1xk8wh7u
@user-vw1xk8wh7u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chaihuattan973
@chaihuattan973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user-hu6qs4sc2p
@user-hu6qs4sc2p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user-pr4zk8oe1j
@user-pr4zk8oe1j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henrychoi7439
@henrychoi7439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阿彌陀佛🙏🙏🙏
@jhhhjjj9702
@jhhhjjj9702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lisachen5443
@lisachen5443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yeemanchan2498
@yeemanchan2498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bakswietang3630
@bakswietang3630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tansweehong8335
@tansweehong8335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user-sq7gl6wi1j
@user-sq7gl6wi1j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lemaiquang9296
@lemaiquang9296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АЗАРТНИК 4 |СЕЗОН 3 Серия
30:50
Inter Production
Рет қаралды 574 М.
婆婆瞞著兒子苛待兒媳,兒媳忍無可忍選擇離開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