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т қаралды 109,884
杨振宁在2010年3月四日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演讲
内容简介:
· 今天的讲题事《归根反思--定居清华园六年的一些观感》。先解释“根”事什么意思?就是我的经历
· 1922 - 1928 合肥 我是1922年在安徽合肥出生,头六年住在合肥。
· 1928 - 1929 厦门 1928年,父亲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我们一家三口搬到厦门。父亲做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在厦门,我第一次接触了罐头,电灯,香蕉,菠萝,还有海。许多年后,我看了沈从文的“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我想这个话完全适用我。
· 1929 - 1937 北平 父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所以1929年举家搬到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园,我一共住了八年,直到1937年抗战开始。当时清华园很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上说:“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我在清华园里读小学,后来进了崇德中学。崇德中学距离北平市区大约二三十公里,我成了住校生,每个礼拜六回家,礼拜天再回学校。
· 1938 - 1945 昆明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我们家在7月下旬离开北平,回到老家合肥,经过汉口-广州-香港-越南河内,1938年春,才到昆明。父亲在西南联大当教授。我当时每念高三,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上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七年对我的物理学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中,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对我影响最大。吴先生把我带进物理中的对称,王先生带我走进统计力学。黄昆和张守廉是我的同学,当时在西南联大被叫做三剑客。还有一位同学是邓稼先,他比我小两岁,是我中学同学,比我低两班,后来在西南联大又是同学。后来他到美国念书,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回国了。他做的是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后来对中国的原子弹有重要贡献。
· 1945 - 1949 芝加哥 1945年抗战结束,我也在那时候考取了清华留美公费。1945年,我到了芝加哥大学。对我影响较深的两位教授,一位是费米,一位是泰勒。在西南联大,我学物理学的是推演法,而在芝加哥我学到归纳法。
· 1949 - 1966 普林斯顿 1949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打算去一年,结果在这工作了十七年。研究所最有名的人是爱因斯坦,我去的时候他已经70岁。我们这些年轻人和他住的很近,但很少去打扰他。不过,我知道他每天散步的路线和时间。有天下午,我带着我的儿子,在路上”拦截“爱因斯坦,请他与我4岁的孩子合影。在普林斯顿,我遇见了杜致礼。杜致礼其实曾经是我的学生。1944到1945年,我曾经在西南联大附中教过一年书,她当时是高二的学生,可是跟她并不太熟。
· 1966 - 1999 石溪 1966年,纽约州长岛有一个新的大学。即将就任的新校长跟我是同行,他邀请我一块过来。在普林斯顿的十七年,是我一生研究工作最成功的时代。可是我知道我已经四十多岁,研究的高峰已经过去,而人生有很多值得的事情。到Stony Brook 帮助建立一个研究型大学,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后来接受了。1966年,我们全家搬到Stony Brook, 在这做了33年的教授。
· 1971 回国探亲访问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中美尝试接触,改善关系。我的父母,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在上海,很多年没有看到他们了。1971年夏天,我回国访问了四个礼拜。”中国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个人情感上的感受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
· 2003 归根 2003年,杜致礼过世了,清华邀请我回到清华大学,帮清华大学设立一个高等研究所,我是清华大学长大的,当然义不容辞,所以我在2003年就搬回清华。我很幸运,在2004年重新看见了翁帆,年底我们结婚。苏轼有首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把它稍微改了下:谁道人生无再少,天赐耄耋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