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т қаралды 59
2017年兩廳院「新點子樂展」邁入第五屆了!從歐洲到亞洲,從典型到非典型的創作,新點子樂展「亞洲新記憶」帶領著對於音樂「創作方式」的新思考。
《來自中亞的新語》由荷蘭「輿圖跨民族樂團」(Atlas Ensemble)的五位中亞器樂獨奏家與八位臺灣中西樂獨奏家們,演出中亞民族音樂、作曲家的混合編制新作、以及最令人期待的「輿圖工作坊:演奏家合創」(Atlas Lab)!在為期一週的工作坊中,這幾位演奏家將化身為「作曲家」,挑戰口耳傳承與五線譜記譜創作的歐亞文化差異,超越語言的隔閡來一同創奏音樂!在歐亞交界,相較於歐美其實地理位置離我們更近的地方,但我們似乎並不熟悉。
2017年2月,和指揮Artyom Kim第一次以網路通話時,他以緩慢、堅定的話語,述說著他所獨創的「演奏家創奏」的想法,我馬上著迷了。接著,我開始找尋這八位演奏家。大約7月初時,Artyom給了這些演奏家第一份「作業」:
"To prepare a musical self-portrait of your instrument. Please, note that its self-portrait of your INSTRUMENT, not you. That means that your instrument will be creating his/her portrait. That means that your instrument will become author and performer, and you will be just helping him/her to make it possible.
「屏除自我,尊重樂器,聆聽他/她想說什麼,讓他/她成為作者,而你,只是協助他/她的人。」Artyom說的,是演奏家與自己的樂器「交心」,不是控制,不是訓練有素的讀譜練習,不是「作曲家以記譜來命令演奏家,然後演奏家命令樂器」。但,也絕對不是直覺的即興,更不是舞台上獨斷的決定。這需要記譜,但也不是精確的記譜(也許用圖像、文字敘述)。Artyom説,他需要一組願意付出時間、相信這個創奏Method的演奏家。我知道我不需要自認為是即興的高手,我知道我需要演奏能力精準、對於音色敏感、對於這個計畫好奇,甚或是有一些擔心緊張(創作不出來)的成員。於是,鈞豪、韋晴馬上答應飛回國內;詠之、崇青、馨方的精湛功力與熱情,讓我不得不找他們。我知道我需要一個不按牌出牌的初生之犢-尚謙。而雅慧與涵涵老師在電話另一頭回應:「為什麼妳要問我的學生?不問我本人?」更是讓我當場感動萬分。我身為作曲家,因此更知道作曲家的限制;而這一群與自己的樂器朝夕相處的人,何不來教我們如何創作?
影片完整呈現演奏家們如何在這兩個月的工作坊中,做從身體、心理、樂器上的創作準備。
文-策展人:趙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