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ікірлер
@林亭妤-u5s
@林亭妤-u5s 2 күн бұрын
謝謝您的教導,期待第四集的實務操作!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күн бұрын
哈哈很抱歉這邊一直忘記更新續集,不知不覺已過了半年~ 因為後來準備配合其他課程,所以這邊就先暫停了。 不過我下學期有開跟水文水理模式有關的課程,後續會再把一些適合分享的軟體操作分享給各位! 也感謝你的支持!
@林亭妤-u5s
@林亭妤-u5s Күн бұрын
@@drumdtiger 謝謝老師! 這個教學影片對非水利背景的人很友善! 講解也很好懂還有提醒一些要點~~ (另外老師不用感到抱歉壓>< 有教學影片大家就已經很感謝了!!)
@mercury0731
@mercury0731 16 күн бұрын
長知識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16 күн бұрын
很開心讓你有所收穫~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1 күн бұрын
請問老師,在S歷線有修正那個例題中: 修正後S歷線的平衡流量Qe,如果用U(3,t)總直接逕流體積除以降雨延時,Qe=1003(cms*hr)/3hr=334.3 cms,且開始出現在第6(=9-3)小時,是否比較精確? 否則老師所推算出來的U(2,t),不但總直接逕流體積=1050(cms*hr)與原U(3,t)有差距,且流量基期長達有12小時,大於U(3,t)流量基期。另外,影片第一頁,單位歷線是否應該強調是1單位的"有效"降雨所形成的流量歷線?
@drumdtiger
@drumdtiger 21 күн бұрын
感謝回饋想法! 先針對比較沒爭議的第三點,如您所說,定義應該是一單位"有效"降雨產生的"直接"逕流。其實這部分我在課堂中有說明,也找了106水技水文學Q3,該題有入滲、有截留的單位歷線題目做說明。所以這頁簡報右下方的雨量縱座標我有寫有效降雨,不過文字部分的確可以再加註"有效"兩個字。 第二點部分,我也同意質量守恆部分應該要注意,其實在計算S歷線時,常會有數值跳動的情況,所以教科書有寫到取平均值、也有寫到取最大值,那這題為什麼我那樣修正呢?其實原因是,我配合這學期採用的教科書例題數據,避免讓班上還不熟悉的同學困惑,也讓同學先了解會有數值跳動的情形與需要修正的狀況發生。但如果要進一步完善,那會建議就保留最大值,並且盡量讓逕流體積守恆會更好沒錯。 至於基期增加部分,其實我個人會覺得影響不大。因為降雨逕流計算結果回饋到實務工作中,目的為訂出尖峰流量,作為治理工程的計畫流量,也因此S歷線部分才會建議採用最大值、而非取平均。至於基期長度部分,當有效雨量搭配單位歷線進行線性疊加時,其實對於洪峰流量的影響程度不高。 而第一點,我有點不懂您提到的出現在第6小時,是什麼意思?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1 күн бұрын
S歷線的平衡流量ㄧ般會出現在單位歷線基期,再往往前推(降雨延時)。這題U(3,t)的基期9小時,所以其S歷線平衡流量出現在第9-3=6小時。這樣推出來的U(2,t)基期就會是8小時。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1 күн бұрын
例如影片中的第一個例子,U(1,t)基期5小時,它的S歷線的平衡流量750cms就出現在5-1=4,第4小時開始。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1 күн бұрын
影片中第二個例子U(3,t),基期7小時,它的S歷線的平衡流量250cms,開始出現在7-3=4,第4小時。
@drumdtiger
@drumdtiger 20 күн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感謝分享!的確這幾題的平衡流量出現在基期-降雨延時,不過我手邊教科書也有平衡流量出現在非該時刻的例子,所以也想問看看是否有教科書或文獻指出平衡時間與降雨延時的關係? 我剛搜尋了一下,有看到平衡時間出現在單位歷線結束時刻的論述,但似乎沒提到跟降雨延時的關係,所以若有相關的論述也想進一步了解看看。 不過回歸到目的來看,在採用S歷線遇到數值跳動時,採平衡流量或確保轉換前後盡量質量平衡應該是須優先考量的部分,這點在示範的例題中,數據的確比較沒那麼好。
@pineapplebun5792
@pineapplebun5792 21 күн бұрын
這不就是 unit hydrograph 嚒?😉
@drumdtiger
@drumdtiger 21 күн бұрын
@@pineapplebun5792 沒錯!這隻影片正是為了介紹水利人必學的unit hydrograph😉
@pineapplebun5792
@pineapplebun5792 20 күн бұрын
@@drumdtiger 請問老師, 我在我們村這邊經常會用到 SBUH “Santa Barbara Urban Hydrograph” 或者 SCSUH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Unit Hydrograph” 這兩種models/methods. 比較好奇你們那邊會用什麼UH去做水文流速的計算?是基於水文站得統計數據嗎或者有其他models/methods比較常用?🧐
@drumdtiger
@drumdtiger 20 күн бұрын
@@pineapplebun5792 感謝分享!請問你是在哪邊? 在台灣的話,過去河川治理相關法規,主要會建議採用Triangular unit hydrograph, Dimensionless unit hydrograph,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這幾種,但這幾年隨著法規的修正,現行多數的開發也會採用SCS Unit Hydrograph,可以用來探討開發區開發行為對逕流變化的影響。 至於如果是做洪水預報,其實我個人會覺得Machine learning基礎的模式會有比較好的準確度與計算效率,但缺點當然就是要有對應的水文站觀測數據來建模使用。
@pineapplebun5792
@pineapplebun5792 19 күн бұрын
@@drumdtiger 謝謝分享哈. 我在西雅圖南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 我個人對水文水利只是略懂一些很粗淺的信息, 不過卻對這個方向很感興趣. 謝謝老師的YT頻道讓我學到不少實用的東西. 感謝.🤝
@drumdtiger
@drumdtiger 18 күн бұрын
@@pineapplebun5792 挖~來自西雅圖的朋友!生活周遭很多跟水有關的議題,其實都跟水文學、水利工程有關,而我們土木水利領域的議題往往都是在自然環境中找到規律並作為工程使用的方法,所以對應碰觸到的範疇也蠻廣的,不過能有興趣跟願意學習就是很好的出發點。 歡迎您,未來也多多交流!
@JOEtoys-c3v
@JOEtoys-c3v 22 күн бұрын
你好 請問頭部生成出來 後腦勺凹進去一塊這些怎麼去解決呢?
@drumdtiger
@drumdtiger 22 күн бұрын
如果真要把模型進一步細部調整的話,當然最好是可以把生成的3D模型放到3D軟體自行編修。 但如果不想自己編修,而想要靠網站的工具直接生成的話。那可能多試幾次看看,我自己的經驗每次生成都還是會有些許不同。或是圖片如果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放進去生成看看,或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可以選用。
@JOEtoys-c3v
@JOEtoys-c3v 22 күн бұрын
@ 可以幾張照片一起生成嗎?今天我用自己帶帽的照片生成後 帽後面就凹一大塊,需要自行用zbrush修模型!
@drumdtiger
@drumdtiger 21 күн бұрын
@@JOEtoys-c3v 目前網頁開發的介面只有單張照片輸入的選項,至於這個程式是否有開發支援多張照片輸入生成3D模型的部分,建議你可以直接跟開發團隊詢問會比較明確喔!
@JOEtoys-c3v
@JOEtoys-c3v 21 күн бұрын
@ 謝謝你的回復!
@葉佩諠
@葉佩諠 22 күн бұрын
謝謝老師🥹🥹剛好這個部分讀不懂 謝謝老師的講解 太感謝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22 күн бұрын
不客氣,聽懂概念後也可以找些例題練習看看,可以再次確認自己有沒有融會貫通~
@葉佩諠
@葉佩諠 22 күн бұрын
@@drumdtiger好的 太感謝老師了🥹
@神奇海螺-h3s
@神奇海螺-h3s 28 күн бұрын
可惡我太晚看到這隻影片了!我就是沒搶到票還找不到下水道的人😢😢
@drumdtiger
@drumdtiger 28 күн бұрын
哈哈!或許之後的張惠妹演唱會可以考量(誤~
@張博維-c9q
@張博維-c9q Ай бұрын
哈哈 太有才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學廢了嗎😂
@承翰莊-v5z
@承翰莊-v5z Ай бұрын
想請問水技是否會比土技還弱勢呢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感謝你的提問,雖然這問題跟影片主題比較沒直接關聯,但我試著回答。 其實所謂「弱勢」這個定義,可能因人而異。如果從執業範疇來看,土木技師的確在範圍上較廣。而水利技師則主要專注於防洪、排水、水庫管理等與水相關的領域。但這種範疇上的差異並不代表某一方「比較弱勢」,而是反映了各自專業的不同應用範疇。 再來,技師資格本身只是一個專業的證明,代表你通過國家考試,具備相關專業能力。但未來的實際執業發展,更多的是與你的專業實力、經驗累積和持續投入有關。例如,土木技師的職業範疇雖然廣,但競爭者也更多,如何在一個特定領域中脫穎而出、建立自己的專業地位,這也需要長期的努力。 所以技師資格只是起點,未來的發展取決於你在該領域的努力與經營。無論是土木還是水利技師,只要專注於自己的專業,持續累積經驗並不斷提升自己,我相信多數都會有好的發展!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這題應該是'水利工程'科目,並非'水資源工程與規劃',很抱歉第一頁截圖與口述有誤,請各位多包涵!
@pineapplebun5792
@pineapplebun5792 Ай бұрын
谢谢讲解.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也謝謝你的觀看~
@pineapplebun5792
@pineapplebun5792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中文/漢語的HEC-RAS解說不多見. 軟體是好用, 但是入門有門檻. HEC2025 Alpha出了. 應該也會比較好玩.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太好了,我也來下載試試,未來有機會再分享使用心得!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這題應該是'水利工程'科目,並非'水資源工程與規劃',很抱歉第一頁截圖與口述有誤,請各位多包涵!
@simonmoon0102
@simonmoon0102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考前幾天看了您的水文學機率題解,看到直接賺到😂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恭喜阿哈哈,考試因為考科多、出題範圍廣,每個人的記憶能力也有限,所以能把重點的題型分數把握是關鍵!
@葉佩諠
@葉佩諠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的解題🥹🥹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希望對同學有幫助~
@葉佩諠
@葉佩諠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講解的好詳細~終於瞭解重現期距的定義了 太感謝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主要是專有名詞看起來比較不親切,加上不了解的情況又容易先入為主的以為跟發生的週期有關,所以容易誤解。 花點時間理解其意涵,大概就沒問題了。
@cheche5315
@cheche5315 Ай бұрын
謝謝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不客氣,加油!
@奕辰-b8n
@奕辰-b8n Ай бұрын
可以帮忙找一下么😊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請問要找什麼呢?
@奕辰-b8n
@奕辰-b8n Ай бұрын
@ 想找一下地理位置,图片很清晰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奕辰-b8n 可以試試看,雖然不保證百分之百正確😊
@奕辰-b8n
@奕辰-b8n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邮件发你么😘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奕辰-b8n OK [email protected]
@niahuang8512
@niahuang8512 Ай бұрын
真的超級無敵感謝您的 因為是自學的國考生 找了好多資訊 就您的最清楚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客氣了,也很開心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同學,加油!
@葉佩諠
@葉佩諠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分享🥹🥹希望可以教更多題目~在職水利考生備考中😆😆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一邊工作一邊唸書真的很辛苦! 建議可以也花點時間整理一下你要考的考試,過去的考題是那些章節的內容,先以相關章節分數拿穩優先。 時間越少越要抓重點念,加油囉~
@葉佩諠
@葉佩諠 2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好的~謝謝老師🥹🥹
@lichanglin3166
@lichanglin3166 2 ай бұрын
这网站已经没有了 怎么办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你好,我剛剛點了一下網站還是正常運作中。
@mmmmmmm1372
@mmmmmmm1372 2 ай бұрын
想請問一下, 我將座標資料匯入後,發現座標點相對臺灣地圖,皆明顯往西南偏移,但我所有圖層的CRS都已統一使用TWD97,請問這可能是受什麼因素影響? 感謝老師指點!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你好,會不會你的點位座標是TWD67座標,TWD97與TWD67兩者會差幾百公尺。所以即便你的專案座標系統或圖層都設定正確,但匯入資料的E、N'數值'是基於TWD67座標,所以無法正確套疊。 你可以使用www.sunriver.com.tw/taiwanmap/grid_tm2_convert.php 先確認數據的座標系統後再進行套疊。
@mmmmmmm1372
@mmmmmmm1372 Ай бұрын
我發現在Google earth 輸入 23°28'11'', 120°57'19'',座標正確在排雲山莊附近;
@mmmmmmm1372
@mmmmmmm1372 Ай бұрын
但同樣輸入23.2811, 120.5719,座標卻跑到了曾文水庫去...不過在csv輸入上述有標點的座標,似乎沒辦法轉換成分佈點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mmmmmmm1372 先釐清一下,23°28'11''跟23.2811,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度+分+秒,後者是度。 1度=60分、1分=60秒,所以如果要把"度分秒"換成"度", 應該是23+28/60+11/(60x60)=23.4697、120+57/60+19/(60x60)=120.9553 所以座標如果只用"度"來表示,座標為(23.4697, 120.9553)
@drumdtiger
@drumdtiger Ай бұрын
@@mmmmmmm1372 至於另外提到的沒辦法轉換成分布點,有點不太清楚遇到的狀況,是指在QGIS裡面無法讀取csv檔嗎?還是指定位有偏差?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請問老師第(二)小題: 因為第一小時降雨強度50mm/hr 小於土壤初始入滲率 fo (=55mm/hr),又第一個小時末累積降雨量為50mm(=50mm/hr x 1 hr)小於第一小時末的理論累計入滲量51.2mm (由第一小題累積入滲方程式計算可得),這是否表示地表並未積水,土壤的理論入滲速率(容量)並未全部發揮? 我的作法是: (1)先把實際降雨量50mm代入理論累計入滲量方程式,用試誤法求出對應時間 t= 0.97 hr。(2)這個 t=0.97hr再代入理論入滲速率方程式求出入滲速率(f=47.8 mm/hr),這個才是第二小時開始的入滲速率。這個入滲速率值雖然與47.6很接近,但意義不太一樣。第(三)小題的情況與做法類似。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從你的說明可以看出解題的想法是從入滲總量50mm為基準,估算多少時間可以達到該入滲總量,因此求得時間0~0.97hr。所以你的解題想法不僅考量某一時刻的入滲率,也把該時刻前面的降雨、入滲關係一併考量了。 不過這邊提個東西給你想看看。題目講到第一小時降雨強度50mm/hr,所以降雨時間若僅有0.97hr,請問降雨量多少?是否會發現稍有些跟假設前提矛盾的部分?(50x0.97=48.5=/=假設的50mm) 所以我會覺得題目在第二與第三小題,僅關注第二小時開始'該時刻'的入滲率(mm/hr),而無須考量前面整個降雨歷程的入滲量(mm)。因此我的解題其實就是針對該時刻的'入滲率'跟'降雨強度'比較大小,降雨強度大則入滲率控制該時刻入滲條件,降雨強度小則雨量控制該時刻入滲條件。 以上說明供參。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感謝老師說明。我補充我的看法,再請老師指正: 1.Horton入滲速率方程式,有些人稱之為入滲"容量"方程式,它是描述在雨水充分供應條件下,也就是降雨強度大於入滲速率下(地表逕流已發生),該土壤所能發揮的入滲能力。但現在降雨強度低於入滲能力,能否直接用該方程式預測某一時間t時土壤的入滲能力? 2.我參考李光敦著水文學(五南圖書,第二版)5.8節例題5-5,題目設定剛開始降雨強度也小於Horton入滲能力,因此入滲方程式有進行了時間的平移修正。(但此書的習題解答本(楊其錚與李光敦合著,水文學200題),第五章第8題(也是85年環工技師"流力與水文"第五題,與本題極為類似)解法卻沒考慮這點。) 3.回應老師指導第2段,0.97 hr 是降雨量50mm與理論入滲總量對應的時間,它不是降雨時間,是讓土壤入滲速率(也是累積入滲量)符合理論值的時間。 4.舉一個誇張一點的情況,如果這題的降雨強度為 1mm/hr,一小時候土壤應該還處於相當乾燥程度,其入滲能力應該與fo相差不多,而不會是理論方程式代入t= 1hr所得之入滲能力,更不會是 1 mm/hr。 以上是我的看法,還請老師指導。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這邊先簡單回應一下,或許可以看李光敦老師書第五章公式5-35前面論述的那幾行,其實就是我想表達的,入滲率需與降雨強度取小值,才能反應當降雨強度小於勢能入滲率時之特性。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看題目的配分,命題老師似乎也只想考您說的這個概念。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1.2.如前面說的,其實兩者取小值的目的,就是為了反映當降雨強度未達潛能入滲能力時的實際入滲率。所以該題將入滲率與累積入滲量數據斜率,以實際累積入滲率與潛能累積入滲率的比值,內插該時刻對應的入滲率,並反推時間估算初始入滲的開始時刻。 3.所以如果沒有理解錯誤,你要表達的是t=0~0.97hr之間,若雨量供給大於入滲率的前提下,總共可入滲50mm吧?但該題一方面初始入滲率大於強度,另外在後期入滲率則低於降雨強度,所以要直接用入滲量積分公式估出t,似乎會跟題目給的條件有些差異。 另外,我本來想描述的是即便在'降雨強度大於入滲率'的前提,採用積分公式估算該總量對應所需時間0.97hr,但從題目講到第一小時的降雨強度50mm/hr來看,0~0.97hr之間降雨總量僅48.5mm,所以於該一期間雨量僅供給48.5mm,因此無充分的雨量可供給入滲量,這也會跟假設前提不符。 4.認同你說得幾乎還是相當乾燥,所以入滲率應該還是接近初始入滲率的狀態。但如果真要探究,那是否應該要探討到底有多接近初始入滲率f0呢?因為跟完全乾燥比起來,還是多少濕潤了些吧?所以怎麼去界定這件事情就變成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課題了。 只是我覺得這種尺度的探討對"工程"來說意義不大,就如同SCS例題來看,區域內並非均質土壤、也非同一種利用型態,所以把力氣花在探討未飽和土壤的入滲率會打幾折,似乎對工程的規劃設計比較沒有實質上的差異。甚至有可能針對同一土壤進行多次horton入滲試驗,每次試驗求得的f0差異都還更大呢。 另外也很謝謝你回饋了很多想法,從你的說明可以知道你有很深入的再思考公式的意涵與適用情形,這些都不是一般只想學解題的同學會提出的深入探討。我也要說並非我講的都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個人想法供參。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可否請老師解112水利技師水文學第四題?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提問,由於本頻道主要是配合課程進度更新,所以待課程進度到該章節時,會再解說該例題,敬請期待。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這題也是Horton入滲問題,期待老師講解。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原來如此,後來對照題目一看發現我上課時有講解過,我有空時再補充該題的計算給大家參考。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112水技Q4補上囉,請參考。 kzbin.info/www/bejne/Z3XboZ13jtySq9Esi=KXpRFGIBXDHN3LiR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老師,如果先把各種用地的Pe值(有效降雨量)計算出來(使用其用地CN值),再乘以其土地占比,再加總。答案不太一樣,是否可行?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可以從算有效降雨量的"目的"來說明這件事情。有效降雨計算完,其實是要用來搭配後續的"降雨-逕流"方法推算流量。 而降雨逕流方法基本上會以"集水區"為計算單元,用其幾何條件(面積、坡度、流路長等)計算集流時間。所以集水區為單元,在一個集水區內不太可能只有均一的土地利用條件,因此才要用加權平均的方式來計算,並找到該土地利用特性下的有效降雨量,當然也才能搭配該集水區的幾何條件算出流量。 至於如果單一用地先計算降雨量,以本題為例有三種用地,所以可能就要對應的建置三個用地的降雨逕流方法,再把三個流量值加總。而且各用地幾何條件不同的狀況下,流量疊加也會有時間積延的問題,會比較麻煩。 另外在實務工作中,例如下水道的排水分區,也是綜合區域內的各種用地比例後得到逕流係數,再以合理化公式推算流量,所以也是同樣以排水分區為基礎進行計算,而非針對區內的各項用地獨立計算。 以上想法供參。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老師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我的經驗,如果把總入滲量除以降雨延時(32.1-5.35)/3=8.92 mm/hr,得到這個初估入滲Phi指數,接著假設 8.5<Phi<10,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求出正確Phi值。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挖~這個找到第一步試誤值的想法很好。 而這初始值與最終結果的差異,其實就是並非每個小時的降雨量都會達到Phi的最大值,所以部分延時受限實際雨量,兩者會取小值。 (以本題為例,第三與第六單位時間實際入滲量均小於入滲指數) 這也的確是找初始值的好方法,感謝分享!
@劉文得-k3b
@劉文得-k3b 2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假設 8.5<Phi<10, [(10-Phi)+(15.2-Phi)+(13.5-Phi)+(10-Phi)]mm/hr * 0.5hr =5.35mm 可解出 Phi= 9.5 mm/hr。(符合8.5<Phi<10,OK)
@drumdtiger
@drumdtiger 2 ай бұрын
@@劉文得-k3b 感謝補充計算過程,假設完區間後,解題就變成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可以直接求解,算式與結果都交代得很清楚!
@蛋大皮卡丘
@蛋大皮卡丘 3 ай бұрын
請問KML檔匯入至QGIS後,table裡面都是空白的是正常的嗎
@drumdtiger
@drumdtiger 3 ай бұрын
皮兄,如果你原始的csv檔有屬性資料,似乎不太應該是空白的。 不過沒有實際測試我也不太容易判斷問題出在哪邊,還是說你要截取你部分的資料給我測試看看? 看是要放雲端空間或mail給我皆可。
@蛋大皮卡丘
@蛋大皮卡丘 3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已私訊mail給老師,謝謝
@drumdtiger
@drumdtiger 3 ай бұрын
@@蛋大皮卡丘 我測試完,也把測試結果回覆給你囉~
@edinmanbiker
@edinmanbiker 3 ай бұрын
感謝這位中時記者天馬行空的小宇宙,才能聽到老師分享這一輯!
@drumdtiger
@drumdtiger 3 ай бұрын
哈哈我想其實很多人都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甚至有的新聞提問,似乎有點質疑是不是配合政策才做出風強雨大的預報,讓縣市政府有依據放假,而預報完後再調回原本的預估值。 但個人覺得光從這次各國颱風預報都有明顯偏差,就足以說明這颱風真的難搞啊!
@emil00011022
@emil00011022 4 ай бұрын
幫忙推廣優質頻道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哈哈鼎晏大大!好久不見,也謝謝你的支持阿~
@m9413941
@m9413941 4 ай бұрын
老師,想聽您講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挖~很棒的題目,但也是很大的題材。 因為整個工程涉及的面向很廣,想請問這位朋友想知道或有興趣的是哪個部份呢?
@kjtyan
@kjtyan 4 ай бұрын
真是深入淺出的說明,非常有幫助! 這邊請問 1:30 要怎麼樣做到年收入一百萬呢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哈哈田董好! 針對年收入200w的田董,我會建議生活與休息的比重應該增加,避免一直工作賺太多而有資金分配的困擾。 以上想法供參。
@m9413941
@m9413941 4 ай бұрын
講白了就是深處的水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m9413941 沒錯,你得到它了! 但為什麼上游的洪水會直接潛到深處,而非均勻混合呢?就是密度差異所致,即為本片介紹的異重流。
@samtseng6694
@samtseng6694 4 ай бұрын
我認為,這問題是:定義,與敘述,嚴重背離,所引起的誤解。 為了解決問題 應該把定義,與敘述,進行直覺化描述,而不是大搞文言文化描述。 這樣子 只是讓專業單位,失去民眾的公信力,甚至覺得只會耍嘴皮子功夫,講的沒有半分準的疑慮。 定義再重要 都沒有成為民眾的權威信任更重要。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先進分享想法~ 其實重現期距的定義就是"水文量"超過"特定量值"的"超越機率",但這幾個字其實對一般民眾來說,若完全沒有機率概念,很難看懂這短短的幾個字,或許也就像您講的文言文。 另外我也想分享在工作遇到的問題,降雨本來就有其空間變異性,即便台灣看起來雨量站有數百處,但要能長期運維且有良好資料品質的測站其實就少了蠻多了。也的確常常面臨某一集水區內沒有雨量站,所以實務上往往就是用不太足夠的資料、或鄰近的雨量資料來統計分析,所以能採用的樣本少,能推論描述的母體自然有其不確定性。在影片中我也拿了實際的案例,說明在不同年度,有著不同樣本數量時進行暴雨頻率分析,得到了有差異很大的百年重現期距雨量。 但要說哪個準?似乎也真說不出來,分析者能盡力的就是蒐集足夠且品質佳的樣本,透過統計方法找到可適用的機率分布後,進行水文量計算,但也如同前面所述,不確定性也還是會存在。
@文得-g1i
@文得-g1i 4 ай бұрын
1-.99^20=.18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文得-g1i 感謝第一位作答的朋友!很棒喔~
@samtseng6694
@samtseng6694 4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必須要有專業程度,才能理解的詞彙,並不適合跟民眾做直白的溝通。 這比較像上課堂才有的理論計算敘述。 國劇、歌仔戲,不是因為沒文化而消失,是因為不親民而消失。 語言,是用來高速、有效的溝通訊息的工具。 當語言不能簡易的描述一些事實或數據時,就會變成學術象牙塔,民眾會主動"忽視"你在說甚麼,並且轉換為不可信任,無溝通能力的印象。 如何把知識、訊息有效率的傳遞給每個人,是很重要的溝通技術。 畢竟百年一遇、百年防洪率,國民的認知期望點已經被拉在那個位子上。 你再跟他們說百年一遇、百年防洪率,隔三差五就會被重現一次,被人當成是無能的狡辯,扔雞蛋、瓶子也是理所當然的 ^o^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samtseng6694 謝謝先進指教!
@Librarianya
@Librarianya 4 ай бұрын
D 可以靠這個吃飯,但吃不飽 🥲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賴技師太客氣了吧!你不能每天都Fine dining啊,偶爾清粥小菜換換風味也不錯~
@Librarianya
@Librarianya 4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林博 清粥小菜超貴的呀哈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Librarianya 哈哈,話說我也覺得嘉義雞肉飯還沒吃飽就好貴呀~
@斌-s2o
@斌-s2o 4 ай бұрын
路過,雞肉飯好吃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斌-s2o 走過路過別錯過啊! 蔡技師來分享一下喜歡哪家嘉義火雞肉飯~
@MrChuangscott
@MrChuangscott 4 ай бұрын
是我錯覺嗎 好像有貓叫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哈哈好耳力,那是助教喔~
@李炫皞
@李炫皞 4 ай бұрын
我也有聽到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李炫皞 貓助教:兩位很認真聽講呀~喵嗚~
@andychen344
@andychen344 4 ай бұрын
好強喔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陳董客氣了,這種簡單的計算,直接心算就有答案了吧!
@andychen344
@andychen344 4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再這樣發展下去 應該很快就可以跑淹水模擬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andychen344 沒錯,這就是我想努力的目標,水利工程so easy~
@i-mingchang4035
@i-mingchang4035 4 ай бұрын
據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水庫水情,Update: 08-20 12:00,曾文水庫,有效庫容量:46,770.0 萬立方公尺,有效蓄水量:49,479.0 萬立方公尺,怎麼蓄水量比庫容量大了5.79%??是庫容量變大卻沒有即時更新嗎??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觀察敏銳喔,可以看一下該網站的"水庫即時資訊",會發現目前水位是229.47,而滿水位是228。基本上水庫的水位-庫容關係,水位越高對應的庫容量越大,所以目前水位(229.47)對應的庫容量(49,479.0)大於滿水位(228)的有效庫容(46,770.0),數據看起來是合理的。 至於為什麼目前水位會高於滿水位呢?原則上曾文水庫可以蓄水到EL.230m,但目前是汛期,所以會把滿水位降低到228,這樣一來如果忽然來場暴雨,228~230間的庫容就可以拿來畜洪。 以上想法供參。
@阿彌陀佛往你臉上招呼
@阿彌陀佛往你臉上招呼 4 ай бұрын
很有意思的影片👍🏼👍🏼👍🏼 希望也有中國YT可以做類似的影片,畢竟前段時間看到水庫在沒通知居民的情況下在夜間洩洪導致澇災的事件,或許可以通過像影片這樣子解說的手法科學檢視那樣的操作是否合適。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你的回饋意見,這邊也跟您回饋一些想法。 網路上看到的一些資訊,往往都是很局部跟片段的,所以會比較難法從"整個系統"來了解全貌。如您所說新聞上會有些緊急放水導致下游淹水成災的影片。但為什麼要夜間突然這樣操作呢,會不會有可能是放水水庫上游也突然來一場暴雨,水庫若不緊急應變會有更大的危害,畢竟放多少水下游可能有災害,這應該是水利單位事前能掌握的資訊。 所以要能完整的探討,就要對整個區域上中下的雨量、流量、操作機制等資訊整理後,方能理解其背後的考量,也才有機會未來做出更好的操作與應變方式。
@test3tw44
@test3tw44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您願意付出機會成本,對一個預期之中(個人淺簿認知)必然無解問題,展現了發展中的可能性,雖然是預期之外;正是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天災颱風,也是有意外之喜。個人以為客觀的基本資訊,國之重器,不可不察,政治力修改為國殤;共產中國奴隸(被剝奪政治上決策權力的合適表述,並非在侮辱中國朋友),在《商君書》平行世界中,並不知道一般運作是什麼,個人這種路人甲也難以言述,基礎範例,實際上在公告罪惡犯行,臺灣存在本身,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就是該死,中臺戰爭的根本原因,正版盜版生死鬥。正因為許許多多我們國人,在氣候、地理沖突中試突求存,所以天災颱風還有放假機會;中國朋友們需要這樣,方方面面的一般資訊,謝謝您的付出,辛苦了,感恩!
@樹仔哥
@樹仔哥 4 ай бұрын
所以是用虹吸方式 把更底層的slurry吸上來?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你好,跟虹吸現象是壓力驅動沒錯,但個人覺得講連通管原理會更精確。 雖然兩者都是壓力為驅動力,但是虹吸的管路中間會超過兩端的液面,而連通管則是管理低於其中一側的液面。 在這邊水庫蓄水範圍的液面很高,提供了壓力,所以即便象鼻鋼管入口是先走上升段,但整個隧道管路的路徑都低於蓄水範圍液面,壓力使管路可以通水進行排洪排砂。
@huangyich1
@huangyich1 4 ай бұрын
您好:請問一下防淤隧道是否只能減緩淤積的速度,而無法增加以前就已經淤積的水庫容量呢?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huangyich1 很好的問題,像曾文防淤隧道這種水力排砂設施,目的是針對颱風時期,讓高濁度的水通過水庫,把比較乾淨的水蓄起來,達到蓄清排渾的效果。 但這邊講的比較乾淨的水,實際上也還是會含砂的,所以這些貯蓄的水也都會在颱風過後慢慢沉降跟淤積。所以光是一次颱風時間來看,進到水庫的砂量會比排除的多,所以若不搭配其他清淤方式的話,水庫還是會持續淤積的。 我有另外一部介紹水庫淤積的影片,有談到一些水庫清淤方式,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所以回到您提到的情況,水庫不但排除當次颱風帶來的泥砂,甚至還要排除以前的淤砂,這種排砂操作在要同時蓄水的條件下很難達到。比較有機會的達成的操作方式,要把水庫整個放乾,利用颱風期間的水力進行空庫排砂,讓水持續的去沖刷庫區內的淤積後帶走,這種操作方式才比較有機會達成。 但空庫排砂操作則僅針對庫容量很小、毋須藉由颱風時期入流量就能滿足蓄水目標的水庫才適用。 以上想法供參。
@huangyich1
@huangyich1 4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了解了,謝謝您喔!!
@user_thelongwayaround
@user_thelongwayaround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請問如果乾旱,蓄水位到了185左右,進行路挖清淤時可以把砂石堆到象鼻鋼管附近,待大雨時把砂石帶走嗎?同理,抽砂船可以就抽砂集中在象鼻入口處嗎,這樣可以節省砂石車往來庫內庫外的費用? 這樣來說是不是曾文的淤泥情況以後就會在175,永遠不會再變高了? 之前有人說象鼻還可以再延長變深,這樣是不是就變成蜈蚣水管?這是可以的嗎?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user_thelongwayaround 謝謝你的提問,關於你提到的,其實要在綜合看一下設計條件、操作方式或是實務面的部分,目前個人覺得兩者不太適合,想法如下: 首先,當水位到這麼低只剩185時,水深很淺、蓄水範圍內可能已無異重流的形成了,而且在這麼低的水位,鋼管入口受壓的水流可能也不足以把渾水壓過象鼻鋼管上升段,形成本來設計的流況,另外庫尾陸挖的粒徑也應該跟防淤隧道設計要排除的粒徑不同(這部分在討論串中我有貼一篇文獻可以參考)。最後陸挖的土方怎麼運到防淤隧道口、怎麼堆置也都是執行面要討論的。 同理抽泥也要對應考量怎麼把淤泥準確的投放在隧道入口,但又要小心不能把整個入口埋掉,這些作業都會在水下,很不容易控制投放跟堆置狀況。 另外實務面上,抽泥是每年定目標量、委給廠商施作的,所以還會有計量計價的問題要討論。我知道過往的計價方式,要持續量測流量跟濃度,這樣才能換算是多少砂被清除,才可以按量體計價,如果沒有這樣確認,廠商都只抽到中層的水排往下游,只會浪費水又沒實際清淤,所以抽泥的東西是要計量計價的。如果抽完就往水庫其他地方灌,那管理面上也不容易掌控。 至於淤積條件能否就固定,這邊就要回到總量的概念,前一隻影片有提到清淤要能達成排除每年四百多萬的淤積量是要多管齊下的,並非只靠水力排砂就足夠,所以要在各方條件都要滿足下才能控制。而且控制也並非指水庫蓄水範圍內都不會變化,隨著每次的颱風入流、排洪排砂操作、跟清淤區塊也還是會讓淤積地形有所變化。但若量體能達成、至少整體淤積的情況比較能控制(也如同前支影片提到的,什麼都不做那就是更快速的惡化) 以上想法供參。
@user_thelongwayaround
@user_thelongwayaround 4 ай бұрын
@@drumdtiger 謝謝🙏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user_thelongwayaround 不客氣,提出概念與想法都很好,代表有在思考怎麼把這個設施的功能發展得更好、做得更有效率,這點也要謝謝你的回饋想法! 但跟您提到一些可能會遇到的限制,其實是因為想進一步釐清把概念/想法落實到能實際執行時,就要再更進一步思考"可行性"的部分,所以落實過程遇到的管理面、執行面等都需要再更進一步想一下。 也希望這些討論的方向,能讓你有更廣泛或深入思考的啟發。
@taichlon623
@taichlon623 4 ай бұрын
建議去看HY LIN 水利不是水電,比較有營養。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哈哈,這位朋友留言有留錯棚嗎?
@johnsondavid7696
@johnsondavid7696 4 ай бұрын
排砂隧道對維持庫容來說是一種錯誤且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法,浪費鉅額公帑 1.只排砂?那大小顆礫石卵石要不要排?沒排還不是繼續堆積,還是沒解決問題 2.排砂隧道口海拔以下的砂要不要排?難道就繼續擺爛在那邊,當作沒看到? 3.排出的砂去了哪裡?曾文水庫下游沒有其他水庫還好,石門水庫排出的砂不就直接進了板新水庫嗎?根本是以鄰為壑,決定在石門搞排砂隧道的那個人到底有沒有腦子 這種爛方法還能大肆推廣,那表示台灣的水利界沒有一丁點反思的能力,可悲的行業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感謝先進分享想法,的確有提到一些課題。 但也想跟先進請教一下,那您覺得應該怎麼進行清淤,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呢?希望先進也提供一些想法,我也可以再更深入的研究。
@johnsondavid7696
@johnsondavid7696 4 ай бұрын
我不是先進,只是路人,沒學過水利,只是用常識去推而已,我沒什麼高明之處,只是對水利署那些人的智商很瞧不起而已 我認為清淤只有一招:「直接挖除」。 1.用巨型機械開挖,可以參考德國bagger 288,但那是陸上型挖掘機,水上操作另行設計建造,一年要能開挖1000萬立方,則石門水庫10年可以清淤 2.挖出的土石以鐵路運輸,所以要興建鐵道,包括高山鐵道,例如要輸出萬大水庫的淤積就要高山鐵道,只有鐵路才有足夠運力 3.開挖出的土石堆置於溪流入海口,進行洗選,分類出售,餘土作為海埔新生地 光是出售分類砂石的收入所獲的財源應該就足以支撐整個案子所需的經費,自給自足,不需要浪費納稅人的錢,而且不會比排砂隧道多花多少錢 以前已經有人向水利署建議過,但被他們的傲慢自大給否決了
@aaaaa-yv1zr
@aaaaa-yv1zr 4 ай бұрын
@@johnsondavid7696 想太多,光興建鐵道就要多少錢了? 瞧不起水利署那些人的智商? 你誰? 智商多高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johnsondavid7696 兩位好,如同影片講的,這邊都歡迎大家提出想法。 特別是針對做得不好的部分,如果能有些具體的想法或對策,那當然更加有意義。所以也希望這邊的討論就避免情緒上的用字,一同聚焦在想法的可行性來討論,這樣才能互相學習與進步。 所以針對巨型機械開挖的部分,我會再多了解相關資訊。 當然鐵路興建是非常有挑戰的,姑且不論經費,沿途的用地取得、地質敏感區、環境生態影響都會是重要課題,所以這部影片也有朋友在留言提及環評的相關內容。而開挖土石填海造陸,也對河口生態、沿岸漂砂等有相當的影響,所以如果要更深入的評估可行性,其實工程面只是一小部分,環境生態、法規面也都需要進一步釐清。 但還是先感謝兩位對此議題的分享與關注!
@cgunavy
@cgunavy 4 ай бұрын
首先,礫石不會進到庫區這麼前面的地方,就算真的跑到壩前,這麼大管徑的排砂隧道還是可以通過。排砂隧道出來的「水」會依循原本自然環境狀態流入河道,水與砂是一起的,不是只有砂從管道掉出來,所以不會堆積在某處。這些流下來的砂本來就是在這條溪流裡,只是建了水庫被攔截下來,排砂隧道只是把它還給河流。 第二,現行陸挖一直有在進行從未停過,就是因為陸挖速度太慢所以要想其他排砂防淤方式多管齊下。陸挖顧名思義只能在陸地上,所以有水位跟區域限制,基本上只侷限在上游區域。水域的部份則是有抽泥船負責,這也是從未停過運作,並不是有了排砂或防淤隧道就停止這些既有的清淤工程。 承上,陸挖的部份也幾乎都是以淤泥為主,大顆的礫石卵石基本上是堆積在更上游的攔砂壩。 再者,砂石洗選的部份在石門水庫阿姆坪隧道己經完工運作了,日後也會成為其他水庫參考依據,如同版主所說,各水庫需視水域及壩體特性選擇適合的工法。 另外想請教的是,我沒有查到板新水庫,只有板新給水淨水廠,應該也沒有造成下游設備淤積的問題。就算同一條流域有二個以上的水庫,還是會把淤積的砂石排出,下游的水庫同樣再利用排砂或防淤隧道排出。並不會因為防止下游水庫淤積就不讓上游水庫排出砂石,否則上游水庫只是變成大型攔砂壩而己。
@sinpo727
@sinpo727 4 ай бұрын
詢問一下,水工模型有出處影片可以參考嗎?感謝!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冠霖兄好,水工模型部份我只有找到介紹網頁照片,而且是拿石門的試驗照片用來解說異重流的,所以並非曾文的試驗,這邊要先跟您說一聲。 照片是擷取自以下網頁:www.wrap.gov.tw/cp.aspx?n=39917 供參
@cgunavy
@cgunavy 4 ай бұрын
關於異重流的影片可以參考公視的專題報導,在7:32處,是同一個試驗場所。 kzbin.info/www/bejne/Y2TSk6lqeKyIY6c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cgunavy 感謝分享!
@我有欠蔥嗎
@我有欠蔥嗎 4 ай бұрын
對了 之前有印象看到一個影片說 象皮鋼管以後還有機會往後延伸?真的假的 怎麼不要一開始把鋼管 直接放到160~170的深度?應該放越低 排砂效果越好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沒錯,在搜尋資料時有看到您說的有預留可以銜接的空間。 但後來看資料,發現淤積面其實已經到EL.17x m了,延伸的鋼管其實也就放到相當於是淤積面,這樣施工應該比較容易。 或者說如果淤積面在170,卻要把象鼻鋼管放到160,那似乎就相當要先進行水下清淤,把放置鋼管入口處都先往下開挖10m,才能安置鋼管。 但水下要清出那塊空間空間應該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且挖開的區域呢應該也只能針對進口附近局部區域。但其他範圍的淤積面還是在170,那後續再進行排砂操作的時候,10m的土往進口一推移,感覺也很容易就把進水口埋掉了,所以個人覺得放太低也會有對應的工程風險。 以上想法供參。
@edinmanbiker
@edinmanbiker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詳細講解,也謝謝喵助教(簽到)!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貓朋友的大力支持! (貓助教:喵喵~)
@bensonhuang6166
@bensonhuang6166 4 ай бұрын
想請教大大: 水不是應該往低處流嗎,這樣異重流為什麼可以順著象鼻鋼管往上呢?和連通管原理之類的有關嗎😮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很好的問題! 但這部分會涉及到流體力學的知識,如果水都是自由液面(未受壓),那水會由總水頭高的地方往總水頭低的地方流動,跟你講的水往低處流的概念相近。 但在防淤隧道的入口,浸沒在水庫的水體裡面,所以入口端受到整個蓄水水深施加的壓力,有很高的總水頭。至於出口端呢,設計的流況應該是明渠流(有自由液面),且高程也比整個水庫水位還要低許多,所以總水頭較低。因此藉由庫區的水壓就可以把水往隧道出口輸送。 當然真實水庫內的流況會更複雜得多,所以應該也有搭配影片裡面提到的水工模型試驗來驗證成效。
@abtd4792
@abtd4792 4 ай бұрын
就是連通管原理吧,象筆管內就算有一段往上,最上方的高度還是比水庫液面高度低,裡面壓力比水壓低,所以水能流過管子。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abtd4792 感謝補充說明🙏
@黃聖凱-b6b
@黃聖凱-b6b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講解 解答我之前的疑惑了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黃聖凱-b6b 不客氣,希望對你關注的課題有所幫助!
@ufaf0052
@ufaf0052 4 ай бұрын
還好排砂隧道沒被環境影響評估影響,不然環團出來鬧,這項目又蓋不成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先進提到很重要的觀點!現今工程建設推動順利與否,的確會環境影響評估過程高度相關。 但即便是工程人員,我想多數的人也都不希望對環境有所破壞。然而,現實的狀況是,要完全避免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揭示可能的影響,並與各方共同探討如何權衡利弊,這的確又是個大學問了~
@ufaf0052
@ufaf0052 4 ай бұрын
之所以會瞧不起環團,因為他們都只在單一個點上去著墨,欠缺大局觀點,當水庫滿淤必須再找址蓋新水庫,這樣子環境影響程度有比較少嗎?不過環團不會去權衡而是就單一個點在那邊挑戰公眾利益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ufaf0052 從先進提到內容可以感受到有很深的感觸,如同所述,大家是在達成目標的前提下,找出能接受的方案,這個是大前提。 為什麼講能接受的方案,而不是最佳方案,因為也幾乎沒有所謂的最佳方案,端是怎麼定義最佳,是工期最短、是工程費最低、還是環境影響最小,不同的考量就會有完全不同方案。 而對於大型的公共建設,諸多的經費、用地、工程技術限制下,往往要提出能幾個方案都很有困難了,更別說要面面俱到。所以對於業主能否有判斷力,能清楚的判斷其中利弊、能裁示結果,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作這些介紹影片,其實也是想分享讓大家知道大家習以為常的用水習慣,其實背後是多少人員共同努力、並持續精進才能享有的,當大家對工程、對科學有更深的認識,或許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cgunavy
@cgunavy 4 ай бұрын
是否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有法規定訂標準,如果是新建防洪排水、河川疏濬等工程就必須進行,但防淤隧道或排砂隧道屬於水庫維護工程,所以依法不用再度進行評估。因為建水庫就己經有評估過了,現在做的是維持水庫運作的工程,與水庫是一體的,而不是把排砂的水轉排到其他地方,不用再進行環評。
@drumdtiger
@drumdtiger 4 ай бұрын
@@cgunavy 沒錯,大原則如同先進所述,環境影響評估法就是要針對"開發行為"確認對環境是否有不良影響,所以"開發行為"屬要件。 至於水庫改造或改善工程,是否會被視為"開發行為",似乎也會有討論空間,如同先進所述如果認定為與既有營運系統一體,就不會被列入需要進行影響評估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