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字幕】左派很多偽君子?支持進步價值只因不想當壞人?ft.美國哲學家 Peter Boghossian

  Рет қаралды 162,020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Күн бұрын

*本集為英文訪談,需中文字幕請開CC
之前阿姨在嗩吶一系列「極端政治正確」的影片當中,看到美國教授Peter Boghossian在校園裡進行實驗,讓不同立場的人辯論種族和性別議題。當時我非常喜歡這部影片,因為Peter勇於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進步價值」,實在非常難得!他的實驗不僅點出自由派的盲點,也批判主流的道德和價值觀。這次Peter難得來台灣,阿姨當然要邀請他來節目上聊聊,他對美國自由派的看法,還有為什麼一定要挑戰人們的認同?他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為什麼這麼悲觀?一起來聽聽Peter怎麼說吧!
*本集錄影時間為 24/03/19
Timecode:
00:33 Open 值班小道士:吉哇哇
04:03 美國社會越來越少對話? 街頭實驗教民眾如何「溝通」
06:56 若台灣有核武應該...? 斐姨:絕不能錯殺無辜!
15:20 年輕人最難溝通? 選邊站只因「不想當壞人」
22:29 如何跟不同理念的人溝通? 「聽懂」對方講什麼最重要!
25:17 台灣人自豪言論自由 面對鏡頭卻不敢說真話?
26:33 美國大學其實「不自由」 學生被強迫灌輸特定道德觀?
31:20 美國高等教育墮落? 論文亂寫還通過期刊審查!
33:47 自由派很偽善? 考量膚色就是「真平權」?
39:03 不爽美國大學體制! 一言不合直接辦學?
40:19 對美國現況極度悲觀! 債台高築卻沒人在乎?
42:22 Takeaway
追蹤《#范琪斐的美國時間》掌握全球脈動
👉bit.ly/3vG5Nhg
范琪斐 KZbin 官方頻道
👉bit.ly/3f6WZvI
《斐姨所思》Podcast
👉bit.ly/3j2l8FX

Пікірлер: 1 300
@drpeterboghossian
@drpeterboghossian 2 ай бұрын
Thank you for having me on your show. I enjoyed our conversation. I hope to get back to Taiwan soon!
@jaybone0918
@jaybone0918 2 ай бұрын
I’m so following you from now on Sir
@jm-qq4to
@jm-qq4to 2 ай бұрын
The school you found will definitely bring about change. Change happens faster and has more impact than you think. I believe there may be more Americans aware of this issue than you realize. It's an era of rapid change. Things that have been unbearable for you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fter you start taking action, there will surely be effects beyond your expectations. Best of luck to you! By the way, can the curriculum of the new school be livestreamed online? Le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learn together.
@user-ih4ll5rb8m
@user-ih4ll5rb8m 2 ай бұрын
Your methodology for challenging beliefs is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 I think Chinese people are the group that needs these thinking methods the most, but it is a pity that they are not allowed on many issues. So do you have any plans to come to China and try it once?
@leahlee8291
@leahlee8291 2 ай бұрын
Nobody enslaves anyone in mainland China. Your hypothetical is totally groundless and yet you use this false hypothetical to force people to make choices. As a scholar you should go to China to have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to form your hypotheticals.
@TonyLinSh
@TonyLinSh 2 ай бұрын
@@leahlee8291中国不会允许他干这个事儿的。
@christinawei8876
@christinawei8876 2 ай бұрын
我是Dr. Boghossian曾任教的psu的學生,我們曾經在課堂上討論過他發表虛假文章並獲得期刊發表的這件事,其實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這件事很有價值。但是很明顯我們的老師並不這麼認為, 他們認為Dr. Boghossian的行為會讓知名期刊失去信譽,使得其他的發表者的聲譽也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學術界已經變成了一個以販賣知識為生的地方,you don't saw off the branch everybody is sitting on。所以當聽到他辭職離開的消息的時候,其實能夠理解他的選擇,說真話的人大部分時候是不被接納的,因為真話很難聽🤐
@yaya5tim
@yaya5tim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我會有興趣去念他的大學, 但看了一下學費, 要5萬8, 加州的大學都只有一半就已經很貴了(in state resident來算的話)
@KEVIN5GAO
@KEVIN5GAO 2 ай бұрын
在这里能遇见psu 的校友也是不容易啊!
@KittyCEwert
@KittyCEwert 2 ай бұрын
希望台灣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聽刺耳的真話,甚至成為一個說真話的人,不再是檢討提出問題的人只因為他破壞了大家表面上的和諧。
@user-mx3mg2ku7o
@user-mx3mg2ku7o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那不是peter的問題吧,期刊連最基本的學術把關都做不到,不正是自記砸自己的招牌嗎
@ALBEVA
@ALBEVA 2 ай бұрын
@@yaya5tim 其實一分錢一分貨,你去Berkeley和Standford逛一圈,你就知道硬體資源的差距有多大 (單純比較校園環境等硬體資源,沒有要戰學術成就,校友別來亂)
@YenLun0716
@YenLun0716 2 ай бұрын
不針對內容。我個人覺得中文字幕的某些翻譯,有點過度超譯了。這翻譯有點加上太多譯者的價值判斷。例如:16:57 教授是說 are looking for a reason to be offended 直翻應該是他們在找被冒犯的理由。跟 "都變得很易怒“ ,易怒有點價值判斷。21:01 教授是說,to help her question a fundamental belief,直譯應該是“幫助她質疑底層信仰” 但這邊翻譯“過度仰慕” 也有點價值判斷。22:44 教授是說,the first thing is you have to listen to the extent that you truly understand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直翻應該是“首先,你必須傾聽,直到你真正理解他們在說什麼” 但這邊直接翻譯成“首先,你要先弄懂他們在供三小”,“供三小” 也是價值判斷。片中有滿多翻譯都有一點點這種狀況,我相信這段訪談教授想強調的其中一點就是,如果要跟別人溝通,或試圖理解他人,前提是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要帶有太多價值判斷,這些有一點點偷渡價值判斷的翻譯,我相信不是教授的本意。
@nbb0926
@nbb0926 2 ай бұрын
哈哈哈……沒錯,還有什麼三民主義,這位翻譯竟然是用來賓最批判的態度來翻譯來賓的言詞,我一邊看一邊笑,這團隊真的有想要認真對待他們請來的教授嗎???
@porsche0806
@porsche0806 2 ай бұрын
非常贊成,譯者加入太多自己的態度,如果不聽原文是會被影響的
@junjoumishi
@junjoumishi 2 ай бұрын
@@nbb0926 對,catechism教義問答」;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修過三民主義。
@YenLun0716
@YenLun0716 2 ай бұрын
能理解逐字翻譯的困難處,但其實可以把整段都給chat gpt 讓他用“理性中立專業”的口吻翻譯即可。我最近一直在嘗試用chat gpt翻譯,結論是,翻譯得不差。
@play0517
@play0517 2 ай бұрын
認同+1 我自己是英文不太好的人,習慣直接看翻譯,但這一集因為翻譯品質讓我再回去聽英文原話....希望團隊引以為戒@@
@redford1412
@redford1412 2 ай бұрын
最近讀到這句話,覺得正是這個世代的註腳 “Everybody talks, but there is no conversation.” - Dejan Stojanovic
@dkwlin4351
@dkwlin4351 2 ай бұрын
我記得這就好像巴菲特剛過世的夥伴Charlie Munger說過:「如果你沒有辦法扮演反對派,去批判質疑你所支持的理念,那你對此就沒有話語權」,蠻受用的,雖然很難受,但很受用
@tom10622
@tom10622 Ай бұрын
只能扮演自己的角色,就是自娛自樂罷了
@CJ-sw1hr
@CJ-sw1hr Ай бұрын
這句話很受用謝謝
@yaya5tim
@yaya5tim 2 ай бұрын
30:28 他講的這個就是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法案)的影響, 如果你不看種族只看成績, 不只是哈佛, 很多名校的高額%數占比都會是亞洲人, 但是常春藤名校們為了讓美國的4大種族, 白人, 亞洲人, 拉丁裔, 黑人, 都能擁有一定的代表跟機會, 因此把affirmative action應用在大學入學評分裡, 變成讓亞洲人跟亞洲人競爭, 白人跟白人競爭, 拉丁裔跟拉丁裔競爭, 黑人跟黑人競爭, 然後大家都有固定%數的種族名額, 最終造成的結果, 就是亞裔美國人的高中GPA要衝到4.4-4.8(美國高中生拿AP課, 如果有A的話, GPA是算5.0的, 所以才有超過4.0的GPA算法, 這僅在美國高中生身上才看的到, 如果是外國學生或是你進入美國社區大學再申請4年制大學進行轉學, 你的GPA算法最高就是4.0), 但是另一個非裔美國人的高中GPA可能只要3.6-3.8, 他就能取代你這個4.4GPA成績的亞裔美國人進美國的常春藤大學, 同理, 拉丁裔可能只要4.0, 白人只需4.2, 但亞裔美國人你需要至少4.4, 亞裔美國人是這平權法案裡受傷最嚴重的, 幸好, 2023年的時候, affirmative action被美國最高法院(USSC)判決違憲, 拜登那時候還跑出來罵, 這也是我對美國左派正式幻滅的一刻, 我一直以來堅持跟相信的那個左派民主黨, 其實到頭來已經矯枉過正, 打著不要歧視的名號, 做著各種歧視的事 看得懂英文並且想了解美國現在的種族跟平權的左派右派意識問題的, 可以去參考SOC119這個Pen State教授的 "Affirmative Action: Race and Class"(他的頻道就叫SOC 119, 社會學119), 這影片裡的17:07的部分, 還有一部同樣來自這教授的影片, 裡面講了亞裔美國人在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法案)裡, 必須要在SAT讓白人學生140分(美國大學入學考, 西岸美國高中生多半考SAT, 另一版本為ACT, 東岸美國高中生多半考ACT, 也有很多高中生兩個都考的, SAT的特色是很注重英文, 會考你一堆對美國人來說都很奇怪深澀的單字, ACT的特色是專注在數理學科上, 考的會比較難), 然後對於拉丁裔/西班牙裔學生, 我們亞裔學生要多讓更多分, 對於非裔黑人學生, 我們要讓到450分, 然後大家才能站在同一起跑點上, 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族都能有保證的名額(%數)可以在同一所大學上學, 而不是純粹看你的分數 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可能對這些都無感, 因為你們屬於外國留學生, 你們不算美國人, 所以你們不懂我們遇到的問題, 美國很多名校大學甚至還為了多賺錢, 所以近年一直壓低本地學生的名額, 然後擴大招收你們這種國際學生, 因為你付的學費是我們美國本地人的2倍以上, 裡面最大的目標客群, 就是中國留學生跟印度留學生, 這裡面就要扯到美國大學近年如何過度商業化過度資本主義化了,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 但基於這些問題, 來自台灣跟亞洲的這些留學生, 又只待個兩年或四年, 根本來不及了解美國政治跟時事就畢業了, 而且畢業了就不會去關心這件事, 等你拿到美國工作, 甚至公司替你申請綠卡, 然後等到你成為美國公民擁有投票權的那一天, 都不知道有沒有10年了, 而你對美國的政治還有文化以及歷史還有這些如何影響身為亞裔的你, 可能還是相當不了解, 然後你就傻傻地相信著美國左派=支持多元種族, 右派=白人至上主義的想法, 直接投了左派, 接著你就看到亞裔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小, 你要越來越辛苦的工作並且在職場上玩對你不公平不利種族政治, 做得要死還升不上去, 最後非法移民瘋狂湧進你居住的城市, 造成治安敗壞, 幫派跟吸毒活動活躍, 種族歧視還有對於你們亞裔有錢的忌妒心通通都會爆發, 現在美國就是這樣阿 我有很多高中認識的同學, 那時候我們都是少數族裔的學生在一個白人居多的白人高中念書認識的, 我們那時候都支持歐巴馬, 因為我們覺得白人還是相對壓迫我們競爭跟生存的空間, 還有歧視, 但說實在的, 我從來沒有碰過任何來自我白人同學的歧視, 最後到了2016-2019年左右, 我跟我這幾個高中同學都逐漸成熟出社會了, 我們都改變看法了, 我們了解到以前相信的那些是屬於大概至少20年前的美國民主黨在堅持的事, 現在的民主黨已經不一樣了, 而我們現在所相信的, 反而更接近美國右派, 不過當然不是極端右派, 而是溫和右派, 美國中間左派跟中間右派現在都屬於弱勢, 好像只要我們的觀點不夠嗆辣, 選民就不會想要投的樣子, 我覺得這也是美國政治極端化的主因之一, 大家都要你博眼球, 而不是要你溫和理智富有同情心(當然左派右派表面上都這樣說) 全世界的政治光譜其實都一直在默默的變動, 你可能像我跟我高中同學一樣都沒有變太多, 明明在2012我們的觀點放在美國還是屬於左派的, 但如今放在2024, 我們已經被美國左派在大學校園內打成右派的了, 然後美國女生會在dating app上寫"如果你是保守派的, 請滑左邊", 這真的很誇張, 我以前在社區大學念書還碰過一個坐過牢的Latino, 坦承自己是非法移民的身分進入美國然後在這裡長大的, 然後跟我在開放非法移民這一件事上直接槓上, 原本我們的英文教授只是要做representation然後做debate(辯論), 結果我們越講越不對盤, 最後教授直接不讓我發言, 判這個Latino獲勝, 快速結束這場辯論然後下課, 下課後教授把我拉到一邊, 說"對不起, 剛剛我是故意的, 因為我覺得如果再這樣下去, 他可能下課後會對你不利, 我希望可以保護你, 希望你可以諒解, 在我心中你已經贏了", 美國現在的大學真的已經是左派到這種程度了, 你如果觀點是右派的, 基本上就是會被排擠, 而你為了要跟大家社交, 你通常只能妥協, 要不然你很難交朋友, 其他右派立場或觀點的, 也通常只敢在事後跑來安慰你, 他們不敢在衝突的第一現場冒出頭, 第一他們也在假裝自己是左派的來交朋友, 所以不能自己這時候穿幫, 第二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做這件事, 第三他們可能太年輕, 不曉得要怎麼介入來幫助你, 所以美國的右派越來越抑制不住左派, 左派也越來越瘋狂 美國現在左派的大城市, 我只能說, 是最種族歧視的地區, 反而右派的郊區, 當地白人我覺得很好相處, 他知道你跟他不同, 他也會問你一些where do you really come from?的問題, 但他的意圖都不是有惡意的, 而是充滿好奇的, 只是在很多左派人士眼裡, 這不叫好奇, 這叫惡意歧視 這才是現在美國右派跟左派的差別, 一個還活在以前的美國, 一個已經活在過度揣測對方心態, 過度武斷assume對方的美國了, 雖然我不喜歡川普, 但我很抱歉, 我會投共和黨籍的, 我人在加州也會繼續投共和黨, 一直到我們美國政治開始有所轉變, 有所改進時, 我才會考慮民主黨, 現在所有民主黨的選區都面臨著很誇張的物價, 很誇張的治安腐敗, 處理homeless也是經費越給越多, 結果homeless越來越多, 裡面的經費都被貪污走了, 左派真的都在亂搞, 更不要提加州最近這幾天通過的"速食店$20美金時薪最低薪資"法案, 原先提出草案的議員最後居然無法參加這法案的談判還有過程, 然後法案就完成並通過了, 這什麼爛法案? 速食店馬上就漲價, 然後速食店就要面臨裁員潮, 工作量卻依舊在那裡, 然後顧客又要花大錢因為速食店都漲價了
@timmy61109
@timmy61109 2 ай бұрын
頂上去
@foryounoname8392
@foryounoname8392 2 ай бұрын
是的,实际上美国大学的资本化是这一切的最重要推手之一,在公校这种压制讨论的可能就比私校要弱,因为资金来自政府,校方因为学生压力(尤其是给钱多的国际生)的意见就更不容易影响言论自由。 但是很多好大学都是私校,不论联邦还是州,不重视教育投入都是造成这一切的因素。
@user-zg7vq3vd4t
@user-zg7vq3vd4t 2 ай бұрын
完全不同意😂😂😂
@erinchen6057
@erinchen6057 2 ай бұрын
推!
@yaya5tim
@yaya5tim 2 ай бұрын
@@user-zg7vq3vd4t 你在美國唸高中升大學嗎? 還是以美國人的身份唸過大學?
@LongTimeNoC
@LongTimeNoC 2 ай бұрын
這集很有趣,我也有看過來賓的一些影片 這是經典的哲學課 簡單來說就是: 人的想法並不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 或是什麼其他的東西 是有個光譜的,以左右來說 你可能覺得自己是絕對中立,但實際上是中立偏左(舉例) 自我認知跟實際上可能會有落差 然後也可能會因為一些事情改變自己在光譜上的顏色 所以哲學就是要不斷的問自己問題 來確認自己現在的想法跟狀態 來更了解你自己,也更了解這個世界
@user-hr2bm6nn5x
@user-hr2bm6nn5x 2 ай бұрын
有趣的評論,跟你公連的影片一樣有趣
@jeffchen71804
@jeffchen71804 2 ай бұрын
在讀心理學的書時,發現性學大師金賽把同性戀到異性戀分成「性取向連續體」光譜,性取向也沒有絕對,更何況人的想法
@eric810416
@eric810416 2 ай бұрын
居然有野生煌靈
@dukecity7688
@dukecity7688 2 ай бұрын
I just ordered the book 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I always take notes when listening to Peter's podcasts. I need all the help I can get when I decide to take on my old Lefty friends who have cast me out for my belief that a woman does not have and never did have a penis.
@cafkci
@cafkci 2 ай бұрын
自古至今的政客統治者都不希望人民有全面思考的能力,因為非黑即白的人民才好操控,這也是不論是黨國時代,或是民進黨時代都試圖透過教育,使人民失去全面思考的能力。
@wanderingpoetinvoid
@wanderingpoetinvoid 2 ай бұрын
這教授好厲害,他做的不是告訴你一個正確價值觀,他做的是提出各種狀況讓你去審思自己的價值觀有沒有矛盾或衝突。 主持人思維也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要的想的是甚麼,也知道那只能代表自己,但是他之前卻犯了把自己價值觀圈禁別人的錯。 所以言論永遠只是言論,一個人的行為無法由他的言論做預測,人往往言行不一,也很難言行如一。 人在模擬狀況應對時根本無法真實重現當時的心理狀態,也導致想像是一回事,實際發生時自己可能幹出自己意料之外的行為與決定。 而教授就是想表達:嘿!別太相信你想的或相信的,因為實際發生時可能不是那麼一回事,會有更多變因或情緒影響你的決定。
@jian.66
@jian.66 Ай бұрын
你说了也么多,总结起来就两句话“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KICAHZ
@KICAHZ Ай бұрын
@@jian.66 不是 也代表了道心是否堅定
@rededgec9023
@rededgec9023 2 ай бұрын
信仰崩壞的過程很痛苦,但重塑之後的信仰會更全面而堅強。這就跟鍛鍊肌肉一樣,習慣之後能從痛苦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ericmina83
@ericmina83 2 ай бұрын
信仰崩潰真的超痛苦,以下列出我人生中信仰崩潰的幾個時間點給大家參考: 1. 蔣家好棒 》 蔣家沒我想像中那麼棒 2. 中華民國好棒棒 〉 台獨華獨都好 3. 韓國瑜好棒 》 韓國瑜是個騙子 〉或許韓國瑜只是被網軍抹黑 》韓國瑜的確被抹黑但了解了真實的他後的確不怎麼吸引我 4. 同樣身為華人,我為中國的強大驕傲 〉 新疆怎麼會有集中營 》 香港反送中 〉 中共政權真的是我遇過最爛噁心的政權 5. 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守護者 》 為什麼明明是最該保護中華民國的政黨卻在位我們的敵國說話 〉 為什麼退休武將要跑去大陸 》 為什麼國民黨有人要主張投降 〉 國民黨舔共 5. 民進黨好爛 》 感謝民進黨保護台灣價值 〉 為何民進黨那麼多貪污舞弊 》 難道為了守護台灣我只能選民進黨嗎? 其實經歷了上述的轉變,我變得不太喜歡溝通,我害怕接觸到更多真相,我害怕我的信仰會不斷崩塌,我不太想再經歷那個過程真的太痛苦。 我相信不少跟我一樣是前韓粉的人都會因為龐大的認知落差感到痛苦而不想再經歷一遍。 所以我很感謝范姐和 Peter 的這場世紀訪問,讓我學到很多,至少讓我知道信仰崩塌不是壞事,而是你了解了更多,並且更了解自己
@timmy61109
@timmy61109 2 ай бұрын
😮好奇特的經歷
@timmy61109
@timmy61109 2 ай бұрын
我也有經歷過,去學習了解跟談論,我覺得會重新建立更強大的價值觀。
@Pikatu
@Pikatu 2 ай бұрын
你只是在找认同,而没有找到自己的思考模式 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他做的事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所处环境有没有好处才是唯一要考虑的问题
@yutianzhang6058
@yutianzhang6058 2 ай бұрын
每一次信仰崩塌,都离世界的真相更近了一步。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
@jite320
@jite320 2 ай бұрын
不要有信仰就好了
@ryanlee7551
@ryanlee7551 2 ай бұрын
超贊成Peter的!!!! 給我一種真金就該不怕火煉的感覺! 讚 他最後講的,我真心覺得全部的台灣人都應該聽一聽,看到現在台灣社會也都不關心公眾議題 今天才地震,看看921到現在, 地震安全議題了,老屋問題有解決嗎?沒有 各種社會議題有解決嗎?都沒有,有人關心嗎?也沒有,整天跟著新聞風向跑,疫情也是,一堆人哭說疫情政府害死多少人? 我都會直接嗆,真的關心台灣人的死傷?那每年交通死傷的人數都比疫情多上n倍,還在年年上升,有care過嗎?不,只在意罰單的那六百 Reality will come for you!
@thomasjosh2652
@thomasjosh2652 2 ай бұрын
就是抖音、小紅書和 Line 的問題,另外就是民進黨政府無能,為選舉而媚俗,甚麼也不敢管,沒了信仰的民進黨, 就變成以前的國民黨,只為維護做官的權威。
@aaabbbccc176
@aaabbbccc176 2 ай бұрын
@@thomasjosh2652 左批抖音小紅書右批民進黨,想幹嘛?要掩飾你真正想帶風向批評民進黨政府的真正意圖嗎?如果民進黨政府無能你還能在此大放厥詞???少來了吧??
@tsung-hsienyang1871
@tsung-hsienyang1871 2 ай бұрын
@@aaabbbccc176wow所以我們能夠有言論自由要感謝民進黨喔,還是今天民進黨已經偉大到不容質疑了?
@Lunar_Crater
@Lunar_Crater 2 ай бұрын
921之後建築法規已經更新了,當時全倒的房屋有五萬多棟,這次不到十棟(雖然依舊很遺憾)。老屋是人們的個人財產,光都更就弄不明白了,不可能強拆。想像你祖孫三代傳下來的房子住得好好的,有一天突然一群人進來,把你攆出去,你能接受嗎?這種只能慢慢來了⋯⋯
@ryanlee7551
@ryanlee7551 2 ай бұрын
@@Lunar_Crater 法規更新....我知道啊,所以問題有解決?台北你去看一下5、60年的老屋有多少?水泥的理論壽命是50年,這些老屋有做"任何"結構鑑定?還是補強增加耐震嗎? 不,什麼都沒做,外牆三不五時就脫落,因為沒死人,所以就都沒上新聞,大地震震央沒發生在台北,所以我們會說慢慢來,我反過來問好了,如果今天這個震央在台北呢?你知道會倒的房子有多少嗎? 921的時候我就已經聽過"慢慢來"慢到現在25年過去了,你有看到什麼改變嗎? 所謂的慢慢來, SORRY我不認為天災會等我們
@dellastone8741
@dellastone8741 2 ай бұрын
我住Oregon。在他在Oregon教書時,以前就訂閱他的頻道看他做的社會實驗。只能說What Peter said is really happening here….。 1. 工作上講話都要特別小心,很容易被HR 找面談面談,怕被同事被投訴。 2. 其他州我不知道,至少我待過Massachusetts, Oregon兩州真的正在發生。 3. 工作晉升的標準,也是有這種跡象。 4. 唯一不一樣的,一般沒好奇心的上班族若不常滑youtube有耐心看完他的實驗的一般人,大部分想法是「Everyone is spreading so thin. Watching so long video and thinking are exhausting 」
@srachmaninov8301
@srachmaninov8301 2 ай бұрын
想請問在美國有哪個地方沒有woke virus嗎?
@brucelin8950
@brucelin8950 2 ай бұрын
@aessedai97 woke virus 對外國人其實算有利的 現在甚至出現有歧視白人族群的現象,網路上已經開始燒了,看看會如何燒吧
@richz666
@richz666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范姊的團隊 能邀請Peter來上節目。 裡面關於挑戰自我信仰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棒, 感謝你們。
@user-gi5xm7ps4g
@user-gi5xm7ps4g 2 ай бұрын
“The reality will come for you” Wow, geez that’s the most painful and yet faithful takeaway I received today Great talk We need more talks like this
@claireyiting
@claireyiting 2 ай бұрын
超級精彩的一集! Peter說在對少女歌手對話時,體會到自己花了25年在思考如何五分鐘內挑戰一個人的想法(btw英文字幕打的是in five years應有誤),但考慮對方年紀而沒有再極端的逼問下去,這點看得出來他實在是個好老師:引發思考的同時也包容年輕人需要歷練的空間。這也呼應到對教育制度不公平的憤慨,因為受到最大影響的還是下一代,無論是受教權或是專業服務的品質。他想得這麼廣又深,一面說絕望,一面還是日日持續在為教育努力,令人敬佩!
@linjim416
@linjim416 2 ай бұрын
好有啟發性的一集,特別是人為何難以被改變想法的這部份
@SkyLight339
@SkyLight339 2 ай бұрын
我看到一開始 Peter 跟范姐就是否使用核武的討論,讓我起了雞皮疙瘩... 他在大學校園內跟學生論戰的影片我也看過,與其說是說服了對方,倒不如說 辯得對方無法反駁,只剩下惱羞喊口號一條路可走(甚至還有直接開始哭的),這也許就是他說的,那些人沒有好好的思考過如何支持他們自己的信仰。 但范姐是堅定立場,"你說的我理解,但我的底線就在這,所以我的答案是這個。",這才是達成共識的必要條件,透過對話知道了自己堅持的路要犧牲甚麼,承認自己選擇了犧牲某些人,那就會有共識。 如果不承認自己有犧牲任何人事物,那就很像假掰的聖人,"我要保衛國家的同時不傷害任何人。" 就跟 "我希望兩岸和平,所以不要挑釁對方。" 一樣可笑。
@alexyoung8138
@alexyoung8138 2 ай бұрын
这不偷换了概念了么,其实就是你会不会为了身边人去牺牲毫不相关人的利益,与其是威胁论不如说是道德论
@SkyLight339
@SkyLight339 2 ай бұрын
​@@alexyoung8138 因為複雜才有趣啊 單就看個人,那就是道德論,但是眼前已經有一個確定要傷害你身邊所有人的惡霸,你的道德標準會不會改變...那就不只是考慮自己了,影響範圍擴大,那就要看你在乎的價值是甚麼。 無論選擇甚麼都是好的,但盲目而缺乏合理性的信仰是危險的,只是這樣。 "相信中共每年軍備預算不斷上升,我們啥都不用幹,只要不挑釁就很安全",我目前想不到更盲目的信仰了😄
@user-jj2ve6fl4t
@user-jj2ve6fl4t 2 ай бұрын
進擊的巨人發動地鳴的時候,國內外的討論熱度超誇張的,很多人質疑阿爾敏就是在 我: 你口口聲聲說滅世不對,但是馬雷說要攻打我們,你有什麼解決方案嗎? 阿爾敏:我們要坐下來好好談 我: 我們不是有派人去參加馬雷的國際會議,他們說艾爾迪雅人是人類威脅,一個都不能留 阿爾敏:我們要坐下來好好談 我: 聯合軍已經要殺到家門口了! 阿爾敏:我們要坐下來好好談 我: WTF?
@weipeng8007
@weipeng8007 2 ай бұрын
"我希望兩岸和平,所以不要挑釁對方 这有问题?
@SkyLight339
@SkyLight339 2 ай бұрын
@@weipeng8007 有問題的在對面啊,我今天就是要揍你的時候,你挑不挑釁根本不重要,重要是我想不想 或 敢不敢。 所以這說法只是鴕鳥心態而已,在武裝自己等於挑釁的情況下,你讓對方沒有不敢的可能性,剩下就是跪下來祈禱對方看你順眼了,不是嗎
@Hanna0604peace
@Hanna0604peace 2 ай бұрын
也許可以參考Slavoj Zizek 從左派的立場出發批判左派的政治正確 (少數仍然會自稱是共產主義者的學者,他四年前和Jordan Peterson的辯論應該已經全部被翻為中文了,很有意思,看辯論就可以稍稍微理解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另外,他由重新詮釋黑格爾和精神分析出發的意識形態的研究在學術界非常有知名度,不只是有名氣的學者,是重量級的學者,雖然因為太會講笑話而常被人放錯重點XD)
@jacamcama
@jacamcama 2 ай бұрын
Zizek把武漢肺炎錯估成如感冒一般程度的時候也只能笑笑
@UoyEbut-lj4xb
@UoyEbut-lj4xb 2 ай бұрын
論文審查那邊真心有感 我們台灣也有一大部分的人對交通法規的態度也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garyone16
@garyone16 2 ай бұрын
實在是太太太⋯精彩了,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超高品質的溝通與對話。🎉(連字幕翻譯也超用心)
@joejohn3061
@joejohn3061 2 ай бұрын
精彩絕倫的對話與示範,也感謝製作團隊為我帶來思想上的啟發,希望范姐的節目越來越多人觀看。🎉🎉🎉
@user-xt2vo5rx4v
@user-xt2vo5rx4v 2 ай бұрын
“智力比较低的人很难去思考假设性问题” 确实是这样的。
@ChinaSucksss
@ChinaSucksss 2 ай бұрын
And sadly you cannot say it.
@user-dl3xy6hg7n
@user-dl3xy6hg7n 2 ай бұрын
當你跟他說「假設....」,他會說「可是實際上就不是...」
@wanderingpoetinvoid
@wanderingpoetinvoid 2 ай бұрын
​@@user-dl3xy6hg7n 智力低的無法思考假設性問題。 智力高的,過於自信對於假設問題的應對答案。 真正大智慧者,明白假設問題難有參考價值,人們在面對真實情況時,做出的選擇與處置可能超乎自己想像。 舉例,飽暖之後可以大談自己窮困挨餓時絕不偷竊或作違背道德之事。 然而實際饑荒發生快餓死時,可能連人都吃。 絕大部份人類都不願意相信自己是動物,很依賴求生本能行動。 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喜歡在酒足飯飽後高談道德。
@edward0116
@edward0116 2 ай бұрын
假设中国大陆收复台湾过后台湾省在未来的50年渐渐影响中央,终于在第51年的时候在全中国护照上印下,中华民国,全国解放,世界第一。从此没有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存在。from 1 to 10,你会不会支持台湾回归中国?
@kkkkkkkkkkkkkk965
@kkkkkkkkkkkkkk965 2 ай бұрын
這讓我想到王1博是文盲的梗xddd
@2sourcerer
@2sourcerer 2 ай бұрын
我自認左派,但現在美國的一些左派真的很不可思議!
@yaya5tim
@yaya5tim 2 ай бұрын
你認同的那個左派是2000年代的, 現在的左派已經是極端左派了, 現在你這種左派來到美國, 一律被左派打成右派
@manyes7577
@manyes7577 2 ай бұрын
我現在是極右派了
@goddamnbusiness7733
@goddamnbusiness7733 2 ай бұрын
來中間 當中間的 你有決定權 思考有彈性 所有候選人都必須巴結你
@goddamnbusiness7733
@goddamnbusiness7733 2 ай бұрын
@@yaya5tim同意 會被現在的左派煩死 黑人朋友幫我弄個雷鬼說適合我 我也很喜歡 結果我在街上一直被騷擾 什麼那不是我的 我種族歧視什麼鬼的 就只是個頭髮🤦‍♂️💁‍♂️🤦‍♂️💁‍♂️ 而去這明明就是文化分享… 好想搬家
@yaya5tim
@yaya5tim 2 ай бұрын
@@goddamnbusiness7733 我猜猜, 你在加州? 或是藍色州或藍色大城市?
@jm-qq4to
@jm-qq4to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製作這一集!
@c3401208
@c3401208 2 ай бұрын
不知道是套好的還是主持人真的這樣想,但開場的討論讓我有種真的是有夠聖母範+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感覺 但還是感謝團隊能請到大師來對談,有種長知識的感覺
@user-rr2jh4kh6m
@user-rr2jh4kh6m 2 ай бұрын
你會敢攻擊一個手無寸鐵的人還是手上有一把手槍但他不一定敢開槍的人? 即便他沒有意願殺你?
@c3401208
@c3401208 2 ай бұрын
@@user-rr2jh4kh6m 你問的這問題,我覺得我們可能不再同一個頻道。因為對於一個要侵略你的人來說,選擇前者的成本當然是比後者更低。但如果如主持人所回覆來賓的提問的(我才說我不知道這段是不是套好的,只是為了挑戰來賓的提問),當對方已經侵略你了,你的同胞已經在浴血奮戰了,甚至是你心愛重視的人都已經受到虐待了,你都還不願意使用你手上的武器來讓侵略方感到恐懼,那跟你手上沒有這武器有時麼不同?所以我才說這樣的論點我認為很聖母範,因為這樣子的道德觀只是不想弄髒自己的手,關心表面上的人道。 以上
@lalacat2001bt
@lalacat2001bt 2 ай бұрын
面对这一连串问题,主持人的心态有些像以色列左翼的心态变化,恐袭前爱和平,恐袭后怀疑自己的价值观。 当然主持人不是以色列人,也没有像自己是台湾人那样去设想自己是以色列人,所以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右派心态,看别人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左派心态,看主持人的其他节目可知。
@user-hk5tw3hx7y
@user-hk5tw3hx7y 2 ай бұрын
​@@c3401208 真的 我也有點看不下去
@BoneShark
@BoneShark Ай бұрын
思辯的對談就是要說實話才有意義啊。就像你看一些訓狗的影片,同樣被狗咬,主人的反應也是大有不同,有些人被欺負不會反抗,有些人會。如果想法是自己經過長期思考,就不容易被改變,如果是經由社會道德壓力所造成的,那只要對談幾句就會動搖了。 不過思想改變的過程,思辯和洗腦其性質是很接近的。
@weip9328
@weip9328 2 ай бұрын
“要不断挑战自己的信仰。经得起挑战的信仰才更加坚定”,斐姨说得太好了。
@ChunChun498
@ChunChun498 2 ай бұрын
竟然請到他! 超厲害的!!
@usmcryan1969
@usmcryan1969 2 ай бұрын
Dear 范姊, 我認為Dr. Peter Boghossian 不是 Liberal 他在訪談中都不願再認知自己是 Liberal . 我看 Dr. Peter 更像是對 Logical and common sense 效忠的人士。100%有感美國高等教育如 Dr. Peter 所言,以下是自己的親身經驗: 在美國的 College上課時,針對 story, history, legend, myths and mystery 進行討論。課堂教授要我進行上台報告發表差異,我報告進行到 legend 時引述了歷史上的紀錄,而被打斷強制終止了報告。下課後被請到研究室小聊。她告訴我:我的引述歷史紀錄會讓課堂上的同學造成不舒服與涉及種族膚色與殺戮....等等的話題,所以被終止。 我的感覺是:欸?Where's Freedom of speech?
@Emma0121H
@Emma0121H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他是不想別人亂用liberal 這一詞吧!因為現在很多所謂的liberal,都假借在乎每個人之名,行限制之實。想是什麼都關乎種族,不管不看真正擺在眼前的事實。
@SyuAsyou
@SyuAsyou 2 ай бұрын
斐姨只是習慣性的用傳統的左派右派果斷把來賓分類為自由派。來賓自己也說了,左右派這種分類法已經失效了。我自己本身也不用左右派分類,只是太多人用,我才不得不去了解左右派是什麼挖溝。我也用這個分類法來分類我自己,結果會得出我在某方面是左派,某方面是右派,某方面不左也不右,某方面稍微偏這邊,某方面稍微偏那邊,分了好幾個面向以後,我真心覺得這分類法就是沒屁用…
@usmcryan1969
@usmcryan1969 2 ай бұрын
@@SyuAsyou 我喜歡說自己是 Old school 🙄
@lalacat2001bt
@lalacat2001bt 2 ай бұрын
斐姨在用身份拉拢嘉宾,以显得自己的左派价值观不那么糟糕。
@brucelin8950
@brucelin8950 2 ай бұрын
@@usmcryan1969 不如說是就事論事, 但你那個例子真的很誇張 我說實話 google 亂加cencorship 我覺得是最大的問題 現代網路看似公開,實際上卻被過濾掉很多內容 問題是過濾後,我怎麼知道我被過濾了哪些內容?? 誰說得算???
@PeichenPhilip
@PeichenPhilip 2 ай бұрын
我很喜歡 Dr. Boghussian 的思考方式 我自己有跟較激進的獨派年輕人聊過 他們很愛用 「中華民國搶走台灣」「中華民國不是真的國台灣才是」等過激的言語 我當時是用自己的認知反問他們 「日本政府撤退後台灣當初不是接納中華民國政府嗎?」「台灣沒有建國要怎麼比中華民國更像一個國?」等等反問對方 他們聽到以後一臉生氣的看著我但是又無法反駁 氣氛超級尷尬 先說我完全不反對台灣獨立建國 但是不去透徹了解或接受歷史上的來龍去脈我覺得反而會對台灣獨立造成阻礙
@user-oi4ld1js7h
@user-oi4ld1js7h 2 ай бұрын
你是在網路上問的吧?現實中問問台灣人有多少人把台灣叫台灣省的吧?如果你覺得台灣不能當國,那請問你,你的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想進聯合國的嗎?以前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這國家的政府,然後現在不能代表台灣的政府嗎?其實對台灣人講到統獨問題,是會感到厭煩的,普通人的幻想而已,我的問題只是問問,因為統和獨最大的麻煩都在中國……
@PeichenPhilip
@PeichenPhilip 2 ай бұрын
@@user-oi4ld1js7h 是現實中問的 還跟他們一起參觀228紀念館 不過很明顯他們同儕之間都以類似的觀點交談 所以我忽然這樣問他們有一點不知道該怎麼回覆 當然之中有偏中立的人站出來說歷史上不能否認我講的事情 我不是說「台灣不能當國」我是說「台灣現在還不是國」所以我不反對台灣建國 但是直接否認目前面臨的問題 如國號還是中華民國 總統還是中華民國總統 憲法還是中華民國憲法 只是因為我不爽中華民國就直接無視這個事實 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當然有一個新名詞是「中華民國台灣」要這樣用也可以啦
@user-oi4ld1js7h
@user-oi4ld1js7h 2 ай бұрын
@@PeichenPhilip 所以你不理解我說的啊…你不爽中華民國怎麼樣的我不是很在乎,自己先冷靜,你的講法可以說,台灣不是國,中華民國才是國,對吧?…台彭金馬不是國,中華民國才是國?你為什麼不能等於呢???我是一直覺得這言論是很好笑啦,因為中華民國這政府不存在地球上那個國家一樣……說中國也不是說台灣也不行,到底是在那裡阿?說台灣那是台獨份子,說中國那就很神奇的就又可以了,然後中華民國又不存在中國,覺得吧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那天是要見生死的,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打壓中華民國那真的都不是沒理由的,一個夠壞,一個夠貝戈戈的,先吃瓜看戲吧…真打起來在說……逃不了的爛帳就接著吧…
@apexblue
@apexblue 2 ай бұрын
@@user-oi4ld1js7h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 2 條, 一、臺灣地區: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二、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你可以建議民進黨修憲成立台灣共和國比較快.
@user-oi4ld1js7h
@user-oi4ld1js7h 2 ай бұрын
@@apexblue ……我說什麼了??你在跟我說什麼?那個……我回你什麼了嗎???怎麼跟我說憲法的問題?台灣獨立中國外了嗎?還是中華民國獨立中國外了?就還沒修阿…也沒删中國啊…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想打中華民國有錯嗎?因為共產黨的一中原則一個中國只能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現在中華民國改不改都沒用了,真的不是中華民國說的算了,也不是民進黨想改就改的……你是想跟我說什麼?我不是很清楚??
@dragon_629
@dragon_629 2 ай бұрын
44:11 當你更堅定你的信仰的時候, 只會更專制、 更無法接受不同的聲音,神格化心中的信仰,化身成一個名為自由派,但實質為專制派的一個存在。
@brucelin8950
@brucelin8950 2 ай бұрын
不管左右,都會往專制政權靠攏喔
@dragon_629
@dragon_629 2 ай бұрын
@@brucelin8950 所以才需要不斷的問自己,聽取不同的聲音,微調自己的信仰。 而不是「更堅定」信仰。 === 說真話,最後聽到范姐的總結時,我嚇了一跳,跟前面所講的內容,180°的不一樣
@py3091
@py3091 2 ай бұрын
是不是這樣:「左派不絕對,絕對不左派」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你怎麼知道自己已經接受了某些左翼平權的理念?這種信念也是這位教授要挑戰的東西。
@lancelonginus
@lancelonginus 2 ай бұрын
這其實已經不是左不左的問題了 而是已經民粹化了
@mouseii88
@mouseii88 2 ай бұрын
​​@@loliloloso 男女平等,職場平等,投票權平等是在不同年代的左派思想。基本現代常識多少是左派思想產物。極左和極右的權利架構其實差不多,所以左派做得極端時就和極右差不多,也是現代左派碰到的問題。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mouseii88:你是否舉個例子說明極左與極右差不多的例子?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mouseii88:極右的權利架構與極左差不多?納粹黨的架構與共產黨架構差不多?
@fanrumeng3785
@fanrumeng3785 2 ай бұрын
Amazing interview. One of the best I’ve watched in this channel. Thank you for making this happened.
@user-gm8xk2sx8b
@user-gm8xk2sx8b 2 ай бұрын
受益良多的一集,謝謝您
@sienna19lan
@sienna19lan 2 ай бұрын
很棒的訪問!關於聆聽那段說得很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聲音,真的要先花時間了解對方
@user-xt2vo5rx4v
@user-xt2vo5rx4v 2 ай бұрын
真是很有意思的谈话,让我思考到很多东西,受益良多。
@duoxu258
@duoxu258 2 ай бұрын
这期讨论很深刻。谢谢。
@joejohn3061
@joejohn3061 2 ай бұрын
精彩絕倫的對話與示範,也感謝製作團隊為我帶來思想上的啟發,希望范姐的節目越來越多人觀看。🎉🎉🎉
@LeeKT
@LeeKT 2 ай бұрын
影片中來賓所批判的現象,以我自己的政治光譜來看可以找到投射的對象。 2022 年當時我也是透過好機車影片的介紹認識這一位來賓。 他的實驗方式對我來說很驚豔,我最喜歡的是他會問受訪者,需要聽到甚麼或者看到甚麼證據,才會從原本的立場往反向移動一格。 強調要去懷疑自己所相信的,這個也是我在 2015 年曾經提醒自己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政治光譜與 2015 當時已經不同, 應該還算是不忘初心。 2014 ~ 2016 是我的政治啟蒙階段, 2016 ~ 2018 是發展階段。 特別是經歷 2018 ~ 2022 的選舉白熱化階段之後,把自己經歷過的在政治觀上轉化為《底線論》。 用在政黨政治的討論就是,【除了 XX 黨以外,其他都有討論空間】。 想了一下也適用影片來賓強調的要懷疑自己相信的價值觀。 對於信仰者來說其實也是底線論, 只是他們的底線叫作【除了 XX 黨之外,"其他都沒有" 討論空間】
@emo_comebac
@emo_comebac 2 ай бұрын
“對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要說反對他,你只是想拿出來討論討論,普通人民群眾的直接反應就是憤怒” 我記得以前羅永浩的段子有大概這樣的一句 以前激怒“人民群眾”的是一些“封建“、“保守”、“腐敗”的價值觀 現在激怒左派的是“進步”、“多元價值”、“關懷弱勢”的價值觀 一對一錯? 但他們的共同點是 利用社會上多數人支持的態度對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不由分說的批評 這樣直覺且廉價的正義的問題是 萬一遇到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我們可能搶佔了人家的利益 而且還高高在上 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一切可能出錯的東西 都應該要再檢查 再思辯
@user-yi7pe1gz6e
@user-yi7pe1gz6e 2 ай бұрын
感覺意識形態就像屎一樣 外三圈 內三圈 中間自轉 成為馬桶裡最亮的仔 咕咚! 沒了 等下一次馬桶蓋被打開
@cheneychen5703
@cheneychen5703 2 ай бұрын
你们不也正利用媒体优势大肆渲染你们所谓的民主好棒棒么,半斤八两
@beatingstorm1792
@beatingstorm1792 2 ай бұрын
其實就群眾的行為模式是一樣的,只是今天掛在外面的旗幟換新了。 而且隨著網路社群發達下,「同樣的群眾」更容易凝聚力量造成強烈的同溫層現象,對普世價值產生偏誤。
@brucelin8950
@brucelin8950 2 ай бұрын
是 [多元] 價值被曲解了 多元的本質是包容 問題是現在很多拿多元來當KPI,造成的大家刻意雇用不同種族,卻沒能力的人 某些KPI指標錯誤的設立,反而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
@pignon_
@pignon_ 2 ай бұрын
@@brucelin8950 多元就是多元,价值就是价值,这两个词本就不该放到一起。任何意识形态,都没有价值,因为无法衡量。
@tautie1985
@tautie1985 2 ай бұрын
這集真的很棒,很有收穫與啟發!!
@cleewei
@cleewei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這個訪談,非常有意義!
@KALERFO
@KALERFO 2 ай бұрын
這集很棒 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在捍衛某些價值時 是不是也掉入了專制 質疑自己深信的東西是個很不錯的練習
@ultimateghost
@ultimateghost 2 ай бұрын
是Peter教授!沒想到他來台灣了! 這個思辨過程很精彩❤
@explosion6726
@explosion6726 2 ай бұрын
很精彩的訪問,謝謝你
@kenmiko
@kenmiko 2 ай бұрын
推這次的字幕,辛苦了。
@avrilliu2814
@avrilliu2814 2 ай бұрын
很有意思!終於看到有人出來說美國真正的情況!最近幾年跟美國名校畢業的學生,或是臉書谷歌的專案工程師聊天,其實就有發現他們雖是美國頂尖名校畢業的,但是跟德國人或北歐人比起來,幾乎是沒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而且美國社會雖然強調獨立與言論自由,但其實他們社會運作的方式其實並不存在這些價值!所以他們的族群跟政黨對立越來越嚴重!社會分化越來越極端!
@useridisuserid
@useridisuserid 2 ай бұрын
政黨對立幾乎是所有政黨政治的通病,本來就是理念不合所以互相成立黨派,互相攻伐。如果不對立,何必存在?中國絕不會有政黨對立,誰敢對立就滅了它。但有一條不可否認,二戰以來每次引領世界的都是美國人,最先醒悟的也是美國人。比如俄烏戰爭,大家都以為烏克蘭一定崩潰,德國送了5000頂鋼盔就沒下文了,和給死人上墳的成本差不多,美國一通電話:走吧,建立流亡政府。可之後呢?美國在兩年內都在領導抗俄,德國卻在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爭論不休。連烏克蘭的喜劇演員都笑話:德國說他們沒有坦克??come on,我祖母告訴我,她親眼看過德國人的坦克,很多很多。
@media-007
@media-007 2 ай бұрын
kzbin.info/www/bejne/opu3anyboK6FgaMfeature=shared kzbin.info/www/bejne/p5jJiKurqb9-i6sfeature=shared
@DougC83
@DougC83 2 ай бұрын
要這麼說台灣也有類似情況
@Emma0121H
@Emma0121H 2 ай бұрын
但是Peter 確實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看他的小孩會去上哪個學校,因為真的沒有父母會讓自己小孩受傷或接觸不好的。我身邊好多這種例子
@jimmy_wong
@jimmy_wong 2 ай бұрын
但我想問歐洲不也是有很強的左派思想其中嗎?雖然現在議會有向右派思想轉向的可能(民眾的選擇改變)
@jiazheng3431
@jiazheng3431 2 ай бұрын
有趣 很喜欢这集 平时也是会反思自省的人但是没有peter的工具强力 真的感觉学会了一招
@cjchang23
@cjchang23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蠻感動的....大家真的會更好 透過這些思辨 擷取他的理念 我以為只能在索娜那看到cooking 想不到能在這也看到cooking 嗚嗚嗚~ 個人想法: 1. 立場都是反反覆覆的 (先說, 懷疑論不代表陰謀論, 有些人會搞混, 比如我是蠻支持這個頻道的, 我會懷疑很多資訊, 但我覺得過程是好的) 2. 相對重要的是好的人跟模式(例如教授跟范姐等等) 3. 不做也是一種做, 可是有時不做竟然比做還好...我真的有挑戰自我的感覺哈哈 (多做多錯)
@Eternally-ke8ov
@Eternally-ke8ov 2 ай бұрын
这期节目是超高高有质量的
@aarrccyy886
@aarrccyy886 2 ай бұрын
不是我離開左派,而是左派離開了我
@user-iy8qs8nk5v
@user-iy8qs8nk5v 2 ай бұрын
THIS EPISODE IS WHAT THE WORLD NEEDS
@ZZZL-ht4pv
@ZZZL-ht4pv 2 ай бұрын
It's inspiring. Thanks for making this.
@lees2093
@lees2093 2 ай бұрын
很精彩!
@limcc655
@limcc655 2 ай бұрын
竟然請到他 之前看了幾個大學街頭社會實驗 看到很多極左的奇景!
@yftonywu
@yftonywu 2 ай бұрын
我建議Peter也對自己的言論產生一點doubt,不要對自己的言論有絕對的confidence,不然就違背了你自己的理念。merit一定比多元文化(背景)對一個組織的作用好嗎?如果一個公司board全都是清一色相同背景但是能力很好的他,公司發展前景會比一個更多元背景但是能力不一定那麼好的board更好嗎?也許merit對於一個只需要技術層面的組織,例如surgeon或是電腦工程師,來說更好。但是大多數組織,包括大學在內,並不是純技術的,因此不僅僅要考慮個人的能力,也要考慮全體的多元背景。Peter任教的什麼University of Austin就是一個cc,真正merit好的人會去嗎?Peter的言論才會造成德州政府現在對dei support的完全撤除,對lgbtq群體和racial diversity的保護與support都大大減少了。台灣不是一個像美國這樣種族多元的社會,因此很多人對Peter的言論非常贊同。但是想像你在美國的社會文化下,你還會這麼認同嗎?我雖然很認同Peter的對新年的cast doubt的理念,但是Peter本人並沒有實施這個理念,讓我很失望。
@miko-0619
@miko-0619 2 ай бұрын
真希望這番話他也能聽到
@JK-zn7hl
@JK-zn7hl 2 ай бұрын
真的這樣絕對merit,其他弱勢族群有什麼機會打入上層? 而且這些相同背景的會拉幫結黨,更容易鞏固自身群體的利益,進一步排斥其他群體跟背景的人進入。過猶不及。
@lokecharlotte7333
@lokecharlotte7333 2 ай бұрын
从范姐这里认识这位教师,再去看他youtube影片,能发现很多时候他对自己的言论从来不曾doubt过,有很强烈且明确的立场。。还以为发现一位像苏格拉底的智者,没想到是我看走眼了。。
@meow5566uk
@meow5566uk 2 ай бұрын
@@lokecharlotte7333 老白喜歡標新立異的多了,搞行為藝術。大眾媒體上的東西還是當娛樂就好,要說什麼真正價值,有一點,但不多。
@LizyD_
@LizyD_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反而你應該先搞清楚及區分所謂的客觀事實跟個人的價值觀及認同(主觀) 在我看來我只看到,你留言的內容全是在闡述個人的價值觀,並用你的價值觀去做假設,全部包含一種前提,是你認為多元也許更好,但這只是你的個人想法,你並沒有提供任何基於事實的調查證據來證明你的論述,是否足夠客觀符合事實完全是存疑的 為了多元的表象去犧牲那些更優秀的人以及他們為此付出的努力,客觀思考你覺得這能被稱為公平嗎?用多元當包裝,把身份放在個體的努力之上作為篩選的標準,我個人真看不懂這客觀的公平在哪?🌝,身份比自身努力更具優勢,能幫助人們更輕鬆取得一個需要競爭的位置,我還以為回到封建時代,既然有人擁有特權,那必然有人成為這種制度下的犧牲品 個人的價值觀、想法、認知因為是主觀的,所以才值得也可以去懷疑,質疑的價值應該是正視自己,而非懷疑別人
@samuelwong6995
@samuelwong6995 2 ай бұрын
Dayum! You got Peter Boghossian!
@jonrychen
@jonrychen 2 ай бұрын
再回來看一次影片,同時又看了超立方解說的三體小說,兩部影片都是哲學辯證的經典,超級燒腦,但收獲極多!
@user-fe1yf3hq4s
@user-fe1yf3hq4s 2 ай бұрын
掌握了Peter Boghossian這套方法,拿來自省很有用,但我敢說十個中至少有九個,學會這種技法後,會拿去幫人家洗腦。應用在政治宣傳或行銷上,都非常有效。
@yongxian1
@yongxian1 2 ай бұрын
阿共以前也是进步派,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结果自己是可以一党专制的,因为自己绝对进步。最后变成了极右派。打脸。😂
@tw8725
@tw8725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這集的製作,能夠邀請的這樣優質的來賓應該是不容易的;我受益良多。
@helloftatw
@helloftatw 2 ай бұрын
這訪談真的好讚,我好喜歡這樣不斷深挖反思的過程
@willy7660
@willy7660 2 ай бұрын
歐美建立的學術系統威權主義也很重,在美國名校當教授發paper隨便發隨便上,但在亞洲發期刊就要被重重審核,Nature等級的文章只能往下丟,因為怕審不過,就算真的做出超屌研究,還要被問東問西,說其他實驗室做不出來怎麼你們做的出來,被問電阻怎麼量這種基礎問題,被審兩年才通過,但博士生早就畢業了
@shawncheng404
@shawncheng404 2 ай бұрын
威权主义哪里都有,东亚最严重
@user-vl2mp8pk4p
@user-vl2mp8pk4p 2 ай бұрын
但是在美國當名校教授是真的有料,不像一些公私立教授教學能力和研發能力差得要命直接看書不用他教來的好
@jiahansu
@jiahansu 2 ай бұрын
@@user-vl2mp8pk4p 台灣一堆教授美國名校畢業的,在美國時paper隨便投隨便上,回到台灣掛上台灣大學的名字,投稿的難度就大幅增加了,所以台灣能投上期刊的難度比歐美難很多...
@Sulzbach-dk7ov
@Sulzbach-dk7ov 2 ай бұрын
@@jiahansu 在做PhD 和 PostDoc 有老闆在後面撐腰。這就是所謂的品牌價值,審稿方認為你的老闆不會做些砸自己招牌的事情,所以快速過審。但當你獨立出來成立自己的品牌時,你沒有招牌,當然是從零開始。
@SimonPeter1
@SimonPeter1 2 ай бұрын
​@@jiahansu有位美國某個最大癌症研究中心帶著團隊回台灣的大頭,演講時講了好幾次,在美國時隨便發的期刊,回到台灣換了機構名稱後,審稿者的質疑馬上暴增,評價則爆減。他自己的說法是「回台灣換了單位抬頭後,馬上連降三級。」
@KwolF260
@KwolF260 2 ай бұрын
我一直不小心看成光頭街譜論戰😂
@uhw57131
@uhw57131 2 ай бұрын
吉哇哇再會,祝唸書順利
@user-lm9pw1hj5j
@user-lm9pw1hj5j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
@user-vk9ox5tc3p
@user-vk9ox5tc3p 2 ай бұрын
看完Boghossian的理念,感覺跟美國LAC的理念不謀而合。只可惜當大家(countries other than US)講到美國高等学府時都只看到排名靠前的research institute或者就是ivies。看看范姐的team有空能不能介紹我們這些沒人知道的“野雞學校”。 大學在Maine某LAC上過Asian Studies的課,教授是harvard毕业的(感覺是peter所说的以前的good harvard)。當時教授不僅要求我们要吸收课上讲的material的同时,写paper的时候還一定要我们去challenge author的观点,要有balanced argument;從此養成凡事盡量都要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然後想原因的習慣。就算畢業到理工學院讀碩也很受用。 在面對現今很多社會問題,就像peter說的,很多美国大学生 say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have a thorough and logical understanding in what they say/belief, but because of the symbol/stance that their words represent (symbol including: 對道德的標準,从而满足fit in特定identity group的需求etc)。然後這些本來可能是在幫minority發聲的campaign逐漸變成脅迫大家去接受的“主流文化”,不信的话就是不道德,或者就是有其他的consequences。之前有和UCLA和UCSD的朋友聊過天,說他們的first-year seminar都是洗腦式的教學,为了拿高分只能adapt老师的观点;有自己观点,写balance argument的成绩都很低。会这样的原因她们说是因为学校拿着民主党的funding,不得不adapt很多liberal的doctrine。好奇有没有其他加州的朋友帮我confirm一下uc的學校是不是都這樣。 anyway,有時候看這些興起的社會議題的時候,從萌芽到成熟,再到影響力過盛,真的有種勇者終將成為惡龍的既視感。但又是因為這樣,一些社會議題可以被看到然後拿出來辯論,讓不同人了解其他人的想法,然後make a more informed decision,這可能才是辯論的價值所在吧。希望大部分人就算stubborn但至少能抱有“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以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態度來面對不同的議題吧,不然這個跟墻內的一言堂就没什麼区别了。 also,看peter用complete hypocrites和public disgrace來懟人,有一種莫名的喜感😂
@autumn0061
@autumn0061 2 ай бұрын
非常精彩!
@juanitacastillo8637
@juanitacastillo8637 2 ай бұрын
Excellent interview, good information, and great insight.
@user-ve9wk1ht4z
@user-ve9wk1ht4z 2 ай бұрын
好喜翻🥰🥰🥰 世界上非常需要這種人👍
@jackie6021
@jackie6021 2 ай бұрын
不見棺材不掉淚為最佳詮釋
@elannfu8954
@elannfu8954 2 ай бұрын
這集相當相當有深度,太棒了
@peters6259
@peters6259 2 ай бұрын
哇,我的兴趣之一就是和朋友们像Peter Boghossian教授的提问那样聊天,原来这是有学术上的分野的。 就我个人来说,最终我的回答常常变成“我不知道我在量表上会选多少,除非所有的假想情景成为现实,我才会塌缩到某一个决定”。
@dingklewong
@dingklewong 2 ай бұрын
大部分的人又不願意跟你辯論而且他們辯不過就不跟你辯了,反正他們有情緒勒索或者其他方式
@cisolatw
@cisolatw 2 ай бұрын
決不能使用核武!!如果斐姨在二戰的時期,應該會崩潰。我發現越是自認開放、多元的社會,越是自由民主的法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越發缺少。為了避免發生不同認知的討論,就刻意不去談論。
@jeffreyliu6558
@jeffreyliu6558 2 ай бұрын
OMG 竟然請到他!!! 未看先推!!
@susu2345
@susu2345 Ай бұрын
這是我在過去這幾年裏,看過最好的訪談之一❤
@MrZon0816
@MrZon0816 2 ай бұрын
這中文字幕真的太有才
@user-cu1yo7ty5j
@user-cu1yo7ty5j 2 ай бұрын
Legacy admission 這裡的翻譯全錯 明明講的是申請者只要父母也是該校畢業生就能提升錄取率,而很多整天吵著平等的人就是這樣入學的 翻譯翻成“但也有按照傳統標準錄取的人,在你父母的年代,你如果錄取哈佛,一定是用足夠的分數進去” 完全相反的意思耶?
@fanamericantime
@fanamericantime 2 ай бұрын
已改正了!昨晚看到就改了 可是忘記送出...(莎
@sheep125
@sheep125 2 ай бұрын
@@fanamericantime 原來中文是你翻的wwwwww
@fanamericantime
@fanamericantime 2 ай бұрын
時間有點緊急 整個團隊都有一起翻喔(莎
@user-cp3bt7wb6k
@user-cp3bt7wb6k 2 ай бұрын
@@fanamericantime 翻譯騎士很多有錯 一整個出戲
@derek791005
@derek791005 2 ай бұрын
我很喜歡你們的字幕
@user-rv1hn8ip2y
@user-rv1hn8ip2y 2 ай бұрын
這集好猛!!
@h20712920
@h20712920 2 ай бұрын
不斷挑戰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才能逐漸成為信仰,成就自我,他的做法和過去人們追求科學根據的方法相似,真理是不怕被挑戰的,要是可以被推翻,那它就不是真理。 我自己雖然還是自認偏自由派,但也不認為有絕對無法被推翻的信仰,唯一能說得上是絕對的事物,或許只有世界的存在本身與時間的流逝了,那是沒有任何人能挑戰的絕對領域。
@samchen9992
@samchen9992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人文,社會科學的事情很多真的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裡面牽扯到太多感性的,道德的,價值觀的信仰的問題(有些真的是看你自己想相信什麼),而且它是隨著時間一直處在變動中的。如同古人很多的道德觀就絕對跟我們現代人不同。 而唯一真正絕對正確,非黑即白的事物大概就只有數學吧,因為數學是純邏輯,只要被嚴格推導為真那就是真,沒有模糊地帶,就像1+1=2這個邏輯概念就算宇宙毀滅也不會變~
@seaman5940
@seaman5940 2 ай бұрын
我等上中文字幕
@erinchen6057
@erinchen6057 2 ай бұрын
如果打開字幕,有中英對照的哦
@guanguan6737
@guanguan6737 2 ай бұрын
偶像來了~
@tusonrocky3352
@tusonrocky3352 2 ай бұрын
Good job ! Go for it.
@user-tc8qw6nw3b
@user-tc8qw6nw3b 2 ай бұрын
Peter認為某些專業不應該考量多元;「你可以想像你的飛行員或是醫師是因為膚色被錄取的嗎?」「你還能安心搭飛機或者動手術嗎?」。 我覺得Peter 的看法是一種的功利主義,有能力、有成績則錄取,不管你的膚色、種族和性別,這樣的看法是覺得每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相同成就,那為什麼不錄努力然後夠格的人呢?但我覺得這忽視一項慘忍事實:努力不一定有好成績,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還沒有進步到我們想像的平等,我覺得在這個社會還沒有達到實質正義以前,「保障名額」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畢竟「專業」被菁英所壟斷,弱勢族群可能花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依然無法達到相同的成就。我認同Peter說的「專業不應該考量多元」,但我想問:正義應該如何和專業性一起被討論?先有正義然後多元,並不是因為多元才追求正義。
@hsuehwen
@hsuehwen 2 ай бұрын
就像他問的,假設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讓你的親人給用保障名額錄取的醫生治療的話你當然可以這樣想(當然是重病這種情形下)
@user-um8ki5ef9k
@user-um8ki5ef9k 2 ай бұрын
我記得國外的體育賽事中的游泳比賽已經確定,禁止"男跨女"的變性者去參加女子組賽區。 已經發現,明明在男子組名次中後段的,"男跨女"後名次直接大幅度晉升前中段。 DNA的先天肌肉強度真的差太多了。不是每個女性都能後天補強上去的。
@lovetacoma8604
@lovetacoma8604 2 ай бұрын
第一次給這個頻道按讚
@chlinnz
@chlinnz 2 ай бұрын
過去有看過 Peter Boghossian 的影片, 很驚喜范姨姨能請到教授來 !!!
@user-zx9re6uz2r
@user-zx9re6uz2r 2 ай бұрын
A question that Peter asked the host was something about TW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 as deterrence and had the host to choose a number 1-10. The host gave a 2 as she agree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 but against using it. Then Peter continued asked if host rather see her love ones and her descendent to suffer under tyranny control and loose freedom of speech. She again acknowledged and confirmed with “yes” and she added that she cannot put herself in that road using nuclear weapon to kill millions of “innocent people” and she rather put her friend, family and her descendants to be ruled by tyrant. I found that kind of mind set is what put TW in danger. I think that is no different than those who oppose increasing Defence Budget thinking by just loving peace will change China’s mind to give up force to take over TW. In another word, she either a very bad person or just being too naive.
@SyuAsyou
@SyuAsyou 2 ай бұрын
執政黨都喊出2025非核家園了,別想太多。台灣最認真研發核武的只有蔣中正。
@motionsic
@motionsic 2 ай бұрын
說的很好,美國「自由派」、「進步派」所作所爲都是相反於這些定義的,且只要被反駁,無法據理力爭而只能做人身攻擊
@morris1828
@morris1828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阿姨和他的團隊做這一集,意識到自己崇尚自由和自由的價值觀,但似乎遺忘了思想上的自主和自由。
@ciao3026
@ciao3026 2 ай бұрын
喜歡這位教授做的街頭實驗,很有趣。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問一個具體問題: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中,例如,三、大學:(一)參加考試分發入學者,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以加原始總分百分之十計算。但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以加原始總分百分之三十五計算。你覺得照他的意見,這些應該取消?這些違反meritocracy的政策,有歷史的背景,應該先去理解吧。 自從最高法院相關判決後,現在自由派其實對於affirmative action,有些不同的看法,改採對於經濟弱勢者加分措施其實也有效。這個問題涉及到美國社會的整體制度。美國中等教育以下的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平均,導致惡性循環。假如說自由派左翼偽善,還不如說,他們其實不夠左,不完全理解平權理念的成本,不願意去負擔那個成本。北歐國家就願意去負擔。在大學入學階段的affirmative action,是相對便宜的方法。另外一個例子,紐約時報報導,民主黨的票倉加州居民,普遍反對改變郊區更改"單一家庭"的zoning restriction,也就是說,這些土地無法興建公寓,導致住房供給不足,租金與房價高漲。
@user-od7dn7zb9u
@user-od7dn7zb9u 2 ай бұрын
百分之三十五真的太多 二十五差不多 我軍中服役五年考統測台北科大也只有25%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user-od7dn7zb9u 比例是一回事,要如何辯解或者反對這個政策?能夠純粹按照這位教授所言,meritocracy至上?假如你覺得百分比降低是可以接受的,那麼meritocracy就不是絕對的標準,是吧?
@injectchen
@injectchen 2 ай бұрын
⁠@@lolilolosoaffirmative action to what end? 這是要思考的問題。如果第一流的大學,還是無法用meritocracy來衡量,那第一流的研究博士班呢?一般大學教授呢?第一流的大學教授呢?大學校長?哈佛校長?其他行業?
@loliloloso
@loliloloso 2 ай бұрын
@@injectchen:哈佛大學校長非裔,並不是出於affirmative action, 別搞錯了。Gay 本身是非裔研究的學者,該市有別的考量。他被指控抄襲,情節到底如何?是否涉及政治鬥爭?眾說紛紜。外科醫生錄取要提拔少數族裔?我很懷疑真實性?他後面的發言已經再重複川普反移民的謊言。有理由懷疑他的指控。
@user-kh7of9bd8n
@user-kh7of9bd8n 2 ай бұрын
他是以"菁英"教育的立場吧 你加權後的分數可以讀哈佛 可是你也不一定要讀哈佛 弱勢能輕鬆的選擇符合自己期望的大學應該才是原意
@hsinliu5563
@hsinliu5563 2 ай бұрын
我很喜歡這集的內容,很想學習Peter教授提問的方法,用來自我挑戰,從小到老(我已有點老了)我就是個討厭人云亦云的人,但腦袋又不夠好,所以很多事想不清楚。謝謝製作單位邀請到這麼厲害的來賓🎉
@user-ce2qk1xn3b
@user-ce2qk1xn3b 2 ай бұрын
Incredible philosopher! haven't heard of him before, but I will definitely check out more of his speech!
@danielzhou7278
@danielzhou7278 2 ай бұрын
巴菲特的伙伴芒格说过(大意):如果在过去的一年,我没有某个深信不疑的看法被改变的话,那我这一年就白过了。
@weip9328
@weip9328 2 ай бұрын
很有道理👍
@aabbccogla
@aabbccogla 2 ай бұрын
Boghossian的意思是,即便我们的制度压迫过某些人,导致他们长期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社会地位下跌,经济差距拉大,我们现在也不打算修正过去的事情,就让他们过去吧,当作没发生。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假装大家都是一个起跑线的。
@lalacat2001bt
@lalacat2001bt 2 ай бұрын
你的意思是世世代代的日本人和德国人永远要对二战的受害者表示歉意、愧疚和补偿? 你对比你出身差,智力差,机遇差的人会有愧疚吗?找工作时,你被录取了,你对其他被pass的人愧疚吗,还是你觉得很正常,或与你无关?你对吃到肚子里的动物的肉感到愧疚吗? 以“合法”的种族歧视制度(DEI)去获取“社会正义”,而不产生新的不公,有多大可能吗,你论证过吗?
@aabbccogla
@aabbccogla 2 ай бұрын
​@@lalacat2001bt 我没有这么说。我也不认为任何人需要为他们的长辈做过什么而一直保持歉意和愧疚。道德责任和历史责任是两码事。 DEI有它的问题,但它也确实解决了一些被边缘化族群的教育问题,尤其是那些历史上被排挤的群体,导致了长期以来教育程度低和阶级差异。如果我们不去看历史而只看眼前,认为只要不排挤他们了就公平了,这等于忽视了长期以来因排挤造成的阶级差异,那么如此发展下去,只会拉大阶级差异而造就更多的不平等。 至于你说的DEI造成新的不公,确实如此。但我以为,“社会不公”不是DEI造成的,DEI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而打的一块补丁,结果它在解决不公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不公。这说明存在更大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或是某种逻辑,认为只能让一些人获取优势而让另一些人处于劣势。那么面对这个更大的问题,DEI是无法解决的,甚至可以说,DEI是这种逻辑下的一个产物。而想要解决它,则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
@francodeercow
@francodeercow 2 ай бұрын
范姊好棒🎉會持續關注范姊做的新聞報導❤ 吉娃娃一切順利喔
@semian8018
@semian8018 2 ай бұрын
Peter應該是范姐邀來的所有人理我認為最有趣的一個了,非常喜歡 24:24 的那段理論
@abcdggd1943
@abcdggd1943 Ай бұрын
問到有關中國的事,大家會變得不敢講真話,這代表了什麼呢?代表台灣不是民主自由的地方,代表台灣已經被綠營搞壞了,可悲啊
@user-sd1xk6gu9x
@user-sd1xk6gu9x 2 ай бұрын
竟然?! 他在台灣
THEY WANTED TO TAKE ALL HIS GOODIES 🍫🥤🍟😂
00:17
OKUNJATA
Рет қаралды 2,2 МЛН
Increíble final 😱
00:37
Juan De Dios Pantoja 2
Рет қаралды 104 МЛН
Получилось у Вики?😂 #хабибка
00:14
ХАБИБ
Рет қаралды 5 МЛН
Они убрались очень быстро!
00:40
Аришнев
Рет қаралды 3,6 МЛН
He EXPOSED Everyone in front of 50 MILLION people #kattwilliams
14:44
Михаил Зыгарь и Максим Курников | Интервью BILD
34:32
THEY WANTED TO TAKE ALL HIS GOODIES 🍫🥤🍟😂
00:17
OKUNJATA
Рет қаралды 2,2 МЛ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