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т қаралды 46,776
西方哲學傳統中,為了理解世界,哲學家會努力研究哪些事物存在,彷彿只要把所有「在場」的事物都說清楚,那我們就可以全面把握世界。
自現象學以降,歐陸哲學的一大貢獻,正好在於反省這種「在場形上學」。哲學家慢慢發現,就算是那些「在場」的事物,其意義往往也有某意義上「不在場」的事物所參與構成;如果只看「在場」的事物,我們就無法整全地理解世界。
今集《__,在嗎?》,我們由胡塞爾、海德格等現象學家開始,再談沙特怎樣說「無」,最後說到德希達怎樣論說差異比同一更加根本。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甘朗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講師)
許家裕(波士頓學院哲學系博士生)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
特別鳴謝眾籌的贊助者與一直支持我們的會員。
日常動態 ➤ IG:bit.ly/2IljkYo
睇片自毒 ➤ KZbin:bit.ly/3m19Foo
閱讀文章 ➤ Website:bit.ly/3GosY5d
支持荼毒室、同我哋哲學互動 ➤ Patreon:bit.ly/3m4d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