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首楞嚴經卷1.七處破妄2.破轉計在外,3.破轉計潛根。

  Рет қаралды 53,510

Eng GitSeng

Eng GitSeng

Күн бұрын

第07.大佛頂首楞嚴經.卷1.七處破妄:2.破轉計在外,3.破轉計潛根。
七處破妄:2.破轉計在外。經文: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否?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七處破妄:3.破轉計潛根。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淨界法師專屬網站如下:
www.dhamiufa.org/
請安裝 Adobe Acrobat Reader 以利閱讀PDF 的講義檔。
首楞嚴經淨界法師宣講:全集講義資料下載網站如下:
可用指標在@處按左鍵下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下載專區
www.dhamiufa.or...
本集課程講義。
shurangamasutra...

Пікірлер: 17
@user-cd5rh1ij3t
@user-cd5rh1ij3t 2 ай бұрын
感恩師父,感恩大眾菩薩,平安吉祥。願以此聽聞、隨喜之功德,普皆迴向,願未學佛者,學佛因緣早日成熟,皈依三寶,建立正信;願已學佛者聞正法,遇明師,持戒精進修行。普願法界眾生,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不退成佛!願十方賢聖,不離不動本際,應化十方。願法界在迷眾生,返照本覺真心,徑登上品!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user-vc9zx5up6f
@user-vc9zx5up6f 2 жыл бұрын
覓之了不可得,沒有真實的體性,雖業果不失但業性本空,懺悔能乾淨因為妄想是無性的 頂禮 法師阿彌陀佛🙏
@sarettayap5727
@sarettayap5727 3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聽經功德迴向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gracechen8667
@gracechen8667 4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父慈悲開示!感恩師兄上傳!
@pantherfree5890
@pantherfree5890 4 жыл бұрын
楞嚴經實在是太精彩了,隨喜讚嘆!
@ford8519
@ford8519 8 ай бұрын
🙏🏻🙏🏻🙏🏻
@user-of8wf6fu8v
@user-of8wf6fu8v Жыл бұрын
頂禮師父
@xiqiangliang3314
@xiqiangliang3314 4 жыл бұрын
感谢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chicotiti8348
@chicotiti8348 2 жыл бұрын
妄想无自性,心也无自性,否则心就不能随缘生万法。心是一种功能,名之为心。
@enggitseng
@enggitseng 10 жыл бұрын
佛教對生命的看法,認為生命是假借因緣而生的,說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追根究底,那什麼是因緣呢?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明了的心,它是整個因緣的主導者。 我們可以這樣講,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念頭一動,這就是一個因緣。這個因緣從本經的角度來說,有二種差別:第一個是趨向「生死痛苦」的因緣、第二個是趨向「涅槃安樂」的因緣。本經把因緣分成這二部分。然而這二種的心態並不相同:一個依止的是『攀緣心』、一個依止的是『常住真心』。 所謂「攀緣心」:是說這個心的產生,是攀緣六塵境界而生起的。好比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為什麼出家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才出家的。」他的心是緣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的。不過,這會有一個問題,因為三十二相是生滅法,佛陀的身相會衰老、病痛、死亡、消失,所以這個心變成是一種生滅心。 既然是依止生滅心,就不可能成就堅固、不生滅的果,因為你的本質是生滅的。如果我們的心是由外境的刺激才產生的,本經的定義就叫做「攀緣心」。就是你因為一時的情緒,以這種心態來修學佛法,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縱然修集種種的善法,由於你的心都是向外攀緣,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常住真心」:第二種心態是你觀察這念心是清淨的,然後從清淨本性當中,發起菩薩的願力──一定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個心的產生是從內心發動出來的,這就是一種常住真心、真實的心,這個心是跟涅槃相應的。 所以,當阿難尊者啟請佛陀開示「首楞嚴王三昧」法門時,佛陀並沒有講法門,剛開始先不談法門,直講心態,先把心態調正了,才有資格談法門。其實真正的修行法門是在三卷半之後,才講到的;前面的三卷半都在破妄顯真,調整我們的心態。這地方佛陀先破妄─破除我們對於妄想的執著。 辛二、破轉計在外(分二:壬一轉計;壬二破斥) 這一科是破除阿難尊者輾轉的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於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是居在「身外」。蕅益大師說:其實這七科的破妄,都是在發明一個道理,就是「妄想無體」! 妄想它是隨境生滅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體;任何東西一定要有一個自體,才會有處所;既然沒有自體,當然就沒有處所。所以佛陀要阿難尊者迴光返照──這一念心到底在哪裡?你說你看到我的三十二相、,你發心出家,那你這一念心在哪裡呢?佛陀提問的目的,無非就是要阿難尊者迴光返照,觀照到心,本性是空寂的、沒有自體的。 前面阿難尊者執著這一念心就在身體之內,被佛陀所破斥;這個地方,他又輾轉計度是在身體之外。這當中有二科:第一是「轉計」,第二是「破斥」。先說阿難尊者所輾轉計度的相貌,本文有三段,先看「轉計」的部分: 壬一、轉計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阿難尊者講到心在身內,被佛陀破斥之後,感到很慚愧,就起立向佛陀頂禮,說:當我聽到佛陀說:我們這一念心不居身內,這樣的法音之後,。是什麼法音呢?就是『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既然我的心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那怎麼能夠說我的心在身內呢?如是的道理法音,我真實覺悟了。覺悟什麼呢?我知道我的心其實是居在身體之「外」,因為雖然我無法看到我身體裡面,但我可以看到外面的一切東西,可見得我這一念心是在外面的。 這是阿難尊者轉計的相貌,他把這樣的相貌,舉出一個譬喻: 【譬喻】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怎麼知道我這一念心在外呢?是什麼理由呢?譬如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當中,點上一盞燈光;這個燈光在房間點燃之後,必定先照亮室內,然後透過大門,再去照亮外面的庭園。換句話說,這個燈光的照了,是先照近距離,然後慢慢再照遠距離。房間裡面是比較近,外面庭園是比較遠,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他用燈光照射由近到遠的道理,來做一個譬喻。以下「合法」: 【合法】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一切凡夫眾生,這一念明了的分別心,沒有一個人能見到身體內的五臟六腑,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這個道理就像燈光一樣,因為置於室外,所以不能照了房間之內。如此的道理,應該是非常地明確,而沒有疑惑;如同佛陀所說的、正確圓滿了義的教法一樣,應該是真實而不虛妄的道理? 『得無妄耶』這句話,古德註解說:阿難尊者前面的回答非常肯定,被佛陀破斥之後,現在講話就比較有一點猶豫不決了,不是很確定,有請佛印證這一層意思,所以說「得無妄耶」?應該是這樣的道理而沒有虛妄的嗎?心中有著不確定的意思。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轉計「心在身外」的相貌。接著看第二段: 壬二、破斥(分二:癸一立例;癸二正破) 癸一、立例 「破斥」當中佛陀先安立一個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這時候佛陀安立了一個例子,說:這些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的比丘,剛剛隨從我到室羅筏城去乞食。乞什麼呢?去乞求摶食。因為古印度吃飯不用筷子,是用右手抓飯吃的,所以他的飲食是一糰一糰的。乞食結束之後,大家就回到祇桓精舍。這是將大眾的乞食過程做一個說明。 以下佛陀正式問阿難尊者,說:『我已宿齋』─佛陀已經吃飽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佛是法王,於法自在」,佛陀不需要飲食,所以在這個例子當中,必須把佛陀先簡別出來,跟阿羅漢有所不同,因為阿羅漢是需要飲食的。說:身為佛陀我已經吃飽了。在這麼多的比丘當中,假設在一千二百五十人當中,有一個人吃飽了,其他人都沒有吃,那其他人的肚子會有飽的感覺嗎?祂就提出這個問題,說「一個人吃,其他人會飽嗎?」阿難回答說:「不也,世尊」,這是不可能的。 什麼道理呢?這些大比丘雖然證得阿羅漢果,內心當中都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但是他們所依止的果報體是不同的。果報體是由業力所成就,所以阿羅漢入了三昧之後,他們的心都是跟我空相應;但是出定之後,有的阿羅漢長得比較莊嚴、有的比較醜陋,因為前生所造的業不同,所以軀命也不同。在不同的軀命當中,怎麼能說一個人吃飽,其他的人都能飽呢,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阿羅漢翻成中文叫做「無生」。他能夠證得無生,就是他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來生就不再受生了!但是不能說他「無滅」,因為他還要經歷一次的死亡。就是說,其實阿羅漢叫做「心解脫」-有餘涅槃,他的色身還沒有解脫,尚餘今生之果報身體。雖然說他的心已經跟「我空」的真理相應,觀察五蘊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只是業力的集合,剎那剎那業力的顯現;這樣一種動態的生命,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存在。但是阿羅漢的色身還沒有解脫,過去的業力還在主導他今生的色身,所以你看有些阿羅漢有時候也會生病、中暑。身為一個有漏的生命體,當然還是要飲食來資助,所以不能說「一個人吃飯,其他人都飽」,這是不合理的──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阿羅漢要是長時間沒有吃飯,他的色身也會死亡的。 佛陀先安立「一個人吃飯,其他人是不能飽」這樣的例子,再用這個例子的道理,來破除「心在外」的道理。 癸二、正破 【外不相干】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舉例說明】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正破邪執】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這一段正式的破斥,有三小段: 第一個、以身心相外,身心互不相干來加以破斥。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假設你這個「覺了知見之心」。所謂「覺了」是指前五識的了別,它能夠攝取五塵的影像;「知見」是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把前五塵落謝的影子加以分別,而產生很多的感受,有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同時也產生很多善惡的想法,這個是「知見」-第六意識。總而言之,這個「覺了知見之心」就是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我們不一定要把它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 假設說:這個明了分別的心,是居於身體之外,那會有一個嚴重的過失。什麼過失呢?就是『身心相外,自不相干』。身在心外、心在身外;你的身體在這個地方,你的心在外面,這樣子的話,身心世界不能產生互相的作用,就不相干了──當你的「心」有所了知的時候,你的色身就不能有感覺了;另一方面,當你的「身體」有感覺的時候,你的心也不能了知。因為你的心在身體之外,所以你身體的感覺不能傳遞給內心、你內心的想法也不能傳遞給色身,這就是所謂的「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這種道理就像前面說的,二個比丘,你吃飯他不能飽、他吃飯你也不能飽,這二個比丘是互不相干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吃你的飯、他吃他的飯。如果你的心是在外面,當你的色身有痛苦的感受時,你怎麼傳遞給你的心呢?你心在外面啊!那身心世界產生了隔礙,就不能互相產生作用,而會有互不相干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佛陀又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佛陀把祂的「手」伸出來,祂的手就像兜羅綿,又細又白,顯現給阿難尊者看,說:「你看到我的手嗎?」阿難尊者回答說:「我看到了!您的手就在我的前面,我用眼睛看到了。」佛陀說:「你用你色身的眼睛,去看我的手,有沒有把訊息傳遞給你第六意識的心呢?你心中有產生感受、想法嗎?」阿難尊者說:「如是,世尊!」有啊!我用眼睛看到您的手的時候,我的確有把這個訊息傳遞給我的內心;色身跟內心是可以溝通的,當我內心有感覺時,我就可以把感覺傳遞給內心,是可以的。 那這樣子就跟他前面所提示的宗旨相違背了,佛陀正式破斥了。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佛陀說:「當你的眼睛看到我的手的時候,你內心會產生一種歡喜、羨慕心,那表示身心世界是互相了知的、是可以相互作用的,這樣你的心怎麼說是在身體之外呢?所以前面所說的──你這明了分別的心,住在「身外」,這是沒有道理的。 既然你的心住在外面,這樣身心世界是二個個體,就像二個阿羅漢,你吃飯、他不能飽,他吃飯、你也不能飽,身心世界不能產生相互的作用,跟現實的情況不相符合。 照現實情況,身心世界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就像過去有一對母女,母親帶著小女孩在鄉村生活,後來遇到可怕的饑荒,沒有飯吃。這個母親一看:這樣死守下去就完了。所以她就拿一個布袋裝了很多的沙,把這個布袋綁起來,吊在樑的上面,跟她小女兒說:「妳不要緊張,這裡有一包米在這個地方,我要出去辦一下事情,我馬上回來,就用這個米煮粥給妳吃!」結果母親出去了七天都沒有回來。 隔壁的鄰居一看:「這個小女生都沒有吃飯,跑來跑去的。」就過來問是怎麼回事:「妳媽媽呢?」「媽媽出去不在了。」就問:「她走的時候有交待什麼事嗎?」「她說上面有吊一包米,回來的時候要煮粥給我吃。」這個鄰居就好意把這包米拿下來,結果布袋一打開,裡面全都是沙。小女孩一看到是沙,當下馬上氣絕身亡,立刻死了!因為她心中的願望被破壞了! 為什麼她剛開始不會死呢?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願望。一個人心中有願望,就可以滋養色身,所以身心世界是互通的。你的心中有願望,整個色身五臟六腑的運作就正常了,所以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就像一個人的心情,經常保持愉快、保持樂觀,這就是最好的補藥,因為它能滋養色身。 所以從現實來看,心會影響色身、色身也會影響內心;你身體要是不好,你的情緒也會比較躁動,所以身心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不能說心在外、身在裡面,不可以這樣講,不合道理的。 這是阿難尊者第二個執著,執著心在「外」,由此產生了『身心相外,自不相干』的過失,所以佛陀說這是沒道理的。 辛三、破轉計潛根(分二:壬一轉計;壬二破斥) 壬一、轉計 阿難尊者前面提出了心在內、在外,都被佛陀破斥了之後,他又提出一個看法說:原來我這一念心是潛伏在「六根」當中。 我們解釋一下。阿難尊者說:我能夠看到東西的這個眼識,是潛伏在眼根;能夠去聽聞聲音的這個耳識,是居在耳朵當中,乃至於第六意識是依止在意根當中。總之,我們的六識就躲在六根當中,當它跟外境一接觸的時候,六識就會出來活動;沒有事的時候,這個識就躲在六根當中;所以叫做「潛伏根中」。 但是以下的經文來看,它的主要重點是在「眼根」,以眼識潛伏在眼根來加以說明。看經文,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是「轉計」,第二個是「破斥」。先看「轉計」的相貌: 【轉計之相】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這一段是阿難尊者輾轉計度的相貌,說:佛陀啊,您講的話是很有道理的,正如您老人家所說的──「不見內故,不居身內」。這是第一段佛陀破除「心不在身內」的理由。那為什麼不在身內呢?因為我這個心,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所以心不在「身內」,這個很有道理。其次,「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因為我色身的感覺會影響我內心的想法、我內心的想法也會影響我色身的感覺,所以這二個是相互了知的。好比我的眼睛,看到您的兜羅綿手的時候,馬上就產生分別的想法,因為身心世界是不能分離的,所以心也不在「身外」。既然心也不在內、也不在外,我現在好好地冷靜思惟,已經知道在一個地方了。 這個是阿難尊者的「轉計之相」。以下佛陀就繼續的「徵問」它的處所,看經文: 【徵問處所】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佛陀恐怕阿難尊者含糊籠統,說他所知道的地方;佛陀這時候一定要把他妄想的根源找出來,否則阿難尊者就一輩子跟著妄想跑,所以佛陀就繼續追問說:「你說在一個地方,那這個處所在哪裡呢?」「處今何在?」阿難回答說:『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說我這念心,一方面看不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卻能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這念心看不到裡面、只看得到外面,我從這樣的道理去思惟,一定是潛伏在六根當中。 這裡,先把這個道理再解釋一下:阿難尊者所謂的「六根」是:以眼根來看,他認為我們眼根前面是開通的,後面是封閉的。你看眼球,它前面的門是打開的,後面的門是關閉的。這一念心是住在眼根,所以它怎麼樣呢?看出去很清楚;但是往後看呢,因為眼根後面的門是關起來的,所以看不到後面。 為什麼見到外面、而不見到裡面呢?因為它潛伏在六根當中;這六根,好比耳根也是一樣,我們耳朵只聽到外面,聽不到裡面,因為它前面的門是開通的,後面的門是關閉的。 以下阿難尊者也講出個道理和譬喻,借事顯理,他說:假設有一個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這個「瑠璃椀」就是我們現在用玻璃所做的眼鏡,拿這個眼鏡來合他兩眼之上。這個眼睛上面雖然有物質、用眼鏡來相合,但是彼此之間卻不互相障礙。就像戴眼鏡,看東西也是看得很清楚,這個眼鏡不會障礙眼睛,還看得更清楚。『彼根隨見隨即分別。』這就好比是我的心,住在眼「根」當中一樣,我的眼根往九十度轉時,我的心也跟著我的眼根,看到那個地方;我的眼根往右邊轉時,我的心也跟著我的眼根往右邊看。所以這個很清楚,心是住在眼根當中,絕對沒有錯的。眼根怎麼去見,我的心就怎麼分別;所以我的心一定是潛伏在眼根當中、我的耳識潛伏在耳根當中,是這個意思。 這樣,他就能夠挽救前面的過失,您說心在內、在外都不對,在內──為什麼見不到五臟六腑;在外──身心又互不相知;那潛伏在根中,就能夠挽救前面二種過失。繼續看第三段,說明它的理由: 【脫前二謬】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這個地方就正式來挽救、或者說是脫離「內、外」的過失。阿難尊者說:我這個覺了能知之心,既然不見身內種種物,那一定是潛伏在眼根;『分明矚外無障礙者』,它一方看不到裡面、一方面看得到外面,那當然就是在「根」裡面了,因為這個眼根它前面是開通的、後面是封閉的,所以心住在裡面就跟著眼根跑,眼睛看到什麼,心就跟著眼睛走,這個就是我心的處所。這個是阿難尊者執著的一個相貌,先將它表達出來。我們看佛陀怎麼「破斥」: 壬一、破斥(分二:癸一立例;癸二正破) 癸一、立例 「破斥」當中,佛陀也是先立個例子,再正式的破斥。先看佛陀所安立的例子: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 佛陀安立一個例子說:「正如你所說的道理,你說我這個明了分別心,是潛伏在眼根當中,那這個時候「眼根」跟「心」的角色就像「瑠璃」跟「眼睛」的角色一樣。當瑠璃這個眼鏡戴上去時,眼睛在後面、眼鏡在前面,就好像眼根在前面、心在後面一樣。用這個戴眼鏡的人來看事情。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這個人用眼鏡合上雙眼時,這個戴眼鏡的人去見山河大地,他能見到山河大地,但他看得到這個眼鏡本身嗎?眼睛能夠看得到眼鏡嗎?」阿難尊者回答說:「如是,世尊!這個人既然把眼鏡戴上去了,他看到山河大地,當然應該也可以看到眼鏡的。」這是一個例子,因為你眼鏡在前面、眼睛在後面,所以他看出去一定先看到眼鏡、再看到山河大地,這個道理很清楚的。好,以下佛陀就加以破斥了: 癸二、正破 【難問】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雙破】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這地方的破斥有三段:第一段是一個「難問」。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你這個明了分別的心,是潛伏在眼根當中,就好像瑠璃眼鏡戴在眼睛上面一樣,這樣子的話,我們這一念心透過眼根去看山河大地,為什麼你就看不到眼根呢?」意思是說:你應該先看到眼根,就像你戴眼鏡去看東西,應該先看到眼鏡、再看到山河大地。同樣的,我們這一念心去分別萬法時,你應該先看到眼根、再看到山河大地才對啊。先「難問」,然後再「破斥」。 這個地方有二種情況:假設你說你看到了眼睛,那就有問題了,因為『眼即同境』,本來眼根是「能見」,好比我的眼根看到花,我的眼根是能見、花是所見,現在眼根被你看到了,那糟糕了,眼根變成「所見」,眼根就變同外境不得成隨。眼根變成所緣,既然變成所緣跟你就沒有關係了,那就跟前面的過失一樣,心在外了;眼根變成是你身心世界外面的東西,那身心就不能相隨了。 就像你的眼睛看到花,你就知道:這是一朵花,講出花的名稱,表示你的心跟眼根是互通的。但是如果眼根變成一個所見,變成外境了;那你的「心」跟「眼根」就不能相隨了,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你說你看到眼睛,不合理。 假設你的心看不到眼睛,那你怎麼能夠說:你這一念心是潛伏在根裡面呢?就像「瑠璃合」一樣呢?如果你的心潛伏在眼根,一定先看到眼根、再看到山河大地!所以你說不能見也不合道理。『是故應知』,結論:你說這個覺了能知之心,潛伏在根裏如瑠璃合,是不能成立的。 這地方的道理我們解釋一下:《唯識學》把所有的因緣所生法,分成三個重點:「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一個人會造業,一定是要六根跟六塵接觸,比如說眼根接觸到色塵,這時候產生一個眼識,眼識再知會第六意識,「哦,這朵花很漂亮!」由於「根、塵」的碰撞,就把「識」創造出來,這個觀念《唯識學》是同意的。好比我們耳朵聽到聲音時,我們的「識」就產生出來;我本來沒有了別的功能,突然間聽到聲音,誒,了別的功能就出現了。 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的是:這種了別的心我們叫「緣影之心」,它是攀緣六塵影像的心,當影像消失時,你的心就消失了。所以古德說:「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你問說:誒,它從什麼地方來?它沒有從什麼地方來。那你說:我剛剛聽到聲音的時候很高興,現在聲音消失了,我前面那個音聲了別的心識也消失了。那它到哪裡去了?也沒有往其他地方去了──來沒有地方來、去沒有地方去。但是當下眼根去攀緣色塵、去碰撞色塵的時候,它真的有一個明了的功能出來,所以佛法講「緣生緣滅」是這樣子的。 「緣生緣滅」這句話的道理,可以從二方面來談,後文還會詳細解釋。意思是說:「作用是有的」。作用你不能說沒有,你說「誒,我剛剛去拜佛」,你為什麼能夠去拜佛呢?當然是我的眼睛看到佛像,「這尊佛像很莊嚴」→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第六意識,產生恭敬的心→這個心再主導我這個身體去拜佛。簡單說:我的「根」接觸「塵」去創造一個拜佛的、虔誠的「第六意識」。這樣子就叫「緣生緣滅」,生滅法。 那拜完之後,你說剛剛拜佛的心,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了。但是怎麼樣呢?「作用」並沒有失掉-那個業果並沒有失掉。佛陀所要破的就是──那個心是「沒有自體」的,雖然說它沒有真實的體性,但是它的確是「有作用」。如果我們連作用也否定,那世間上就沒有因果了,因為你每一次的造業都是生滅法嘛。你剛剛念佛的時候也是一個生滅心在念佛,但是當佛號消失的時候,你那個心也不見了。 所以應該說:心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它的自體是沒有的。我們要破的是那個「覓之了不可得」的那個自體。如果你今天不把這個妄想的根源找出來、沒有把它拔掉,那我們就一直跟著妄想走。 我再講一次:妄想最怕我們去找它的根源! 我們從來沒有去問這個妄想:「你從哪裡來?」 「你從哪裡來」我們從來沒有問過;所以當妄想生起時,我們就習慣跟著它走。 這時候,以《楞嚴經》的觀念來說:你應該等一等,先看它的根源在哪裡?你迴光返照──誒,這妄想沒有根源的!沒有拜佛的時候,我那個拜佛的心找不到,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當拜佛的時候,真的是有拜佛的心態;等到我拜完後、結束了,剛剛拜佛的心也覓之了不可得──還沒有生出之前沒有處所,正在拜的時候也沒有處所,拜完的時候也沒有處所。那只有什麼呢? 只是一種剎那、剎那生滅的作用在造業,這個是有的! 那《楞嚴經》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覓之了不可得」之後,才能夠看到妄想的相貌──原來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只是一種因緣的作用!這時候,我們會產生一個什麼效果? 諸位想想看:當你迴光返照,發現原來妄想沒有根的,你從今以後「不隨妄轉」了!不是你主導我,是我主導你,我要你怎麼樣就怎麼樣。 一個人會造業,一定先有一個想法,這是沒有錯的,要有一個感受,也是沒有錯的;問題是我們不能讓想法來帶動我們,我們要帶動的想法。所以我們有二種情況:第一個、心隨妄轉,第二個、心不隨妄轉。 這個重點就是你要把妄想的根源找到,它怎麼樣?覓之了不可得,它沒有真實的體性。沒有真實的體性好處太多了,光是「覓之了不可得」,在修行當中你就有很大的進步了: 第一個、從今以後你看到妄想,你知道它不真實,只是一個因緣的作用,你不再那麼害怕。我們在對治煩惱的時候,常常會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我們能夠斷盡一切煩惱?我講實在話,假設每一個煩惱,貪欲的煩惱、瞋恚的煩惱都有真實的體性,我們沒有一個煩惱可以斷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因為它有真實的體性,你就斷不了,頂多把它壓下來而已。 我們頂多怎麼樣?用石頭把它壓住,你不要動,只能這樣。但是我們看到很多聖人,真的是把煩惱斷掉了,那表示他沒有自體才能夠斷。這是第一個,就是:觀察這個煩惱本性是清淨的,所以可以斷煩惱! 第二個、有助於我們懺悔業障。為什麼我們造了這麼多的罪業,還可以懺悔呢?因為:我們當初在造業的時候是:「一念的妄心」攀緣「妄境」,產生的業力也是虛妄的,所以說「業性本空」。當然它的業果是不失,但是業性本空,所以我們相信一定可以懺悔清淨。因為妄想是無自性的。 總之,阿難尊者示現的樣子,完全跟凡夫一樣,不斷地提出很多很多的轉計,經佛陀一番再一番的破斥。假設阿難尊者太聰明的話,第一次就開悟了,那我們就看不到佛陀後面的破斥了。所以阿難尊者必須像凡夫一樣不斷的轉計,由佛陀來破斥,後世的弟子才能夠看得更清楚,原來妄想是沒有自性的!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G31Independent
@G31Independent 9 жыл бұрын
諸位大德,我生性愚昧,從法師第06.首楞嚴卷 至 這第09.首楞嚴卷以佛陀所解說的,始終不能明白,這會不會我以今天的科學知識對頭腦的認知,及眼球神經,觸覺神經對大腦的影響,而不能明了? 佛經所說的真心似乎巳超過腦袋的念頭? 若以我們現時的科學知識,佛陀又會怎樣破解我的迷妄????
@boonseongooi4950
@boonseongooi4950 7 жыл бұрын
Rick Brown 你不應該以世間的学问來理解佛法.
@G31Independent
@G31Independent 7 жыл бұрын
Boon大德,以我愚見,楞嚴經中佛破解迷妄的解識,全是以當時的世間学问來引証佛法.若我們不能以當世学问來理解佛法,那佛教豈不變成「盲信之教」?
@user-vv1fq1ki2v
@user-vv1fq1ki2v 5 жыл бұрын
能見與所見都是虛妄的 當處出生 隨處滅盡 真如本性則是如如不動的
@jenniferjin2826
@jenniferjin2826 4 жыл бұрын
Rick Brown 尸体也有头脑,也有神经系统,为什么不起作用?
@SC-zo9mr
@SC-zo9mr 3 жыл бұрын
破转计潜根在这里很重要。你认为的眼识在眼角膜,视网膜,玻璃体,视觉神经,乃至脑袋的哪一处吗?上述的生理结构缺一不可,但眼识不处于任何上述的部位中。如果说眼识究竟在大脑里,你我理应看得到视觉神经,视网膜,眼角膜等等。如果说眼识处于视网膜,那么为什么干预视觉神经甚至是大脑会导致你失去视觉?
The FASTEST way to PASS SNACKS! #shorts #mingweirocks
00:36
mingweirocks
Рет қаралды 13 МЛН
طردت النملة من المنزل😡 ماذا فعل؟🥲
00:25
Cool Tool SHORTS Arabic
Рет қаралды 33 МЛН
Seeing Through: The Only Way to Letting Go
1:35:07
金菩提宗師 Grandmaster JinBodhi
Рет қаралды 143 М.
隨佛尊者開示 : 如何檢驗煩惱的度越
54:47
原始佛教 中道僧團
Рет қаралды 33 М.
02 收攝六根觀呼吸1--4階 57分鐘
56:40
KongHai SG
Рет қаралды 83 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