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video

千萬別走錯道!不同顔色的光決定投胎哪一道!

  Рет қаралды 48,821

靜雅佛音

靜雅佛音

Күн бұрын

Пікірлер: 150
@user-hb8jk2zp9d
@user-hb8jk2zp9d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兄分享~~我的父親剛過世,還在49天內,我會努力幫他做功德+誦經迴向,期願我的父親能~往生極樂,一切無礙,南無阿彌陀佛
@emdchen3489
@emdchen3489 Жыл бұрын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真信切願,萬緣放下 老實念佛,求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siuchi2866
@siuchi2866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
@hgfchan-3735
@hgfchan-3735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siuchi2866
@siuchi2866 Жыл бұрын
@@hgfchan-3735 阿彌陀佛!❤️🙏
@chuchuchu5762
@chuchuchu5762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user-ir5cs5wo1n
@user-ir5cs5wo1n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佛🙏感恩法🙏感恩僧🙏感恩十方一切眾生🙏南無阿彌陀🌺🙏🙏🙏🌺
@jingyafoyin
@jingyafoyin Жыл бұрын
各位蓮友對不起,在16分鐘有一個音頻口誤,末學說成是“阿羅漢之淡綠光” 正確的應該是“ 阿修羅道之淡綠光”。下次一定注意,阿彌陀佛
@timfan195
@timfan195 Жыл бұрын
姐..,小事..,问题不大,,吉祥如意.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師兄分享《俱舍論》這部佛教的知識寶庫🙏這是印度世親菩薩所著的一部大論🙏實質性地探索了人從離世的一刻起直至下一世的開始所經歷的過程!現在末學想談一下我們生前在這方面的努力方向與方法!就借我們尊敬的淨土宗導師淨空老和尚的開示:"一切法不離自性,身心清淨淨土 顯現!一念歸真遠離時空當下即是!沒有時間~現在就是!沒有空間~ 此處就是!如果你不知道不承認不明白自性清淨是本體!心現識變沒有你的分!你決定見不到!你只能隨妄而現(平生之業)生平念貪變鬼!念嗔變地獄!念痴變畜生!念鬥爭變阿修羅!等等🙏五毒是非常之可怕!去五毒大吉祥!總之佛號一定要比貪嗔癡多才穩妥!阿彌陀佛🙏🙏🙏
@user-lr9pk4kf5d
@user-lr9pk4kf5d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阿彌陀佛🙏🙏🙏
@thoingchan6692
@thoingchan6692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lamxuong3653
@lamxuong3653 Жыл бұрын
菩薩現廣長舌相,教化眾生,如楊枝甘露,遍灑三千世界,我輩愚蒙,同沾法雨。多謝賜教,南無靜雅菩薩摩訶薩!
@Xinjingtu
@Xinjingtu Жыл бұрын
《普被上中下,若聖者若凡夫,一切根機的無上念佛妙法 · 印光大師文鈔白話解》 念佛的宗旨,是生起真信(即信),發起切願(即願),專門執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者,是念佛的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的意思就是把念佛的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收攝意根;口裡必須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收攝舌根;耳朵必須聽得清清楚楚,就是收攝耳根。這三根被收攝在佛號上,那麼眼睛決不會亂看。念佛時,眼睛應該垂簾,就是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根既然被收攝了,鼻子也不會亂聞,那麼鼻根也被收攝了。身體必須恭敬,那麼身根也被收攝了。六根既然被收攝而不散亂,那麼心中沒有妄念,只有佛念,這才是淨念。六根如果不收攝,雖然也是在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能夠常常都攝六根而念佛,就叫做淨念相繼。能夠常常淨念相繼,那麼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都可以漸漸得到了。 (文鈔續編《复幻脩大師書》)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普被上、中、下,若聖者若凡夫,一切根機的無上妙法啊!必須知道都攝六根,注重在聽。即使心中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中一起念,就有聲音之相。自己的耳根,聽自己心中的聲音,仍就是明明了了。果真能夠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那麼六根全都歸於一。與修習那些其他的觀法相比,是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的。 (文鈔續編《复楊煒章居士書》) 念佛的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正當念佛之時,收攝耳根仔細聽,就是收攝六根的下手之處。能夠專心仔細聽,與不聽而散亂念,功德相差非常懸殊。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的人都可以用,都可以得到利益,有利無弊,應該讓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來修。 (文鈔續編《复張靜江居士書》) 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方法。念的時候,無論出聲、默念,常須攝耳諦聽。這是融合了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的二種義理並一同修習。返聞只是屬於自力,返念兼有佛力,這個利益就大了。心念屬於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屬耳根,眼皮下垂,即見鼻端,那麼眼、鼻二根也收攝了。五根既然同歸一句佛號,身根哪有不恭敬嚴肅的道理呢?所以應當知道都攝六根,下手之處在聽。能夠都攝六根,那麼心識凝靜而不浮散,就名為淨念。因為六根既已收攝,雜念妄想便自然消除的緣故。淨念又能夠常常相繼,無有間斷的話。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很快得到了。所以下面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大勢至菩薩,用來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方法。實在是三根普被,有利無弊。果真肯依照這樣來修,必定有觀行即(證外凡位)、相似即(證內凡位)等利益可得啊! (文鈔三編《复張曙蕉居士書八》) 所說念佛妄想多,應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不要令它空過,久而久之,心自然歸一。這是念佛最妙的方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就是都攝六根的方法。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了都有益無弊。凡是一切人,都用攝耳諦聽來告訴他。 (文鈔三編《復拜竹居士書三》) 念佛的人,應當至誠恭敬,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真能夠如此,縱然不能完全沒有一絲妄念,然而也不至於太過厲害。有很多人只圖念得快、念得多,隨口滑讀,所以沒有效果。若能攝心,才可說是真念佛人。現今的人念佛,大多都不肯認真念,所以沒有效果。 (文鈔續編《復又真師,覺三居士》) 信願行三資糧,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決。知道綱要、秘訣這二者,就不必再問人了。 (文鈔三編《復明性大師書》) 十念記數念佛法 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念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像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 所謂十念記數法,就是當念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隨念隨記,不可以掐珠,只能憑心記。如果一次記十句困難,可以分為兩氣,那就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這樣念還是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應當自然可以得到了。 須知這裡所說的十念,和晨朝十念,攝受妄想則相同,然而它的功用卻大不一樣。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晨朝十念法,只有晨朝十念還可以,如果二十念、三十念,就會傷氣成病。 此十念法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也是這樣記。這種辦法不但能除去妄想,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一點不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適宜。和掐珠記數這個方法比較,利益是天地懸殊的。掐珠記數則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則身逸而心安。只是作事的時侯,或許難以記數,就可以懇切地一直念下去。作事完了仍然恢復攝心記數。那麼百千萬億念頭,都會匯歸於一句佛號中了。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們這些鈍根人捨去這種十念記數法,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是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個攝心念佛的方法是既可以淺,也可以深,既可以小也可以大的不思議的方法。我們應當仰信佛言,不要以自己的知見達不到,就心生懷疑和疑惑,使多劫善根因疑惑而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際利益,這實在是悲哀啊。 掐珠念佛這個方法,只適用於行走和站立這兩種時候。如果靜坐養神,由於手動的緣故,不能夠安神,久而久之就會受病。這個十念記數,行住坐臥都非常適宜。只是臥時只適合於默念,不可出聲念。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受病。這是要切記切記的。 (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chunfc8423
@chunfc8423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user-bu5on9oj4y
@user-bu5on9oj4y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aprilwong8615
@aprilwong8615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enghongloh1165
@enghongloh1165 Жыл бұрын
真誠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user-vx1ws5lo8i
@user-vx1ws5lo8i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DannyChen-jl2hj
@DannyChen-jl2hj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user-pb6nm4hp9v
@user-pb6nm4hp9v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te9lt3bx3h
@user-te9lt3bx3h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阿彌陀佛🙏
@user-cz9kf8sj5u
@user-cz9kf8sj5u Жыл бұрын
吾問可有我 笑之何謂我 不生滅緣起 菩提圓滿之
@user-hu6qs4sc2p
@user-hu6qs4sc2p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hangkeongong2126
@hangkeongong2126 Жыл бұрын
信者能往生,真实不虚,阿弥陀佛🙏
@LiuLu0812
@LiuLu0812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aaronngo148
@aaronngo148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thuando3306
@thuando3306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bsq6779
@bsq6779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tanmayhoon6085
@tanmayhoon608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Chin Ya师姐阿弥陀佛🙏🙏🙏
@lowchintiong7772
@lowchintiong7772 Жыл бұрын
合十 南無阿彌陀佛
@henrychoi7439
@henrychoi7439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阿彌陀佛🙏🙏🙏
@user-lw6vl6mb5g
@user-lw6vl6mb5g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hangkeongong2126
@hangkeongong2126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lowweiloong9515
@lowweiloong951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user-gf3ff6od3e
@user-gf3ff6od3e 7 күн бұрын
感恩❤阿彌陀佛
@lok7881
@lok7881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agneslam8259
@agneslam8259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分享
@tangchuekee3343
@tangchuekee3343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我听观世音菩萨开示过死后要跟着最强的黄光 不要跟弱的, 原来浅黄光是人道,越强的黄光是回家之路❤然后经过强黄光后会有一条恐怖之路,但那也是吓吓我们,希望我们回头是岸❤希望大家也一起回家❤❤
@user-gv6um3tr3g
@user-gv6um3tr3g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的分享,我媽媽也在中陰身,我有開師兄們念佛的
@weiyanwei4575
@weiyanwei4575 11 ай бұрын
阿弥陀佛❤感恩老师的分享
@chromebook1452
@chromebook1452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靜雅師兄分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靜雅師兄慈悲🙏🙏🙏
@user-kk9tz9gb1q
@user-kk9tz9gb1q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
@user-ni8fc1jt7t
@user-ni8fc1jt7t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南無阿彌陀佛
@user-tf1go5ch6r
@user-tf1go5ch6r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靜雅師兄 謝謝慈悲分享
@cheongsiewkin5747
@cheongsiewkin574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
@qiansun3073
@qiansun3073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平安快樂💯🧧 ♥️🥰♥️😊♥️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年年有餘♥️多子多孫♥️😊♥️💯子孫定成聖賢 💯♥️♥️
@yeemanchan2498
@yeemanchan2498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wallacebmx5
@wallacebmx5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兄慈悲分享 阿彌陀佛🙏
@hiukwankwok9877
@hiukwankwok987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lukchi3678
@lukchi3678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shareenong4977
@shareenong497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user-el5qz1tg5j
@user-el5qz1tg5j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cc1963hkg
@cc1963hkg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Person-under-the-tree
@Person-under-the-tree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wah-lanchan-vp3fg
@wah-lanchan-vp3fg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静雅师兄❤南无阿弥陀佛🙏🙏🙏
@IwanSetiawan-ol5jg
@IwanSetiawan-ol5jg Жыл бұрын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a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a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a 🙏 Namo Amitabha Buddha 🙏 Namo Sakyamuni Buddha 🙏 Namo Bhaisajya guru Buddha 🙏 Namo Bodhisattva Maitreya 🙏 Namo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 Namo Bodhisattva Mahasthamaprapta 🙏 Namo Bodhisattva Samantabhadra🙏 Namo Bodhisattva Manjusri 🙏 Namo Ksitigarbha Bodhisattva I take refuge in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May all being be happy, in the end of life be reborn together in the Western Pureland Sadhu sadhu sadhu
@gongnyukhiong7217
@gongnyukhiong7217 Жыл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
@user-np6cm3lj4d
@user-np6cm3lj4d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alicechin8577
@alicechin8577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psyen6817
@psyen6817 Жыл бұрын
神識在五趣中徘徊,根據無始劫以來的業力決定未來往何處。 阿彌陀佛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这是从业力角度來说。若有善缘,中阴可因念力,愿力解脱。
@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gwekhtbmlq-qqwjjertgxjrjua4515
@gwekhtbmlq-qqwjjertgxjrjua4515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弥陀佛,南無阿弥陀佛,南無阿弥陀佛。
@lyesweechan534
@lyesweechan534 Жыл бұрын
Thank you so sister may i see more english subtitle in your dharma saddhu!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We are training over a dozen editors. Hard to find someone literal in both English and dharma, dharma terms.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 ♥️語善♥️視善♥️行善 ♥️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意即:「其人有聰明才智,又能夠深入觀察,卻使自己陷入死地的,這種人大多是喜歡譏笑批評他人。) 宋朝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走路,我就隨手將它擺正;又如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公卿將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自然就會得利益。」 後漢的管寧,遇到窮困的親戚或鄰居,家中米糧不夠,管寧必會分送食物救濟他們。遇到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說悌道;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道。他的容貌謙恭言語柔順,能夠藉事勸導人向善,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人柔順,有人剛強;有人謹慎保守,有人豪放縱情;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興風作浪。在遇到事情時,對是非判斷各有不同,總要看情況來圓滿其事。勿因自以為是,要對方必合我意,豈不又起爭執?即使有不合情理之處,讓人不忍旁觀,也只能心平氣和婉轉勸導,能做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現在有許多親兄弟相互失歡,有些事情本是微不足道,最後卻弄到無法化解;只因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讓。如果其中有位較賢明的,甘願自己吃虧,能先低下心氣,先侍奉應承對方,主動與對方說話;則彼此就會開始應答,漸漸地恢復和好,像以前平時一樣。 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我認為骨肉至親之間,只應講情不應講理;如果一味地執著於理,必然會傷到感情,而傷到感情就不合理了。」 有人問宋朝的程子說:「事奉兄長已盡到情理,卻還得不到兄長歡心,那該怎麼辦?」程子回答:「只要以至誠心盡到孝敬,並不需刻意表明自己心意就可以了。」又問:「應要如何對待弟弟?」程子說:「只要誠心盡到友愛就可以了。」 宋朝的法昭禪師有一首偈子說:(意思是說:同一血氣的兄弟,就像樹木枝葉一樣各自發展,不要為了一些言語意見不同而傷感情。每次再相見時,人就老了一回,世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再當兄弟?兄弟同住一起只要能忍就平安,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目前自己生了兒子又是稱為兄弟,自己要做好榜樣給兒孫們看齊。) ♥️友悌♥️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 古人說:「薄待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薄待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因為樹木的根若有虧損,它的枝葉必會敗壞。」 隋朝時有位僧人,年紀已有一百多歲,曾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可以讓我盡力時,我沒有不盡心去做。貧僧今生能通達佛法真義,又能活得長壽,這都是因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損福折壽。」 文昌帝君說:「讀書人隸屬於我薄冊管轄的人,都從「敬重文字」中得來。」 明朝的陳薦夫先生說:「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餘錢財,有智慧的人施捨不望回報的厚德,使將被殺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脫困延命;使其驚駭無望的魂魄,能在瀕臨滾燙的鍋鑊上得救。這種功德,有三種是不固定放生,有的是對生物放生,有的是對人的放生,有的是自我放生。 凡像這些放生事情,隨著機緣及個人能力,選定適當時機去做,千萬不可以為殺害小動物就不是傷害,也勿以為放生小動物就沒利益。不要因怕勞煩而阻絕放生善念,不要因價錢談不攏而放棄放生善緣。 所以只要放下殺生,必定就能長生。 對人也應關懷。有些人受連累情況值得憐憫,有些人受冤枉或困窮未能受到救助;有些人遇到盜賊水火等災厄,有些人受疾病侵害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經商失敗無法生活,有些人積欠賦稅無法償還想自殺。這些人如能以財貨幫他們打開生路,設法幫他們處理事情就能夠使他們脫困。這種人我來給他們放生,這比對動物的放生,更應去關心。所以回想我過去窮困時,希望別人救助的心態,自會感同身受盡力去關照;推想他人救護我時那種感恩心,自然心中就有功德歸屬感。」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隻黃雀被凶猛的大鴟鴞撲擊,掉落到地面;黃雀受傷跌落地後,又被群蟻圍困。楊寶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羽毛恢復後,立即將牠放走 有一天晚上,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仙島途中,經過此地遇到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要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讓你子孫將來作官都作到三公的高位,而且操守就跟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操守非常清白,當時確時沒人能跟他們相比。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從小父親過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十二歲時,就被魏廣平王徵召為督撫的軍事參謀。家中富有,曾經出幾千石粟米借給鄉人濟困;剛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糧的人家,把借據全都燒燬,並說:「債務都沒欠了。」來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糧種子分給窮人,因而救活許多人。有人死亡無錢埋葬,就幫他們埋葬。當地農民對他感恩載德,有人就稱讚他的陰德,李公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你已知道,怎可說是陰德?」有一天,士謙夢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所積的陰德,要使你的後代昌盛無比。」 玄天上帝說:「遇到他人患難顛沛時,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薦祖先,下可福蔭兒孫。」又說:「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樣都是用手;陷害人與讚歎人,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關夫子(即關公)的訓文說:「願上天常生好人,願世人常行好事,願嘴巴常說好話。」 《易經》說:「聖人能以委曲的方式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放棄不救的人;也常善於救物,所以沒被廢棄的東西。」 東嶽大帝說:「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看不出它在生長,其實每天都有增長;作惡有如磨刀的石頭一般,雖然看不出它在減損,其實天天都在虧蝕。所以禍福都在暗中移轉,而迷惘的人則無法察覺。」 清朝崇明島(在長江入海口)的黃永爵,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斷定他一生都沒孩子,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快翻了,黃永爵就急忙拿出十兩銀子,雇買漁船去搭救,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他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相術家稱眼眶下的紋是積陰德而來),一定是累積很大陰德,不但會有兒子,且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活到九十幾歲才善終。 慈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積德累功的君子,不但要親愛自己親友,對人們也要仁慈,而對慈心所到之處,又應要擴及到萬物。 《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意即:想要大地平坦,首先要平心地,眾生心平,大地就平)。」 有位鄭鄰暴斃,到了冥府因為冥吏捉錯人,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向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後,要認真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從前江陰(江蘇無錫市之北),有兩位讀書人奉命修訂縣志,見到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蹟,就將她們刪除。當地城隍廟的道士,夜晚聽到兩位婦女向神明哭泣說:「我們兩人一生苦守貞節,死後被載入縣志,現在卻無故被人刪除。」神明說:「這兩位讀書人本可考上甲科進士,既然掩蓋別人節義事蹟,理當削除他們官祿。」二位婦人聽後,就哭著拜謝離去。到了隔年應試時,兩人果然成績太差,而被削除廩生俸祿,因此氣憤憂鬱而死。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kongwahgan2644
@kongwahgan2644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师兄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lsl8965
@lsl8965 Жыл бұрын
🙏🙏🙏
@user-qu9li4jh5p
@user-qu9li4jh5p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師兄慈悲分享 功德無量 隨喜讚嘆 阿彌陀佛🙏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因對殺牛不以為然,神識體驗犁田苦楚 陳半痴先生述說這樣一件事情,清道光二十年,江西德興縣婺源地方某人,有一次跟隨眾人朝拜九華山,見寺廟大殿上貼有勸化世人的戒殺耕牛圖。他不但心中不以為然,而且出聲笑道:“我卻不能不吃牛肉。”誰知他話未說完,便撲倒在地,口中流涎不止。眾人皆知由於他的言語行為,冒犯了神靈,因而遭受懲罰。於是在地藏王菩薩座前,代他懺悔禱告。此人不久稍似甦醒,但是精神已成癲痴狀態,四面觀望,神態好像牛一樣,以頭到處亂撞。眾人只好將他綁在轎中抬回家去。 因對殺牛不以為然,神識體驗犁田苦楚 路過天寶村時,在他族人開設的私塾中休息,剛巧塾師回來,當晚將他解開系縛,緊鎖在室內。次日早上開門,只見室中書桌、床榻、書籍、稿件,散亂滿地,就像被牛角抵觸,被牛蹄踢過的樣子。 此人被帶回到家中後,家人齋請僧人,設壇立戒,發誓永不吃牛肉,並許願每年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聖誕日,虔誠朝拜九華山。經過十天后,此人神智才漸漸恢復,他突然驚恐地站起來說:“苦死我了,我親身犁田已有十多天了。”原來護法神,攝他的神識附在耕牛身上,讓他體驗犁田的苦楚。此人從朝拜九華山昏倒,直至神智恢復,大約經過了半個月的時間。
@neokianweejimmy4739
@neokianweejimmy4739 Жыл бұрын
Thank you so much Master Jing Ya💐🙏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平常人死亡時,的確有牛頭馬面用繩索捆綁靈魂 人死亡後都會有中陰嗎?中陰的情況如何呢? 大多數人都要經過中陰階段。平常人死亡時,在他眼前會顯現極恐怖的中陰景象:眾多閻魔使者,顯出各種凶狠形象,如牛頭馬面之類,它們用繩索、鐵鍊等捆綁死者,用各種兵器逼押至中陰界。在此境界顯現時,死者極為畏懼。 有大福德之人,閻魔使卒的顯現不會那麼恐怖,如果修行佛法有一定的證悟,此時會非常吉祥,去世者安住於證境中,安詳地度過這一階段。 我們知道自己都會死亡,大多數人也要經過中陰階段,如果自己真能記住這點,趁生前有自主之時,應該廣修善業,為自己中陰之旅積累可依恃的福德。當然,一般善法在中陰時只能給你一些慰藉,並不能讓你完全自在地擺脫這些恐懼。要完全做到生死無懼,必須要皈依三寶,懺除罪業,修持甚深正法,即使你不能即生證悟,但只要有真實皈依三寶的堅定誓願,亦能解脫中陰恐怖。 --《入菩薩行廣釋》
@richardwong9092
@richardwong9092 Жыл бұрын
🙏🙏🙏🙏🙏🙏🙏
@user-ph9uc7vh4b
@user-ph9uc7vh4b Жыл бұрын
老師好
@smhuang9696
@smhuang9696 Жыл бұрын
體光老和尚的事跡 這個地方是有些神奇。因一古桐樹內生長著一株柏樹,顧名思義,古來一直喚做桐柏山。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的山還真不算高,水也不算深,菩薩羅漢倒是應跡得不少。 文革時期,華夏大地,妖風肆虐,男女老少一時著魔,修羅橫行天下,光明被遮掩,真理被埋藏。體老的一領衲衣就是中華大地上唯一能看得見的聖教旗幟,唯一發光的佛種星火。他老人家是在空前絕後的法難期間,唯一未脫下僧裝的和尚。當時政府人員看他穿著僧衣進出,心裡很不是滋味。老菩薩說自己一生就這一件衣服,別人做的不合適。人家扭不過,只好派老和尚去太白頂茨溝山神廟看瓜田。他在那裡一住就是十五年,十五年裡發生了許多傳奇卻是真實的故事。 這裡講幾個簡單的事蹟,也是演誠法師親口講給我和慧覺以及雪善法師聽的。他曾在體老座下親聆圓音,又幾次在聽開示時聽到體老親自講述。 ⋯⋯比人還聽話的老虎 在山里住過的大德們幾乎許多都有與獅虎親切相處的經歷。蓮池大師就以老虎為座騎,在老虎脖子上掛一個籃子,悠哉悠哉地進出山林呢。福建承天寺的廣欽菩薩眾所周知,他去山里住山迷了路,就索性找個山洞在山里閉關不出來了。那天他找到一個山洞,剛坐下不一會兒功夫,一隻老虎就把尾巴伸進洞來攪來攪去。 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對它說:“你是畜牲,我是修行人,外面不好修,你把洞讓給我修行,我成道度你。”老虎聽了老和尚慈悲的法音,溫順得像隻貓一樣,乖乖地走出了洞口。老和尚又為它做了皈依。它每天爬在洞口像牧人馴養的狗那樣忠實地為老和尚護法,而且和猿猴們一起找來野果供養老和尚。老和尚數年來就是吃它們供養的野果子在深山里修成道的。 話說回來,體老菩薩隻身住在深山里自然而然就與老虎有了法緣。當然這一定也是老虎多劫善根熟透,幸遇菩薩而得度。一天下午,好清的山風,陽光裡樹葉像彈跳的音符颯颯地響,樹上奔來躥去的松鼠和鳥兒們捉著迷藏,清溪潺緩流淌,蜂蝶們在花瓣上不停地舞著,唱著。茅蓬旁的青石上老和尚在禪定。突然,林子裡嘩啦啦一陣亂響,一隻老虎追著兩頭野豬躥出森林直奔茅蓬而來。 老和尚巍然不動。野豬一頭扎進茅蓬躲了起來,老虎站在老和尚面前疑惑地看著。老和尚慢慢睜開眼睛,“你們都在一個山里住,何必要吃它呢!”他既和藹又厚重地說了一句。老虎立刻像做錯了事的孩子,耷拉著腦袋,很是難為情地邁著貓步離開了。兩頭野豬也怯怯地跑出來,謝過老和尚,鑽進林深處去了。老和尚微閉兩眼,入了禪定。 比人還好度的老虎 這是一個陽光很溫和的正午。 老和尚剛用過齋,經行一時後,便在石頭上扔個蒲團,就打起坐來了,誰知這一坐就是半晌功夫。此時天已近黑,清明的嵐霧漸漸吞沒了飄散於山谷的霞輝,遠去的鳥兒已經歸林,天已近黑。遠遠的山上三頭牛像陡壁滑落的巨石,箭一樣沖向山下,等它們靠近時才明白,原來是一隻猛虎追逐兩頭野牛。“南無觀世音菩薩!”老和尚發出慈悲祥和的法音,如重錘叩於洪鐘,山壑空谷間震盪傳遞著迴聲。猛虎立即被驚醒,在不遠處站住,喘著粗氣,久久地望著老和尚。大概在懺悔吧!它想了想,回頭踱著方步入林去了。 龍天護佑 老和尚多年來就吃一瓶子菜油,可這瓶子油是吃不盡的,邊吃邊滿。這和道宣祖師在終南山修行時天人送供是一回事。老和尚經常告誡弟子說,修行人你別怕沒飯吃,只要好好修行,天人會送的。那時候公社派他去看瓜地,他只在瓜棚門口念觀音菩薩。有天晚上來了十幾個小子偷瓜,可是他們都齊刷刷站在那裡不會動了。 天亮時又一起像鬆了綁一樣。跑回生產隊給大夥一講,沒人信。當晚又來一幫人試試,這一試,全站在地邊上充了一宿的雕塑像。也是凍了一整夜才在天亮時自然鬆綁一樣。大家才忍不住,去問老和尚用的啥法。老和尚只說不知道,他只是念他的觀音菩薩,誰幫的忙,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只有天知道吧! 體光法師,俗姓袁,河南項城人,1924年4月出生;十六歲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雲台寺海山法師座下披剃出家;十九歲在湖北武漢寶通寺傳宗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先後遍歷河南洛陽白馬寺、蘇州靈巖山寺、揚州高曼寺、寧波天童寺、廣東雲門寺等大叢林參學,曾親近過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來果禪師等近代高僧,常住雲居山真如寺(江西永修縣境內)三十餘年;1990年起,應江西吉安信眾邀請,住持青原山淨居禪寺,直至圓寂。 體光法師一生堅持以戒為師,農禪並重,終年一領破衲衣,過午不食;體老禪堂規矩嫻熟,多年用功於禪修,頗有心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住持青原山淨居寺,親率大眾,身體力行,質樸地繼承了中國佛教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使行思祖庭名重禪林,四方衲子聞風而歸。體老座下英才濟濟,蒙其剃度者,出家眾有妙安、妙心等百餘名,曾親近得其開示者數以千計,攝受皈依弟子不可計數,晚年主持修復了資國寺。 體光法師生前曾任江西省佛教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第三屆理事會諮議委員會副主任、吉安市青原山淨居禪寺、吉安縣資果寺方丈,浙江天童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廬山東林寺首座等職。 體光法師於2005年1月24日下午四點三十八分在江西省南昌市圓寂,享年八十一歲,戒臘六十二夏。
@sohon5507
@sohon5507 Жыл бұрын
🙏 Namo Amituofo
@rosepan1303
@rosepan1303 Жыл бұрын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必定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對人對事一定要寬容包容,待人柔和,和氣慈悲。也要愛惜自己的精神,盡心行善,廣積陰德,時時存善念,常常做好事,就能趨吉避凶而得到福報,就能改變命運。 有心寬厚待人,遭到譏笑侮辱,要忍讓。不能忍,所修的功德都會被燒光。 韓琦無錢濟人,便捐衣飾,後做丞相。應秀才賣田救鄰婦命,後做尚書,子孫科甲。朱軾家貧教學,捐束修三千,後三子顯貴。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1.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籠統;態度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視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和災難的可怕,不可以意氣用事;遇到有利益可得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應得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孔子說:「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衝動行事,忘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乃至於連累父母家人,這豈不是迷惑糊塗的行為?」 3.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然後心志才會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思慮周詳、處事精當,能夠思慮周詳,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4.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雖是極笨的人,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堅強。 (學習,透過不斷的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甚至改變一生!) 5.孔子說:「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於社會,就會顧慮到別人的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於社會;想要自己將來通達有前途,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為例,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進一步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誠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6.老子 能夠瞭解別人是「智」,能夠瞭解自己是「明」。能戰勝別人的,可以稱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強」者。能夠知足的人是真富有,能夠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氣。能與道相處而不失(不背離道的根基),以道為處所的人,將與道長存;身體雖死亡而道(精神)能長存者,才是真正的長壽。 (誠者,無自欺也。能坦誠的面對自己,內心清楚明白,故明。) 墊起腳跟,想要高過別人,反而站不穩;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過別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現的不見得高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無法彰顯自己的重要;喜好誇耀自己功勞的人,反而無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意滿的人,反而無法保持長久。……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有道之士是不會做的。 了解天地萬物運行和演變的道理,都是依著循環往復的規則,叫做「明」。不了解這個規則,任憑私心胡亂作為,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 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將會造成眼花撩亂,甚至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聽覺的享受,將會造成聽覺不靈,甚至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不知節制,將會造成味覺的傷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會令人狂野放蕩心神不寧;有了難得的珍寶財貨,就得時時提防被偷被盜,因此日常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防礙。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本性的天真。 所以過分的愛名愛財,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珍寶財物收藏豐富,一遇天災人禍損失必定很嚴重。知足者不貪,自然不會受到侮辱;行事有節制,知道適可而止,沒有僭越之舉,危險就不會發生,能這樣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長久。 處理難事要在容易時著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剛開始,還是很細微的時候著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從細微的做起。 (把握時機而為,必將事半功倍,否則,易者漸難,細者漸大,難矣!) 求學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學養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欲念、妄想。 (求學是希望增加知識才能;學道是學習明理,理得心安) 7.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當警惕防備:少年時,血氣未穩定,發育尚未完全,應當警惕防備的是色慾;壯年時,血氣正剛強,應當警惕防備的是好勇鬥狠;到年紀老了,血氣已經逐漸衰頹,應當警戒防備的是貪求務得。」 8.孔子說:「如果放任自己依據個人的【利益】來行事,必將招致很多怨恨。」 9.孔子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未經求證,就在路上傳播的人,是背離道德,自棄於道德的人。」 10.心裡確實有這個念頭,誠心誠意努力去做,雖不一定符合目標,但距離理想也就不遠了。 11.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聰明,不自欺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2.有錢人,可以用財富來裝飾他的房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美德來潤澤自身,因為內心坦然寬大平和,身體自然舒泰安穩。 13.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貪圖愛戀的意圖時,心就不平正;有憂患的時候,心也不得平正。 14.俗話說:「人們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也不了解自家的禾苗已經長得很碩大。」 【中庸說: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當然見不到事實真相。】 15.孔子說:「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16.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該誠心的給予忠告,善巧的將他導入正軌,如果不能接受就要停止,暫時不要再勸了,以免自取其辱。」 (規過勸善,乃朋友之義) 17.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把易經學通之後,人生就不會有大過了。」 18.孔子說:「立身處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的過失盡量寬恕,自然就能遠離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9.孔子說:「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 20.孔子說:「不會因為這個人有過失,就忽視他有道理的言論。」 21.孔子說:「若遇到行仁的事,應當勇於承擔,率先向前,不必謙讓給老師。」 22.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選擇好的榜樣來學習;不好的,就作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鏡。」 23.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當中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他從來不把怒氣發在無關的人身上,並且不會犯同樣的過錯。」 25.孔子說:「晏嬰(晏子)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相處越久,對人越恭敬有禮(敬意不衰)。」 26.孔子稱讚鄭國大夫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為人的道理,立身謙恭有禮;對長官誠敬謹慎;有恩惠於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養;使用民力能合乎時宜(不能影響農民的耕作)。」 27.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保留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放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很少有後悔的事情了。」 28.孔子說:「言辭,只要能通順的表達意思就够了。」 29.以不合理的言辭待人,別人也會用不合理的言辭來對待你;財富如果以不正當手段奪取,也會以不合理的方式揮霍一空。 30.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載。 書名:四書、老子 歡迎翻印。♥️
@user-xn2dd7yv7f
@user-xn2dd7yv7f 5 ай бұрын
平時不修行定力,死亡時肯定隨業所轉,其實看你做夢的顏色就知道,下一世會往哪走了,如果做的夢都是黑白的、恐怖的,自己要小心了!
@wenzhang2378
@wenzhang2378 Жыл бұрын
OK
@yukho-cr9fc
@yukho-cr9fc 10 ай бұрын
👍👍👍❤❤❤
@user-tm1ve3cy2j
@user-tm1ve3cy2j Жыл бұрын
16.30❤
@user-ef7vd6lr2o
@user-ef7vd6lr2o Жыл бұрын
감사합니다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 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 歡迎翻印。 🧧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 作者:元 · 吳亮。 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 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 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 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 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 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 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 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 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 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 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 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 第330頁:「為官格」 功格: 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 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 作者:梁德合。 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 歡迎翻印。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經云;"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稱性所起緣。了、二因,必與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普攝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種:一者、惟念他佛,二者丶惟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雖有三,成功則一。 恭 節錄《蕅益大師淨土集》會性法師編集第201頁 蕅益大師為我國淨土宗第九祖。為明末之後中國淨土宗公認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精通禪丶淨、密、教、律。之大祖師🙏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念佛三昧中無論是專念他佛(救度門)專念自佛(禪門教下)自他專念(約密教)全包🙏南無阿彌陀佛🙏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benjaminluke226 请问什么是约密教❓
@benjaminluke226
@benjaminluke226 Жыл бұрын
@@kunzang5136 師兄客氣🙏😊 密宗就是了! 《密嚴經》密宗經典!即密嚴不離淨土!實在是一切之大乘宗派的歸屬都是入於淨土🙏
@zoeliu6072
@zoeliu6072 Жыл бұрын
你竟然也知道這個,這在西藏生死書,或臨終不斷經裡頭有,其實我覺得生前要背記這個事,在死亡中陰身時,比較容易幫助自己投胎到三善道。
@yuliping7912
@yuliping7912 5 ай бұрын
老师我看到像黄金颜色的光,是什么道
@user-ef7vd6lr2o
@user-ef7vd6lr2o Жыл бұрын
아미타불 아미타불 아미타불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文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多世以來精進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誠地讀誦《文昌帝君陰騭文》,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以下殊勝利益 1.考運順暢,金榜提名。 2.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3.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4.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5.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從先世以至末世,共投胎轉世了一十七次,均是作地方父母官,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過百姓;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酷手段對付下屬。若遇到他人遭遇苦難時,我總是竭盡心力去救助他們。在他人有急需時,也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遇到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包含寬容他人的過失,使他懺悔改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除了表面上行善,暗地裡也累積了不少不為人知的陰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 於是,帝君再特別開示了一些道理來教誨世人:漢朝時有位于公,做了監獄典獄官,管理獄政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于公說:管工,大門可蓋高大一些。管工說:大人為什麼呢?于公說:因為我平時處理獄政時,從未冤枉過一個好人,將來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未來可方便駟馬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當了宰相(于定國),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從政者盡心為民服務,從商者貨真價實,不偷斤減兩,就是積德行善。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五代後周的燕山~竇禹鈞。竇禹鈞常行善事,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後來,他五個孩子都揚名於世!竇儀(禮部尚書),竇儼(禮部侍郎),竇侃(右補闕),竇翱(右諫議大夫),竇僖(起居郎)。當朝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救蟻中狀元之選。宋朝時期~有一對兄弟正在赴京趕考,宋郊和宋祁。哥!你看!這蟻穴快要被大雨沖毀了!這些螞蟻的性命危在旦夕啊!哥哥宋郊情急之下,以竹葉給螞蟻當橋,助蟻群逃過此次水難!因這次救活數以萬計性命的功德,哥哥宋郊就高中狀元。禮部本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將哥哥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弟弟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看到兩頭蛇,傳說看到此蛇都會死於非命。孫叔敖擊斃兩頭蛇後,孫叔敖將蛇埋入土中。孫叔敖對娘說:孩兒剛才看到兩頭蛇了!聽說看見此蛇的人都會死!兒很快就要離母親而去了!孫叔敖母說:蛇現在在哪裡?兒為了不想別人再看見牠而遇害,已殺死埋葬了!孫叔敖母說:孩子,不必憂慮,你是出自一片善心!有陰德的人、必得善報,將來你一定會在楚國發跡的!孫叔敖因一念之仁,長大後掌管楚國大政,成為楚國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想要廣種福田,時刻積累陰德,多做善行而累積福報。時時為大眾打開方便之門,默默地造作不為人知的陰德。 ❤這部【陰騭文】主要勸人,積陰功,修陰德,暗中行善,不沽名釣譽。❤說的每一句話❤說的每一件事,❤必須有利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眾生。 ❤並勤修善業,以達成福慧雙修的成果。 ❤修福修善。 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慈祥為國救民。心懷慈悲,上報國家之恩,下救萬民之苦。對眾生存平等之心,心胸寬大,能容人之過錯。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 ❤對領袖盡忠,忠於職守。❤孝 ❤孝順父母,不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悌❤尊敬兄長, ❤信❤對朋友要有誠信,言行一致。 或者奉事天仙,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心懷感激,常懷報答四恩。 1.父母恩,盡心奉養,事事順從。 2.佛恩,必須依教奉行,以心供養,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3.國家恩,國家有保護、培育我們的恩德。 4.眾生恩,所有啟發,幫助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貴人,佛菩薩不辭勞苦地說法,就是要報眾生的恩情。 並推廣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廣度一切眾生。講解仁義道德,以感化奸邪狡詐頑固之人。講述經典裡的道理與歷史,來教導開化愚昧不明事理的人。 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缺水的鱼蝦。(如捐錢付診療費和藥費),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矜孤,遇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要以憐憫的心情待之。恤寡,對於喪失丈夫的婦人,要盡力撫恤她們。敬老,對老人必須尊敬(十分敬重村裡的老人)。憐貧,憐憫貧窮的人(對窮人不收診費,免費送食物。)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推舉孝順善良之人,引薦賢能之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恕他人的過錯,嚴格注意自己的品格。 措衣食。籌措衣服和食物,以濟助在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棺。布施棺木,用以埋葬無主屍骸,令其入土為安,為貧困者,設立免費的墓地。興建不收費的私塾,供民眾就讀。如果家境比較富裕,就要經常幫助內親和外戚。饑寒載道,對鄰居親友,應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公正。公平。做生意斗秤必須公平公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短斤缺兩,少給多收。 厚德戴物。對待奴僕或下屬要寬恕,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印贈經書(非賣品,免費贈閱),繪製佛像,創建或修復寺院,以供養三寶,弘法利生。遇到病者,應施醫贈藥,或軟言安慰鼓勵,助其痊癒,恢復安康。施予茶水,以解人之渴。漆黑的夜晚點燈以供路人照明,建造河船渡人到彼岸,以造福大眾。 放生。或者買物命放生。由於殺生的因果循環,因而產生永無休止的刀兵劫。所以更應持齋戒殺。走路時,應看清楚地上有沒有蟲蟻,以免不小心傷害了生命。山林是生物棲息之地,若遇森林大火,許多生命將斷種絕後,故此千萬不能焚燒山林。入山應當嚴禁煙火。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鱼蝦。勿宰耕牛。牛能耕田,田是糧食的來源,牛對人類有莫大恩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啊…… 勿棄字紙。論語。聖人之言以及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所以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丟棄。惜字紙,就是惜福。財各有主,非我所有,雖一毫也不可取;也不可妒忌別人的才能高於自己,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萬惡淫為首,不可侵犯他人的妻女。勿唆人爭訟。居家戒爭訟,喜歡爭訟打官司的人,最後必勞民傷財,兩敗俱傷!勿壞人之名利。世人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利,故此不能破壞別人的名聲與利益。勿破人之婚姻。不可挑撥別人夫妻間的感情,破壞別人的婚姻幸福。 悌。兄友弟恭,人之常情。切莫造成別人手足反目、兄弟鬩牆。 孝。父慈子孝,人之天倫。切勿因貪圖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倚權仗勢,欺辱百姓。也不可恃一時的富有,而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從事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行為端正老實,並且遵守法制。 與親戚族人應當和諧共處。常替他人調解冤仇。助人化敵為友。常親近善人,有助於德行的修養。對於惡人則要避開,可杜絕災殃的發生。隱人之惡,使人有機會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做人要心口如一,不可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常牢記對人有益的道理,不去說不合禮節的言詞。應修剪障礙道路的荊棘,移除擋道的石塊,使成為坦途大道,以利人通行。整修多年失修的道路,使成為康莊大道,以減輕旅人之苦。河川上若無橋樑,如何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方便兩地來往之人。 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以矯正眾生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人,以成全他人。做事要合乎天理以及自然法則,不能倒行逆施。說話要順從人心,不可冒犯別人。 時時存念聖賢的教誨。以致行住坐卧當中,彷彿聖賢就在眼前。 在幽思獨處時,仍能謹慎不苟,不欺於心。若不能慎獨,獨處時則會做虧心事。暗中行惡,恐人知曉。 各種壞事,絲毫不敢造作;各種善事,全力盡心奉行! 而吉祥之神,則常來庇佑! 善惡報應,絲毫不差,只是在時間上有遠近而已。近的則報在自己,果報自受。遠的則報在兒孫身上。 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種吉祥,雲集而來。不都是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嗎?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lukchi3678
@lukchi3678 Жыл бұрын
早日帶我去西方極樂世界吧?
@Qinfei88
@Qinfei88 Жыл бұрын
請問在台灣哪裡的寺廟可為亡者立往生牌位? 謝謝
@pei-sanzeng6218
@pei-sanzeng6218 Жыл бұрын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台南極樂寺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静雅老师为方便师兄们给亲友立牌位、印经、举办专场超度法会、供养三宝等,现将相关信息提供如下(仅供参考): 杭州东天目山昭明寺:0571-63797304招待室 0571-63797294财务室 甘肃金山寺:0935-7563902,13909450716招待室 0935-7563903,18219777003牌位室 18219777002财务室 山东定慧寺:0534-5397766 山东海岛金山寺:0534-3862967 台南极乐寺:www.amtbtn.org(免费网上牌位) 台北灵岩山寺双溪小筑: www.tplys.com(免费网上牌位)
@user-ct6xc9ro1r
@user-ct6xc9ro1r Жыл бұрын
請問中陰身是否為靈魂出竅(精神意識)?不過此世界並非唯一(多重),這倒是真的。由於人類的身份,只能看到這個世界(權限問題)。就跟電腦的來賓身份一樣
@user-tm2cr8tq1d
@user-tm2cr8tq1d Жыл бұрын
中陰身不等同於靈魂,也不等於阿賴耶識。 佛教不講靈魂。
@jesschyi
@jesschyi 2 ай бұрын
49天内应该做什么功德?
@user-sb2gi1sd4e
@user-sb2gi1sd4e Жыл бұрын
請問在台灣哪裡的廟可為亡者往生 佛牌位 謝謝你
@jingyafoyin
@jingyafoyin Жыл бұрын
臺南極樂寺,臺北靈岩山寺雙溪小筑
@kunzang5136
@kunzang5136 Жыл бұрын
静雅老师为方便师兄们给亲友立牌位、印经、举办专场超度法会、供养三宝等,现将相关信息提供如下(仅供参考): 杭州东天目山昭明寺:0571-63797304招待室 0571-63797294财务室 甘肃金山寺:0935-7563902,13909450716招待室 0935-7563903,18219777003牌位室 18219777002财务室 山东定慧寺:0534-5397766 山东海岛金山寺:0534-3862967 台南极乐寺:www.amtbtn.org(免费网上牌位) 台北灵岩山寺双溪小筑: www.tplys.com(免费网上牌位)
@user-wq3pu7qo9v
@user-wq3pu7qo9v 4 ай бұрын
以前都不懂 太晚了
@user-gk2xn9td3u
@user-gk2xn9td3u 11 ай бұрын
根本就無法投胎人只有一世沒有來世前生死後永遠當阿飄
@user-sk6er2fw8z
@user-sk6er2fw8z 10 ай бұрын
人類死了很難去投生👻人有瞋恨喜好所以容易轉投去處為畜💋很快投生都去了動物界💋 人死了有的萬年難去投生有時會寄生人間萬物身上💋 動物死了很快投生來為人👻動物布施肉身功德較量多👀轉為人為💋
@user-gq1ow5yw8o
@user-gq1ow5yw8o Жыл бұрын
🙏📿🪔
@user-hc5ts3ou1d
@user-hc5ts3ou1d Жыл бұрын
投胎的學問用意識想法解通,無法印證只能信就太X知了,我們應該重點是在死後自己到達地獄還是天堂這比較重要吧? 若會投胎,那大家拜的祖先牌位和佛祖之類的不就拜的是空的雕刻偶像嗎?
@flyingkitty3320
@flyingkitty3320 7 ай бұрын
不想投胎
@ritatsang8648
@ritatsang8648 10 ай бұрын
這是身不由己的吧, 因為你會被業力吸引過去, 不然壞人都可以上天堂了
艾莎撒娇得到王子的原谅#艾莎
00:24
在逃的公主
Рет қаралды 53 МЛН
Вы чего бл….🤣🤣🙏🏽🙏🏽🙏🏽
00:18
王子原来是假正经#艾莎
00:39
在逃的公主
Рет қаралды 8 МЛ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