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很多簡體字自古就有,例如宋朝簡體字:宝(寶)、听(聽)、旧(舊)、医(醫)、囯(國)、为(為)、弥(彌)……數量超過100+個。元/明/清又陸續簡化了一批。 ② 偏旁部首簡化,例如:讠纟钅饣,來源於行書/草书寫法。去博物館,看看古代書法作品就能看到。 ③ 很多簡體字廣汎來源於古代民間,後被官方接受並采用。道理如同現代網絡流行詞「套路」「玻璃心」「白嫖」「割韭菜」「博主」「惡搞」「宅男」……華人社會幾乎無人不知,但現在還沒被正式納入詞典。古時候很多簡體字也一樣,廣汎流傳但沒有納入官方字庫。 ④ 中國有56個民族,非常多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直到2023年,我到新疆旅游,遇到一些當地少數民族還完全聽不懂普通話、看不懂漢字。而我們想跟當地40嵗以上的人交流,必須找當地的小學生幫我們翻譯。由此可見,中國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對促進民族團結發揮巨大作用。
只要是拼音型的語言都逃不過多重詞語意義疊加在同一發音上的狀況。英文至少還會嘗試更替單字中的字母,在細節發音做出一點區別,避免發生一字同音過多意義,日文law low raw 你全部都只發一個RO音都算對,必須要從上下文推敲字義,所以也不單只有韓語嚴重而已。順帶一提,你提到的這個的反面,很恰好就是僅存非拼音型語言的中文少有的優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