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長聯(二):巔峰對仗藝術! 四川青城山廟門392字長聯的前世今生

  Рет қаралды 1,689

Xiaoer

Xiaoer

Күн бұрын

上聯:溯禹迹奠岷阜以還; 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衛,東峙夔巫,葱葱鬱鬱,縱橫八百裏輿圖。 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雪嶺光騰,紅吞淪海; 錦江春漲,綠到瀛洲。 曆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從何處尋? 神仙帑庫丈人峰,真牆堵耳。 回思峨眉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 况乃夜朝群嶽,聖燈先列宿柴天; 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 讀書台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樑。 且逍遙陟簷蔔岡,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 問當初,華渚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
李善濟所作的青城山廟門長聯的上聯,以恢宏的筆觸將青城山的地理、歷史與文化背景一一展現。 上聯開篇“溯禹迹奠岷阜以還”便帶領讀者回溯到遠古時代,提到禹的足迹和他在岷山奠定的基礎。 青城山地處四川盆地的西南部,與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岷山聯系緊密,這為整個對聯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調。
接下來,長聯描繪了青城山的四方地理格局:“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衛,東峙夔巫”。 這裡,李善濟通過對青城山地理位置的描寫,展示了其重要的戰畧地位。 南方連接著衡山、湘江,北方通往秦嶺、隴山,西部與西藏、衛藏相通,東面則直達三峽夔門、巫山。 這樣的地理格局賦予了青城山非凡的山川氣勢和文化深度,使人感受到青城山不僅是一處山水勝地,更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聖地。
然後,李善濟運用生動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青城山的自然美景:“葱葱鬱鬱,縱橫八百裏輿圖”,此處不僅表達了青城山的廣袤與翠綠,也讓人感受到山中的生機勃勃。 青城山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同時也是一片繁茂的自然樂園。 隨後的“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雪嶺光騰,紅吞淪海;錦江春漲,綠到瀛洲”,以極富動感的筆觸描繪了青城山絕頂上的奇觀:登高遠眺,雪嶺的光輝仿佛吞沒了海天一色的紅霞; 而春天時,錦江的水波汹湧澎湃,仿佛將遠方的瀛洲都映綠了。 這一描寫,不僅展示了青城山的高峻與開闊,更突出了它四季變幻的自然之美。
“曆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從何處尋?”這幾句引人聯想到古代道教文化中的天文和地理學說,“井捫參”指的是仰觀天象,而“踏蝸牛兩角”則是道家典故,描繪了在青城山上仰望天際的震撼體驗。 青城山作為道教名山,李善濟通過這一形象的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道家天地宏大、悠遠的哲思。
接著,李善濟又引入神話傳說:“神仙帑庫丈人峰,真牆堵耳”。 這裡提到了青城山的道教仙境,丈人峰作為道教聖地的象徵,傳說中擁有神仙的寶庫,而“真牆堵耳”則象徵了人世間的凡塵瑣事被隔絕於這片仙境之外,使得青城山成為人們心中的淨土。
隨後,李善濟將筆觸轉向個人的遊歷體驗:“回思峨眉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這裡作者回憶起了自己遊歷川西其他名山的經歷,峨眉山的秋月、玉壘山的浮雲以及劍門關的細雨,都仿佛還在他的衣袖間回蕩。 這一段描寫不僅展現了四川多山的地理特徵,也體現了作者對這些名山的深厚感情。
“况乃夜朝群嶽,聖燈先列宿柴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這一段描寫繼續強調了青城山作為道教聖地的神秘色彩。 夜晚朝拜群山,聖燈如同星辰排列在天際,而山間的泉水似乎是靈氣所化,成為神仙所賜的聖泉。 這一段不僅渲染了青城山的宗教氛圍,還突出了其超凡脫俗的自然景觀。
接著,“讀書台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樑。”這裡提到了青城山中與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跡,讀書台象徵著文人雅士在此地的精神傳承,而飛赴寺則作為道教修行的象徵。 通過這兩處歷史文化景觀的描寫,李善濟將青城山的宗教和文化意義緊密結合,展現了青城山不僅是道教聖地,也是文化薈萃之地。
接下來的描寫進一步展示了青城山的自然美景與宗教文化的交融:“且逍遙陟簷蔔岡,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此處,作者以輕鬆悠然的筆調描寫了自己漫遊青城山的體驗,從芙蓉島到青崖,樓觀玲瓏,仿佛步步都是仙境。 特別是“廬山面目”這一典故,暗示了在自然美景中的頓悟與覺醒,傳達出一種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最後一句“問當初,華渚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將歷史的鏡頭拉回到久遠的過去,追溯青城山歷史的源頭,提到華渚姚墟等歷史遺跡和明皇的傳奇故事。 這種穿越時空的描寫讓人感受到青城山的悠久歷史和其所承載的厚重文化,仿佛這些歷史人物和傳奇事件依然歷歷在目。
整段上聯以青城山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地理、宗教等多角度切入,層層推進,既展現了青城山的雄偉與神秘,又融入了作者個人的遊歷體驗和對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文字氣勢磅礴,情感深厚,帶領讀者在宏大的歷史和自然畫卷中徜徉,感受到青城山的不朽魅力。
下聯:自軒壇拜寧封而後:漢標李意、晋著範賢、唐隱薛昌、宋征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 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官臨內品,墨敕親頒; 曲和甘州,霓裳同咏。 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 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 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宮詞,巾幗共譙岩競秀; 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 攜孤琴禦史曾遊,吹長笛放翁再往。 休提說王柯丹鼎,譚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 待异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鬱定重來。
這副對聯的下聯,以青城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為主線,既追溯古代歷史人物和事件,也融入了道教、文化、英雄傳說等元素。 下聯共分為幾層結構,展現了青城山的歷史文化、英雄人物的精神追求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首先,下聯以“自軒壇拜寧封而後”開篇,提及甯封子(即寧封真人)在青城山立壇修行,開啟了青城山作為道教聖地的重要歷史。 這句話以軒壇拜祭寧封作為時間的起點,標誌著青城山歷史文化的開始。 接著,提到漢、晋、唐、宋四個朝代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漢代的李意、晋代的範賢、唐代的薛昌、宋代的張愈,這四比特歷史人物在各自時代中與青城山有著重要關聯,他們的事蹟為青城山增添了文化厚度。 通過這種管道,作者將青城山與中國歷史緊密聯系起來,展示了青城山在上下四千年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來的一句“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進一步總結了青城山文化的輝煌歷史,表示在這片土地上,四千年的文物浩如煙海,令人歎為觀止。 這為接下來的具體描述做了鋪墊。
“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官臨內品,墨敕親頒;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這一句承接了歷史文化的主題,進一步描寫了青城山的文化遺產。 “瓻”是古代的一種陶器,作者通過“借瓻”來回顧前代的文物遺跡,展示了青城山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接著,提到“官臨內品,墨敕親頒”,這裡暗示了歷代帝王對青城山的重視,曾親自頒發詔書。 接下來的“曲和甘州,霓裳同咏”則描寫了宮廷文化和音樂,尤其是唐代的霓裳羽衣曲,在青城山這個文化勝地傳唱不休,表達了青城山不僅是道教聖地,更是一個文人雅士的精神寄託之地。
“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這句開始帶有一些感傷的色彩,描寫了帝王的車駕雖然曾經到過青城山,但也只留下了短暫的痕迹,猶如鴻雁在沙地上留下的爪印一般,轉瞬即逝。 而深山中的杜鵑鳥(杜宇),其哀鳴聲幾度響起,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與英雄的消逝。
“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這裡提到了蜀國望帝杜宇的傳說,杜宇的歸魂象徵著蜀國歷史的終結與高士隱士的精神傳承,似乎在回應著那些消逝的英雄與歷史人物。 作者借此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精神的不朽傳承的敬仰。
“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若遐荒事”,這句話通過列舉幾個英雄人物的事蹟來表達對英雄事蹟的緬懷。 “趙昱斬蛟”的故事來源於古代英雄傳說,象徵著勇敢與無畏; “佐卿化鶴”指的是傳說中的仙人升天; “平仲馳騾”提到的是宋朝的禦史賈平仲,這些事蹟似乎顯得遙遠而虛幻,但它們象徵的精神依然存在,給人以深遠的啟發。
接下來,作者把視野擴展到青城山的文化遺產:“兼之花芯宮詞,巾幗共譙岩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青城山不僅是英雄隱士的歸宿,也是巾幗女傑與文化傳承的彙聚地。 這裡提到了“貂蟬畫像”和“侍中”與古代文化並駕齊驅,象徵著文化與美的傳承在青城山得以保留和發揚。
“攜孤琴禦史曾遊,吹長笛放翁再往。”作者提到了曾攜琴遊歷青城山的歷史人物和著名詞人陸遊(放翁),他們都曾在此留下了精神足迹。 接著又感歎道:“休提說王柯丹鼎,譚峭趿鞋”,這裡提到了兩位道教煉丹與隱士修行的歷史人物,展現了青城山作為道教聖地的重要角色。
最後,作者將目光轉向未來:“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异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鬱定重來。”這一段描寫充滿了壯志與期待,儘管英雄們已經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但青城山依然是他們精神的寄託之地。 作者也表達了自己暫時棲息於青城山的情感,並展望未來某天能再次見證英雄們的歸來,仿佛在預示著青城山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力量將繼續輝煌。
總的來說,下聯通過對歷史人物、文化遺產、道教傳承以及英雄精神的細膩描寫,將青城山塑造成一個集歷史、文化、宗教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聖地。 文字描繪氣勢磅礴,同時又充滿了對青城山未來的期望與憧憬。

Пікірлер: 1
@心契默言
@心契默言 2 ай бұрын
百物盡善春秋始終收運經 物盡本心夏冬斂收運經世 一本心行耕收藏運經世衍 體心行濟耘藏運經世衍易
Support each other🤝
00:31
ISSEI / いっせい
Рет қаралды 81 МЛН
Quilt Challenge, No Skills, Just Luck#Funnyfamily #Partygames #Funny
00:32
Family Games Media
Рет қаралды 55 МЛН
胡耀邦:李宗仁是被毛下令毒死的[离骚1949
21:19
晓松闲谈
Рет қаралды 237 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