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看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要探讨或者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原谅(宽恕)和和解论,这两个都是神学中非常重要且深刻的。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相关文献,比如詹姆斯丹尼的书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Reconciliation等。我们都知道的一句话,叫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之类的话,电影中也有体现出类似的概念,基督教的教义中本就有原谅的秘迹(Sacrament of Penance and Reconciliation),说的就是我们需要去原谅他人,的同时我们自己本身也需要原谅。如何去原谅别人,尤其是如何去原谅害死了自己的孩子的"杀人犯",或者甚至到底要不要,该不该去原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后如果我们内心知道应该去原谅,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都是很常见的问题而且神学中也是经常讨论的问题,电影中也有表现(比如莎莎的好朋友那个妹子就是不愿意正面看待问题,在小伙伴们聚会的时候当其中一个小伙伴提出了一些她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的时候那个妹子还是依然选择保持己见责怪“酒驾司机”,比如莎莎母亲虽然动摇了,最终也没有参加司机的葬礼,但是在最后她却一定程度上原谅了寡妇因为她对最后参加弥撒的寡妇点头且说了愿上帝保佑你,在比如最后司机葬礼上其中一个失去孩子的家长加入了葬礼的队列等等)。电影中男主角在一次弥撒中提到原谅不等于忘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上帝原谅你,不等于把你的过去给抹掉了,抹去了你犯的错而原谅你,而是接受你犯的错,同时接纳原谅有错的你。这也在电影中有很好的体现,不论是最后对参加弥撒的寡妇说上帝保佑你的莎莎母亲,还是参加司机葬礼的家长都是如此,在他们心中是接受了事实,接受了伤痛,不在逃避问题或者说不在把伤痛一直封存在放在那里,不去触碰伤痛,而是正面面对了伤痛,从而选择带着这些伤痛来原谅寡妇或者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因为他们和解了,和上帝和解了,和他人和解了,更重要的是和自己也和解了。当然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也并不是强迫每个人都必须要这么做,所以才会有不同的情况,比如电影里还是有的人虽然和自己和解了但是还是不选择原谅寡妇,有的人甚至连和自己都没能够和解。电影中也提到了,小镇神父说忏悔不解决任何问题,托马斯神父也在一开始就说了不希望机械式的参加弥撒,这都很明显的说明了我们需要的是参与进去,绝不是走一个程序走一个流程。弥撒的作用其中有一点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和上帝对话,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对话(当然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这是弥撒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弥撒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这么一个平台。但如果只是走个形式,按照托马斯神父所说的那样机械式的参加这些活动那当然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帮助。和自己对话,和上帝对话,和周围人对话这不正是和解论里说到的三个步骤。我们要接受自己和自己对话(电影中表现是正视自己的伤痛,不逃避现实问题,比如寡妇最终说了实情,比如看了自己写给寡妇的信之后最终选择参加葬礼的一位家长,再比如男主角在多次弥撒中的发言等等),我们要接受上帝和上帝对话(电影中表现男主角在挂照片的地方帮众家长们舒缓情绪什么的),我们要接受周围人和周围人对话(电影中表现就更不少了)。并且,和自己对话,和上帝对话,和他人对话这不更容易帮助自己保持清醒嘛。 男主角同样的也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迷茫和迷惑,但是在帮助他人进行一系列的和解之后,慢慢的男主角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最终和自己和解了。 以原谅的秘迹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探讨和解论我觉得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比如和上帝的和解(比如男主角学习托马斯神父的方法帮助失去孩子们的家长舒心,让他们吸气呼气大声喊,而且注意男主角一开始说的祷告词。这就是男主角在用他的方式试着帮助家长们和上帝做出和解),比如在和他人和解的问题上怎么做(比如电影中的伐木场厂长和莎莎母亲的做法,小镇神父的做法,以及男主角和莎莎的做法等),以及我们和自己的和解问题上怎么做等等表现,当然了电影里并没有表明哪儿一种做法是对是错,而且其实也没有谁对谁错,大家的做法都对,只是每个人想法不同,境界不同情况不同。男主角是属于一群羊中丢了一头羊,他去单独寻找那一头羊的人,而伐木场厂长则是属于一群羊中丢了一头羊,但他不能把剩下的羊群置身于危险不顾的那种人。哪种是正确的谁也不好说,这就好比功利主义和批判功利主义的人一样,我觉得都对,看个人情况看个人思想看个人境界。 还能说的点其实很多很多,我只是把我觉得比较重要和典型的地方挑出来说了一下,希望可以被看见希望可以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