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
9:34:01
Пікірлер
@阿強曾
@阿強曾 7 күн бұрын
買龜放生的是士兵不是毛寶
@齋藤拓實
@齋藤拓實 10 күн бұрын
2:58用嘴開始吸奶 然後吐在瓶子裡給父母喝?😅 鹿乳不能用買的嗎?
@揚先生-o1p
@揚先生-o1p 16 күн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liewkong9072
@liewkong9072 Ай бұрын
随喜赞叹❤
@fifihung8275
@fifihung8275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功德無量
@nuite111
@nuite111 Ай бұрын
六字大明咒是讚美蓮花上的貴人。觀世音菩薩讚美每天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貴人。總而一句話就是勸眾生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Ай бұры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 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 歡迎翻印。 🧧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 作者:元 · 吳亮。 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 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 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 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 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 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 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 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 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 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 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 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 第330頁:「為官格」 功格: 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 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 作者:梁德合。 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 歡迎翻印。
@Abraham_0106
@Abraham_0106 Ай бұрын
偷拿別人黃金還想殺人 24孝減1
@李小姐-o8v
@李小姐-o8v Ай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至诚心感谢感恩!顶礼上海下涛法师!慈悲發心制作那么多好看的动漫视频,所有的动画我非常喜欢看,非常感谢感恩您的慈悲大爱!教育了很多不学佛之人,您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夏明輝
@夏明輝 2 ай бұрын
你是個放屁嗎穿著袈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死後往哪裡去拿著釋迦家族釋迦牟尼佛阿難尊者留下的文字眾生捐錢給你結果你拿來做成動畫真可憐真悲哀永遠停留在古代無法超出所有智慧那就是你自己的本心真悲哀
@aliciahung3878
@aliciahung3878 2 ай бұрын
感謝這一系列動畫製作😄
@derichsu
@derichsu 2 ай бұрын
隨喜製作影片的編輯群
@鄭文澤-v7m
@鄭文澤-v7m 2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紀方盈
@紀方盈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原盾盾
@原盾盾 2 ай бұрын
捐出去的錢要4年才會回來
@鄭文澤-v7m
@鄭文澤-v7m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wongyewcheong1793
@wongyewcheong1793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NMAMTB6
@NMAMTB6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喜大勢至菩萨🙏 南無本師释迦牟尼佛🙏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蓮花上如來🙏 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MsMigu93
@MsMigu93 2 ай бұрын
👍👍👍
@我是可愛的貓奴
@我是可愛的貓奴 2 ай бұрын
隨喜三寶🌷利益眾生🌷同霑法喜🙇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姜丞宥
@姜丞宥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觀世音菩薩
@AMTF18
@AMTF18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普皆迴向♾️️🙏🌸💰🌷⭕️
@smokeweveryday
@smokeweveryday 2 ай бұрын
這他媽是神經病吧
@rogerhuang2885
@rogerhuang2885 2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3 ай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3 ай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maggiezhang4362
@maggiezhang4362 3 ай бұрын
师兄 您好,可以把动画原视频发给我吗? 我想做成英文版 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 阿弥陀佛!
@姚瑞祥-b4l
@姚瑞祥-b4l 3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永明-無量光 延壽-無量壽 永明大師的師父還真會取名字😂。
@一念-i5d
@一念-i5d 4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一念-i5d
@一念-i5d 4 ай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卞士勝
@卞士勝 4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vivianwang5151
@vivianwang5151 4 ай бұрын
對!不值得提倡!!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4 ай бұрын
財運 捨方能得,不捨不得,捨即佈施。1.財佈施得財富。 2.法佈施。凡是別人想知道、想學習的合于正道的方法,只要自己懂、自己會,就熱心去教,能夠得聰明智慧的果報。 3.無畏佈施。即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時,能夠幫助其消除恐懼,如此會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曾有一個學員功德很大,自己捐助了許多貧困的孩子,家裡還養了八個孩子,親生的卻只有兩個。離婚後跟她婆婆說:「我什麼都沒給過妳,我給妳買處房子。」就將僅有的幾萬塊錢奉獻給了婆婆,之後她每年仍堅持過年過節及婆婆生日去孝敬婆婆,很令人感動。此外,她每年都要親自去貧困地區捐款,送一些衣物。她當初沒錢,從一個拾破爛的到今天有了自己的生意,並有兩處房子,這都是捨來的。 貪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這個易經太極圖,出去的是一個魚尾巴,回來的卻是一個大腦袋。要是貪小便宜,等到明年吃虧就比今年大。 什麼叫貪小便宜?比如把單位的信封、信紙等東西帶回家,單位分東西時先挑好的,為講價錢跟做小買賣的爭吵等等。古人曾訓誡:「于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貪心過重的表現,讓人賺不到什麼錢,那他們怎麼活?社會怎麼發展? 提示:你要求別人的時候,你要先付出,因果才能成立。 你怎麽樣對人,人亦會怎麼樣對你。人與人交往一定要守時,你不守時要求別人守時沒有道理。欠人東西一定要還的,欠人時間也一樣要還的。人家要你幫助時,你常說等一下,你自己去辦事就不要怪別人要你等一下了。 改造命運只能靠自己改。 逢人要說好話,這是別人對你說好話的因。每天對人施捨笑容,施捨好話,可以使身邊的人身心安樂,這也是行善! 有一個老人特別省,我到他家一看,全是破爛堆,他還說:「我勤儉節約」。我說:「你家倒楣事也多。」他說:「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你貪心啊!有捨不得的心,財運就不行。」他問:「那我怎麼變財運?」「你把家裡的破爛捨一捨、賣一賣,支援國家建設。」他問:「靈嗎?」我說:「靈!」他把破爛賣完了,他兒子多年沒找到工作,結果找著了。 舉一個例子: 上了公共汽車,一元錢。剛好,只有一張十元,放了十元進投幣箱,感覺我的十元沒有白花,那你種了9元錢的種子。 提示:捨的時候不太樂意,得的時候也會困難,這是現實中眾多的人為什麼來錢那麼困難的原因。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是一句好話,現代人不明白這個也是讀書捷徑。選一些好書給還沒有上小學的小朋友讀,不要解釋,讓他們每天讀,慢慢他們就能夠背下來,背下來後還要每天早晚讀,慢慢心中就會平靜下來,產生定力;心有定力,知識才能轉化為智慧,為自己所用。 科學家曾做了一個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入水的容器內,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心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了: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體變成水後,澄清透明,無色;悲痛之時水中有少許白色沉澱;生氣時則有紫色的沉澱。當他們把受試者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一隻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後大白鼠就死了。 免疫力可以通過身體鍛煉等多種途徑得以增強,但是,人心理的平靜度才是免疫力的本源。 發怒是「火燒功德林」,將你以前辛苦積累的福德化為灰燼。特別是針對自己的時候,千萬不能起嗔恨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損失太大了! 生氣恨心者命還是不好,悲傷完了並不生氣者,命運會很快好轉,事業開始轉運。 氣恨心重的人命多悲慘,隨和謙讓的人命特好,得天之道。若生氣恨心,以後就會發生一件生氣的事,若天天如此,堆積太多了,災害必降。 有的女孩問我怎麼變漂亮,我說:「天天微笑,三年以後必見成效。」 有一個老人很窮,我教他參: 1.「我不應該受不了好」。受不了好就是跟自然力較勁,給錢不要,自然力就不給你了,不給你又生氣又埋怨:「我怎麼這麼窮、這麼苦?」 2.多參自己說的過頭話,「爭取變成好東西,好東西沒錢。」 3.「有那麼多錢有什麼用?我夠吃夠喝就得了。」心口如一,自然力會保佑這樣的人,心口不一。自然力讓你夠吃喝,有事時沒錢。 4.「我不應該看不上別人。」 你看不上別人,別人就看不上你的店。 5.「我不應該跟人較勁」。 你較勁,客戶就跟你較勁。 6.人不能有私心,發財應該先祝願客戶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能給他們帶來優質的服務和美好的回憶。 書名:周老師講心法 歡迎翻印。 好書:弟子規。 于道光先生說:某夜,有個書生路過東嶽廟,有個人竟然從緊閉的廟門中穿了出來,書生便撲向前去,跪倒在地,嘴巴還直嚷嚷著:神明顯靈啦!那人立刻伸手將他攙扶起來,並對他說道:「這位仁兄誤會了,我並不是你口中所謂的神明,我是右臺司鏡官,出差到此來遞送統計資料的。」 「莫非就是在管理那面辨別世間善惡的業力鏡嗎!」 「你剛才所提的業力鏡,顯現的人表現在外的善行與惡事。」 「諸天神明便決議,將原來業力鏡移到左臺,用來顯現人的作為;再於右臺增設這一面心鏡,讓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內心。清澈潔淨如水晶的人,就是千中選一。而我的工作就是當人面對心鏡時,從旁記錄鏡中所顯現的一切,每三個月一次,將所記的資料送到東嶽大帝座前,作為降罪賜福的依據。至於這降罪賜福的標準,則是名氣越大,對其要求自然也就越高、越嚴;掩飾的伎倆越是精細,那麼處罰也就越重。」 書生聽完後,便再三向神官拜謝。 作者 紀曉嵐 德澤蔭後 宛平縣有個陳鶴齡。他弟媳要求分家另居。弟媳說:「大哥你是一個男子漢,能多方經營。我只是一個寡婦女流,子女又小,請你把家產分給我三分之二。」 陳鶴年說:「弟媳說的是,應當依從她。」 弟媳又以孤寡不能出去追索欠債為藉口,要求再把現有財貨分成兩份,而把多年以來債主尚未償還的債券,加上利息,作為鶴齡應得的那一份,鶴齡也委屈地應承下來了。後來那些債券,大部分都沒辦法索取,鶴齡因此陷入極端貧困之中。這是乾隆丙午(1786)年發生的事。 這一年,鶴齡的兒子陳三立,在鄉試考中舉人。我有一位同年名叫李步玉,他和陳鶴齡住處相近,得知三立考中舉人,說:「皇天終究還是沒有虧待好心的人。」 淳樸得福 御史胡牧亭先生講了一個故事:他的家鄉有一位富翁,這人並不善於賺錢謀生,但他的財富總像是用不完,他不懂得調養身體,但他一輩子也沒得過什麼大病,有時碰到災禍,也會意外得到解決。 一次,偶然有人扶乩召仙,鄉人就以這個疑問來請教乩仙。 乩仙判語說:「這位富翁上輩子,他淳樸敦厚,絲毫沒有與人計較之心;他悠悠忽忽,從來沒有患得患失之慮;他雖然落落漠漠,但待人平等,心中無愛無憎;他襟懷坦蕩,總是直心直行,無偏無私。有人欺侮他,他不與之爭競;有人欺騙他,他不心生巧詐;有人以惡言誹謗他,他既不心懷嗔恨,也不嗔怒於人;有人捏造罪狀陷害他,他也不報復。一生平庸,老死於茅舍,並沒有什麼功德,獨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卻為神明所欣賞,所以降福於他,使他今生終身幸福。」 胡先生所講的這個故事,從情理上說,世間倒真有這種情況。 書名: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1.為人施捨財物,救急扶危 叫做善,行善的人,將來準富,因為天不虧人。 2.天理是,明中施捨,暗裏天還,為了義舉盡心竭力,任勞任怨,叫做功,有功於世的人,會有權柄,因為捨己為人是出貴的根。 3.人借行善立功,把性情練得爐火純青。遇逆境都能和顏悅色地忍受,死心化性,才叫做德。有德性的人,才能立住萬古。 因為救人的性是一救萬古。人能做到善功德三個字,就是聖賢了。 好佔便宜的人長陰命(造惡業);好生怨氣的人消宿命(損福報);好動性(耍脾氣)的人,消天命(損智慧)。 怨人是苦海,越怨心裏越難過,以致於不是生病,就是招禍。 笑不但除病還能轉命。 生氣容易上火,哪能不生病呢?若能不怨人,可以解無量的冤。找好處能生啟發力,能接萬人緣,是消因果的根。 書名:王鳳儀善人行道實錄 歡迎翻印 成為「富翁」的三個要項: 1.多存錢: 也就是「做好事」及「存好心」。 2.少花用: 在心念上要「除惡念」。 在行為上能「少享福」。 3.提高利率(或報酬率): 【心量放大】,念念為廣大眾生!不斷淨化心靈,放下放下再放下! 祈願每個人在這個宇宙銀行裡,都能成為大富翁! 書名:最大銀行 作者:丞捷 歡迎翻印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4 ай бұрын
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文(彩色漫畫)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多世以來精進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誠地讀誦《文昌帝君陰騭文》,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以下殊勝利益 1.考運順暢,金榜提名。 2.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3.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4.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5.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從先世以至末世,共投胎轉世了一十七次,均是作地方父母官,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過百姓;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酷手段對付下屬。若遇到他人遭遇苦難時,我總是竭盡心力去救助他們。在他人有急需時,也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遇到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包含寬容他人的過失,使他懺悔改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除了表面上行善,暗地裡也累積了不少不為人知的陰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 於是,帝君再特別開示了一些道理來教誨世人:漢朝時有位于公,做了監獄典獄官,管理獄政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于公說:管工,大門可蓋高大一些。管工說:大人為什麼呢?于公說:因為我平時處理獄政時,從未冤枉過一個好人,將來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未來可方便駟馬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當了宰相(于定國),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從政者盡心為民服務,從商者貨真價實,不偷斤減兩,就是積德行善。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五代後周的燕山~竇禹鈞。竇禹鈞常行善事,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後來,他五個孩子都揚名於世!竇儀(禮部尚書),竇儼(禮部侍郎),竇侃(右補闕),竇翱(右諫議大夫),竇僖(起居郎)。當朝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救蟻中狀元之選。宋朝時期~有一對兄弟正在赴京趕考,宋郊和宋祁。哥!你看!這蟻穴快要被大雨沖毀了!這些螞蟻的性命危在旦夕啊!哥哥宋郊情急之下,以竹葉給螞蟻當橋,助蟻群逃過此次水難!因這次救活數以萬計性命的功德,哥哥宋郊就高中狀元。禮部本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將哥哥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弟弟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看到兩頭蛇,傳說看到此蛇都會死於非命。孫叔敖擊斃兩頭蛇後,孫叔敖將蛇埋入土中。孫叔敖對娘說:孩兒剛才看到兩頭蛇了!聽說看見此蛇的人都會死!兒很快就要離母親而去了!孫叔敖母說:蛇現在在哪裡?兒為了不想別人再看見牠而遇害,已殺死埋葬了!孫叔敖母說:孩子,不必憂慮,你是出自一片善心!有陰德的人、必得善報,將來你一定會在楚國發跡的!孫叔敖因一念之仁,長大後掌管楚國大政,成為楚國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想要廣種福田,時刻積累陰德,多做善行而累積福報。時時為大眾打開方便之門,默默地造作不為人知的陰德。 ❤這部【陰騭文】主要勸人,積陰功,修陰德,暗中行善,不沽名釣譽。❤說的每一句話❤說的每一件事,❤必須有利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眾生。 ❤並勤修善業,以達成福慧雙修的成果。 ❤修福修善。❤ 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慈祥為國救民。心懷慈悲,上報國家之恩,下救萬民之苦。對眾生存平等之心,心胸寬大,能容人之過錯。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 ❤對領袖盡忠,忠於職守。❤孝 ❤孝順父母,不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悌❤尊敬兄長, ❤信❤對朋友要有誠信,言行一致。 或者奉事天仙,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心懷感激,常懷報答四恩。 1.父母恩,盡心奉養,事事順從。 2.佛恩,必須依教奉行,以心供養,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3.國家恩,國家有保護、培育我們的恩德。 4.眾生恩,所有啟發,幫助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貴人,佛菩薩不辭勞苦地說法,就是要報眾生的恩情。 並推廣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廣度一切眾生。講解仁義道德,以感化奸邪狡詐頑固之人。講述經典裡的道理與歷史,來教導開化愚昧不明事理的人。 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缺水的鱼蝦。(如捐錢付診療費和藥費),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矜孤,遇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要以憐憫的心情待之。恤寡,對於喪失丈夫的婦人,要盡力撫恤她們。敬老,對老人必須尊敬(十分敬重村裡的老人)。憐貧,憐憫貧窮的人(對窮人不收診費,免費送食物。)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推舉孝順善良之人,引薦賢能之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恕他人的過錯,嚴格注意自己的品格。 措衣食。籌措衣服和食物,以濟助在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棺。布施棺木,用以埋葬無主屍骸,令其入土為安,為貧困者,設立免費的墓地。興建不收費的私塾,供民眾就讀。如果家境比較富裕,就要經常幫助內親和外戚。饑寒載道,對鄰居親友,應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公正。公平。做生意斗秤必須公平公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短斤缺兩,少給多收。 厚德戴物。對待奴僕或下屬要寬恕,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印贈經書(非賣品,免費贈閱),繪製佛像,創建或修復寺院,以供養三寶,弘法利生。遇到病者,應施醫贈藥,或軟言安慰鼓勵,助其痊癒,恢復安康。施予茶水,以解人之渴。漆黑的夜晚點燈以供路人照明,建造河船渡人到彼岸,以造福大眾。 放生。或者買物命放生。由於殺生的因果循環,因而產生永無休止的刀兵劫。所以更應持齋戒殺。走路時,應看清楚地上有沒有蟲蟻,以免不小心傷害了生命。山林是生物棲息之地,若遇森林大火,許多生命將斷種絕後,故此千萬不能焚燒山林。入山應當嚴禁煙火。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鱼蝦。勿宰耕牛。牛能耕田,田是糧食的來源,牛對人類有莫大恩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啊…… 勿棄字紙。論語。聖人之言以及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所以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丟棄。惜字紙,就是惜福。財各有主,非我所有,雖一毫也不可取;也不可妒忌別人的才能高於自己,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萬惡淫為首,不可侵犯他人的妻女。勿唆人爭訟。居家戒爭訟,喜歡爭訟打官司的人,最後必勞民傷財,兩敗俱傷!勿壞人之名利。世人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利,故此不能破壞別人的名聲與利益。勿破人之婚姻。不可挑撥別人夫妻間的感情,破壞別人的婚姻幸福。 悌。兄友弟恭,人之常情。切莫造成別人手足反目、兄弟鬩牆。 孝。父慈子孝,人之天倫。切勿因貪圖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倚權仗勢,欺辱百姓。也不可恃一時的富有,而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從事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行為端正老實,並且遵守法制。 與親戚族人應當和諧共處。常替他人調解冤仇。助人化敵為友。常親近善人,有助於德行的修養。對於惡人則要避開,可杜絕災殃的發生。隱人之惡,使人有機會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做人要心口如一,不可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常牢記對人有益的道理,不去說不合禮節的言詞。應修剪障礙道路的荊棘,移除擋道的石塊,使成為坦途大道,以利人通行。整修多年失修的道路,使成為康莊大道,以減輕旅人之苦。河川上若無橋樑,如何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方便兩地來往之人。 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以矯正眾生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人,以成全他人。做事要合乎天理以及自然法則,不能倒行逆施。說話要順從人心,不可冒犯別人。 時時存念聖賢的教誨。以致行住坐卧當中,彷彿聖賢就在眼前。 在幽思獨處時,仍能謹慎不苟,不欺於心。若不能慎獨,獨處時則會做虧心事。暗中行惡,恐人知曉。 各種壞事,絲毫不敢造作;各種善事,全力盡心奉行! 而吉祥之神,則常來庇佑! 善惡報應,絲毫不差,只是在時間上有遠近而已。近的則報在自己,果報自受。遠的則報在兒孫身上。 🍀 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種吉祥,雲集而來。不都是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嗎?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4 ай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鄭石川-v6z
@鄭石川-v6z 4 ай бұрын
群書治要:第四冊 1.累積仁愛會帶來福,累積仇恨會招致災禍。人們都知道搶救災禍,卻不知道讓災禍不產生。讓災禍不產生,要比搶救災禍容易。現在人不努力讓災禍不要產生,而是盡力去搶救災禍,即使神聖人也沒有辦法替他們想出好策略。 2.王如此說:「年輕的封啊!你要光大父親文王的德業,要能夠崇尚德教,慎用刑罰,不可侮辱孤獨無助的人,任用可用的人,尊敬可敬的人,敬畏可畏的事,以示於人民。」 3.處事遲鈍、猶疑不決的人,總是落後於形勢;吝嗇財物的人,就會失去他的親信;偏信小人的人,就會失掉賢能的人材。 4.君主講話不違背民心,不違背理義,他所講的話就足以安定天下,人們唯恐他不再多講。如果所講的話會離間父子的親情,疏遠君臣的關係,危害天下的百姓,這種話不能再說。因此賢明君主不說這種話。 5.周文王到渭水的北岸打獵,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岸邊釣魚。文王上前探視請教:「你釣到魚喜樂嗎?」太公說:「凡是垂釣都是為了得魚。釣魚的道理也很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道理。」文王說:「我想聽聽這深奧的道理!」太公說:「魚貪吃香餌,就會被釣魚的繩線牽著;人要食君主俸祿,就會服從君主。所以用香餌釣魚,魚可供烹食;以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而取國,國可為你所有;以國為基礎而取天下,天下可全部為你所征服。」(厚祿、重賞、高爵,可使人臣竭智盡忠,赴湯蹈火。) (卷三十一 六韜·序) 6.君子愛惜每天的時間來學習,學到的知識及時落實生活,不迴避困難,不貪圖安逸,只考慮道義的所在。君子早晨起來就開始按照所學去落實,到了夜晚就深思自省這一天的所做所行,直到老死一輩子都這樣,可以稱得上堅守學業了! 7.有智慧而又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就能成為大智大慧的聖人;有勇氣而又善於團結眾人的人,就能戰無不勝。懂得運用眾人的智慧,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運用眾人的力量,就能無往而不勝;懂得運用眾人之力的人,就連烏獲之類的力士也抵擋不住;憑藉眾人之勢的人,天下就沒有什麼事是辦不成的。因此聖人做事,沒有不根據眾人的資質而用其所長的。有某一項功績的人就擔任某一級的官位,有某種才能的人就從事某種事情。力量能承擔所負的東西,那麼舉起東西就不覺得重;才能能勝任所做的事情,做起事來就不覺得困難。聖人善於任用人之長處,因此人沒有無用之人,物沒有可棄之財。 8.景公問晏子:「古代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君主,他們如何任用人才?」晏子說:「每一土地各有適宜生長的植物,可以選擇一適合的作物栽種,要求所有植物都能生長得好,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才能各不相同,可以委任一適合的職事,不可能要求他所有的事都能做好。如果對人的要求無窮無盡,就算有才智的人也有不能讓人滿意的時候!如果貪求永無止境,就算是天地也有不能令人滿足的時候。」 9.別人早晨有過錯,晚上已能改正,就給予讚許。晚上有錯,次日早晨便改正,就給予肯定。 10.所說的話雖然沒有切中政策要旨,謀略對於國家也沒有太大的幫助,然而心中能時時維繫護全君王的德行,所作所為能合乎仁義,那自身必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 11.君主掌握著天下百姓的命運。掌握天下百姓的命運,是重大的責任,所以不能恣意行事。 12.文王曰:「我的土地小,而且人民又少,如何取得天下?」太公說:「天下的土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取得;天下的糧食,有德行的人才能吃到;天下的人民,有德行的人才能將其納為子民。整個天下,並非是一個人的天下,也不是可以恆常擁有,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擁有天下。」 13.不要違背正道去求百姓的稱讚,不要違背百姓的意願去順從自己的慾望。只要堅持實行不懈怠、不荒廢政事,則外族都會來歸順。 14.周公說:「啊!君子居其位,所念在於德性的修養,不貪圖逸樂。先知道農事勞動的艱辛困難,然後才營求逸樂,這樣才會知道小民賴以謀生的不易。」 15.「慈愛」則視民如子,盡力維護民眾的福祉,因此能產生勇氣;「儉樸自然」不但能儉省財貨器用,還能使百姓樸質無欲,生養滋息,因而民眾土廣;能做到「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凡事謙沖退讓,無我無私,則得到大眾的擁戴,所以能成為天下萬民的領導者。如果不能慈愛,只求勇敢;不能儉約卻表現奢態;不能退讓,只求爭先,那就必定要滅亡了。 (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16.品德修養好的人用官職嘉勉他,功勞大的人用獎賞嘉勉他。己有德,用的人便有德,有過則改,無所吝惜。 17.端正名分,去除虛偽,事情很自然就可以成就;實際的德行、才幹與外在的名分相符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 18.名位與職份,向來是聖賢所審慎對待的。造父在駕車時之所以和他人很少交流,是因為手裡掌控著繮繩,馬的全身關節都處於駕車的良好狀態;聖明君主之所以和他的臣子很少交往,是為了慎重的對待名位、職責,群臣沒有誰敢不盡心竭力工作的。 19.齊景公問晏子說:「請問為臣之道當如何?」晏子回答說:「見到善行善事,一定要推而廣之;不把利益據為己有,要與人同利;推舉賢人,而不求自己出名。衡量自己才德而居官位,不求苟且升官;衡量自己功業而接受俸祿,不求苟且獲取。君主採納其建言,可使大家得到利益,而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這就是為臣之道。」 20.奉行君主的法令以治理天下,使強者不敢欺凌弱者,人多勢眾的不敢欺凌人少勢弱的,百姓樂於竭盡全力,以奉養君主,這就是官吏的功績。 21.凡事考慮妥善之後才行動,行動前還要慎重地選擇好時機,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 22.天地運行的規律是物極必反、滿溢則損,所以聖人在治理出現弊病時就改革制度,事情行不通時就改變做法。 23.有為造作會失敗,偏私執著也會失敗,所以,聖人採取無為無執的方式為政,就不會失敗。一般人做事,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一般人做事,常在功德將成時,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招致失敗。) 24.人的精神是智慧所聚,精神爽朗,智慧就明晰;智慧是心的表徵,如果公正無私,內心就平和。人無法在流水中觀照面目,只能在平靜的水面觀照面目,因為這時的水既清澈又平靜,才可以觀照。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內心平和,才能認清事物的實情。 25.說話不離開自身的修養,說到做到,這是言論的宗旨;行為不離開自己本善的天性,不違背倫理道德,這是行為的根本。言論有宗旨,行為有根本,可以說從聖賢人處有所聽受了。君子尊重自己所聽受的善言,品行就會高尚而光明磊落;實踐所聽受的善言,功業就會寬廣宏偉。要品行高明、功業宏偉,不在於別的,在於立定志向去做罷了。 26.考慮問題符合道義,則其智慧堪稱上等;言語符合道義,則其言語就能為大眾採用;做事符合道義,其行為就能為大眾效法。 (卷三十六 尸子·恕) 27.認真聽取眾人的意見,捨棄個人私見,聽從大家的公論;不使孤苦無依之人受到侵害,不使艱難窮困之人沮喪失望;只有我們的堯帝隨時都能做到。 (卷二 尚書) 歡迎翻印。
@DuaneOkuk
@DuaneOkuk 4 ай бұрын
女婿今年32歲,事業也算小有所成,閨女是在家做壹名全職太太,當初是反對他們兩個結婚的,因為孩子是遠嫁到他們家,覺得遠了怕她挨欺負受氣,但是她就是認準了非他不嫁,女婿也再三保證不會辜負我女兒,沒辦法就答應了,想著日子還是要他們兩個人去過,結婚過後女婿對我閨女還是很好,我也慢慢放下心來,但最近給她打電話,感覺她情緒不是很好心神不寧的,心裏覺得不對勁問她什麽也不說,壹再的逼問下她才說她老公被壹名年輕女人糾纏,女婿也坦白是他公司新來的壹位同事他已經明確拒絕表示最近已經結婚了,但是那個女人就是糾纏不放,倆個人之間多少有了些隔閡,後來聽身邊人說有個地方的老師傅算命很準,於是托朋友找來聯系方式,便加了那位老師傅的薇信3785668,在幫女兒女婿算過八字後,說男方命犯桃花有桃花劫,尤其在31至36歲期間桃花旺盛,異性緣好,身邊女人多,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影響到婚姻,婚姻就會破裂長久不了,後面經過大師做法斬斷女婿的爛桃花後,現在女兒和女婿生活幸福美滿,事業在節節高升,感恩!
@peiyee3467
@peiyee3467 5 ай бұрын
是童年看的教育卡通!!!
@pcpcp-p4o
@pcpcp-p4o 5 ай бұрын
🥰♥️給看這留言的你♥️ 是俊美愛看書大智慧佛菩薩你好 💯♥️祝福你健康平安 ♥️多福多壽 ♥️財源廣進 ♥️一生平安 ♥️ 書名:群書治要 1.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2.對於賢德的人,應親近學習而又禮敬尊重,內心畏服而又孺慕愛載。對於喜愛親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處;對於嫌棄憎惡的人,要了解他的長處,並且明白對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戲弄,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 4.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有疑難則虛心請教來明辨真諦,用寬恕厚道的存心來待人接物,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 5.將要叛變的人,說話時流露出慚愧;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性情浮躁的人,話多而且雜亂;誣害善良的人,言辭飄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 6.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但是驕傲而且吝嗇,不肯分享,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7.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8.仲弓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說:「出門與人相見,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差遣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無論在哪裡做事,都不會使人抱怨,這便是仁德。」 9.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10.孔子說:「要求自己要從嚴,要求他人要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11.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12.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13.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14.見識高明的人在事情還未萌生前就能預見,有智慧的人在危險還未形成前就能避開;禍患大多藏在隱密細微之處,而在人們疏忽時發生。 15.古人曾說,人難以做到的有兩件事,一難是樂於別人指出缺點並加以改正,二難是把別人的錯誤指出來告訴對方。 16.聽任自己的好惡,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聽受外來的訊息,則容易造成彼此認知上的偏差。對認識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壞,而不能客觀公平地對待;對不認識的人,容易以人情關係擾亂了原有的制度。 17.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18.奸巧詭詐不如樸拙誠實。 19.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意謂,就辦事方面,無論大小,目標要遠大,辦法要周詳,又要預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遠大的志向、長久的規劃,否則憂患就在眼前。 20.能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利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危害他……有仁德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 21.君子有三種借鑒:明鑒於前事,明鑒於他人,明鑒於銅鏡。以前事為明鑒,可吸取教訓;以他人為明鑒,可效法賢德;以銅鏡為明鑒,可看清自我。 22.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23.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24.審慎面對事情的結尾,就像剛開始一樣,至始至終謹慎對待,那就不會失敗。 25.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2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27.人的過失在於為死亡悲傷卻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對過去的事情後悔卻不慎重考慮將來。總是常說:「既然已經如此」,又喜歡爭辯過去的往事,荒廢於今日,更懈怠於將來的時光,就這樣一直到老。 28.在童蒙時期培養孩子純正無邪的品行,這是一項神聖的功業。 歡迎翻印。
@CasonHuangvonTaiwan
@CasonHuangvonTaiwan 5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fubao99975
@fubao99975 5 ай бұрын
27:00
@黃世坤
@黃世坤 5 ай бұрын
7:37
@carkarlaw
@carkarlaw 5 ай бұрын
在外國長大, 聽過“孝感動天”的詞語, 但不知典故。 現在聽到這個典故有些接受不了,因為愚孝,平民可娶公主。之後愚孝,動物會幫忙農作,更能成皇帝。 如同第一次聽水滸傳,接受不了四大名著歌頌賊子。又如同紅樓夢, 接受不了女主不能自主生活,軟弱無能地的死去。 但會繼續聽(二十四孝故事)下去, 要明白典故就要理解故事。只不過心態要放平。
@說好的-g4d
@說好的-g4d 6 ай бұрын
馬先生保國 別瞎扯蛋了
@bs.0123
@bs.0123 6 ай бұрын
感謝普賢菩薩❤
@mya7429
@mya7429 6 ай бұрын
嗡嘛呢唄咩吽🙏🙏🙏🪷🪷🪷🪔🪔🪔
@曹玲-r7s
@曹玲-r7s 6 ай бұрын
🙏🙏🙏❤️ 113.3.9.
@曹玲-r7s
@曹玲-r7s 6 ай бұрын
🙏🙏🙏❤️ 113.3.9.
@曹玲-r7s
@曹玲-r7s 6 ай бұрын
🙏🙏🙏❤️ 113.3.9.
@曹玲-r7s
@曹玲-r7s 6 ай бұрын
🙏🙏🙏❤️ 1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