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跟 3:17 其實都是發了有送氣的 ka 音,只是第二個 ka 音故意把音調壓低了而已。 標準的發音可以參考這裏,裏面有音頻範例: ka - zh.wikipedia.org/wiki/清軟腭塞音 ga - zh.wikipedia.org/wiki/濁軟腭塞音 我個人的分析是這樣: akʰa (有送氣清音): 就是普通的 あか; aka (無送氣清音): 像是讀成 あっが,中間像是有一個很短的促音。因為 k 是清音(聲帶不發音),所以造成發音中斷; aga (濁音): 像是讀成 あぅが,中間像是有一個很短的う音,其實就是 g 的濁音所在 。 不過感覺其實大部分日本人自己都搞不清。就像很多人把中文「很熱」說成「很樂」一樣。
@@u3517777 其實先把濁音發音搞懂 就會發現PTK問題跟濁音是兩回事 主要還是台灣人太過依賴羅馬字學日語發音 偏偏濁音有三行的標記是GA DA BA 這就會直接導致很多台灣學生把濁音直接讀成「不送氣」的清音,然後就會出現「為什麼日本人明明是清音但發音是濁音」的問題 當然,母語是華語也會導致對於清濁不敏感也是原因之一,但其實大多濁音在台語是找的到、清濁也都分得出來,所以台灣人沒理由分不出清濁 像是台語的「五」跟日語發音就一模一樣,台灣人很容易就念得出來,甚至不用學習如何發音。所以把ご讀成「溝」的就是濁音完全沒學正確的羅馬字受害者,畢竟羅馬字就寫GO
@mugaku_sogen Жыл бұрын
上海話分 ka ga nga gha 四種 所以聲母方面能理解要表達的意思
@crvvvv2 жыл бұрын
首先送气和不送气没有读对,读的那两个听起来都像是送气的。 然后少讲了一件事情,对声音的分辨在幼儿时期形成的,有人认为成年了就不可能再分辨出以前分不出的音了,至少也是很困难了。 普通话母语的人能分出 k 和 kh 分不出 k 和 g,日语母语的人能分出 k 和 g 但分不出 k 和 kh。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字母 C,中国北方人普遍读成 sei,广东人普遍读成 “西”,实际上都没读对,但都认为自己对而对方错,在广东地铁站里面,如果说西口,本地人会理解成 C 口。
@u35177772 жыл бұрын
好奇一問,母語粵語的廣東人也會讀成普通話中的西 /ɕi/?
@crvvvv2 жыл бұрын
@@u3517777 我自己的经验是很多广东本地人都会这么读,包括母语是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的人。我也见过有广东人能说很标准的普通话,也能把 C 读成对的,但实际上还是分不出来 C 和“西”。
@crvvvv2 жыл бұрын
具体来说这个人也不是分不出来,认真听能听出来差别,但平时会搞混。我的母语是普通话,对我来讲 C 和 “西” 完全是两个音。
@puregsr Жыл бұрын
台語有三個層次,:氣音,清音,濁音。其實日文的g比較類似台語的濁音 g 例 「我」gua2 , 「牛」 gu5 ,「語」 gi2, 非常柔且加點震動。 日文的 K 則是不震動,所以對我來說,如果是句子開頭,聽起來像 台語的ㄎ 「哭」khau3,在句尾,聽起來像台語的 ㄍ 「狗」ka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