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 artist's artist ,專門給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從音樂、視覺藝術、文學、電影到時裝,都總有一群站在逼格頂點的前衛創作,很多一般人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沒有一般人會喜歡他們的東西但他們會那麼有逼格,原因就是因為這群創作者並不是為了一般人而創作的,他們是在給能看/聽懂的同行在實驗性的創作,目的本來就不在於為大眾提供娛樂。其他創作者受到影響以後,很多當中的新想法其實也會慢慢以更淺顯圓滑的方式進入到大眾文化之中,這也算是一種學術分工。只是現在很多人以消費主義的態度看藝術,只以自己作為消費者的身份去判斷事物的價值,不談事物在歷史和社會結構中的客觀位置,只談自己享受不享受,所以才那麼多人不做研究便全盤否定現代音樂和現代藝術。
仔细的看了一下Michele Francesco Maria Shi 和叨叨冯的文字,其实发现了一个问题: Maria Shi 对于自己认可和学习的认知的范畴内,有着自己严重的倾向性,相对保守;对于现代音乐几乎是持一种全盘否定的观念。根据我个人的判断呢,Maria Shi 应该是学音乐美学和史学的,属于音乐学的范畴,而叨叨冯君呢,似乎属于于表演类。其实你们没有矛盾,你们仅仅是美学上面的价值观之争。类同于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或者瓦格纳于勃拉姆斯。这个其实很正常,音乐学院里这种破事多了去了。 本人是搞作曲的,我不想否定Maria Shi 的审美和我16岁的时候的审美是一致的,但是我想说呢,现代音乐其实是一种实验品,或者说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发明(包括写作技法、新的演奏法、新的配器模式等等)。如果你认为某种类型的音乐你无法接受,那仅仅是你个人不能接受罢了,但是你不能拦着别人去接受。如果你不喜欢,也仅仅是你个人不喜欢,你不能强行用自己的审美去覆盖其他人,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对于这一集,我是绝对支持叨叨冯的。 说穿了吧,对于现代音乐的的表达模式你不熟悉而已!就和学语言一样,我相信你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说意大利语的,你必然要走南闯北,去学习其他地方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就如同你不能在意大利要求你的导师跟你说中文一样吧?你可以标榜你多么高大上,你是专业的,甚至你是双专业的硕士。但是这和你的审美倾向没有必然联系。至于你说现代音乐破碎、古怪。那是因为你没去理解过为什么会破碎,为什么会古怪,以及破碎古怪的都是什么样的类型,都是什么人写的,用的什么技术;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作品的亲自创作者,研究过大量现代作品和听过大量现代作品的人和亲自动手去写的人,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现代作品有现代作品的规格和模式,我的第一个回帖一上来就说了:就是反传统!就是要你听的有种不一样的新鲜感。但是你也应该知道,创新99%都是失败的,但是能有1%的成功目前留下来,这就不容易了。不知道你怎么理解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和《春之祭》以及《耶利米哀歌》,用巴洛克时代的眼光去看,那个就是现代,而且非常现代。但我们生活的时间线是永远向前的,不是向后。 之所Maria Shi 会有这种感觉,我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我有师弟曾经在意大利留学专攻和声,他就和我说意大利的传统和保守理念是比较严重的,但是他的导师也能接受他的新概念和自己发展的作品。 我也想探讨一下我的一个理念:Maria Shi 说伟大的作曲家一定可以超越时代的,我不知道Maria Shi 是怎么理解和定义时代的。这个时代的概念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历史背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个人的看法是任何作曲家不可能超越时代。绝不可能,正如同格什温、施托克豪森这样的人不会出现在浪漫派早期。那么,Maria Shi 君,你看看你的理念和审美,是否还停留在你熟悉的巴洛克时期呢?那你凭什么要求其他人都必须和你保持一致呢? 人对于不熟悉的东西本能都是拒绝的,这个没什么,但是对于作曲的人而言,吃螃蟹的才是勇者,甚至被毒死的也有不少。现代作品,其实因人而异,有人写的难听,是因为他技法不纯熟,或者说,技法本身还没被开发完毕。比如现在的:“创新音级集合理论”、“微复调”,这些还在发展进行中。但是也有好听的啊,随便给你举几个人:西村朗、武满彻、秦文琛、施万春,运用的技法都是很现代的,听起来还是很传统的,但是不影响听感的好听啊。 如果你觉得不好听,那我只能说:你听到的好东西太少了,赶快从自家的舒适区出来透透气吧。
@王詠瓏 Жыл бұрын
学生很迷現代音乐,可出社会后常被人笑,也不知怎解释,久了就不敢碰了。现在知道原因了
@l1mmg0t3 жыл бұрын
I like your explanation. when you have time, can you explain why Bach's 练习曲 called equal temperament. 为什么叫 平均绿 可否用 no.1 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