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т қаралды 7,136
永嘉證道歌24講於:2014-10-08
但得本。何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但得本
只要得到根本,就不用憂愁枝末細節 。
台灣人說:「樹頭若抓得穩,不怕樹尾做颱風」。不怕樹枝樹葉被颱風吹倒。
我們人什麼是「本,什麼是末?
我們從內到外,從心到身,到世界,
心是本,身、世界是枝末。根本是心,把心照顧好的話,身體還有身外的世界都不用憂愁枝末
一般人活在小世界,事業、婚姻、子女…等等
身外的所擁有的一切。
有人關心大世界,關心社會、國家…大世界
大部分的人只關心身體、身外之物,
不管怎麼樣這些都是枝末,不是根本,
所以說只要得到根本,不用憂愁枝末,
樹根紮實以後,樹枝、樹葉就會芸芸生長。
問題是樹根紮緊了沒有,這是關鍵所在。
所以這句要跟下一句合起來講 「如淨琉璃含寶月」
這句話出自楞嚴經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楞嚴經卷八》
這句話有典故的出自楞嚴經,楞嚴經講什麼?
祂說我們心不放逸,不追逐六塵,眼睛不追逐看什麼;耳朵不追逐要聽什麼;鼻子不追逐要聞什麼;嘴巴不追逐要吃什麼;身體不追逐要穿什麼;頭腦也不追逐知識。
不逐六塵,心就不會放逸,不放逸的話就「全六反流全一」心沒有向外流好像能量沒有向外流失,就會回過頭來就可以全,全就是圓滿,六根變成一,本來是六根現在回到根本剩下一個一個本性反流全一
這時,因為不追逐六塵,所以六根清淨
六根清淨,就六塵清淨
本來六塵不清淨,因為外面的世界不清淨,因為六根不清淨
六根清淨,就六塵清,世界清淨
這就是所謂:但得本,何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這時你的心反流全一了
萬法歸一了。惟精惟一了
這時候你的心就像寶月一樣,所謂心地光明
身體世界,就像琉璃一樣清淨透徹
心像寶月一樣,光明
所以心地光明,世界清淨
當你得到根本的時候,守護不失,最後這個世界就變成琉璃世界
而你的心,也變成光明的心靈
光明的心靈在琉璃世界,哇這個太美好了!
我們就希望這個世界是這樣 但是比較大的問題是誰不愁枝末?
大家都愁身體、家庭、事業婚姻子女、社會國家…世界
世界這麼混亂戰爭這麼多,要怎麼解決?
禪師提出一個非常烏托邦的說法「但得本,何愁末」
讓這個世界變成琉璃世界
白兄常用三寶,以前不通的脈都通暢了「但得本,何愁末」
人的心靈,同一環境如果心事重重,環境再好覺得處境惡劣。
心境清淨,充滿仁慈,世界就變好了
心很重要,心之所以煩惱、痛苦、糾結,主要是習慣性追逐六塵
在希望、失望、絕望…打轉
六根回到根本變成一
六根本來不清淨,
所以傳道就是傳這個根本,守護本心
不要讓自己的心受心情受環境影響
如果不受影響的話,這個身體也好身外的世界也好就會慢慢的淨化
如淨琉璃慢慢的淨化
身體很比較快 再來淨化家庭
很多家庭的痛苦來自於彼此有很多期望
有期望就有不滿,不滿放在裡面就有怨氣
放出來就變成怒氣、指責、衝突
值則衝突摩擦種種問題
大家都失去本心
所以守護本心 慢慢身體開始淨化,家庭開始淨化, 社會開始淨化 國家開始淨化……所謂六根清淨故六塵清淨,六塵清淨故世界清淨
所以心地光明,世界就清淨
可以感受得到的自己心的光明 世界就越來越清淨
當然一盞燈點不亮世界 但點得亮周遭
就怕自己有一顆黑暗的心,然後指責社會黑暗
心地光明世界清淨後,就可以解此如意寶珠
智慧現前,就跟露西一樣開發生命
電影露西在講人的頭腦開發10% 20% 30%…
開發到100%是什麼樣子的
人消失了無所不在
身心清淨世界清淨
如意寶珠現前,大智慧就會現前,這是本有的科學家知道我們大腦開發到20% 30% 可以改變自己,40%就可以改變控制別人,
最後能轉物,心能轉物,不為物轉,還能轉物,這是佛說的,可以轉變物質。就是如意寶珠
歷史上皇帝都要有國師,國師有一個功能,乾旱的時候要能夠祈雨,道家也有,佛家也有,他有辦法改變氣象
這是心靈的力量,可以大到可以改變氣象,
所以若能解此如意珠,智慧寶珠
隨意使用,可以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功能永遠無窮無盡 。
其實我們的智慧用來做一個用途就好了,不一定要改變這世界,
不要把這世界搞壞就好了,世界本來就已經很美好
做一件事就好了-救苦
自利利他 救人出苦
傳道時講的:今得此一著,跳出苦海淵
每個人都受苦
成功也苦失敗也苦,生病也苦健康也苦
…無所不苦
所以要能夠救苦
佛說彌勒救苦經
彌勒祖師就是要來拯救世人脫離痛苦
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救苦
就地解脫,環境沒有改變但痛苦消失
如何解脫痛苦?智慧寶珠
得道以後誠心抱守
好好把心守著,不要那麼多貪心、計較、怨恨、分別
心清淨以後,六根清淨,六塵清淨,世界清靜
如淨琉璃含寶月
智慧可以解脫所有的痛苦,不管為什麼痛苦,
事情沒有解決,痛苦消失了這是最重要的
不是事情解決,痛苦才消失
歷代修行大師如孔子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週遊列國
孟子也沒有解決問題,但是他們很快樂
不管環境多惡劣心裡一樣快樂
可以出苦
弟子為什麼跟隨他?很快樂啊
子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陳蔡絕糧
陳蔡絕糧絃歌不斷
當大官不見得快樂,賺大錢不見得快樂
子貢廬墓六年,後來就成為當代富豪,可是他最懷念的是跟隨孔子貧窮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