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т қаралды 3,725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位於荷蘭西部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城市市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港區100多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有人口約102萬。鹿特丹的名字來自於在市中心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鹿特丹長期以來是歐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裝箱運輸量計算,19世紀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為世界第10位。
鹿特丹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鹿特丹位於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鹿特丹除較大的古老的市政廳外,著名建築都是現代化的,因此,被譽為“歐洲較現代化的城市”。登上高185米、被稱為“歐洲桅杆”的高塔,可鳥瞰全市。
整座城市展佈在馬斯河兩岸,距北面海域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海相連。港區水域深廣,內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鹿特丹地勢平坦,位於荷蘭低地區。其東北部的衛星城亞歷山大斯塔德附近低於海平面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鹿特丹在歷史上幾經興衰,起初是鹿特河附近的漁村。鹿特河古時從南荷蘭的沼澤地區流入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 1250年在馬斯河北岸修建堤壩,用閘門將鹿特河與馬斯河隔開。 1340年荷蘭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時,挖掘運河與代爾夫特和萊頓相通,使鹿特丹開始繁榮起來。 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壞。 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軍隊佔領,幾個月以後西班牙人撤退。當時有許多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來,使鹿特丹進入一個恢復發展時期。
到了16世紀,鹿特丹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許多港口,為對外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到18世紀,鹿特丹的對外貿易蓬勃興旺,集中對法國和英國開展貿易,當時也有船隻遠航到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到19世紀,鹿特丹在轉口貿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於德國在1870年統一,在萊茵地區,特別是在魯爾地區實行工業化,使鹿特丹也相應地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特別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運河新河道,使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絡的建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河流和運河聯爲一體,至20世紀初鹿特丹一躍而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世界上設備最好的港口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鹿特丹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1940年5月14日,德國空軍對這座城市狂轟濫炸,整個市中心和東部廣大地區完全被破壞,包括建於15世紀的聖勞倫斯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公共建築物被炸成一片瓦礫。只有市政府、郵政總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館等建築殘留下來,倖免於難。鹿特丹的瓦爾港機場,當時的歐洲第一民用機場也遭到破壞。 1944年秋季,德軍撤退時還大肆破壞城市設施,如總長為7700多米的遠洋貨輪碼頭區和約40%的碼頭設備遭到破壞。
戰後,市政當局開始執行重建計劃,港口設施於1949年完成重建,並逐步恢復了海上交通運輸。 60-70年代建成了博特萊克港和石油化工區,開挖深23米、寬400-600米、長12公里的貝爾河,並修建歐羅波特港。港口和工業區面積自二戰後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擴大到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1年起躍為世界第一大港。它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約有3.1萬艘海輪和18-20萬艘內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高達3億噸,裝卸集裝箱達400多萬隻標準箱。港口設備先進,擁有機械化裝卸碼頭,大型倉庫和冷藏庫,是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其它是香港、新加坡、高雄、紐約等)。港內可停泊30-50萬噸巨型油輪。進口和過境的大宗貨物有石油、石油製品、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為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荷蘭已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它是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歐洲前列。其工業門類齊全,擁有歐洲最大的煉油廠,發達的造船業,其中石油化工、家用電器、電子儀器、乳品加工、人造黃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汽車裝配、工程機械、鐵路器材、輕工業(紙張、服裝、咖啡、茶、可可、香煙、啤酒)等製造部門。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於一座新興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設規劃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佈局實施的,建築物基本上是戰後新建的,外觀新穎別緻,大多為西歐風格,造型獨特,異彩紛呈。市區有規模宏大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國際貿易中心機構。在老城區,許多街道路面是用石頭鋪成的,保留數百年前的風貌。
市內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鐵和各類船隻。乘車經常要過橋、過河,在河道裡穿梭行駛。市區街道清潔整齊,其最大特點是居民住戶的樓層窗戶都養有五顏六色的鮮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歐洲港口花園城市。在郊區有許多菜園和花圃,種植各種蔬菜和花卉。商店裡商品琳瑯滿目,市場供應豐富。各國風味的餐館、酒家、快餐店到處可見。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遊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市內有許多博物館、畫廊、公園、圖書館、電影院和音樂廳。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位于荷兰西部的南荷兰省,Nieuwe Maas河畔,城市市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港区10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7万,包括周围卫星城有人口约102万。鹿特丹的名字来自于在市中心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兰词Dam(坝)。鹿特丹长期以来是欧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装箱运输量计算,19世纪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为世界第10位。
鹿特丹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鹿特丹位于荷兰的南荷兰省,Nieuwe Maas河畔。鹿特丹除较大的古老的市政厅外,著名建筑都是现代化的,因此,被誉为“欧洲较现代化的城市”。登上高185米、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可鸟瞰全市。
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距北面海域约25公里,有新水道与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鹿特丹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地势平坦,位于荷兰低地区。其东北部的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为荷兰最低点,该处有居民17.5万。鹿特丹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最冷,平均气温1℃,7月最热,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700毫米。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起初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鹿特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入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毁灭性打击。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当时的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遭到破坏。1944年秋季,德军撤退时还大肆破坏城市设施,如总长为7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战后,市政当局开始执行重建计划,港口设施于1949年完成重建,并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60-70年代建成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公里的贝尔河,并修建欧罗波特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使鹿特丹自1961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它是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盟最早成员国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发达的造船业,其中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纸张、服装、咖啡、茶、可可、香烟、啤酒)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道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清洁整齐,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户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丰富。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到处可见。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