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世代有些人是稱為「Z世代」,因為Y的下一個字母是Z 這個主題真的很有意思,另外我覺得值得注意的還有,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世代差異」並不是同步的,例如西北歐地區普遍的 X 世代的觀念態度想法,其實差不多相當於台灣普遍的 Y 世代.....以此類推!因為他們對經濟發展、心理觀、人權、勞工權...等文明進度是比華人社會早了至少一個世代,除了網路的影響是第三世界以外的人可能較類似,除此之外西北歐的 X 世代跟華人的 X 世代其實是差非常多的,對此我常親身有感 有時候會聽到「某本書的作者是歐洲人,他們的文化跟台灣不同、他寫的不全適用於台灣啦」...這樣的說法,與其說是文化不同,我認為更精確的來說其實就是同年紀卻不同步的「世代差異」 而我看了一下這本書簡介中的 i 世代小測驗,除了網路與社群的部分,其它有些現象在西北歐,早在 Y 世代身上就很常見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北美的很多方面在光譜上是處於西北歐跟華人圈之間,但還是偏向西北歐一些 台灣人較常聽到的地區的世代進度,我自己的經驗與觀察是這樣: 西北歐 --> 北美 --> 東南歐 ≈ 華人圈 其他跟台灣關係較近的日本則又是另當別論,他們是亞洲唯一東、西融合最早的地區,而且是以一種日本獨有的方式、對世上其他民族來說都是另一個特別的群體 因此我覺得這個話題最有意思之處就是它是很 complex 、複雜交織的,又的確有它的脈絡可循
年輕世代會感到「精神與關係修復不易」是因爲至少能察覺到內在一些東西的斷裂或缺乏,而前面的世代因為只能忙著滿足基本物質條件,對抽象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是幾乎一無所知的陌生,所以前面世代在精神上普遍來說可能斷裂的更嚴重,嚴重到連自我覺察力都沒能開啟過、也就沒有所謂修復的課題 我個人是覺得「無以名狀的未知痛苦」可能其實比「能具體捕捉的已知痛苦」還空虛及痛苦,因為前者會真心認為是別人的問題、不會反思自己,你跟台灣嬰兒潮 跟 X 世代的人談「愛自己」、「哪些情況就是情緒勒索跟踩界限」......等等,他們其中很多人是真的只能一知半解,對他們來說,愛自己=滿足物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