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壓實驗】中國古建築榫卯,是值得驕傲的“黑科技”嗎?

  Рет қаралды 54,099

筱顽咚

筱顽咚

Күн бұрын

Пікірлер: 220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評論區有人說中國古建築不使用鐵釘,這是我2019年針對“中國古建築不使用一根鐵釘”這條謠言寫的一篇闢謠貼,感興趣可以看看。希望這類謠言不要再繼續傳播 www.zhihu.com/question/264151635/answer/664620952?
@mikeli9532
@mikeli9532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 古代铁钉是铁匠用铁锤敲出来的。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mikeli9532 是的,古代都是方釘
@heoliang8175
@heoliang8175 Ай бұрын
看了,好像以前也看过,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你这篇。这篇文真的很不错,没有顺着那些人往下说。反而是直接掀桌子,这个我喜欢。
@筱顽咚
@筱顽咚 Ай бұрын
@@heoliang8175 我对于谣言的态度是零容忍!所以我的态度很坚决(手动抱拳)。
@鄭繼孟
@鄭繼孟 Ай бұрын
鐵器時代之前就沒有建築了?還闢謠咧。
@ytzf4842
@ytzf4842 Ай бұрын
三根榫卯搭在一起是防止横向移动的 不是用来做垂直称重的
@jheweizhang
@jheweizhang 2 ай бұрын
1.當然如果以純實用性來說,的確為了炫耀目的而盲目損耗材料是一件浪費的事,但經濟實用也的確不是建築的唯一目的。包含但不限於:讓人有逃生時間、壞了方便修等等因素。 2.材料力學的基本觀念慣性矩(I)就是在講斷面問題,裁成四根同斷面會比較弱也是因為中間少了三層抗剪力的斷面,所以說加了適當的垂直榫接可以稍微減少強度損失。 3.但複雜建築不是一個部位的強度可以一概而論。材料力學講單根材料特性,結構學講整體靜載重,結構動力學再多講地震跟風力的綜合影響。一個設計也許在一處部位來看有減損強度,但以一堆部位結合成一個整體來說,"對人的"安全性也許會增加。 4.您所計算三根桿件的1.57A,如果現代觀點來看,可以當作是容許應力設計法裡的安全係數,而單支桿件用到壞則是極限設計法。 5.以前電腦無法在設計階段準確模擬結構強度時,只能用一個參數"安全係數"去保障結構在垂直力、側向力、靜載重、活載重及衝擊載重的綜合作用下,還能保有結構的安全性及耐用性,尤其是材料還相對非均質(相較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及鋼結構而言)的狀況,所以古代做法也並非沒有道理。 6.您的影片及實驗精神值得佩服,只是希望補充點小知識。關於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及觀賞性等等考量,學理及應用上都已十分成熟,也是許多工程師及建築師們的專業。
@heiwozhonghuazhezuiyuanbipen
@heiwozhonghuazhezuiyuanbipen Ай бұрын
都说了,古建筑。和现在杠精混凝土比?》
@seanllien
@seanllien 28 күн бұрын
@@heiwozhonghuazhezuiyuanbipen人家都說補充知識了 又不是在挑影片毛病 我就多吸收了補充知識很好啊 你這才比較是找人家麻煩吧? 而且影片中,就是用「現在學術理論」在實驗「古建築」,那你怎麼說?
@carefree217
@carefree217 23 күн бұрын
梁柱才是中式木建築的核心,不是單靠這些榫卯結構, 古代建築師正是利用榫卯設計會削弱木材結構的特性, 將建築物的重心透過這些榫卯均勻的分散到各梁柱上, 可以發現這些建築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只有屋頂跟梁, 所有的結構強度都集中在屋頂上,就像一張桌子一樣, 正因為頭重腳輕的結構,中式建築的梁柱不打深樁的, 如此一來,抗震的能力大幅提升,只會位移而不傾倒, 所以說,榫卯最重要的功能並不是承重,而是在於調配建築的整體結構
@changyanou-kl5hy
@changyanou-kl5hy 10 күн бұрын
文化技术别教外人。
@alanhuang9009
@alanhuang9009 Ай бұрын
有这样的求知求真态度非常赞!特别是敢于跳出一切皆崇古的迷圈,这种勇气值得钦佩。👍
@_su7515
@_su7515 Ай бұрын
如果把古换成外,你能说么
@观岛香月
@观岛香月 29 күн бұрын
@@_su7515 这话太搞笑了,外有啥不能说的?
@mycomputativeromance4266
@mycomputativeromance4266 26 күн бұрын
@@_su7515 真就自我阉割了啊
@_su7515
@_su7515 25 күн бұрын
@@mycomputativeromance4266 哟,瞧您这就高潮啦?
@chunhongli8910
@chunhongli8910 2 ай бұрын
你的实验十为了证明榫卯结构的拉力不如单体结构,但这个用得着做实验吗?榫卯的凹槽使得承受重力部位变小了,变细了,降低了他的纵向承受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建房子是不是立几根柱子就能建起来呢,横向不用连接吗?榫卯结构是用来连接横向与横向,横向与纵向的平面和立体的固定连接设计。这种设计的连接点在建筑的边沿附件,如柱子处。纵向承受力的部分在柱子,而榫卯延申外延的长度很小,如屋檐只承受极少的力。你的实验相当于把屋檐延申到很长,有这种设计吗?脑袋被驴踢了。
@cmyip11
@cmyip11 Ай бұрын
😅😅算了吧,看看他向其他人的回覆,再向他如何地解釋,他仍然是不會明白的。不用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了。😊
@yangcheng
@yangcheng Ай бұрын
他有讲现实中的古建筑涉及啊,使用角梁和钉子一起来对屋顶进行固定的。你是不是只看了实验部分没看后面的内容呀。
@ミッキー-e1t
@ミッキー-e1t Ай бұрын
@@yangcheng 因為他只想著噴人呀
@golfwolf-tz6ry
@golfwolf-tz6ry Ай бұрын
古代榫卯可没有在梁中间开槽的,悬挑的斗拱主要是装饰作用,能够承担自身重力就够了。榫卯的主要作用是让被连接的两个件互相抱死,在不增加斜支撑的情况下也能让结构稳定,您的研究用一句古话说叫牛唇不对马嘴。
@HaruNoFukuro
@HaruNoFukuro Ай бұрын
UP主要證明的不是承重能力 而是"榫卯"不是被坊間所吹棒成的那種"黑科技" 標題有清晰的點到 影片中UP主也十分客觀的用實驗證明了榫卯對建築強度沒有提升 反而會使其下降 古建築上的榫卯更多是因應當時的文化及制度去發展及適應 榫卯這種技術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但無論是古時的制度或是現今逢中必吹的風氣都會握殺了技術發展的可能性
@pisfans
@pisfans 2 ай бұрын
你說的沒錯,榫卯結構並不是為了增加強度 而是在建築強度足夠的前提下 犧牲部份強度來換取搭建結構時的便利性和美觀 其發明的初衷就是為了建築的藝術性 我想這是因為有錢人有需求才發展起來的技術
@FarmerLance
@FarmerLance 2 ай бұрын
很有趣的實驗。 我也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我還沒有做任何相關的實驗與尚未設計任何相關的實驗(有想法,但一直沒有去把想法寫下來完整化)。 但我覺得這次的實驗只能證明這種結構對這種型式的力承載能力下降。 但在真實的結構上這些榫柳的位置是承受這樣的力嗎? 就有點像是結構力學上,我們看承重牆和看剪力牆所需要的參數與設計是不同的。 因為一個是承重,一個是處理剪力。 兩個的結構上的需求是不同的。 一個可以用來做承重牆的方式不一定適合剪力牆。 所以我覺得在設計實驗之前,要先了設計符合其實際位置功能的實驗。 有些時候有些位置的設計,可能不是為了承受力,而是為了「能夠結合」。 因為榫鉚有一個極大的好處是「不需要木材以外的東西就可以穩固結合不同部件」。 而且以長久來看,用榫柳有個好處是「不會生鏽」。 而用鐵件(包含鐵釘在內的任何東西)都不會長久。 遲早生鏽,除非非常勤於保養。 而純的榫柳,除非維護狀況差到一個極致或者一開始就沒有做好,不然數百年是很容易達到的。 而除非超級天災與人禍與白蟻入侵不然純木的組合要維持更久也是有可能的。 在我老家這邊有不少很古老的木造建築,經過了非常多年的風災、造成重大傷亡的大地震等等都依然完好──而且這些建築極度缺乏維護很多年。 如果有長期保持基本的維護,可以預期這些有正確建造的建築可以存在更久遠。 所以我覺得在對「這些工匠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把木材的能力完整發揮」這一點生氣以前,我覺得可以先再更深入了解一些更多的面向。 因為不用鐵釘的建築可能可以維持數百年,但用了鐵釘後至少鐵釘之所在可能無法維持百年。 但不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嚐試,至少你開始行動&試著去了解與證明這些東西。 👍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可愛
@MultiYlin
@MultiYlin 2 ай бұрын
其实用铁钉也可以百年:为什么和木头在一起就不行。其实很简单 水汽,温度,导热系数直接导致木头真的铁和木头建筑真的是八字不合,个别的不锈钢除外 还有真的木头不能百年吗?可以去查查一种叫做木头乙酰化工艺,直接解决了你思考的虫子问题
@FarmerLance
@FarmerLance 2 ай бұрын
@@MultiYlin 我個人覺得鐵釘要百年的難度比木頭高了一些。 因為防鏽方面的因素。 木頭在缺乏維護的時候也有可能可以很容易的保持,但鐵釘在缺乏維護的時候會比木頭還更容易被氧化及損壞。 而木頭本身只要前面的處理工藝有過關,有很多傳統的做法就可以讓木頭使用超過百年了。 至於比較現代的處理工藝,例如你說的那一種我個人比較沒有那麼喜歡。 雖然也許比較快,但有很多簡單的傳統工藝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MultiYlin
@MultiYlin 2 ай бұрын
@@FarmerLance 个人对传统没有那么坚持,只要符合工程学的选材料顺序我就可以。比如柚木可以达到防虫,问题是需要50-70年的成才,乙酰化直接解决了木材不足的问题并且防虫特别是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mite(并且无毒,不是靠boron或者其他杀虫工艺
@MultiYlin
@MultiYlin 2 ай бұрын
@@FarmerLance 个人对传统没有那么坚持,只要符合工程学的选材料顺序我就可以。比如柚木可以达到防虫,问题是需要50-70年的成才,乙酰化直接解决了木材不足的问题并且防虫特别是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mite(并且无毒,不是靠boron或者其他杀虫工艺
@g863210xie
@g863210xie 2 ай бұрын
非常好的論證。我也是相當認同和支持此看法。
@menot2423
@menot2423 2 ай бұрын
榫卯結構用途本來就不是用來承重 這實驗不就是用爬樹來測驗良駒 豈不叫人貽笑大方嗎
@cocoliu2464
@cocoliu2464 Ай бұрын
榫接是為了在有限材料下,延伸可使用面積(如屋頂面積)。所以可受荷重不會比原材高。 就材料力學來說,能𠄘載的重量和應力集中區的截面積及應變模式相關。
@Kevin-g3g1v
@Kevin-g3g1v 2 ай бұрын
斗拱主要是装饰/制式作用, 好像瓜皮帽上面的一块玉。
@gnaixx
@gnaixx Ай бұрын
中國木造古建築的屋頂榫鉚應該不只承受屋頂重量,不要忘了冬天的積雪重量,而且飛簷上方承載的積雪應該是最多的。 純粹只是想提醒,它不單單只需承受屋頂本身的重量。
@ghli2262
@ghli2262 Ай бұрын
很有意义!与金属复合使用是提高木材效率的手段。
@aleenkoh
@aleenkoh 2 ай бұрын
老實說我不知道視頻主要表達什麼,給我感覺他就像個小白,不然就是對榫卯有什麼誤解或偏見。我本身不是榫卯重度迷戀者,我只是以我工程師的專業來看,榫卯的功用其實就不是為了承重,如果要承重不如直接加大使用的木料不就更好嗎?更彰顯氣派。榫卯主要功用是抵消震動時所產生的應力,不讓應力集中在一個點分散出去。視頻裡的三根木條實驗根本就有問題,實驗單單只是展現完整的木條比裁切了的木條更有承重力,這個正常人都知道的物理常識罷了,而且脫離了現實。正常建築物不會有如此大比例的懸空屋簷,別說完整的木條,就算鋼鐵也挺不住大風吹的搖晃,更別說地震的搖晃。再說你這是屋頂,重量是在上面,而你卻把重量放在下面,更無語的是你拿根繩子把三根木條套在一起,把重量集中在三根木條的某一點往下拉,正常屋頂是會用木條把左中右三根木條串聯起來把屋頂的重量分攤到那三根木條上,這跟你用繩子把重量集中在那三點往下拉更本不是一個概念。最後我只說到這裡,如果你不真正的去了解,帶有偏見或其他目的說再多也沒用。但記得一個技術能流傳上千年是有他的道理的,被取代不一定是沒用。古代皇官貴族不會無聊到為彰顯氣派,財力,而住在危樓,在古代可是會殺頭的。
@heoliang8175
@heoliang8175 2 ай бұрын
對他的探索精神還是要贊的,但他實驗的目的確實有點不明。榫卯結構本身不是爲了增加强度,而是爲了將不同方向或者不夠長的材料給結合起來,這是單獨材料做不到的。你一根木材怎麽也不能完成一個平面結構吧?二者的目的不 同,就沒有了比較的意義。還好,他實驗的時候那個缺口是向下的,否則承受的力會更小。😂
@jianguochen4662
@jianguochen4662 2 ай бұрын
​@@heoliang8175 不,要怎樣都可以,但是表達曲折容易誤導,這不好吧。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heoliang8175 實驗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傳統斗拱的是一種建立在材料極大浪費基礎之上的做法,並不高效科學。幾根木方通過榫卯拼接起來的效率連同等規格的一根也達不到,這種傳統的做法不值得在當前還被一遍遍復古、複製、推崇。傳統建築需要繼續發展首先要革新這些明顯有問題、低效率、高消耗的地方。改進後古建築才會往前進一步發展。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謝謝回復。
@heoliang8175
@heoliang8175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 嗯,你這個理解還是比較有道理的。他最後說的,浪費材料是爲了身份炫耀,這種認知我是認同的。作爲一個追求效率的人,我肯定是不認同這種結構的。現在很多推崇這些的人,也就是那種“我們祖先也曾闊過”的心理。今天的材料,今天的工藝,我們確實沒必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因爲明明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優的性能,偏要折騰這些東西,除了懷舊,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可以炫耀的。
@charliechen9349
@charliechen9349 Ай бұрын
用今日材料力學有效率使用木材的角度,無法作結論否定古時候準卯的使用。 不過基本上是蠻佩服這位作者的實驗工匠精神。就是因為有年輕的實驗精神,才能有古人精采的成就…
@如愿-p3l
@如愿-p3l 29 күн бұрын
终于看到有人说真话,解决了我很多年来的疑问,赞赞赞
@ShenTseAn
@ShenTseAn Ай бұрын
如Denshigi網友所説,試驗方法有誤!,三根木材的組合力距方向不同於一根木方。
@oceanljm
@oceanljm 26 күн бұрын
关键还是有损的受力的关键位置其实是三分之一的受力直径。
@滑翔翼之舞
@滑翔翼之舞 Ай бұрын
非常認同,看過很多搞榫卯的國外視頻,搞很多花樣,讓人覺得技術了得,但就像你說的。
@lennyzhang704
@lennyzhang704 2 ай бұрын
你没有明白斗拱的作用 所以才有这么不知所云的实验
@junsongli1815
@junsongli1815 Ай бұрын
斗拱也是一样的原理,不如完整的木方。
@大李若愚
@大李若愚 Ай бұрын
很有意义的视频 期待对传统榫卯改良的视频 另外 从科学依据上来说 作者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 人家在视频里也解释了 但不能否认的是 三根削切后的木头是能够承担起一个面的 作者自己也提到了 其实这是比较主要的因素 因为四角出挑的长度 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着檐口的出挑 以及整体建筑的美观 而并非完全是为了凸显等级 角柱在建筑当中所受到的风雨侵蚀是最严重的 所以需要额外的出檐来减少和避免柱根被雨淋到 而这就是屋角要用三件套来形成支撑的一个主要原因 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柱网结构的稳定和耐用性
@aliuslin
@aliuslin 7 күн бұрын
沒什麼驕不驕傲的,只是文化。驕不驕傲只是虛榮心在作祟
@mingway
@mingway 24 күн бұрын
b站估计会有很多人喷的。 立场不对 知识对不对不重要。 不过 感谢 up主这么耐心做科普。
@Jellybeans907
@Jellybeans907 28 күн бұрын
6:40開始那邊已經是力矩的範疇了吧,它們承載同樣重量的東西,可是因為位置長短不一樣,木條受的力根本也不一樣。長短與同種木頭本身能承受的重量其實沒有關係,您的實驗只是展現了力矩;如果是用不同種類但長度一樣,力矩也一樣的木頭來做實驗,效果說明起來才比較像是古代建築學。古代建築學比起數學,應該更講究木材的運用,古代建築時應該還會按不同木材的承重能力挑選木頭。 故此,如您所說卯榫的確是讓木頭的承重能力下降,然而,建築物本來就是追求平衡、穩固,這個下降對建築物的影響並不大,我提到過不同種類的木頭有不同的承重能力,建築物也有特別牢固的結構例如三角形的,在古代缺乏精測器材的情況下,能精準至如此之境實屬牛人,各方面加起來才是讓卯榫結構在古代封神的原因。 無可否認,「卯榫」是弱化木頭本身的能力,然而「卯榫結構」就是牛,唯一用數學也無法讓我屈服的神之結構,它充份展現了力學美。
@chi1992
@chi1992 23 күн бұрын
外行人就不要瞎猜了吧...通篇不知所云 榫卯在力學上就是毫無價值的構造,力學之美?要說他追求什麼,答案絕對不會是力學
@ulysses9376
@ulysses9376 Ай бұрын
我一開始也覺得榫卯的重點不是橫向連接木材嗎?測試承重幹什麼 看到12:21才知道,就算要做榫卯,在性價比上也不會像官家建築這樣用三根去疊 在承重柱上挖榫卯讓橫樑穿過就是最有性價比的做法 反過來說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得在甲方各種要求下去做到美觀與實用的平衡,就這點來說確實算是黑科技
@youzhou2946
@youzhou2946 Ай бұрын
分析的很好,我自己也玩木工,对榫卯也有自己理解,甚至有再有些情况下,钉子加上木工胶水达到的效果要比榫卯好太多了,木材还有纹理,各个木材不一样有的情况开了榫卯对木头的纹理也极大破坏,是的木材更容易开裂
@xyzuvw4647
@xyzuvw4647 2 ай бұрын
搞清概念没? 不管任何材料当然是整条强度高.这个实验根本不需要! 榫卯结构是为了连结. 用其它连结方式做比较才能说明哪个方式好
@wettingfairy6764
@wettingfairy6764 Ай бұрын
这个最在理。 实验搞了一堆,但实验逻辑不明了,是实验就没意义
@xiaohonglei1389
@xiaohonglei1389 11 күн бұрын
一木分三层的实验不能完全还原斗拱出挑的真实性。相互叠加的截面总高度不变,下层受压、上层受拉。如果不限制上下铺作之间的水平接触面出挑方向的位移(导致下弯),即如实验。实际有出挑拱的端头斗的限制。
@duan1020
@duan1020 2 ай бұрын
外行咨询一下大佬,听说现代木工胶很厉害,粘的很牢固,强度甚至超过木头本身,我想问的是,如果把缺口休整整齐然后用木工胶严丝合缝的把您上面的实验的榫卯结构粘合起来,再做您视频的实验,那是一根更结实还是榫卯的那个结实呢?
@gui2460
@gui2460 2 ай бұрын
我也是外行,我的理解是胶很难维持几百年上千年。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不太好说。我个人感觉中间那根(材损与总截面的比值为10:21。开口全部在下边)会无限接近一根的悬挑度;两边的木方其中一根开口全部在上面(材损和总截面比为16:21),另外一根既在上部开口也在下部开口(材截比同上)。当悬挑时,这两根的上部开口产生的拉力恐怕拼板胶(或木工胶)很难粘住,会开。但绝对会比不加胶要好很多,尤其是上下都开口那一根。 如果加胶的同时用“过河铁件”在两边木方开口的两侧加螺栓固定,那抗拉效果绝对非常好。
@gui2460
@gui2460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 视频里不是说了么,能不开口尽量不开,能小开口尽量不大开口。简而言之就是不管怎么开口都会降低原材料的强度。如果用足够强胶黏合,理论上应该会增加榫卯结构强度,但古代很难有这种胶,即使有能不能几百上千年还有效很难说。您加上金属件肯定能增强咯
@rumvm
@rumvm 2 ай бұрын
@@gui2460 現代的膠有很多是石化原料製成,就是塑膠類,這類材料理論上搞不好比建築木材壽命還長
@rumvm
@rumvm 2 ай бұрын
有一些實驗用現代膠黏結的木料在接合面抗拉強度上甚至比原本木料結構還強,但是這就等於把力量交由其他部分木料去承擔 我認為如果用這類膠黏合應該最多也就回到相同截面積的木料強度而已
@jamesw1577
@jamesw1577 Ай бұрын
長知識, 謝謝 !
@jasonChung-o1m
@jasonChung-o1m 2 ай бұрын
学过材料力学很容易得到作者的结论。但作者要注意,三根挑梁的传统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檐口横向檩条的跨度,结合柱间铺作,对于唐辽风格的大悬挑屋盖是有益的,不能一概而论。明清的穿梁式与唐宋的斗拱式相比,梁柱用材大了;反而唐宋建筑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材料形成空间树形结构,美观度也好。
@shunruzhang4237
@shunruzhang4237 2 ай бұрын
这位哥的力学知识深度不够,只有直观的力学感觉,没有严格的力学分析,也没有材料力学的基础。
@ESHOhughterance
@ESHOhughterance Ай бұрын
我只想說,辛苦你了 對於我之前常在做結構應力分析的人來說,心有戚戚焉
@cmyip11
@cmyip11 Ай бұрын
大哥,你是走火入魔了嗎? 人家這個設計是防止變型,一個長方形支架受到單邊外力之後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條木條疊在一起誰都知道會比一根木條來得弱啦!這個設計的原意是防止變型,而並非受重力的。 你連這最基本的功能也搞錯,然後做一大堆沒有意義的方式來比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走去貶低人家的設計,是否有些過分呢?
@peter-world-traves
@peter-world-traves 2 ай бұрын
榫卯的作用是連接,不是承重! shibi
@m66176688
@m66176688 Ай бұрын
你沒看懂吧 人家的意思是榫卯會影響承重上限
@user99608
@user99608 Ай бұрын
很好, 很有研究精神🎉 值得稱讚👍
@tlyuan3662
@tlyuan3662 Ай бұрын
这结构是为了增大承接面积,做出来更好看。。。
@薛秀穎
@薛秀穎 2 ай бұрын
榫卯聽說是分散屋頂重量而設計,而屋頂各四個角的施力點都是壓在接近榫接中心的位置,並非兩端的位置。 更何況皇宮建築建坪跟體積之大,依這個邏輯來說應該早就坍塌。 這實驗假設的切入點有些問題,不夠嚴謹。
@海賊老獵人
@海賊老獵人 2 ай бұрын
故意这么切入的,耍个心眼,给他的视频做个总结,就是中古古代的榫卯设计,不但不会更好还会更差,应该用西方的设计会很好,这么解释你就懂了吧。
@kenneth.leight8
@kenneth.leight8 2 ай бұрын
會有日本及韓國建築的對比影片嗎? 會有同樣耗材或者更科學的可能性嗎?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有可能會有日韓的對比實驗; 會有優化後的不同類型建築的相互對比實驗,這也是我接下來最想做的。
@宜王-x9h
@宜王-x9h 2 ай бұрын
古建築都是水平及垂直的力量,若抵抗地震剪應力比必須加多點斜撐
@user-jamesband1019
@user-jamesband1019 Ай бұрын
這實驗其實也有人做過,而且使用這建築方式的還有日本的古建築,但有一點不同的事情是中國大陸大學做這相關實驗和你的結論不同。
@foreverhere824
@foreverhere824 2 ай бұрын
不用实验也能判断把一根木头挖个洞,比不上完整的。即使 从头到尾没洞的厚度 叠加起来 = 一根完整的,在外力过大,也可能逐根断裂
@andychen6682
@andychen6682 2 ай бұрын
榫不是為了增強結構,是古時候沒有鐵釘之前所發明的組合結構模式。如果要強那就把木方豎著放,你的實驗沒啥可比性,也說明不了什麼
@LUCIFER0508
@LUCIFER0508 Ай бұрын
誒 其實中國古建築 是有發現鐵釘 和 木釘的…
@葒芯
@葒芯 Ай бұрын
收穫良多呀,厲害 希望有機會能看到你重現、講解王澍和偎研吾的千鳥等結構😊
@tangtienji
@tangtienji 2 ай бұрын
當科技進步,古人十年功的接法,遠遠比不上抹上化學膠有用。 當實木家具被不標準形體,不一致紋路材質,有用部分不多,加工困難,耗時,材料浪費,,,導致價格昂貴,樣式有限,,, 所以,木粉加樹脂加科技,可以模具生產,材料可以標準,物理性質可以一致,,可以機械化生產,,價格便宜。
@sktuuu
@sktuuu 2 ай бұрын
就算是現代也難找一整大條的木材蓋大屋, 何況古代搬運技術很落後, 釘子還沒有不鏽鋼的, 榫卯是最優解
@張夢萊
@張夢萊 2 ай бұрын
古代找一整條木頭蓋房子應該比現代簡單,現代找不到是被古代人砍光了。
@sktuuu
@sktuuu 2 ай бұрын
@@張夢萊 好找,但很難搬運的
@longlonglo3501
@longlonglo3501 Ай бұрын
谢谢分享❤
@smithxu969
@smithxu969 2 ай бұрын
这试验看着就不合理,第一个悬挑试验简直没法看,等于在木头最薄弱处加了破环杠杆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古建筑原本如此,实验完全还原。古建筑斗拱本来就是在杠杆支点处做的榫卯,我也只是照做罢了
@HLJ0big0team
@HLJ0big0team 2 ай бұрын
说了那么多,主要就是为了批判,批判的角度还极端刁钻,材料浪费。 你为何不批判古人不用化肥种地?
@youzhou2946
@youzhou2946 Ай бұрын
搞笑了,古人没化化肥才没用化肥,现代人食古不化,非要用自己的便便,还大叫古人的智慧
@chinshanchou4072
@chinshanchou4072 Ай бұрын
呵呵
@forcesun2881
@forcesun2881 Ай бұрын
榫卯木結構這個其實在現今的日本建房中很常見,而且日本本身地震頻繁,很多一戶建的木製框架榫卯的做法都在用,而且結構上非常合理,都是參考。其實不用這樣做這种實驗,懸挑的簷的功能本身就不是承重結構。
@felxsun
@felxsun Ай бұрын
木頭拿來燒比做成雕像能產生更多的熱量,這位老兄大概是這樣的在論述
@davidzhang5600
@davidzhang5600 Ай бұрын
🤣🤣🤣
@a8552065
@a8552065 17 күн бұрын
宮廷建築與橋樑建築本就不可同語,斗栱中間附掛的也不是可以同語;按照版主要求,筷子橋可能更接近實驗的成果。
@samwu8070
@samwu8070 2 ай бұрын
非常優質的視頻。個人認為實用度還是遠大於高大上。建築物應該要能發揮材料的最大價值。
@Loolu-g7s
@Loolu-g7s Ай бұрын
榫卯主要用途是训练年轻人的坐姿,不要随意抖腿,否则会被长辈呵斥,因为抖腿会让榫卯椅子松动嘎吱作响,这样时间长了还会散架。
@user-DHOTG
@user-DHOTG 28 күн бұрын
應該是因為結構爛所以不能抖腳,而不是為了讓大家不能抖腳所以讓結構變爛
@shunzhao4621
@shunzhao4621 11 күн бұрын
理論和邏輯水平有待加強,你無法用其中一種榫卯的其中一項性能的相對薄弱,來否定榫卯的價值
@Denshigi
@Denshigi 2 ай бұрын
力的方向就錯了吧,後面的論點都偏了。你到底是要做支撐用 還是要做承重用 ?你拿做承重用的來開力矩當然會輸一根的吧?!!!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我估計您對古建築基礎知識應該不了解,因為您問的都是讓人無法簡要回復的元問題,需要先鋪墊很多基礎知識,然後才能回答。換句話說,您的很多疑問不該來問我,是您自己缺失了基本的古建築知識產生的困惑。這些困惑本不該是我來回答您,因為跟我以及我的視頻無關。但是盡然問我了,我也說一下。 首先我測試的是唐宋斗拱,唐宋時期斗拱是懸挑屋簷的,這是學界共識。因此斗拱可看作是“懸臂梁”。幾層斗拱鋪作在一起,可以看做是簡易版的“等強度梁”。根據懸臂梁的彎矩規律,懸挑出去的那部分斗拱在支座位置承受拉力剪切力。 以上的回答應該沒問題吧?如果你不認同我說斗拱是懸臂梁,那我真的無話可說了。您缺失的古建築基礎知識恐怕太多了,咱們無法達成共識。不是我這類視頻可以改變的,甚至我這類視頻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讓您困惑上加困惑。 實驗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傳統斗拱的是一種建立在材料極大浪費基礎之上的做法,並不高效科學。幾根木方通過榫卯拼接起來的效率連同等規格的一根也達不到(這個結論您說了您是認可我的。所以我說您困惑的那部分跟我無關,您缺失的是古建築基礎知識,進而產生困惑),這種傳統的做法不值得在當前還被一遍遍復古、複製、推崇。傳統建築需要繼續發展首先要革新這些明顯有問題、低效率、高消耗的地方。改進後古建築才會往前進一步發展。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謝謝回復。
@haikeb89
@haikeb89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 謝謝您耐心的說明❤
@761111railgun
@761111railgun 2 ай бұрын
27個覺得自己無法嗨古人技術的點了讚
@1-year-old628
@1-year-old628 Ай бұрын
老哥 支撑=承重
@YORKTALK
@YORKTALK Ай бұрын
笑死我了,天才
@meme4626
@meme4626 2 ай бұрын
榫卯的目的是用來承重嗎?好像有空位可動, 用來卸力用的吧?
@jekyllew602
@jekyllew602 Ай бұрын
希望评论区少一些主观,多一些客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杜俞祺
@杜俞祺 2 ай бұрын
書念壞了啊!找個鐵釘結構還能屹立500年以上的建築不就打敗榫卯了嗎? 榫卯的木頭最怕的是火災
@JOJO-jg1cp
@JOJO-jg1cp Ай бұрын
原來結構性會變弱 不過夠用就可以了 只要好看 削弱一點結構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qaqw9702
@qaqw9702 2 ай бұрын
严谨的科学态度👍👍
@masbroscraft
@masbroscraft Ай бұрын
现代建筑学要求,连接处的抗压,抗拉,抗弯能力要比原材料强,按照这条,榫卯连接完全不及格。
@arquickqloom
@arquickqloom 2 ай бұрын
那么问题来了,三根木梁用榫卯连在一起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增加承重呢? 你这个实验减单到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做的,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你认为如果单单为了承重,可以用一根木梁,会有人舍简取繁用三根吗?
@alpha040
@alpha040 2 ай бұрын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個結構在建築上看起來應該不是為了承重,我覺得主要是為了固定整體的結構。如同現在的建築光在牆面上就有承重牆跟非承重牆之分,不同的東西本來就是依照不同的特性來使用。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alpha040 這屬于典型的“老中醫”思維。鬥拱的作用本來就是爲了出檐懸挑的,承托撩檐槫,檐椽和飛椽,說白了就是懸臂梁。這是學界共識。如果爲了整體幹嘛要伸出頭?整體可以讓鬥拱材損更小嗎?整體可以讓節點更牢固嗎?這一塊不僅不是爲了整體,相反局部不結實會嚴重影響整體的穩定。根據學者研究,地震後鬥拱通常産生的就是“剪斷”、“歪閃”等問題。請問,鬥拱爲何會被地震波剪斷?鬥拱爲何會發生歪閃?什麽原因導致的?是整體嗎?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別整體整體的了,掩耳盜鈴的回避鬥拱節點材損只是諱疾忌醫罷了。鬥拱一旦歪閃劈裂,直接影響屋頂整體的穩定。就好比你流感咳嗽去看病,大夫居然說:你看似是流感導致的肺部感染,但是我建議你做全身的髒器檢查,從整體去入手,而不要只局限于肺部。你整體好起來了流感自然好了。好奇怪哦,你明明是病菌導致的肺部感染,關整體什麽事?所以這是典型的“中醫”思維。謝謝回複!
@筱顽咚
@筱顽咚 2 ай бұрын
别激动。 没说古人不明白,视频后面我有具体讲。 实验仅仅只是为了说明古代这种榫卯三材交汇的方式连一根木方的强度高也没有,造成极大地材料浪费,是一种典型的原始低效的方式。 呼吁古建筑在当代不要再重复这个问题,而要改正这个问题,古建筑才能继续发展。 谢谢回复!
@alpha040
@alpha040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 我能理解你說的意思,確實你說的很不錯,不過我也沒說你是錯的,只是表達了一下我覺得某些東西的功能其實不是只有一種,或是你覺得的主要功能並不一定真的就是主要的功能。這個結構除了承重外,有沒有其他除了美觀跟承重外的,像是在承重跟節省材料上做一個平衝?或是在承重,美觀及節省材料上做的平衝?這些看起來好像一樣的功能其實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arquickqloom
@arquickqloom 2 ай бұрын
​@@筱顽咚我同意你的部分观点,创新是非常必要的。破坏结构完整性会降低木料的承重也是必然的。但榫卯结构的目的主要是结构连接的稳定性,而不是承重性能。如果说榫卯结构大量浪费材料,要论证这个观点,我个人觉得需要比较同样的建筑结构,用榫卯与不用榫卯的区别。一根梁是比三根榫卯梁承重大,但三根榫卯梁能稳定上层其它结构,一根却不行。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2 ай бұрын
謝謝
@tallplay7777
@tallplay7777 Ай бұрын
祖宗留下的東西 要吹要捧 滿足一點中國人最愛的民族自尊 不是不可以, 說這是一種獨特優美的傳統工藝,完全實至名歸,但硬要說這是啥屌爆的黑科技就有問題了. 簡單實用的東西 非得搞得花裡胡哨,化簡為繁,各種花式炫炮, 這就是奢華 就是財富與權力的虛榮 一部分也有對美的追求.
@geoffyang2448
@geoffyang2448 Ай бұрын
从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以及耐用度解释就知道它的好处了。
@payton-w4g
@payton-w4g Ай бұрын
希望视频质量做更好 加油
@鄭繼孟
@鄭繼孟 Ай бұрын
你要是不懂,建議你可以去看看日本或是美國的建築法規。學會如何計算應力,再來設計你的實驗。
@lkc404
@lkc404 Ай бұрын
感覺作者是一個非常社會(共產)主義的一個人。很欣賞作者科學研究的精神,不過不認同研究得出的結論「榫卯是不經濟的做法所以我們應該拋棄它」,正如影片裏說,榫卯是因為符合審美而在古代中國一直被使用的結構,單以承重/懸挑性能差這點就說榫卯不好這點是有失公允,它存在的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因為美感。 而且如果大家都落實這種實用主義的想法,那我們的建築就都是四四方方的混凝土方塊,這樣的世界太無聊了
@HaruNoFukuro
@HaruNoFukuro Ай бұрын
請問UP主哪裡有表達「榫卯是不經濟的做法所以我們應該拋棄它」這樣的結論? 我認為UP主是要表達的是「傳統榫卯是不經濟的做法所以我們應該改良它」 UP主於 13:16 舉出古人有留下材損比更良好的走馬銷 甚至親自製作過材損比較小的建築模型 並沒有要大家拋棄榫卯
@lkc404
@lkc404 Ай бұрын
確實如你所說的,而且看過up主的其他回覆和影片,是我自己理解錯了,感謝
@jenssabai9885
@jenssabai9885 Ай бұрын
你在视频前段展现的抗震崩塌的屋顶是错的。故宫经过无数的地震并没有崩塌。科学研究也找出原因。 至于其它的古建筑会因为地震崩塌,那是建筑师的水准不够。
@マヌルネコ-d9w
@マヌルネコ-d9w Ай бұрын
榫卯再精巧,也永远受限于材质的强度,更何况是在伤了木材的基础上
@牛眼旁观
@牛眼旁观 Ай бұрын
实际上屋顶重量远达不到压垮榫卯的程度,所以就无所谓了。
@fangsui483
@fangsui483 Ай бұрын
逻辑不通,斗拱的目的不是达到最大悬桥,而目前的斗拱满足实际的悬桥绰绰有余,还有其他功能上的优势。就像你对比了车门的强度和A柱的强度,严谨的发现相同重量的材质,A柱强度更强,所以你得出了结论,汽车上就不应该有车门,而应该全是A柱,之所以有车门,是消费者爱慕虚荣而设计师没有自由度的原因,并且指出了很多拖拉机就没有车门的列子
@崔智超-s8r
@崔智超-s8r 2 ай бұрын
早就知道,虽然厚度是一样的,但是承重的只有一半
@ngovincent495
@ngovincent495 Ай бұрын
古人用榫卯是为了连接,不是为了增强力度。如果不是,古代没有钉,你有多强的木材也组合不起上。你的实验方向错了,应该APPLE TO APPLE,比如榫卯VS其它的连接方法。。
@雷阵雨-j3x
@雷阵雨-j3x Ай бұрын
只能讲古代的木工艺术,如今的中国家具木工还不及日本的建筑木工呢!
@user-kanechang
@user-kanechang 2 ай бұрын
榫卯是為了防震吧~‘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2 ай бұрын
12:52 偉大
@ppo8927
@ppo8927 2 ай бұрын
构造是为了使用材料形成空间满足功能
@arkwang9675
@arkwang9675 10 күн бұрын
榫 卯 销 钉,都是传统木工的基础,你的实验确实有问题,实验中的结构在传统建筑中,并非是用于承重结构,而是横向力结构,主要用于横向支撑
@vivian.tai.1826nv
@vivian.tai.1826nv Ай бұрын
懂了!所以上級審美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
@minglezhang9240
@minglezhang9240 Ай бұрын
如果iphone套一个铸铁的壳就完美了
@user-diablo57
@user-diablo57 2 ай бұрын
後人就是要思考~~徹底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Alonebe
@Alonebe Ай бұрын
榫卯的目的是为了连接, 不是为了承重. 连目的都搞不清楚,还做个狗屁的实验. 另外, 浪费材料? 你认真的吗? 建筑不只有承重,居住, 还有美观, 不知道吗? 如果只考虑省材料, 大家都住蜂巢型建筑最省材料, 搞装修都是浪费.
@user-mr_rush1
@user-mr_rush1 2 ай бұрын
你的第一个实验的木材顺序 试试看排位上下完全倒过来 结果是否一样吧,而且你那种什么木材 ? 感觉轻得不行。。
@maiwellt7606
@maiwellt7606 Ай бұрын
结构力学就完全可以解释,不用这么复杂
@原神启动-ntr
@原神启动-ntr 11 күн бұрын
设计美学和其它建筑学相关的学科,不是你的强项吧,比承重?啊这?
@J20666
@J20666 23 күн бұрын
差别是粗糙那个是现代人做的。
@jenssabai9885
@jenssabai9885 Ай бұрын
浪费就是财富的表现。 中国用木材做建筑,欧洲用石头做建筑,进化之后才用木材做建筑,而外表用石头做护墙。 木和石头的分别是轻柔 和 硬重。 屋顶是屋冠,也是帽子,不是载重而是防风雨,如果有钱还要美观。 只有非洲人才会用帽子來承重运货。😂😂
@wettingfairy6764
@wettingfairy6764 Ай бұрын
这个实验是想说什么?完整的材料一定会比有缺损的强度更高,这还需要实验? 榫卯明显是为了保持美观的前提下进行连接,而不是为了增加承重能力。 你最最后的总结部分,也说了,这种结构本来就不是为了实用。 至于扯什么阶级,就搞笑了,把追求最大的材料利用效率定义为阶级正义,进而否定不追求最大材料利用率的榫卯结构。这都2024年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发展提供统治合法性的时间已经比阶级斗争为纲靠革命提供提供合法性的历史还要长了,你搞这么个逻辑来否定一种建筑技术,是在搞笑吗? 是否选择材料利用率最高的设计,是经济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有需求就有供给,就算回到阶级正义理论,那好看也并不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专属需求,普通劳动人民就不配住的好看和排场?你这思想是反革命啊
@longzhou8572
@longzhou8572 Ай бұрын
你这实验受力也没平均分散到三根木材中去啊,不太严谨吧
@flybee6168
@flybee6168 2 ай бұрын
無語!誰會比較卡車和跑車哪個跑得快,哪個能載重!
@黃柏-l5y
@黃柏-l5y Ай бұрын
像金字塔一樣儀式感大過安全性
@c326679a
@c326679a 29 күн бұрын
聽完這個腦子有點痛...
@umyloves
@umyloves Ай бұрын
那你怎不去針對那些大富豪們的藝術品們去鄙視跟不認同?看看會有怎樣評論?
@pzkpfwleong2942
@pzkpfwleong2942 2 ай бұрын
简单来说就是这种技术属于艺术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对吧 ?
@澤-l9p
@澤-l9p 2 ай бұрын
不對,這個試驗有問題 1.從現實上來看,榫卯如果實用性不大,不可能流傳千年,在木構上目前也找不到任何一種更“耐久”的方法 2.縮尺模型有比例問題,不是等比例縮小就能完全復刻現實狀況 3.上期影片會不耐震,是因為上面沒有足夠加載,但房頂加載只是為了壓住下方結構,不是專門設計來做承載的
@payton-w4g
@payton-w4g Ай бұрын
理论自成一派 奇谭.
@吳育宜-e4x
@吳育宜-e4x 12 күн бұрын
很奇怪嗎?可有考慮建築的美觀性?若不用可看,皇帝會開心?😢
@oceanljm
@oceanljm 26 күн бұрын
你的实验设计有问题。挑檐验证明显是错误的。
@heiwozhonghuazhezuiyuanbipen
@heiwozhonghuazhezuiyuanbipen Ай бұрын
总有煞笔提这些问题~
Noodles Eating Challenge, So Magical! So Much Fun#Funnyfamily #Partygames #Funny
00:33
Players push long pins through a cardboard box attempting to pop the balloon!
00:31
What type of pedestrian are you?😄 #tiktok #elsarca
00:28
Elsa Arca
Рет қаралды 40 МЛН
一個視頻告訴你關於斗拱的一切
9:22
筱顽咚
Рет қаралды 13 М.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world's best dining table! A masterpiece of amazing craftsmanship!
29:48
The technique of assembling wood pieces without using nails, the process of kumiko work!
22:15
THE PROCESS ザ・プロセス
Рет қаралды 1,2 МЛН
三種馬達介紹(再版)
10:02
DIY沒這麼難
Рет қаралды 146 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