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 基本上很多地方的大學都可以稱呼為College或University,但英國的教育制度跟未改制前的香港有點相似,簡單來說是六年小學(Primary school), 五年中學(Secondary school),兩年預科(College),然後就是一般來說都是三年的大學學士課程(University),所以Mysta並不是大學輟學,而是預科輟學,用台灣的制度去類比的話,就是讀完高三就輟學。 (不過完成五年的中學課程後,之後College的兩年制課程不一定是進大學前的預科課程,也可以是職業導向性的文憑課程) 所以影片內所提及College的應該是指讀完五年的中學課程之後,銜接的兩年預科課程!!並不是大學課程!!請各位留意!! 封面圖及影片標題也已更改,不好意思造成各位的不便! 十分感謝觀眾留言提醒(ง •̀_•́)ง ----------------------------------- 分隔線 ---------------------------------- 關於大學的經歷,我覺得不同地方所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有些地方的確可以比較容易借學生貸款上大學,但也有些地方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就像Mysta所說,當中牽涉了許多因素,並非片言隻語就可以解釋清楚。加上,所謂有念大學就可以保證未來收入的這個迷思其實是十分錯誤的,的確有些科目的含金量很高(eg.醫生,律師,工程師,etc.),但也有許多人在大學所選的科目是源於興趣,而市場上對相關範疇的工作數量或薪資根據不同地方和不同時期都是會浮動,所以沒有人可以保證念大學後就一定可以賺大錢,念大學的功用反而比較像是聚焦在有更多的資源讓你研究有興趣的學科,擴闊視野和認識志同道合的人,是讓你在踏進社會前有更多面向的認知及未來的方向。 而關於年齡方面,我覺得重點是「不要強迫自己在某個年齡做到社會對那階段所訂立的目標」,例如到18歲成人後就要開始對自己往後的生活有十足的規劃,然後大學畢業後就要找到一份穩定且有前景的工作,往後的數十年就要在工作與升職中打滾。不過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可能這就是你所想要的,但是對於一些不想要走這條路的人來說,你們可以去理解一下Mysta所說的「誰他媽會在意你浪費了你人生中的5年?那段時間你把它投放在了你所享受的事情」,的確,可能當高中/大學畢業後看到身邊的人都開始有穩定的工作時,仍選擇專注於自己所喜歡且不賺錢的事看似很浪費時間,但是短短數年對比起你整個數十年的人生其實很微不足道,18歲開始工作到60歲,與23歲開始工作到60歲,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嗎?長大後回首,我也挺確定自己不會後悔我在人生某段時間內專注於自己所熱衷的事,難道這不就是年輕的權利嗎?青春的本錢就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追隨著無限的夢想,無論成功與否,至少也嘗試過,總比長大後不斷回想著「如果我當時有怎樣怎樣,我現在就怎樣怎樣」好。不過這樣的觀點的確也有它的爭議性,例如金錢的掣肘,家人的期許,社會的眼光等等等等,但如果退一步宏觀點去想想看自己漫長的人生,為何要逼迫自己在根本沒準備好的時候跟隨著洪流站在與其他人一樣的階梯上,為何不趁年輕把時間投放在自己未來不會後悔的事?Please don't think you need to be somewhere by a certain time. It’s okay. You can take your time.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不過當然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如何選擇都是你的決定,人生怎麼走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當下的感受在時間的巨輪下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對於看到這裡的各位,謝謝你們願意把這段認真向的內容看完,也希望你們也可以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中為自己做選擇。
感谢烤肉!今天偶然看到这个切片,感觉被触动了。 对于现在正对于未来的升学计划有些迷茫的我来说,启发很大,mysta说的非常现实的“很多人花费时间精力争得了一个学位作者自己不喜欢的事,但是最后薪水其实和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确实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为年龄或者别人的言论影响。我想我会再仔细想一想,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Thanks a lot for the clip!
我正是Mysta所說的那種五年都在嘗試自己能耐、興趣的人,有鑒於觀眾年齡層都偏小,所以分享一下我自身的經驗供各位參考。 我是唸表演藝術出身的,從大二就準備托福申請美國研究所,因為不想浪費父母的錢,所以只申請了好學校,結果很可惜的沒有拿到任何錄取信。 畢業後去業界實習,在過程中發現業界缺乏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所以在國內研所面試申請截止前急急忙忙的報考,跨領域報考的結果是失敗的,我灰心了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目標渾渾噩噩過了一段日子。 研所放榜沒多久後,我又想著也許考公職會是一個好方向,就義無反顧的衝去報名補習班備考了,報考的專業科目是我從未接觸過的,但我反而很慶幸自己有讀這些科目,講簡單點是變聰明了,還學習到了「法律」這個實用性工具。雖然這次的結果也是失敗的,但我認為自己交出了一張滿意的成績單,在特考中獲得了1700多名中的前59名。(我從國中後就沒考過升學考了,讀的是學店高職,靠著在校成績申請大學) 現在的我,靠著自己以前所探索過的能力(TOEFL、N2等)以及實習期間的專案成績、經驗等獲得了許多家上市上櫃電子公司的面試邀請。雖然還沒拿到錄取信,但我還年輕,還可以多試試不同的產業。 所以要記得,趁著年輕、有機會的時候多去試試看自己的可能性,也要多跟自己相處、了解自己,也許哪天你累積下來的能力跟經驗可以幫你獲得理想工作、生活的一張入門券。 If you never try, you will never know.
@eric209022 жыл бұрын
13:02 'Please don't think you need to be somewhere by certain time.' 雞皮疙瘩直接爬滿全身
好心疼他…可能是因为自己因为很多现实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很多,所以才会劝大家去做自己想做的。 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在试错之后能够找到这么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我的理解其实是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不要觉得生活只会是阻碍,只要还有一点点时间给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就还不错,at least you still enjoy the process. 希望mysta和大家都可以不忘初心,好好生活。 It's okay to take your time. 感谢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