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熟悉汉语的语音流变。总体上来说,汉语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规律变化:1,辅音丛合并,夏商时期的上古汉语存在大量辅音丛,很早就消失了,主要的痕迹提现一些联绵词中。比如窟窿→孔(kr),轱辘→轮(kl),还有一些证据是部分字做声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声母,但这个情况的例子我不太记得了,下次找到了再补充。2,浊音清化,这个现象越靠近北方越明显,并且与声调关系密切。例如普通话里的声母中,除了几个鼻音外,已经没有浊音了。3,腭音化,这个受发音生理学影响最大,简单来说就是发音靠后的声母和发音靠前的韵母相拼,发音最费劲,根据经济原则,要么让声母靠前,要么让韵母靠后。目前北部和中部地区是选择改变声母的,即g, k, h与i,e,y拼时,前三者改为j, q, x。而粤语等南部方言则选择改变韵母,即i, ie, y等改变为a, o, oe等。4,入声消失,古代汉语的韵母可以k,p,t作为韵尾,称为入声,这在老派粤语中还有明显的区别。但越往北方,入声简化,合并乃至消失得越明显。比如p最容易合并到t中,kpt合并为喉塞音?。但入声的消失也并不是直接消失的,在普通话中,入声的消失遵循入派三声的原则,即原本入声根据声母清浊的不同以及韵腹的不同,分别合并到平声,上声和去声。5,声调简化,古代汉语声调传统认为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然后再细分阴阳,合计四声八调。从现代汉语各个方言来看,也就粤语还完整保留四声八调的说法,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化。普通话也有四声,但实际上只有平声是保留了阴阳的说法,上声和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则被合并,总体上体现为平调、升调、降升调、降调四个调形。6,上古无轻唇音,这个在闽语、朝鲜语、日语中还能看到痕迹,即现代汉语中,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其他方言中,f/v是从p/b中派生出来的新辅音。7,kh/h混用,这个规律在南方的一些方言比较容易出现。8,f/h混用,这个在湘语中比较明显。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歴史は面白いです。 Interestingly, the phrase you used "I'll have my PC repaired" does imply that a third party is the one doing the repair, but, if you append a prepositional phrase onto the sentence (ex: "I'll have my PC repaired by the start of the school semester"), it again becomes ambiguous who is the one carrying out the repair job.